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八年级上册地理全书知识点导图
八年级上册地理全书知识点导图,涵盖了从世界看中国、中国的自然环境、中国的自然资源、中国的经济发展等方面内容。
编辑于2022-04-04 10:51:38八年级上册地理 全书知识点导图
一、从世界看中国
1.疆域特点
地理位置优越
从纬度位置看
大部分地区位于北温带
南部部分地区位于热带
没有地区位于寒带
光热条件好
从海陆位置看
位于世界最大大陆
亚欧大陆东部
位于世界最大的大洋的西岸
太平洋
与众多国家接壤
海域广阔
众多的岛屿和港湾
海陆兼备
疆域辽阔
陆地
面积
960万平方米
世界第三
国界线
2.2万多千米
与14个国家相邻
最南端
海南省南沙群岛的曾母暗沙
最北端
黑龙江省漠河
最西端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帕米尔高原
最东端
黑龙江省与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的汇合处
海域辽阔
濒临海洋(从北到南)
渤海
黄海
东海
南海
太平洋
海岸线
18000多千米
与6个国家隔海相望
朝鲜
越南
韩国
日本
菲律宾
马来西亚
陆上相邻且隔海相望
朝鲜
越南
领海范围
12海里
内海
渤海
琼州海峡
行政划分
三级行政区划
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
县(市、自治县)
乡(镇、民族乡)
现状
省
23个
自治区
5个
直辖市
4个
特别行政区
2个
共计34个省级行政区域
首都
北京
2.人口
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
人口数量(2010)
13.40亿
约占世界人口的1/5
人口增长
新中国成立前
增长较慢
新中国成立后
增长迅速
原因
社会稳定,经济发展
医疗卫生条件改善
影响
好处
提供充足的劳动力和消费市场
坏处
对食品、住房、教育、医疗、交通等的需求量巨大
给我国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带来沉重的压力
人口政策
计划生育
目的
控制人口数量
提高人口素质
作用
人口自然增长率从1970年的2.58%降低到2010年的0.48%
使“世界70亿人口日”的到来推迟了5年
分布
东多西少
平均人口密度
143人/千米平方
世界平均人口密度的3倍多
人口分布不均
人口密度分界线
黑龙江黑河—云南腾冲
东南部人口稠密
西北部人口稀疏
3.民族
中华民族大家庭
56个民族
汉族
人口最多
约占全国总人口的92%
55个少数民族
壮族人口最多
民族不论大小,一律平等
中华文明
由各民族共同创造
民族分布特点
大散居、小聚居、交错杂居
汉族
遍布全国各地
少数民族
西南
西北
东北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二、中国的自然环境
1.地形特点
类型多样
四大高原
青藏高原
内蒙古高原
黄土高原
云贵高原
四大盆地
塔里木盆地
准噶尔盆地
柴达木盆地
四川盆地
三大平原
东北平原
华北平原
长江中下游平原
山区面积广大
山区
山地、丘陵和比较崎岖的高原的统称
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2/3
影响
耕地资源不足
2.地势特点
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三级阶梯
第一阶梯
海拔4000米以上
青藏高原
第二阶梯
海拔1000-2000米
高原、盆地
第三阶梯
海拔在500米以下
平原、丘陵
影响
便于海上湿润气流深入内陆,形成降水,利于农业生产
大河东流,便利东西交通
阶梯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
3.气候
气温
特点
冬季南北温差大
1月0℃等温线
秦岭-淮河
漠河和海口1月平均温差
50℃
夏季普遍高温
划分5个温度带
寒温带
中温带
暖温带
亚热带
热带
降水
特点
降水空间分布不均
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降水时间分配不均
大多数地区降水集中在5-9月
南方
雨季开始早,结束晚,雨季长
北方
雨季开始晚,结束早,雨季短
划分干湿区
湿润地区
半湿润地区
以东南部地区为主
半干旱地区
干旱地区
以西北地区为主
气候主要特征
气候复杂多样
东部
温带季风气候
亚热带季风气候
热带季风气候
西北部
温带大陆性气候
青藏高原
高原山地气候
季风气候显著
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
纬度位置
南北纬度大
自南向北,得到太阳光热越来越少,气温越来越低
海陆位置
位于欧亚大陆的东部、太平洋的西岸,西南部近印度洋
季风气候显著
地形
高大山地阻挡气流
山地气候垂直变化
4.河流
以外流河为主
外流河
流入海洋的河流
例
额尔齐斯河
北冰洋
内流河
未能流入海洋的河流
外流区
外流河的流域
约占全国总面积2/3
水量超过全国河流总水量的95%
内流区
内流河的流域
水文特征
含义
河流在水量、水位、流量、流速、汛期与枯水期、含沙量、结冰期等方面的特征
长江
简介
发源
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脉
国内最长的河流
6300千米
国内流域面积最广
180多万平方千米
国内水量最大的河流
开发
“水能宝库”
水能资源蕴藏量占全国的1/3
可开发利用的水能资源约占全国的一半
“黄金水道”
沟通内地和沿海
联系南北广大地区
通航里程占全国内河航道总里程的2/3
综合治理
滩多流急的川江
“九曲回肠”的荆江
黄河
简介
发源
青藏高原的巴颜喀拉山脉
流入
渤海
我国第二长河
对环境的影响
含沙量大
初春或初冬易形成凌汛
塑造平原
宁夏平原
河套平原
提供灌溉便利
水能资源
地上河
形成原因
下游平原地区,河道变宽,河床坡度变缓,水流速度减慢,泥沙沉积,河床抬高
影响
决堤,水灾泛滥
治理
上游
加强生态环境建设
中游
开展水土保持综合治理
修建大型水利枢纽
下游
加固黄河大堤
5.自然灾害
常见的自然灾害
气象灾害
干旱
洪涝
台风
寒潮
地质灾害
地震
滑坡
泥石流
我国自然灾害频发
防灾减灾
三、中国的自然资源
1.自然资源的分类
可再生资源
含义
在较短时间内更新、再生,或者可以循环使用
种类
土地
阳光
.....
