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辩证逻辑
这是一篇关于辩证逻辑的思维导图,包括唯物辩证法总特征、唯物辩证法三大规律、唯物辩证法的五大范畴、 辩证思维和现代科学、思维方法。
编辑于2022-04-01 14:10:05辩证法
唯物辩证法总特征
联系
定义:联系是指事物之间及事务内部诸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联系的特点
普遍性
世界上的一切事务都与周围其他事务联系着
每一个事务内部各个部分、要素是相互联系的
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
反对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
客观性
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多样性
直接联系、间接联系
内部联系、外部联系
必然联系、偶然联系
因果联系
整体与部分的联系
想问题、办事情时需要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要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条件性
事物之间的具体联系必然也依赖于一定的条件,随着条件的改变,事物之间或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联系的性质和方式都会发生变化
联系的条件性要求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方法论意义: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坚持整体和部分的统一
整体与部分
整体处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
部分构成整体,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
整体与部分不可分割相互联系
方法论
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 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
重视部分的作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
系统与要素
基本特征:整体性、有序性、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方法论
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
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
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运用综合的思维方式
发展
特征:普遍性
实质:发展的实质是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是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发展前途的东西。
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方法论:对未来充满信心,热情支持和悉心保护新事物促使其成长、壮大,还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客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勇敢的面对挫折与考验
量变与质变
事物的发展总是由量变产生的,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质变为量变开辟新的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
方法论
脚踏实地,埋头苦干,重视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
整个世界是一个永恒变化发展的世界,我们观察事务时就应该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唯物辩证法三大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
对立统一是辩证法的实质,是辩证法的根本规律
一、矛盾的含义和基本属性
含义: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唯物辩证法承认矛盾,认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
基本属性:对立(斗争)性、统一(同一)性。事物发展变化的源泉来自事物内部的矛盾,矛盾之间的同一和斗争推动了事务的发展变化。
一分为二的看问题、处理问题
二、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含义
同一性:①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在一定的条件下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②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矛盾的双方相互转化
斗争性: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关系
相互联系:相互联结、相辅相成
相互区别: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方法论:我们在观察和处理问题时,必须善于把两者结合起来,在斗争性中把握同一性,在同一性中把握斗争性
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含义
普遍性: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变化过程中
在每一个事务变化发展过程中,矛盾贯穿在事务发展变化的整个过程
综上,矛盾的普遍性就是同类事务共同的本质、属性,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没有矛盾就没有物质世界,没有事务的发展变化
矛盾普遍性要求我们在分析问题的时候,不能回避矛盾,而是分析矛盾所在,依据矛盾寻找积极有效的应对方法。
特殊性:具体事物的矛盾及每一个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
矛盾的特殊性是各个具体事务、过程、阶段中所包含的特点有不同的矛盾,也称为矛盾的个性。
不同事物之间存在着不同的矛盾
不仅事务的各种运动形式中存在着具有特殊性的矛盾,同一种运动形式在不同的发展过程,同一种运动形式在同一个发展过程的不同发展阶段都包含着具有特殊性的矛盾。
认识到,矛盾的特殊性,在明确特殊性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关系
相互联系:辩证统一
相互区别:矛盾的共性事物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各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主要矛盾
主要矛盾是在事务内部包含的多种矛盾中,对事务的发展过程起领导、决定作用的矛盾
次要矛盾
次要矛盾是事务发展过程中居于从属地位,对事务的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
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在分析问题时,先找主要矛盾,抓关键、转重点,集中力量进行主要工作,同时也要围绕主要工作开展其他方面的工作,辅助主要工作的完成。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主要方面:同一矛盾的两个方面中,居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
事务的性质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
次要方面:居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
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
相互排斥、相互依赖,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全面的看问题、分清主次、抓主流
质量互变规律
质
质就是一个事务区别于其他事务的、特殊的内在规定性
量的规定性和事物不是直接同一的,质的规定性与事物的存在是直接同一的
量
量是事物的规模、发展的程度、速度以及它的构成成分在空间上的排列组合等可以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
度
度是事物质和量的统一,是事物保持自己质的数量界限、范围和幅度
量变
是事物量的规律性变化,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场所的变更以及事物内部各个组成部分在空间排列组合上的变化,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变化,体现了事物发展渐进过程的连续性。
质变
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性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发展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
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量变和质变是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量变引起质变,在新质的基础上事物又开始新的量变,如此交替循环,构成了事物的发展过程。量变质变体现了事物发展的渐近性和飞跃性的统一。
