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组织学与胚胎学四大基本组织思维导图
这是一篇关于组织学与胚胎学四大基本组织的思维导图。有关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组织、神经组织的详细知识,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
编辑于2022-04-04 22:37:40四大组织
上皮组织
被覆上皮
单层上皮
单层扁平上皮
形态
表面观--多边形,边缘锯齿状;核椭圆,居中
侧面观--扁平;胞质薄;含核部分厚;核扁
分布
内皮--心脏,血管,淋巴管
间皮--胸膜、腹膜以及心包膜表面
其他--肾脏细段,肾小囊壁层,唾液腺润管,肺泡壁上皮
功能
保持光滑,减少摩擦;物质交换
单层立方上皮
形态
表面观--细胞呈六边形或多边形
侧面观--细胞立方形;核圆居中
分布
肾小管、甲状腺滤泡
功能
吸收和分泌
单层柱状上皮
形态
表面观--细胞呈六边形或多边形
侧面观--细胞柱状;核长圆近基底处
分布
胃、肠(含杯状细胞)、子宫、胆囊,肾集合管,输卵管表面
功能
柱状:吸收,分泌
杯状:润滑,保护
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
貌似复层实为单层
形态
柱状细胞(游离端有纤毛)+梭形细胞+锥形细胞+杯状细胞
细胞底连基膜,核高低不一
分布
呼吸道内表面:咽,喉,气管,支气管,咽鼓管,鼓室等腔面
功能
分泌粘液,消除异物,保护
复层上皮
复层扁平上皮
形态
基底层:一层低柱状或立方形细胞
中间层:数层多边形细胞
浅表层:几层梭形或扁平细胞
分布
角化的--皮肤
未角化的--口腔,食管,阴道
功能
耐摩擦,保护,再生
复层柱状上皮
形态
浅层柱状细胞排列整齐
深层多边形细胞
分布
眼睑结膜,男性尿道
功能
保护,修复,润滑
变移上皮
形态
基底层:矮柱状,立方形
中间层:多边形,梨形
表层:细胞大,矩形扁平状,核大居中,有些含两个核
分布
肾盏,肾盂,输尿管,膀胱
特点
变化,移动。细胞层数和形态随器官功能状态不同而变化。
功能
保护
腺上皮和腺
外分泌腺
腺泡
浆液性腺泡
形态
LM
腺细胞锥形, 核圆 位于细胞 偏基底部
胞质
染色较深
顶部 常见 嗜酸性分泌颗粒
基底部胞质强嗜碱性
EM
胞质含大量粗面内质网,高尔基复合体,顶部含酶原颗粒
特点
分泌物稀薄,含酶,具有消化作用
黏液性腺泡
形态
LM
腺细胞锥形, 核扁圆形贴于基底部
胞质 着色较浅,呈 泡沫状
核周少量胞质嗜碱性
EM
顶部胞质内含丰富的黏原颗粒
特点
分泌物较黏稠,含黏液,起润滑和保护上皮的作用
混合型腺泡
黏液性腺泡和浆液性腺泡混合
电镜下看1质2核,浅色黏液性腺泡,深色浆液性腺泡
导管
内分泌腺
上皮细胞的特化结构
游离面
微绒毛
形态
LM-线状(纹状缘,刷状缘)
EM-细胞膜+细胞质(内含微丝)
功能-扩大细胞表面积,有利于吸收
分布-小肠,近曲小管等
纤毛
形态
LM-微小指状突起
EM-细胞膜+细胞质(内含9+2微管)
功能
节律性摆动。清除异物,定向运输。
分布
呼吸道上皮细胞
侧面-细胞连接
紧密连接
闭锁小带
形态-点、斑、带状(10~15nm)
功能-屏障作用(蛋白颗粒相互对接)
分布-单层立方、柱状上皮顶端
位置:侧面顶端(游离面)
中间连接
黏着小带
形态-带状
间隙内充满丝状物(15~20nm)
胞浆面附致密物与细丝
