导图社区 美国近现代教育制度
311教育学美国近现代教育制度以及法案,学硕考研党专用。主要内容有17~18世纪、19世纪、二战前及二战、二战后四个阶段的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及高等教育概况。
编辑于2022-04-01 13:27:55美国近现代教育制度
17~18世纪
17世纪
北部殖民地
初等教育
马萨诸塞州兴办义务教育,也称乡镇学校
中等教育
建立拉丁文法学校,后来成为哈佛学院的预备学校
高等教育
马萨诸塞州开办了美洲第一所高等学府——哈佛学院
中部殖民地
初等教育
堂区学校(面向贫民)
南部殖民地
初等教育
主要家庭教育,不热衷于义务教育
中等教育
初期为中等水平的威廉-玛丽学院
高等教育
送孩子区欧洲中学和大学深造
18世纪
北部和中部殖民地
初等教育
马萨诸塞州建立巡回学校,后来确立学区制
中等教育
富兰克林创办文实中学
高等教育
大学数量迅速增加
南部殖民地
发展较慢
1776建国后
教育管理
杰斐逊倡议《知识普及法案》(1779)
意义:这是18世纪美国普及教育和公共教育制度的典型法案, 成为19世纪公立学校运动的先声。
19世纪
初等教育
赫拉斯·曼(师范教育之父) 公立学校运动(1820)
背景
19世纪20年代,人们呼吁对义务教育的需要;经济发展的需要
内涵
公共税收维持+公共教育机关管理+所有公众+免费
内容
1.建立地方税收制度
2.兴办公立小学
3.颁布义务教育法,实行强制入学
4.免费,促进入学
评价
1.标志美国现代国民教育制度的建立
2.促进是师范教育发展
中等教育
公立中学取代文实中学
高等教育
《莫雷尔法案》 (1862 林肯)
内容
联邦政府按照国会议员人数比例分拨土地,要求土地收入所得用来发展农业和机械工艺类高等学校。也叫赠地学院
评价
1.工农知识:提高工农知识的地位,在大学获得与其他知识同等的地位。
2.高等教育:促进高等教育大众化和民主化
3.高校管理:打破联邦政府不过问高等教育的传统
特点
1.办学形式:私立为主,公私皆有
2.办学规模:数量多而规模小
3.办学类型:
新兴工农学院的发展满足社会实际需求
吸取德国经验,建立学术型大学 例:霍普金斯大学
4.招生对象
女子可以进入高等院校
教育管理
1.学区制衰落,赫拉斯曼主张各州建立州教育领导体制
2.联邦政府设立教育署
3.分权制
二战前
初等教育
特点:
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
公立学校进步主义运动
轻视知识
中等教育
《中等教育的基本原则》六三三学制(1918)
内容
1.改进学制:小学6y初中3y高中3y,形成相互衔接国民学制体系
2.指导原则:民主。每一个成员通过为他人和为社会服务的活动来发展他的个性
3.七项目标:健康、职业、方法、公民资格、道德品格、高尚家庭成员、闲暇时间
4.教育机构:中等教育在包容所有课程的综合中学进行(公立)
评价
1.肯定六三三制是美国的基本学制
2.肯定综合中学地位
3.中等教育面向所有学生
4.中等教育要为社会服务
八年研究(1934-1942)
背景
20世纪30年代,进步主义教育运动,小学与高中——高中,大学 艾肯,8年,高中教学改革,高中与大学衔接
提倡:
倾向进步教育,摆脱传统教育的束缚
内容
1.设计:30所中学300所大学,推荐信,1475对大学生
2.结果:平均各科成绩略高;思维表达力,解决问题力,领导组织力;好奇心;责任感;全面性
教育目的:高中除了顾及升学,还要顾及个人的发展以及与社会的关系。
教育管理:对学校的管理最有效的方法是全体教师参与对教学大纲的计划、评价和再计划
课程和方法:采用综合课程
评估:重视教育过程和促进学生多元化发展的评价目标
特点
1.进步主义思想引导
2.实验学校有自主权
3.时间长,学校广,有代表性
4.实验研究面广,涉及教育目的、方法、课程等
高等教育
初级学院运动
背景
20世纪,为促进高等教育普及,芝加哥大学率先建立全新的高等教育形式
内涵
初级学院是中等教育向高等教育过渡的一种形式
内容
1.招生要求:高中毕业生,学制两年
2.课程内容:普通知识+职业知识,灵活多样
3.办学主体:私人,教会,地方社区等(免费or低收费)
4.求学过程:就近入学,走读制,无年龄限制,无入学考试
5,就业升学:办学形式灵活,学生可就业可升入大三继续学习
评价
1.体现高等教育大众化,民主化的进程
2.增加了大众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
3.成为美国高等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
