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城市建设
城市建设思维导图:包含中国古代城市有三个基本要素:统治机构(宫廷、官署)、手工业和商业区、居民区,中国古代城市发展历程(四个阶段)等等
编辑于2022-04-14 00:02:32第二章 城市建设
概说
中国古代城市有三个基本要素:统治机构(宫廷、官署)、手工业和商业区、居民区
中国古代城市发展历程(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城市初生期(原始社会晚期和夏、商、周三代)
城垣都用夯土筑成,技术比较原始。
城内除众多居住遗址外,还有大面积夯土台,推测是统治者的居住地和活动场所
表明城市处于萌芽状态中
河南偃师二里头的大规模宫殿遗址
第二阶段:里坊制确立期(春秋至汉)
新的城市管理和布置模式产生
把全城分割为若干封闭的“里”作为居住区,商业与手工业则限制在一些定时开闭的“市”中, 统治者们的宫殿、衙署占有全城最有利的地位,并用城墙保护起来。
全城实行宵禁
到汉代,列侯封邑达到万户才允许单独向大街开门,不受里门的约束。 这是封建专制主义在城市形态上的突出表现。
城市总体布局还比较自由
大城(郭)包小城(宫城)
二城东西并列
诸侯国都城规划
“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途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第三阶段:里坊制极盛期(三国至唐)
三国时的曹魏都城一一邺城
开创了一种布局规则严整、功能分区明确的里坊制城市格局
各种功能要素区划明确,城内交通方便,城市面貌也更为壮观
唐长安城堪称是这类城市的典范。
“里”与“市”虽然仍由高墙包围,按时启闭,和汉代并无本质区别,但到后期,管制已有所放松。
第四阶段:开放式街市期(宋代以后的城市模式)
在唐末一些城市开始突破里坊制的基础上,北宋都城下梁也取消了夜禁和里坊制。
一些城市的街区虽仍沿用“里”、“坊”旧称,但实质已有了根本区别。
中国古代城市的营造经验
都城的选址
勘察地形与水文情况,主持营建 。
重视解决水源问题。
古代都城为了保护统治者的安全,有城与郭的设置。
“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城保护国君,郭看管人民。
一般京城有三道城墙:宫城(大内、紫禁城);皇城或内城;外城(郭)。
明代南京与北京有四道城墙
为了加强城门的防御能力,许多城市设有二道以上城门,形成“瓮城”。
城墙每隔一定间距,突出矩形墩台,以利防守者从侧面射击攻城的敌人,这种墩台称为“敌台”或“马面”。
城市道路系统绝大多数采取以南北向为主的方格网布置。
为了适应各地不同的条件,在处理方格网道路系统时也是因地制宜的。
根据地形随宜变通,不拘轮廓的方整和道路网的均齐。
城市居民的娱乐场所
从南北朝到唐代多依靠佛教寺院以及郊区的风景区。
金元以后,戏台作为一种建筑类型,已被各地广泛采用。
我国古代对都城绿化很重视
对于都城中轴线上的绿化布置更为讲究
路中设御沟,引水灌注,沿沟植树 。
城市防火问题
城内每隔1里许设负责夜间巡逻的军巡铺,并在地势高处砖砌望火楼瞭望。
从元朝大都开始,在城市居中地区建造高大的钟楼与鼓楼,明南京、西安,明清北京等都有这种钟、鼓楼。
城市排水
明:北京设有沟渠以供排泄雨水,并有街道厅专司疏浚挑挖之职。
清:设街道厅和值年沟渠河道大臣,但主要是负责挑浚旗人住的内城沟渠。
汉至明清的都城建设
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特点
中国古代都城的地域选择有一个由西向东推移的趋向(由关中和中原向沿海方向发展)
以长安为中心的关中、以洛阳为中心的中原
优势
地理位置适中,便于统治全中国,历来被视为建都的理想、 地区。
劣势
频繁的战争破坏和森林砍伐带来严重的生态环境恶化,水土失持,农业衰退。
古代都城营造模式
新建城市
原来没有基础,基本上是平地起城
先秦时期许多诸侯城和王城
依靠旧城建设新城
新城建成后,旧城废弃不用,如隋大兴城
旧城继续使用,新城旧城长期共存,如元大都
在旧城基础的扩建
充分利用旧城的基础,为新都服务,投入少而收效快。
明初南京和北京
古代都城营造程序及布局
特点
一切为封建统治服务,一切围绕皇帝和皇权所在的宫延而展开。
建设程序
先宫城、皇城,然后才是都城和外郭城
布局
宫城居于首要位置,其次是各种政权职能机构和王府、大臣府邸以及 相应的市政建设,最后是一般庶民住处及手工业、商业地段。
都城的演进
汉长安城(MJ)
位于今西安市西北渭水南岸的台地上。
长安城平面很不规则,城墙有多处曲折、偏斜
因为长乐、未央建宫在前,城墙迁就围筑在后,且是顺依北部渭水支流和南部龙首原地势而自然形成的。