功能-黏着,保持细胞形态,传递细胞收缩力
分布-上皮、心肌
位置:紧密连接下方
桥粒
黏着斑
形态
斑状间隙内为致密中线+两侧丝状物
胞浆面有附着板+张力丝
功能:牢固,支持
分布:复层扁平上皮
位置:中间连接下方
缝隙连接
通讯连接
形态
斑状,间隙很窄(2~3nm)
细胞膜上相嵌蛋白质围成的小管
功能:物质流通,传递化学信息,电冲动
分布:胚胎和成体的多种细胞间
位置:桥粒深部
基底面
基膜
形态
LM下难以辨认
HE
粉红色
PAS,银染(黑色)
EM下分两部分
基板
透明层
致密层
层黏连蛋白等
网板
功能
保护过滤支持连接固着作用、决定细胞极性、影响细胞代谢迁移增殖分化、利于物质交换
质膜内褶
位置
肾小管等处
形态
LM-基底纵纹
EM-细胞膜向内凹陷有许多线粒体
功能
扩大基底面有利于物质交换
半桥粒:功能~加强上皮细胞与基膜的连接
感觉上皮:是具有接受特殊刺激功能的上皮组织,如味觉上皮,嗅觉上皮,视觉上皮,听觉上皮等
总述
特点:1、细胞多,细胞外基质少2、细胞排列紧密,形状较规则3、细胞有极性,分游离面,基底面和侧面,基底面有基膜4、没有血管和淋巴管,但有丰富的游离神经末梢
组成:细胞,少量细胞外基质
功能:保护,分泌,吸收,排泄
分类:被覆上皮,腺上皮,感觉上皮,生殖上皮,肌上皮
结缔组织
特点:1.起源于胚胎时期的间充质 2.细胞少,细胞间质多(基质,纤维,组织液) 3.无极性,分布广 4.连接,支持,营养,保护,修复
广义
血液,淋巴液
血液
软骨,骨
固有结缔组织
狭义-固有结缔组织
疏松结缔组织
特点
基质多,细胞种类多,纤维数量少;蜂窝状,排列稀疏;血管,神经,淋巴管丰富
分布广泛(组织、器官之间)
连接,支持,防御,保护,营养,创伤修复
组成
细胞
成纤维细胞
形态
LM
细胞较大,多突起,界限不清
胞质弱嗜碱性
核大仁清色浅
EM-丰富的粗面内质网+发达的高尔基复合体
功能-合成、分泌纤维与基质
浆细胞
形态
LM
胞体圆形或卵圆形
胞质嗜碱
核圆、偏位,染色质呈车轮状排列,核旁有一浅染区
EM:丰富的粗面内质网和游离核糖体(胞质内)+发达的高尔基复合体和中心粒(浅染区)
功能-合成、储存、分泌抗体(体液免疫应答),合成多种细胞因子(调节炎症反应)
来源:B淋巴细胞
巨噬细胞
形态
LM
细胞形态多样,多为圆形或椭圆形,有突起,伪足
胞质丰富,嗜酸,可含异物颗粒和空泡
核小,卵圆,着色深,核仁不明显
EM
表面→微绒毛,皱褶,小突起
胞质内→溶酶体,吞噬体,吞饮小泡
膜附近→微丝,微管
功能
趋化性变形运动, 吞噬作用 ,抗原提呈作用,分泌功能
来源:血液中的单核细胞
肥大细胞
形态
LM
细胞较大,圆形或椭圆形
胞质内含粗大颗粒(嗜碱性,水溶性,异染性)
核小,圆,染色深,位于中央
EM:粗面内质网、高尔基复合体、大量单位膜包绕的颗粒
功能-与过敏反应有关
过敏原→浆细胞→产生lgE+肥大细胞lgE受体→机体致敏抗原→(二次侵入)→肥大细胞脱颗粒、释放介质→荨麻疹,哮喘
特殊颗粒中含义肝素(抗凝血),组胺和白三烯(引起过敏反应),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
脂肪细胞
形态
单个或成群,圆球形或多边形
胞质→(HE)空泡状
核扁圆+少量胞质→弯月形,偏一侧
功能-合成、储存脂肪
未分化间充质细胞
形态-似纤维细胞,体小→(HE)不易辨认
功能-可增值、分化
白细胞
形态-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及嗜酸性粒细胞多见
