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第三章血液
红细胞获能唯一途径是糖酵解,输血应注意同时补充葡萄糖以及血钾浓度的升高、概念:红细胞膜在低渗溶液中发生膨胀、破裂和溶血的特性
编辑于2022-04-09 15:32:06第三章 血液
第一节 概述
一、血液的组成
全血
血细胞
血细胞比容(hematocrit):血细胞在全血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又称红细胞比容
红细胞99%
血细胞比容的正常值
男:40%~50%
女:37%~48%
新生儿:55%
血细胞比容的变化
贫血:血细胞比容下降
严重腹泻、烧伤:血细胞比容上升
白细胞
血小板
血浆
水
溶质
血浆蛋白
白/清蛋白
球蛋白
纤维蛋白原
电解质
其他有机物
激素
代谢产物
营养物质
气体
二、血量
正常成人血量
自身体重的7%~8%(约5000mL)即:70~80mL/kg体重
分布
循环血量:心血管中流动
储存血量:肝、脾、肺、静脉等
失血程度、症状及恢复
少量失血(全身血量的10%,约500mL)
症状:无明显症状,主要成分较快恢复
水、电解质:1~2h恢复
蛋白质:24h左右恢复
红细胞:一个月内恢复
中等失血(全身血量的20%,约1000mL)
症状:有明显症状,短时间难代偿
严重失血(全是血量的30%,约1500mL)
症状:休克,可危及生命
三、血液的理化性质
(一)颜色
动脉血:鲜红色——氧合血红蛋白(HbO2)
静脉血:暗红色——还原血红蛋白(Hb)
(二)比重
全血:1.050~1.060 ——取决于RBC的数量
血浆:1.025~1.030——取决于血浆蛋白含量
(三)粘滞度
全血:4~5——取决于血细胞比容:RBC数量及其状态
血浆:1.6~2.4——取决于血浆大分子物质的含量
四、血液的功能
① 运输:氧气、二氧化碳、激素、代谢产物等
② 免疫防御和保护功能
③ 缓冲功能
④ 调节体温
第二节 血浆
一、血浆的化学成分及作用
(一)水(91%~92%)
作用
1、参加各种生化反应
2、运输功能
3、维持血量
4、维持渗透压平衡
5、维持体温
(二)溶质
1、血浆蛋白
标注血浆组织液的主要差别在于蛋白质含量的不同
白/清蛋白
正常值40~48g/L
作用:形成胶体渗透压、缓冲作用、运输功能、营养
球蛋白
正常值15~30g/L
作用:免疫、运输功能
纤维蛋白原
正常值2~4g/L
作用:参与血液凝固
2、无机盐
主要是NaCl
结论:血浆中电解质的含量与组织液相近
意义
血液电解质的含量可以反映组织液中的浓度
组织液与血浆晶体渗透压相近
3、其他成分
非蛋白含氮化合物(NPN)
不含氮的有机物
脂类、酮体、乳酸、激素和维生素
二、血浆的渗透压
(一)概念
溶液所具有的吸引和保留水分子通过半透膜的力量
与溶质颗粒数成正变关系、与溶质种类和颗粒大小无关
(二)组成及正常值
数值:300mOsm/L(280~320)、770kPa、5790mmHg
组成
晶体渗透压(由晶体物质,主要是氯化钠组成)
胶体渗透压(由胶体物质,主要是蛋白组成)
(三)生理功能
晶体渗透压:维持细胞内外水平衡,使血细胞保持正常形态
胶体渗透压:维持血管内外水平衡,维持血量
(四)常用的血浆等渗溶液:0.9%氯化钠溶液、5%葡萄糖溶液
(五)等张溶液
能使悬浮的红细胞保持正常形状和大小的溶液
等渗溶液≠等张溶液
1.9%尿素是等渗溶液,不是等张溶液
因为尿素能自由进出红细胞,置于其中的红细胞溶血
三、血浆的酸碱度
正常值:7.35~7.45
维持正常的PH值:肺、肾和血浆中缓冲对的作用(NaHCO3/H2CO3)
第三节 血细胞
一、血细胞生成的部位及过程(了解)
(一)部位
(二)过程
(三)造血微环境
概念:造血过程以及各级血细胞在造血组织生存的环境称为造血微环境。
包括:神经、血管、基质细胞、细胞外基质、调节因子
作用:调控、诱导、支持
二、红细胞(red blood cell、RBC)
红细胞获能唯一途径是糖酵解,输血应注意同时补充葡萄糖以及血钾浓度的升高
(一)形态、数量和功能
形态
数量
功能
1、运输氧气和二氧化碳,由Hb实现
注意
① 血红蛋白必须存在于红细胞内才有运输功能
② 当血红蛋白分子中二价铁氧化为三价铁,携氧功能丧失
2、缓冲PH:由Hb实现
3、免疫功能
(二)生理特性
1、可塑变形性
意义:通过毛细血管和血窦孔隙
影响因素
① 红细胞的形态
② 红细胞膜的特性
③ Hb的性质和量
2、悬浮稳定性
概念:RBC能够较稳定地悬浮于血浆中不易下沉的特性
评价指标:红细胞沉降率(ESR,血沉)
正常值
男:0-15mm/h
女:0-20mm/h
ESR与悬浮稳定性成反变关系
ESR上升的原因:RBC叠连
血沉增大常见于
生理情况:经期、妊娠期、老年人
病理情况:急慢性感染、恶性肿瘤、组织坏死、胶原病、大手术后、严重创伤等