不可再生资源
含义
不可再生,用一点就少一点
种类
煤炭
石油
铁矿
2.基本特征
总量丰富,人均不足
2.土地资源
类型齐全,耕地比重小
土地利用类型
农业用地
建设用地
难以利用的土地
土地资源特点
总量丰富
人均低于世界人均水平
耕地面积小
地区分布不均
东部湿润、半湿润地区
耕地、林地
南方
耕地
北方
旱地
山区
林地
西部干旱、半干旱地区
草地
西部内陆
难利用土地
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
基本国策
“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
3.水资源
时空分布不均
空间分布不均
南丰北缺
时间分布不均
夏季水资源丰富,易洪涝
冬季水资源不足
影响
水旱灾害频繁
农业生产不稳定
合理利用与保护水资源
解决水资源时间分布不均
兴建水库
洪水期蓄水
枯水期放水
例
三峡工程
小浪底水利枢纽
解决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
跨流域调水
南水北调工程
东线工程
中线工程
西线方案
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
四、中国的经济发展
1.交通运输
现代运输
是指使用汽车、火车、船舶、飞机等运输工具,把人或物从一个地方运输到另一个地方
现代交通运输方式
公路运输
铁路运输
水路运输
航空运输
管道运输
各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
水路运输
运量最大
价格最低
铁路运输
运量较大
价格较低
公路运输
机动灵活
价格较高
航空运输
速度最快
价格最高
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
运输需求与某种运输方式的特点相符合
我国铁路干线
发展历程
新中国成立前
里程短
分布零散
新中国成立后
形成较完整的铁路运输网络
改革开放后
建设速度加快
铁路干线连通了全部省级行政中心
部分城市之间还有高速铁路连接
地区发展差异
东部铁路
建设较早
发展速度较快
铁路网密集
西部铁路
建设较晚
发展速度较慢
铁路网稀疏
铁路干线分类
南北干线
东西干线
2.农业
农业部门
种植业
畜牧业
林业
渔业
重要性
衣食之源
生存之本
发展之基
我国农业地区分布
西部与东部的差异
西部
畜牧业
东部
种植业
分布
半湿润和湿润的平原地区
林业
分布
东北和西南的天然林区
东南部的人工林区
渔业
分布
沿海地区
南方地区
南方与北方的差异
秦岭-淮河一线为界
以北
旱地耕地
种植
小麦
玉米
以南
水田耕地
种植
水稻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必要性
农业生产与光、热、水、土等自然条件关系密切
每个地区自然环境存在很大差异,每个地区的优势和不足不一样
做法
把要发展的农业生产部门或农作物,布局在适宜它发展或生长的地区
考虑当地的社会经济条件
走科技强农之路
农业增长方式从广种薄收转向优质高产
机械化和专业化水平不断提高
农田水利建设取得长足进步
绿色、低碳、生态农业不断推广
3.工业
工业生产
开采自然资源
对原材料进行加工和再加工
重要性
现代工业为社会经济各部门提供先进的工具和设备、原材料和动力等生产必需的物质条件
我国工业发展历程
新中国成立前
工业基础薄弱
改革开放后
工业门类齐全
基础雄厚
规模庞大
我国工业分布
发展过程
新中国成立前的分布
沿海和沿江地区
新中国成立后的分布
东北重工业基地
改革开放后的分布
长江三角洲
辽中南
京津唐
珠江三角洲
分布的基本格局
东部沿海地区
工业中心密集
集中了主要的工业基地
中部地区
工业中心较多
西部地区
工业中心较少
高新技术产业
聚集地区
长江三角洲
珠江三角洲
环渤海三角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