功能-参与免疫与炎症反应
细胞外基质
纤维基质
胶原纤维
形态
新鲜:白色,有光泽,又称白纤维
LM→(HE)浅红色,纤维粗细不等,呈波浪状,分支交互成网
EM:I型胶原蛋白,胶原原纤维,有明暗交替的64nm周期性横纹
特点-坚韧性,柔软易弯曲,抗拉力强
胶原蛋白易被胃蛋白酶消化,水煮可溶解,冷却呈凝胶状
弹性纤维
形态
新鲜-黄色,又名黄纤维
LM
HE→淡红色
醛复红→呈紫色
地衣红→呈棕褐色
细、直、分支交织,断端常卷曲
EM-核心为弹性蛋白+外周微原纤维
特点-弹性大(弹性蛋白分子以共价键广泛交织成网,能任意弯曲)(微原纤维由原纤维蛋白构成,日光暴晒易断裂)与胶原纤维在功能上有互补性
网状纤维
形态
LM
HE→难以分辨
PAS→阳性,紫红色(蛋白多糖和糖蛋白)
AgNO3→黑色,分支交织成网
嗜银纤维
EM-Ⅲ型胶原蛋白,有64nm周期性横纹
特点-存在于网状组织(造血器官,淋巴组织、内分泌腺等)(水煮不溶解,稀酸不膨胀,有一定弹性)
基质
形态-无色透明的胶状质,有一定粘性(粘稠的无定形胶状物质)
组成-蛋白多糖+糖蛋白(纤维黏连糖蛋白)+组织液
立体构型
透明质酸分子(骨架)
蛋白质分子(分支)
硫酸软骨素(侧链)
分子筛
功能-物质交换的场所
致密结缔组织
特点-细胞少,基质少,纤维多
分类
规则的致密结缔组织-肌腱 ,韧带,腱膜
不规则的致密结缔组织-真皮,硬脑膜,巩膜及许多器官的被膜
弹性组织-项韧带,黄韧带,弹性动脉的中膜
脂肪组织
组成-大量群集的脂肪细胞+疏松结缔组织分隔
功能-储存脂肪,维持体温,参与能量代谢
分类
黄色脂肪组织
形态:细胞圆球形,细胞内只有一个大脂滴,细胞核及细胞质呈月牙状,HE染色时脂滴被溶解而呈空泡状,故称单泡脂肪细胞
分布:皮下、网膜、系膜
功能:最大的贮能库,保温,缓冲,保护,支持,填充
棕色脂肪组织
形态:有丰富的毛细血管,细胞内散在许多小脂滴,线粒体大而丰富,核居中央,称为多泡脂肪细胞
分布:新生儿的肩胛区、腋窝、颈后;冬眠动物
功能:寒冷→细胞内脂类分解、氧化、产热能
网状组织
组成
网状细胞
有突起的星形细胞,相邻突起连接成网
核大,圆,卵圆,着色浅,1~2个核仁
胞质丰富细丝状
网状纤维
网状细胞产生
细丝状,交织成网
基质
分布-淋巴组织、造血组织的基本成分(骨髓,脾,淋巴结)
功能-提供造血细胞与免疫细胞所需的微环境
神经组织
神经元
结构
胞体-代谢、营养中心
位置:大脑和小脑的皮质、脑干和脊髓的灰质、神经节
细胞膜-单位膜
可兴奋膜
接受刺激
处理信息
产生和传导冲动
膜上有膜蛋白
离子通道-Na+,K+,Ca+,Cl-
受体-可与对应的神经递质相结合,使通道开放
细胞核(辨认点)
大;圆;居中;核膜明显;常染色质多,故染色淡;核仁明显,大而圆( 泡状核 )
细胞质(核周质)-细胞质丰富
尼氏体
位置:位于胞体和树突内
LM:颗粒,斑块状(虎斑),强嗜碱
EM:粗面内质网+游离核糖体
功能:合成蛋白质
神经元纤维
LM:银染呈棕黑色细丝
EM:神经丝+微管
功能:骨架,物质运输
突起
树突
数目:一个或多个
形态:粗短,树突分枝,表面有树突棘
结构:同核周质,含 尼氏体
功能:接受刺激,将信息传入细胞体
轴突
数目:只有一个
形态:细,长短不一,分支少
结构:轴丘,轴膜,轴质, 无尼氏体
功能:传导冲动
分类
按突起数目
单级神经元
双极神经元
假单极神经元
按轴突长短
高尔基I型神经元:长轴突(>1米)的大神经元
高尔基Ⅱ型神经元:短轴突(数μm)的小神经元
按功能
