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传播的类型
传播的类型,个人进行的传播活动,心理活动内在和外在的表现(自言自语),本质上是人的社会关系和社会实践的反映。
编辑于2022-04-13 10:37:32传播的类型
人内传播
概念
个人进行的传播活动,心理活动内在和外在的表现(自言自语)
多角度看人内传播
生理学角度
人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信息传播系统
作为能动的意识和思维活动的人内传播
能动的意识和思维活动才是人内传播区别于其他动物体内传播的根本特点
感觉(单方面的,个别属性
知觉(综合的,感觉的集合)
记忆
作为社会心理过程的人内传播
米德的主我与客我理论(符号互动论)
客我:在于他人的社会互动中接收到他人对自己的社会评价和社会期待。这种接收就形成了客我(内容,促使主我发生新变化
主我:作为意愿主体和行为主体的主我(形式,行为反应表现出来
自我=主我+客我(两者互动不断形成新的自我)
布鲁默的自我互动理论
《象征互动论》
人能够与自身进行自我互动,把自身作为认识的对象
内省与内省式思考
一种长期的、日常的自我反思活动(不是内省式思考)
短期的以解决现实问题为目的的自我反思活动,被称为“内省式思考”
不是封闭的
不仅是横向的而且是一个将过去和未来联系起来的纵向发展和创造的过程
米德对传播学的贡献
米德是符号互动论的创始人
最早从传播的角度对人的自我意识及其形成过程进行了系统研究
通过自我这个改概念将心灵和社会连接起来,从而完成了其人内传播和人际传播思想的统一
特别强调人创造和运用符号的能力,相关研究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认识和理解人类传播的本质和规律
米德对人的行动或姿态的分析,深化和拓展了传播学领域里副语言传播的研究层次
米德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驳斥了传播的绝对效果论,提出了选择性注意和选择性理解
米德对‘主我’与‘客我’的辨析,丰富和深化了人内传播的研究内涵。
个人信息处理的基模理论
概念
人的认知行为的基本模式,在个人层面上是一个自动的、无意识的过程。
特点
基模在不断被改造,而且利用基模的能力是与生俱来的。
一种知识分类体系。处理对象不是每个具体事例,而是具有一般化和抽象化性质,并有从较抽象向较具体分层的结构特点。
即墨市知识的集束或有机的结合
预测和决策控制功能
罗伯特基于基模理论的信息处理过程模式
激活原有的相关基模
新知识如果与原有认知基模相吻合,就倾向于按照原有的解释和态度来面对
不吻合之处,会对新旧信息进行比较和弥补
相吻合,强化原有基模;有矛盾,形成新的认知基模
都会参与到下一个信息处理中
社会性互动性双向性,通过有意义的象征符进行
人际传播
定义
个人与个人之间进行的信息传播活动,面对面,凭借简单媒介都算(eg,道路以目)
功能:社会化——个人适应社会环境和社会形成统一规范;对大众传播效果构成影响
特征
直接性
私密性
灵活性
双向性
非制度化
人际传播的意义更加丰富和复杂
动机
需求层次理论
人际传播社会交换论
关于动机的普遍认识
自我认知和相互认知
库利的镜中我
通过他人眼中的印象来认识自己,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和态度是反应自我的一面镜子
建立与他人的社会协作关系
六度分割理论:最多通过六个人就能认识任何一个陌生人,说明了“弱纽带”的普遍存在
建立人际关系就是社会化的过程,基于人际传播的交往是个体连接社会的基本渠道
获得信息
满足精神和心理需求
人际传播的过程
符号互动理论
即人们不仅对彼此的行动做出反应,还理解或确定彼此的行动,他们不是对别人的行动直接做出反应,而是根据他们赋予这些行动的意义做出反应。
与《象征互动论》极其相似,甚至可以替换(人与人之间通过传递象征符和意义而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过程,人是具有象征行为活动的社会动物,而且这种活动是积极的,具有创造力的。)
认知一致性理论
认知失调
人际传播过程中,需要寻求一种心理的平衡
费斯汀格指出,加入两个要素相互相关且相互独立,当我们从一个要素推出另外一个要素时产生不适,这两个要素就是失调关系。
