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生理学第四章血液循环
护理学专业使用《生理学》:概念:心肌细胞在无外来刺激的条件下,自动的产生节律性兴奋的特征,简称自律性。
编辑于2022-04-20 11:14:29第四章 血液循环
第一节 心脏的泵血功能
一、心脏的泵血过程与机制
(一)心动周期
概念:心脏一次收缩和舒张构成的一个机械活动周期
决定因素:心率(每分钟心跳的次数)
心率:75次/分钟→心动周期:60s/75=0.8s
特点
1、房、室均有各自的心动周期
2、房先、室后收缩
3、左右同步收缩
4、舒张期>收缩期
结论:心率加快时,主要影响舒张期,不利于心脏持久活动
心动周期中,房缩期末左心室的容积最大
(二)心脏泵血过程
心室收缩期
1、等容收缩期
特点和意义:心室容积不变,室内压急剧上升
血压升高时:等容收缩期延长→射血期缩短→射血量减少
2、射血期
快速射血期
特点和意义:快速射血(占70%),心室容积急剧减少
减慢射血期
特点和意义:缓慢射血(占30%),靠惯性射血
心室舒张期
1、等容舒张期
特点和意义:心室容积不变,室内压急剧下降
2、心室充盈期
快速充盈期
特点和意义:快速充盈(占2/3),心室容积增大,自身的抽吸作用
减慢充盈期
特点和意义:缓慢充盈,历时长,量小
心房收缩期
特点和意义:心房收缩射血入室,量小(10%~30%)
(二)心脏的泵血过程
射血动力:室缩→心室-动脉压力差
充盈动力:室舒+心房收缩→房-室压力差
心室活动是泵血的主要因素,心房收缩是次要因素
血流方向的控制:瓣膜的单向开闭
(三)心房在心脏泵血过程中的作用
1、射血量少,作用小(占心室充盈总量的25%)
2、但利于静脉回流,有利于心室泵血
注意:心动周期缩短时,心房收缩对心室充盈作用显得重要
(三)心房在心脏泵血过程中的作用
压力差是决定瓣膜开闭的直接因素
室缩:室-A压力梯度上升,动脉瓣开,心室射血
室舒:房-室压力梯度上升,房室瓣开,心室充盈(75%)
房缩:房-室压力梯度上升,心室继续充盈(25%)
房舒、室舒:CVP降低,静脉回流
(四)心音
瓣膜关闭
血液撞击
心室收缩
二、心脏泵血功能的评价
(一)每搏输出量与射血分数
每搏输出量:一侧心室一次收缩射出的血量,简称搏出量,成人安静时:60~80mL(平均70mL)
射血分数:搏出量占心室舒张末期容积的百分比,健康成人:55~65%
收缩力越强,射血分数越大
拓展
交感神经兴奋:搏出量增加,射血分数变大
心室扩张:搏出量接近正常,射血分数变小
(二)每分输出量与心指数
每分搏出量:一侧心室一分钟射出的血液总量,简称心输出量(又称心排出量),计算:搏出量×心率
心指数:每平方米体表面积计算的心输出量(L/min*m^2)
拓展
1、代谢越旺盛,心指数越大
2、心输出量相同,体表面积越大,心指数越小
3、10岁静息心指数最大,随年龄增大逐渐降低
静息心指数:空腹、静息状态下的心指数
(三)心脏做功量(自学)
射出等量血液,动脉压越高做功越多
三、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
心输出量(搏出量×心率)
搏出量
1、前负荷
心室舒张末期容积/压力
当左室舒张末期压为12-15mmHg时,心室有较大的初长度贮备
特点:无降支,只是转为平坦
异常自身调节(starling mechanism):通过改变心肌初长度而引起心肌收缩强度改变的调节
充盈量大,搏出量多;充盈量少,搏出量少
等长自身调节:通过改变心肌收缩力对心泵血功能产生的调节
2、后负荷
大动脉血压
动脉血压短期增大→心室舒张末期容积增大→(静脉回流不变)心肌初长度增加→心肌收缩力增强→搏出量增加
主动脉压的正常范围80-170mmHg
动脉压若长期持续增高,过高(>170mmHg),会导致心室肌肥厚,泵血功能下降
3、心肌收缩能力
四、心泵功能的贮备(了解)
心力贮备:心输出量随机体代谢需要而增加的能力
搏出量储备
1、收缩期储备(30-40mL)
2、舒张期储备(15-20mL)
心率储备
75-180次/分钟
第二节 心肌细胞的生物电活动和生理特性