感觉神经元:又称传入神经元,多为假单极神经元
运动神经元:又称传出神经元,一般为多级神经元
中间(联络)神经元:主要为多极神经元
按释放递质
胆碱能神经元:释放乙酰胆碱
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释放去甲肾上腺素
胺能神经元:释放多巴胺,5-羟色胺等
肽能神经元:释放P物质、脑啡肽等神经肽
氨基酸能神经元:释放Y-氨基丁酸、甘氨酸和谷氨酸等
突触
概念: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与效应细胞之间的细胞连接。是传递信息的部位
分类
按结构:轴-树,轴-棘,轴-体
按媒介:化学突触,电突触
按效应:兴奋性突触,抑制性突触
按膜致密物厚度:I型,Ⅱ型
化学突触
LM→(银染)→棕黑色的圆形颗粒
EM
突触前成分
突触前膜:增厚,有致密物,为轴突末端
突触小泡:内含神经递质或神经调质
突触间隙
宽15~30nm
内含糖蛋白+一些细丝
突触后成分
突触后膜:增厚,有特异性受体,Na+离子通道
常为胞体或树突
电突触
含义:主要指两个细胞之间的缝隙连接
以电流作为信息载体
特点:传导速度快,可双向传导
功能:传递信息冲动→突触前成分→突触小泡聚集、释放神经递质→突触前膜→突触间隙→递质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后膜通透性改变→突触后膜神经元(或非神经细胞)兴奋或抑制
神经胶质细胞,量多,有突起,不传导冲动
中枢神经系统
星形胶质细胞:支持、绝缘、营养、修复 ;血-脑屏障~由脑的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基膜,星形胶质细胞形成的胶质界膜,可防止血液中的有害物质进入脑内,以维持神经系统内环境的稳定
少突胶质细胞 :数量最多;形成 中枢神经系统髓鞘,神经膜
小胶质细胞:吞噬 (属单核吞噬细胞系统)
室管膜细胞:保护作用,产生脑脊液
周围神经系统
施万细胞-参与神经纤维的构成
卫星细胞-在神经节内包裹神经元胞体 ,保护神经节细胞
神经纤维和神经
有髓神经纤维
周围神经系统(有髓有膜)
结构
轴突-位于中央
髓鞘
施万细胞的膜反复缠绕轴突形成(1包1)
新鲜-亮白色
LM
HE-网状,泡沫状,可见 郎飞结 ,结间体
锇酸-黑色
EM-呈明暗相间的同心圆版层状
神经膜-施万细胞最外面一层胞膜+外包的基膜构成
功能-跳跃式传导、传导速度快、有绝缘性
构成-大部分脑神经,脊神经
中枢神经系统(有髓无膜)
结构
同周围神经系统
髓鞘-少突胶质细胞多个突起末端的扁平薄膜包卷多个轴突而形成(多包多)
无基膜,无切迹
功能-同周围神经系统
构成-白质
无髓神经纤维
周围神经系统(无髓有膜)
较细的轴突
施万细胞不形成髓鞘(1包多)
中枢神经系统(无髓无膜)
裸露的轴突
无任何鞘膜
特点
分布于植物神经节后纤维,嗅神经,部分感觉神经纤维
传导慢,无绝缘性
神经
定义:是周围神经系统中许多神经纤维平行排列外包结缔组织膜而形成的索状结构束
结构:神经纤维+结缔组织性神经内膜、神经束膜、神经外膜
神经末梢
感觉神经末梢
游离神经末梢
无髓鞘而裸露的部分
分布:表皮,角膜上皮,黏膜上皮细胞
司冷、热、痛觉和轻触的刺激
触觉小体
椭圆形小体,内有触觉细胞(扁平)
分布:皮肤真皮乳头层手指掌侧和足底皮肤最为丰富
司触觉,感受应力刺激
环层小体
卵圆形
分布:皮肤真皮深层胸、腹膜及肠系膜等
司压觉和振动觉
肌梭
分布于骨骼肌内的梭形小体