3、渗透脆性(osmotic fragility)
概念:红细胞膜在低渗溶液中发生膨胀、破裂和溶血的特性
抵抗力和渗透脆性成反变关系
0.42%NaCl:开始溶血
哪些RBC脆性增加
衰老者
4℃库存42天以上者
球星者
(三)生成和破坏
1、生成
部位
成年人红骨髓是唯一场所
生成原料
铁+蛋白质
缺铁:胞浆Hb合成减少→胞核成熟正常,胞浆成熟障碍→小细胞、低色素性(缺铁性)贫血
成熟因子
叶酸、B12
叶酸、B12、内因子缺乏→RBC核发育停滞,胞浆发育正常→红细胞数量减少,体积增大→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2、调节
调节RBC生成的最重要的体液因素是促红细胞生成素(EPO)
雄激素→肾脏→EPO→骨髓→RBC上升/雄激素→骨髓→RBC上升
生长激素→RBC上升
甲状腺激素→RBC上升
糖皮质激素→RBC上升
3、破坏
寿命:120d作左右
场所
血管外(为主,主要在脾、肝、骨髓)
血管内(10%)
过程
三、白细胞(white biood cell,WBC)
(一)形态、分类及数量
子主题
(二)生理特性和功能
(三)生成和破坏
四、血小板(platelet)
(一)形态和数量
正常值:(100~300)×10^9/L
过多:>1000×10^9/L 易发生血栓
过少:<50×10^9/L 出血倾向
(二)生理特性
1、黏附:Plat与非自身表面黏着
2、释放:ADP、ATP、5-HT
3、聚集:Plat之间的聚合
4、收缩:巩固凝血
5、吸附:参与凝血
(三)生理功能
1、参与生理性止血
概念:小血管受损后引起的出血,数分钟后出血自行停止的现象
检测指标:出血时间(BT) 正常1~3分钟
生理止血过程(三个时相)
第一时相:血管收缩
第二时相:形成血小板止血栓
第三时相:血液凝固(形成牢固止血栓)
2、维持毛细血管壁的完整性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
血小板源生长因子(PDGF)
3、促进血液凝固
物质基础:Plat含有参与凝血的因子,统称血小板因子(PF)
PF包括
纤维蛋白激活因子(PF2,激活纤维蛋白原)
血小板磷脂表面(PF3,吸附作用)
抗肝素因子(PF4,抗肝素作用)
抗纤溶因子(PF6,抗纤溶)
(四)生成与破坏
第四节 生理性止血
一、生理性止血
二、血液凝固(blood coagulation)
概念:血液由流体状态变为不能流动的凝胶状态的过程
本质:是可溶的纤维蛋白原,在其他凝血因子的作用下,变为不溶纤维蛋白的过程
(一)凝血因子
1、概念:血液和组织中直接参与凝血的物质
2、种类及特点
① 除F4(钙离子)外,都是蛋白质
② 大部分以无活性的酶原形式存在
③ 除F3(组织因子,TF)外,都在血浆中
④ 被激活的因子,右下角标“a”
⑤ F2、F7、F9、F10在肝脏合成,需要VitK参与
(二)凝血过程(瀑布理论)
1、凝血酶原酶复合物(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
2、凝血酶的形成
3、纤维蛋白的形成
小结:
① 正反馈过程
② 钙离子的促凝作用
③ 酶促连锁反应,一个环节受阻整个过程就停止
(三)体内抗凝系统
抗凝因素
血管内膜光滑完整,凝血因子不能接触活化
血管内皮细胞合成、分泌抗凝物质
纤维蛋白的吸附、防止凝血酶的扩散
血流速快,部分活化的凝血因子被冲散、稀释
生理性抗凝物质(主要原因)
(四)体外血液凝固的加速与抗凝
1、温度:一定范围内温度升高促进凝血
2、粗糙面促凝:纱布压迫止血
3、药物
抗凝:草酸钠、柠檬酸钠(去除钙离子)、华法林(VitK拮抗剂)、低分子肝素
促凝:VitK(参与凝血因子的合成)
三、纤维蛋白溶解
概念:纤维蛋白被分解液化的过程,简称纤溶
人体纤溶系统组成
纤溶酶原
纤溶酶
纤溶酶原激活物
纤溶抑制物
临床意义:溶栓、治疗脑梗、心梗等
第五节 血型与输血
一、血型
指血细胞膜上特异抗原(凝集原)的类型
广义:血细胞、血浆及一般组织细胞的“血型”
狭义:红细胞膜上特异性抗原的类型
二、红细胞血型
依据:红细胞膜上所含凝集原的种类
凝集素(抗体):能与特异性凝集抗原结合的特异性抗体
ABO血型
分类依据:凝集原的种类(RBC上的寡糖链)
红细胞凝集反应
概念:凝集原与其相对应的凝集素相遇时,发生红细胞彼此聚集成簇的现象
机制:凝集素(抗体)通过凝集原(抗原)将红细胞聚集成簇
应用:用已知抗体测定未知抗原,判断血型
实质:抗原抗体反应
表象:RBC成簇出现
Rh血型
Rh阴性者(临床意义)
三、输血
(一)基本原则
1、血型鉴定
2、首选同型输血
3、交叉配血实验
基本原则:供血者的RBC不被受血者的血清所凝集
结论
同型输血
异型输血(少、慢且观察反应)
(二)输血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