质量互变规律的意义
要不失时机的飞跃
要重视事物量的积累
方法论:对事物分析应坚持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统一;坚持适度原则。
否定之否定规律
肯定
将肯定因素居于主要矛盾主要方面的情形
否定
将否定因素居于主要矛盾主要方面的情形
肯定和否定对立统一: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相互依赖、相互渗透
否定之否定规律
事物的辩证发展就是经过两次否定、三个阶段,形成一个周期。其中否定之否定阶段仿佛是向原来出发点的“回复”,但这是在更高阶的“回复”,是“扬弃”的结果
唯物辩证法的否定观
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辩证的否定是变革
辩证的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辩证的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是对旧事物的扬弃,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
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唯物辩证法否定观的实践意义
以革命的眼光看待新旧事物之间的关系
批判的继承旧事物
坚持以变革为主导
同时看到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
否定之否定规律
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
方法论
理论上的方法论
只看到回归,没看到发展:循环论
只看到发展,没看到回归:直线论
实践中的方法论
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不可能有一帆风顺
新生事物不可战胜
新生事物是指符合历史发展趋势,具有成长壮大必然性的事物
新生事物是符合历史发展客观要求的
新生事物是在旧事物的母腹中生长的,吸收了旧事物的优点,克服了旧事物的缺点,增加了旧事物中不存在的所容纳不了的新内容
新生事物符合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符合人民根本利益
唯物辩证法的五大范畴
外部表现和内部联系
现象
指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
无论是真象还是假象,都是事物本质的表现
本质
事物的根本性质,是组成事物的基本要素的内部联系
二者区别
现象通过人们感官感知,多变易逝,个性的,生动丰富
本质通过抽象思维把握,相对稳定,共性的,普遍深刻
二者联系
现象隐含着本质,本质必须通过一定的现象表现出来
透过现象揭示本质,没有不表现为现象的本质
方法论意义
观察大量生动的现象是认识事物本质的前提
对获得的现象材料通过抽象思维进行加工制作,达到对事物本质的认识
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深化对事物的认识
要深入实际,反复实践
内在因素与表现形式
形式
内容诸要素相互结合的结构和表现方式
内容
构成事物一切要素的总和,是事物存在的基础
二者关系
形式适合内容时,推动内容积极发展,反之消极阻碍
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作用于内容
相互依赖、不可分割,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方法论意义
在注重内容的前提下,还要注意事物的形式,要善于选择、利用形式。让形式发挥其积极的推动作用。
要注重事物的内容,避免形式主义
不断创新的工作精神
前后相继、彼此制约
原因
引起一定现象的现象
结果
由原因起作用引起的现象
因果联系
原因和结果是辩证统一的
原因和结果之间相互依存,没有原因就没有结果
原因和结果之间可以互相转化
原因和结果之间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一因多果、一果多因、多因多果。
特点
客观性
客观事物本身所固有,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普遍性
世界上一切事物、现象无不处在一定的因果联系之中
同唯心主义的“因果报应”论、“神学目”的论划清界限
多样性
现实中的具体表现是复杂多样的
方法论意义
正确认识和掌握事物的因果联系,可以增强实际工作中的自觉性、预见性和调控性
两种必然趋势
偶然性
客观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可能发生的、不确定的趋势
必然性
在客观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合乎规律、一定要发生的、确定不移的趋势
二者联系
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偶然性体现并受必然性的制约。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补充
必然性存在于偶然性之中。必然性通过大量的偶然性表现出来
二者区别
偶然性由非根本矛盾和外部条件决定,事物发展过程中从属地位,起促进或延缓作用
必然性由事物内部根本矛盾决定,事物发展过程中支配地位,决定前途和方向
方法论意义
要重视“机遇”的作用,发现机遇,抓住机遇,实现发展
过去、现在和将来
现实性
已经产生出来的,有内在根据的、合乎必然性的存在(已经存在的未必有必然性)
可能性
事物发展过程中潜在的东西,是包含在事物之中并预示着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
二者对立统一
可能和现实相互依存,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可能性是还没有成为现实的东西,现实性则是已经实现了的可能
方法论意义
立足于现实,把有利的可能变为现实
辩证思维和现代科学思维方法
辩证思维方法
归纳和演绎
分析和综合
抽象和具体
逻辑与历史相统一
现代科学思维方法
控制方法
信息方法
系统方法
模型方法
理想化方法
主题
辩证思维能力
历史思维能力
系统思维能力
战略思维能力
底线思维能力
创新思维能力
唯物论
“四观”
物质观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且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具有客观实在性。
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客观反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客观反映。
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可以认识发现的,人们改造物质世界的过程就是不断认识和改造世界的一个过程。
时空观
时间——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 顺序性,特点是唯一性。
空间——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 伸张性,特点是三维性。
运动观
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从物质的状态上来看,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从运动的主体上来看,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
实践观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
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能动性 社会历史性。
实践的三种基本形式: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 变革社会的实践 探索自然规律的科学实践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认识论
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方法论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的来源、认识发展的动力、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认识的目的和归宿,要求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积极投身实践。
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要求重视认识的反作用,发挥科学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真理是客观的、具体的、有条件的,要求正确对待错误,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
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要求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认识观
认识具有反复性。
认识具有无限性
认识具有前进性和上升性
真理观
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是不以任何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真理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真理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如果超出了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