一、心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一)心肌细胞的分类
按是否能自动去极化分
1、普通心肌细胞 (工作细胞/非自律细胞)
特性
收缩性
兴奋性
传导性
无自律性
4期电位稳定不变
2、特殊分化的心肌细胞 (自律细胞)
特性
兴奋性
传导性
自律性
无收缩性
4期电位不稳定,能发生自动去极化
按去极化快慢分
1、快反应细胞
普通心肌细胞
心房肌
心室肌
浦肯野细胞
2、慢反应细胞
窦房结P细胞
房室结细胞
(二)心肌细胞的跨膜电位
1、工作细胞跨膜电位
静息电位RP
数值:-80~-90
机制
钾离子外流→钾离子电-化学平衡电位(为主)
少量钠离子内流使静息电位减小
钠泵,使静息电位增大
动作电位AP
注意2期平台期
机制
0期:钠离子快速内流
阻断剂:河豚毒素TTX
1期:钾离子快速外流
2期:钙离子内流,钾离子外流达平衡
3期:钾离子外流
4期:钙离子-钠离子交换;钠离子-钾离子交换
钠钾泵:排出钠,泵入钾,恢复钠钾离子分布
4期又叫恢复期、静息期
钠离子-钙离子交换体(继发性主动转运),钠离子顺浓度梯度入,钙离子逆浓度梯度外排
小结
动作电位的特点:有平台期,时程长
2、自律细胞跨膜电位
窦房结P细胞
波形及特点
机制
0期:钙离子缓慢内流
3期:钾离子外流
4期:钾离子外流减少,内向钾离子增强(钾通道逐渐关闭,钠通道逐渐开放)
浦肯野细胞
(三)两种通道的比较
二、心肌的生理特性
(一)电生理特性
1、兴奋性
衡量标准:阈值
(1)影响兴奋性的因素
①膜电位与阈电位的差距:反变
②离子通道的状态
备用状态(具有兴奋性的前提)
激活状态
失活状态
(2)工作细胞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
(3)兴奋性变化和心肌收缩活动的关系
不发生完全强直收缩
特点:有效不应期长=整个收缩期+舒张早期
意义:心肌不发生完全强直收缩,保证心脏的充盈和泵血
期前收缩与代偿间歇
期前收缩:下一次窦房结来之前产生的收缩
代偿间歇:刺激落在了期前收缩有效不应期,产生了间歇
2、自动节律性/自律性
衡量标准:兴奋次数/分钟
概念:心肌细胞在无外来刺激的条件下,自动的产生节律性兴奋的特征,简称自律性
(1)心脏起搏点
正常起搏点:窦房结:100次/分钟
对潜在起搏点的控制
①抢先占领
②超速驱动压抑
潜在起搏点
房室交界50次/分钟
房室束40次/分钟
浦肯野纤维25次/分钟
(2)影响自律性的因素
①4期自动去极化速度-正变
②最大负极电位与阈电位之间的差距-反变
3、传导性
概念:心肌细胞之间传导兴奋的能力
(1)兴奋的传播
传播途径
传导速度
房-室延搁
(2)影响传导性的因素
①心肌细胞的结构
细胞直径-正变
缝隙连接的数量和功能
②0期去极速度和幅度-正变
③临近部位膜的兴奋性
(二)机械特性
收缩性
1、对细胞外钙离子依赖性大
原因:心肌细胞肌浆网不发达,钙离子储存少
注意:钙离子降低,收缩能力降低,当钙离子降低到一定程度时,心肌只兴奋不收缩,称“兴奋-收缩脱耦联”
2、“全或无”式收缩
含义:心房(或心室)几乎同步收缩
原因:功能合胞体
意义:力量大,利于泵血
3、不发生完全强直收缩
含义:一次收缩之后必跟随一舒张期
原因:有效不应期特别长
意义:收缩、舒张交替进行,利于心脏充盈和射血
三、体表心电图(electrocardiogram,ECG)
AP与ECG的差异
记录方法不同:直接-间接
记录对象不同:单个细胞-整个心脏
AP固定不变,ECG因电极而不同
波形及意义
意义
第三节 血管生理
一、各类血管的功能特点
动脉
大动脉
弹性贮器血管
中动脉
分配血管
小动脉、微动脉
阻力血管
毛细血管
交换血管
静脉
容量血管
二、血流动力学(Q、P、R)
(一)血流量与血流速度(Q和V)
血流量:单位时间内流过血管某一截面的血量,又称容积速度
结论:主动脉血流速度>毛细血管 动脉系统:V逐渐变小 静脉系统:V逐渐增大
血流速度:血液中一个质点在血流中移动的线速度
(二)血流阻力(R)
主要由血管半径决定
总阻力
大动脉19%
小动脉、微动脉47%
