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日本近现代教育制度
311教育学日本近现代教育制度以及法案,学硕考研党专用。主要内容有17~18世纪、19世纪、二战前及二战、二战后四个阶段的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及高等教育概况。
教育学第三节裴斯泰洛齐的教育思想(民主主义),讲述了教育目的论、和谐教育论、教育心理学化、要素教育论等。
教育学学硕之英国的近现代教育制度知识总结,分为17-18世纪、19世纪、二战及二战前、二战后等几个阶段来介绍。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英语词性
法理
刑法总则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先秦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秦汉
文学常识:魏晋南北朝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隋唐五代
民法分论
日语高考動詞の活用
第14章DNA的生物合成读书笔记
日本近现代教育
17~18世纪 19世纪 二战前
17~18世纪
闭关锁国
19世纪
明治维新教育改革 1868开始 第一次教改
1.指导思想
文明开化,和魂洋才(反对封建,主张资产阶级教育体制)
2.学校教育体制
初级教育
1.义务教育4年 《小学校令》
简易小学3年
寻常小学4年 免费义务
高级小学 收费
2.课程
自然科学,工具知识,外语
中等教育
《中学校令》
近代中学: 实业中学和普通中学
高等中学 2年(大学预科)
寻常中学 5年
师范教育
《师范学校令》
完善师范教育体制
高等师范学院
寻常师范学院
女子师范学院
师范养成所
公费, 待遇很高
高等教育
《帝国大学令》
新大学运动的开端,建立东京大学,主要培养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
其他改革
聘请洋教习,派遣留学生
3.教育管理
1.建立文省部,主管全国教育文化事业,自上而下进行改革
2.颁布日本近代史上的第一个学制《学制令》(1872),实行中央集权制和学区制
二战前
1918《大学令》允许私立地方公立大学
教育管理
《教育敕谕》(1890)影响下的军国主义教育体制 集权制
二战后
第二次教改 初中高等
背景
1.二战日本战败,日本在美国盟军司令部敦促下采取了经济兴邦的战略
2.日本颁布明治时期优先发展教育的传统,及时酝酿并推出了教育发展蓝图。
内容
《教育基本法》(宗旨原则)(1947)
1.以陶冶人格为目标,培养和平建设者
2.九年义务教育
3.尊重学术自由
4.培养理智的国民,不搞党派宣传
5.公立学校禁止宗教教育
6.教育机会均等,男女同校
7.尊师,提高待遇
8.家庭教育,社会教育鼓励发展
《学校教育法》(具体改革措施)(1947)
1.教育管理:废除中央集权制,改地方分权制
2.建立学制:采用六三三四学制,延长9年义务教育
3.高中改革:以实施普通教育和专门(职业)教育为目的
4.高等教育:一律以单一类型的普通学术型大学为主
评价
1.《教育基本法》:日本教育史上划时代的教育文献,引领未来教育发展方向。
2.《学校教育法》:为战后日本教育系统化改革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证
3.共同:否定战时军国主义教育政策,为战后日本指明了方向
50年代
《产业振兴法》(1951)
1.教育目标
培养人才质量与数量作为实现经济目标的重要条件,制定了振兴职业教育政策
2.具体内容
1.促进职业高中迅速发展
2.普通高中开设职业课程,是学生选修
3.评价
成就巨大,但应试教育严重,日本成为考试地域。
第三次教改
70年代
《关于今后学校教育综合扩充、 整顿的基本措施》(1971)
中小学教育
三个基本目标: 1.为每一个人的终生成长与发展打下基础 2.政府有责任提高公立学校课程内容水平,提供均等的教育机会 3.对教育改革发挥巨大威力的是教育本身,保证教育者具备较高水平、特长和职业认同感
十个具体措施:(略)
五个基本目标: 1.提供更多入学机会,提高学术研究水平 2.课程要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潜能 3.高等教育有开展教育和研究活动的自由 4.提升面向社会开放的水平 5.加强高校自身发展和满足社会需求的关系
十二个具体措施:(略)
日本70年代以来教育改革的纲领性文件,也是“第三次教育改革”的主要依据, 对当时的教育改革发挥了指导作用。
80年代
1.教育目的
1.培养青年一代具有广阔的情怀,强健的体魄和丰富的创造力
2.具有自由自律的品格和公共精神
3.成为面向世界的日本人
2.领导机构
“临时教育审议会”(1984)
“教育改革推进本部”(1987)
3.四个原则
重视个性;向终身教育体制过渡;信息化;国际化
4.改革建议
1.完善的终身教育体制
2.改革中小学的教育体制,强调按照灵活、多样、柔性化的观点改革学制
3.加强道德教育和体育
4.推进高等教育和师资培训等内容
90年代
第四次教改
基础教育
1.教育改革主题
培养国家和社会道德观念;推行地方教育分权制;精选学习内容,体验学习;入学考试制度多样化改革;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
2.课程改革
《面向21世纪我国教育发展方向》 中心:宽松,生存能力(1996)
减背诵,减内容,减课时
加强课程弹性,改革教学方法+推进个性化教育
加强道德教育
设定“综合学习时间”,加强综合学习和课题学习
3.德育目标
为国际社会的和平做贡献
具有主体性的日本人
重视基础的道德性
《大学设置标准》 (1991)
特点
1.注重大学特色建设和个性发展,培养创造性人才。
2.改革研究生教育,提高科学研究水平
3.强化大学的社会服务意识,为民众提高终身学习的机会
更多的办学自主权
课程设置自由化
大学办学个性化
“国立大学法人化” (2004)
内涵:即改革国立大学的性质,使其从政府直接下属的机构转变成具有法人资格的独立机构。作为理发人的国立大学在办学、运营方面获得许多自主权。
评价:难以评价。其改革意义和历史影响还需要继续受日本高等教育时间的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