通常人的行为和态度是一致的,如果出现不一致就会产生认知失调
失调程度取决于三个要素:1,认知的重要程度,认知与个体关系越密切,失调程度越深;2,不协调认知数目的相对比例;3,理性化程度,就是能够用一定的逻辑去解释不协调现象。
纽科姆均衡传播模式
ABX三者相互关系的乘积为正才是均衡关系
人际传播和自我表达
人际传播是真正意义上的多媒体传播
姿态的传播功能
外观形象与自我表达
自我表达与社会价值规范
自我表达并不是个人的堵路活动,而是与他人和一定的社会价值或行为规范想联系的,应该符合一个社会普遍认可的真善美价值尺度。自我表达与社会价值规范,是否一致很重要
网络人际传播中的自我呈现
印象管理(人设
是指个人试图影响他人对自己印象的过程,即对自我形象的管理。
表演的目的
熟人关系互动
生人关系互动
表演的主要手段
头像和昵称
角色设定与扮演
自我披露策略(三天可见)
交流手段选择
情绪表达与控制
新媒体下人际传播的自我呈现
自我呈现主体有更强的控制性
新媒体语境中自我呈现具有更大的不一致性
群体传播的高能
集合行为(负面的
集合行为定义
在某种刺激条件下发生的非常态社会聚集现象
集合现象发生需要的条件
结构性压力
触发性事件
正常的社会传播系统功能减弱,非常态的传播机制活跃化
集合行为中的特殊传播机制
群体传播和群体事件的联系
群体暗示和群体感染
乌合之众 勒庞
群体模仿与“匿名性”
无意识模仿
有意识模仿
法不责众,没有社会约束力的匿名心理下做出越轨行为
群体极化
留言传播与集合行为中的信息流
留言
人们把流言看做正式渠道信息的补充
流言有暧昧性,不容易与别有用心的谣言区分
特点
谣言
群体传播
群体
群体的类型
按照群体内人际关系分(亲密关系)
初级群体(家庭邻里
在个人社会化过程中所起到地作用的直接和间接程度确立的分类
没有等级之分
规范性不强
强制性不强
功能
正功能
承担着社会化的任务
满足人们的情感需求
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
负功能
压抑个性和个人积极性,限制人的发展
干扰组织目标,破坏组织结构
次级群体
成员个人的归属感
其他特征,社会群体分
参考群体(2,3班是1班的参照群体
偶然群体
群体内发生人际关系的缘由
血缘
地缘
业缘
趣缘(网友
学缘
群体内互动网格
团体格局(西方、契约
差序格局(中国,费孝通
描述亲疏远近的人际格局,如同水面上泛开的涟漪,由己向外一圈一圈延伸开,按离自己距离的远近划分亲疏
群体合作关系(滕尼斯)
共同体(礼俗社会
社区(法理社会
群体的基本特征
明确的成员关系
持续的相互交往
有一致的群体意识和规范
有一定的分工协作
有一致行动的能力
群体的社会功能和意义
对社会的意义
有助于社会秩序的维持,是社会秩序的连续性得到保证
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群体帮助个人完成社会化过程
对个人成员的意义
群体能够使成员个人的能力得到增强
个人的信息来源和社会安全感的提供者
个人表现和实现自我的场所与手段
群体传播
群体传播的特征
非组织性
规模不确定
灵活
情感导向
过程与效果充满不确定性
信源不确定性
所以极易产生谣言
与人际传播的整合
社会化媒体传播前所未有的整合了群体传播和人际传播
群体意识
参加群体的成员所共有的意识
关于群体目标和群体规范的合意
群体感情是指群体成员主观境界的融合,产生“我们”的情感
群体归属意识
群体动力论
群体压力与趋同心理
群体中的多数意见对成员中的个人意见或少数意见所产生的压力
群体压力或动力来源
反思群体压力
并不是任何情况下都是基于理性判断做出的,群体压力也会带来错误的判断,形成多数意见的盲目服从
多数意见的支配地位并非在任何场合都是绝对的
群体压力在群体传播中的作用
排除隔离性的意见
对来自群体外的信息或宜传活动的效果具有重要的影响
群体传播时代的到来
组织传播
组织的定义
组织传播定义
两种基本形式
正式的或者正规的组织传播
非正式渠道的传播(偷偷摸摸的
正功能
组织传播不讲人情
组织传播功能
组织传播与公共关系
在新媒体时代主流媒体的角色更为重要
新媒体时代群体事件发生更容易
富士康跳楼事件,对初级群体的抹杀
本质上是人的社会关系和社会实践的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