血流阻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外周阻力)
毛细血管27%
静脉7%
(三)血压(BP)
概念:血管内血液对单位面积血管壁的侧压力(即压强)
分类
动脉血压
静脉血压
毛细血管血压
三、动脉血压和动脉脉搏
(一)动脉血压
1、动脉血压的形成
特指:主动脉压(常用肱动脉侧面表示主动脉压)
前提条件
①血量
②血管有一定的紧张性 循环系统平均充盈压:血量/血管容量
必要条件
①心脏收缩射血
②外周阻力
缓冲因素
大动脉弹性作用
2、动脉血压的测量方法
3、动脉血压的正常值
收缩压:心室收缩射血动脉血压上升达到的最高值
100-120mmHg,>=140为高血压
舒张压:心室舒张动脉血压下降达到的最低值
60-80mmHg
脉搏压:脉搏压=收缩压➖舒张压
30-40mmHg
平均动脉压:舒张压+1/3脉压
4、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
(二)动脉脉搏
四、静脉血压与静脉回心血量
(一)静脉血压
中心静脉压CVP:右心房和胸腔内大静脉的血压 数值:4-12cmH2O
CVP与外周静脉压的关系:CVP上升→外周静脉压上升
决定因素
1、心脏泵血功能与CVP--反变
2、静脉回心血量与CVP--正变
临床意义
1、判断心功能的指标之一
2、判断循环血量的指标之一
常用于
1、急性心力衰竭
2、大量输液或心脏病人输液时
3、危重症病人或体外循环手术时
特点
反应全身血容量及心功能比动脉压早
准确反映右心前负荷的情况
外周静脉压:各器官静脉的血压,常以平卧时肘静脉压为代表 数值:5-14cmH2O
(二)重力对静脉压的影响
(三)静脉血流及影响回心血量的因素
Qv=(P外-P中)/Rv
1、体循环平均充盈压
关系:正变,平均充盈压上升→静脉回心血量增加
机制:外周静脉压与CVP差值增加(分子增加)--P外增加
2、心脏收缩力量
关系:正变,心脏收缩力增加→心室排血增加→舒张时室内压下降→回心血量增加
机制:P中的变化
3、体位改变
平卧→直立:回心血量下降
直立→平卧:回心血量上升
4、骨骼肌的挤压作用
5、呼吸运动
吸气→胸内负压上升→右心房、腔静脉扩张→CVP下降→回流上升
呼气→胸内负压下降→右心房、腔静脉收缩→CVP上升→回流下降
五、微循环
概念:微动脉与微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
基本作用:物质交换
(一)微循环的组成与通路
通路
(1)迂回通路(营养通路):交替开放、物质交换
(2)经常开放,促进血液回心,保证循环血量
(3)动-静脉短路:必要时开放,调节体温
(二)微循环血流量的调节
(1)神经调节:交感缩血管神经、调节微动脉和微静脉
(2)体液调节:调节后微动脉和毛细血管前括约肌
小结:总体血流量受交感神经控制 内部主要受体液控制
六、组织液的生成与回流
(一)组织液的生成与回流
滤过:向外(出血管)
重吸收:向内(进血管)
有效率过压=(毛细血管压+组织液胶体渗透压)“即滤过的力量”➖(血浆胶体渗透压+组织液静水压)“即重吸收的力量”
(二)影响组织液生成和回流的因素
1、毛细血管压
其上升常见于右心衰→CVP上升→外周静脉压上升→毛细血管血压上升→组织液生成增加→下肢水肿
2、血浆胶体渗透压
其下降常见于:严重营养不良、肝脏疾病、肾脏疾病
3、淋巴回流
丝虫病
4、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
其上升常见于过敏烧伤
七、淋巴液的生成和回流(自学)
(一)淋巴液的生成与回流
生成动力:毛细淋巴管内外压力差
(二)淋巴液回流的生理意义
1、回收蛋白质和清楚组织中大分子
2、运输脂肪和其他营养物质
3、调节体液平衡
4、防御和免疫功能
第四节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一、神经调节
二、体液调节
三、社会心理因素对心血管活动的影响
第五节 器官循环
一、冠脉循环
二、肺循环
三、脑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