4.从美国推广到其他国家,推动了世界高等教育的普及
职业教育
“全国职业促进会”:国家对职业教育提供财政补助法令 (1906)
《史密斯休斯法》(1917)
背景
1917年,工人技能薄弱,急需职业人才,私人办职业教育,职业教育十分重要
内容
1.联邦政府拨款给各州发展大学程度以下的职业教育
2.联邦政府与州合作提供师资培训
3.公立中学成立职业科;开设选修的职业课程,将传统以升学为主的学校改成兼顾就业和升学的综合中学
普及
1.推动职业教育发展
2.形成从中央到地方的职业教育系统
3.职业教育不再是自发行为,而是政府行为
4.是普通教育转为升学就业双目标,加强教育与社会的关系
教育管理·
分权制
二战后
20世纪50年代
《国防教育法》(1958)
背景
国内:批评进步教育运动下,学校教学质量地下的问题
国外:1957苏联卫星发射成功,促使美国感受到危机感
内容
1.加强普通教育中“新三艺”(数英自然科学)
2.加强职业教育
3.强调“天才教育”(精英教育)
4.增拨大量教育经费
评论
1.旨在改革教育水平落后现状
2.满足时代与科技的发展需要
3.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培养人才
20世纪60年代
基础教育
教育质量改革 《教育过程》(1960)
背景:布鲁纳结构主义发现法
内容
1.重视早期教育
2.逐级下放科学课程
3.结构主义进行编排课程
4.教学使用发现法
5.加强教师引导学生的作用
评价
结果改革十年,失败告终。
局限性
1.内容过难
2.难以发挥教师主导性
3.发现法难以设计
4.学生难以接受
优点
结构主义和发现法传播更广
教育平等改革 《中小学教育法》(1965)
黑白人同校,为处境不利的儿童提供帮助
高等教育
《高等教育设施法》(1963)
目的
提升高等教育的质量
内容
1.改革教程结构
2.更新科研设备
3.培养科技科技人才
4.提供贷款,奖学金
5.增加教育拨款
20世纪70年代
职业教育 初等教育
《生计教育法》(1971)
代表人物:马兰
核心思想:以职业教育和劳动教育为核心,引导学生学会更多知识和技能 中小学为重点实施阶段
基础教育
“返回基础”(1976)
背景
公众不满意教育质量,中小学双基薄弱
内容
小学:强调双基教育(读写算)
中学:外语,数学,自然+历史
教师:主导性,减少学生自主活动
方法:练习 记忆 背诵 作业 测验
考试:决定升学毕业
课程:增加必修课,取消选修课
纪律:严明纪律
评价
意图提升教育质量
实质上来说是恢复传统教育的思潮
教育界激烈讨论
二战后
20世纪80年代
《国家在危机中:教育势在必行》(1983)
背景
公众把教育质量低看作关键问题
内容
改课程:加强“新五艺”(数、英、自、社、计算机)
改标准:提高教育标准和要求,采取更严格和可测量的标准
改教师:提高职前教师的专业标准和执教能力,并提高其地位和待遇
改管理:各级政府负责实施,提高必要的资助
评价
地位
引领美国教育改革的纲领性文件
积极
1.教育质量:提高了教育质量
2.课程设置:加强课程统一性
3.教育管理:加强集权色彩
4.学生方面:提高要求标准
5.公众方面:增强公众对美国教育的信心,激发公众关注教育
消极
1.过分强调标准化测试,忽视学生个性生活性
2.过分强调标准化教学,缺乏灵活性
3.过分提高达标要求,导致潜在辍学人数迅速增加。
20世纪90年代
《美国2000年教育战略》(1991)老布什
背景
91年,老布什,为保持美国领先世界的地位,分析国内教育问题和发展战略
内容
1.所有美国儿童入学前乐意学习
2.中学毕业率至少90%
3.培养学生挑战创造力,合理用脑,公民责任感
4.数学,自然学科成绩在世界名列前茅
5.每个成年人会读书写字,有参与全球竞争的能力
6.拒绝毒品暴力,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
评价
1.规划了未来教育的蓝图,起到引领和指导教育发展的作用
2.正式揭开了美国新世纪的教育改革序幕
《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1994)克林顿
宗旨
建立从国家到州的各项标准,来提升教育质量
内容
引领核心学科,建立各种标准
层次上分:国家教育标准,州教育标准
内涵上分:课程内容标准,学生操作标准
还有各种标准:课程标准、评价标准、学习机会标准等
评价
1.加强联邦政府主导作用
2.加强基础教育核心学科
3.形成国家-州一体化的课程标准,对建立高品质课程起到了关键作用
4.说明美国对教育标准的认识和实施以达到一个较为成熟的阶段
教育管理
不断收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