本体感受器
感受肌纤维的牵引、伸展及收缩的变化
调节骨骼肌的活动
有被囊的神经末梢
运动神经末梢
躯体运动神经末梢
分布:骨骼肌
功能:与骨骼纤维肌膜之间形成化学性突触,称运动终板,或称神经-肌连接
运动单位:一个运动神经元的轴突及其支配的全部骨骼肌纤维的合称
内脏运动神经末梢
分布:内脏及血管的平滑肌,以及心肌和腺细胞
功能:与平滑肌,心肌和腺细胞等形成化学性突触
肌组织
概述
构成
肌细胞(肌纤维)
细胞膜-肌膜
细胞质-肌质(肌丝)
少量结缔组织+血管、神经
分类
骨骼肌→(躯体神经)→随意肌
心肌→(自主节律)(植物神经)→不随意肌
横纹肌
平滑肌→(植物神经)→不随意肌
功能-收缩,舒张
三种肌组织的光镜结构
骨骼肌
长圆柱形,长1~40nm,直径10~100μm,有肌膜
核扁椭圆形或杆状,多个,几个~几百个,位于肌膜下
肌浆丰富,嗜酸,有肌原纤维, 明暗相间的 横纹 ,肌节
肌肉
骨骼肌纤维
肌内膜
肌束膜
肌外膜
心肌
不规则的短圆柱状,有分支,互连成网
胞浆丰富,有横纹, 闰盘
核卵圆,居中,可有双核
平滑肌
长梭形,直径8微米,长200微米(20~500微米)
胞质嗜酸,无横纹
核长椭圆形或杆状,一个,位于中央,有时呈螺旋状
单独存在、成束或成层分布
三种肌组织的电镜结构
骨骼肌
骨骼肌纤维的收缩原理1.肌丝滑动学说①细肌丝沿粗肌丝向M线方向滑动②需要ATP和钙离子 2.收缩结果-I带变短,A带长度不变,H带消失,肌节缩短
肌原纤维
肌原纤维因折光性不同,呈现明暗相间的周期性排列的横纹。明亮部称为明带,又叫I带。暗部称为暗带,又叫A带。A带中间有一浅带,称为H带。H带中间有一条深线,称为M线。I带中间有一条深线,称为Z线。
肌丝
粗肌丝(蓝色)
H带、A带(肌节中部),固定于M线
肌球蛋白
细肌丝(红色)
Ⅰ带和H带以外的A带
固定于Z线
主要
肌动蛋白
原肌球蛋白
肌钙蛋白
粗、细丝比例=1:6
肌节
定义:相邻Z线之间的一段肌原纤维
结构:前1/2Ⅰ带+A带+后1/2Ⅰ带,长约1.5~3.5μm
功能:骨骼肌纤维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肌节其长度随着肌纤维的收缩和舒张而变化
横小管(T小管)
位置-A、I带交界处
结构-肌膜内陷形成分支环绕每条肌原纤维 ,走向与肌纤维长轴垂直
功能:迅速传导兴奋
肌质网
位置-横小管之间
结构:纵行并吻合成网的 滑面内质网末端膨大为终池终池+横小管→ 三联体
功能-储存钙离子,调节肌浆钙离子浓度
心肌
肌原纤维-粗细不等,界限不很分明,线粒体丰富
横小管-粗,位于Z线水平
纵小管-细,稀,终池小,有二联体
闰盘
定义-心肌纤维的连接处
形态
LM-呈着色较深的横行或阶梯状粗线
EM
位于Z线水平
横位部分-黏着小带,桥粒(连接牢固)
纵位部分-缝隙连接(信息交流,传递冲动,同步收缩)
平滑肌
有粗、细肌丝
1:12~30,细肌丝呈花瓣状环绕
粗肌丝圆柱状,表面有横桥
若干条粗细肌丝形成肌丝单位(收缩单位)
肌膜凹陷形成小凹(横小管)
有细胞骨架
密斑(肌膜下 )
中间丝(结蛋白)
密体(肌浆中,Z线)
肌纤维间有缝隙连接
重要概念
肌纤维:肌细胞,因其细长呈纤维状而得名
肌膜:肌细胞的细胞膜
肌浆:肌细胞的细胞质
肌红蛋白:肌浆内含有的特殊色蛋白
肌浆网:特化的滑面内质网,钙储存器
屏障
O2,CO2,营养物质→自由通过
细菌等→不能通过
浮动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