5座宫占地很大
长安城墙全部由黄士夯筑
城内街道有“八街”“九陌”之说
长安城内有9市、 160 闾里
闾里:居住里坊
长安城外有上林苑,原建于秦,汉武帝时修复
长安南郊还有建造的明堂、辟雍、九庙等庞大的礼制建筑组群。
遗址平面
东汉洛阳城(MJ)
城址呈南北纵长矩形,北依邙山,南临洛水,谷水支流从西而东横贯城中
全城辟 12 座城门,城内大街都通向城门
街道相互交叉形成 24 段:“洛阳二十四街”
南北两宫,北宫比南宫稍大,相互错位,未形成统一的南北轴线
东汉洛阳的布局,发展了以宫城为主体,以横竖街道组构规整闾里的规划思想, 是从不规整的汉长安城向规整型的曹魏邺城演变的一个中间过渡。
曹魏邺城(MJ/JD)
东汉末年魏王曹操营建的王城
城市整体规划布局
平面呈横长方形
以一条横贯东西的大道把城分为南北两部分
北城中部建宫城,正对南北中轴线为大朝所在,其东侧有作为常朝的听政殿。 宫城以东是贵族聚居的“戚里”。宫城以西是禁苑铜雀园。 园西北隅设铜雀三台,供平时游赏、检阅演习和战时城防之用。 南城除正对常朝的司马门大街两侧集中布置衙署外,均为居民闾里。
邺城的历史地位及 对后世发展的影响
邺城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轮廓方正规整、功能分区明确、具有南北轴线的都城。
宫城设在北部,避免了宫殿与闾里的混杂; 它将常朝的主轴对准城市南北中轴,改变了此前都城的不规则格局; 禁苑、戚里、衙署、闾里的分布合理、妥帖, 7座城门根据街道的情况灵活分布,没有强求刻板的对称。 体现出规整布局与讲求实效的统一,标志着中国都城规划找到了规范的模式,对此后中国都城规划有深远的影响。
东晋、南朝建康(MJ)
位于今南京市,东依钟山,北枕玄武湖,西北濒长江,东、南有青溪和秦淮河环绕,形势险要,有“龙蟠虎踞”之称
宫城在城内偏北部分。
建康无外郭城墙,整片外郭随形就势呈不规则布局。
御道两侧布置官署府寺。
居民多集中于秦淮河两岸的广阔地区。
居住区有里、巷的名称,如长干里、乌衣巷,但因山丘起伏,这种里巷可能与北方规整的里坊布局不同。
六朝帝王都信仰佛教.建康城内外遍布佛寺。
历史地位:作为六朝古都的三百多年中,建康一直是南方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北魏洛阳(MJ)
整体区位
洛阳北倚邙山,南临洛水,地势较平坦,自北向南有坡度向下。
宫城偏于京城之北,京城居于外郭的中轴线上。
官署、太庙、太社太稷和灵太后所营建的永宁寺9层木塔,都在宫城前御道两侧。
城南还设有灵台、明堂和太学。
市场位置
市场集中在城东的洛阳小市和城西的洛阳大市两处。
水源
洛阳城中宫苑、御街、城蝶、 漕运等用水主要是依靠谷水。
绿化
北魏洛阳城内的树木繁多,谷水所经,两岸多植柳树。
整体格局
从内城已探明的道路布置来看,是不规则的方格网,这可能是北魏重建洛阳时沿用旧城原状较多的缘故。
历史地位
北魏洛阳城的规划建设,承继了曹魏邺城以来近四百年都城建设的经验, 正式完成了三城相套的格局,对后来的隋唐长安城和洛阳城均有很大的影响。
隋大兴城、唐长安城(MJ/JD)
是隋唐两代的都城,宇文恺负责规划营建,宫殿、官署大都从汉长安拆建
大兴城分宫城、皇城、郭城。
大兴城规模浩大,是中国古代史,也是世界古代史规模最大的城市。
唐代继续以大兴为都,改名长安城,基本沿袭隋大兴格局,主要的改造是 在郭城北墙外增建大明宫,城内东部建兴庆宫,城东南角整修曲江风景区。
宫城、皇城
皇城、宫城前后毗连,位于郭城中轴北部
宫城由三区宫殿组成:中为皇帝听政和居住的太极宫, 西为宫人居住的掖庭宫,东为太子住居的东宫。
太庙、太社分设于中轴线左右,符合“左祖右舍”之制。
城门、街道
郭城城墙为夯土筑造
通向南面三门的3条街道和沟通东西面三门的3条街道合成“六街”,是全城的主干道。
以明德门为起点,包括朱雀大街、承天门街和太极宫主轴所组成的纵深轴线, 是世界古代城市史上最长的一条轴线。
里坊、市
郭城由街道纵横划分为114 坊,除去东市、西市和曲江池各占去2坊,实数为 108 坊。
实际上有些里坊中也有店肆,中晚唐出现了夜市,意味着唐代后期的都城工商业 已酝酿着空间,时间上的突破限制。
长安城的历史地位
隋庸长安城以恢宏的规模、严整的布局,壮观的宫殿、封闭的坊、市,宽阔而冷寂的街道和星罗棋布、高低起伏的寺观塔楼,充分展现了中国封建鼎盛期的都城风貌,谱写世界城市史上的一大杰作。
长安城营造的缺陷
都城初期规划有过分追求庞大规模的失误,直到盛唐 ,郭城南部四列阜坊仍“率无居人第宅”。
城市地形选择也不够恰当。街道采用很大尺度,但全是土路,大雨后泥泞不堪,甚至影响到上朝,反映出工程技术与庞大的城市规模未能同步适应的历史局限。
隋唐洛阳城
隋唐二朝继承汉以来设东西二京的制度,以洛阳为东都。
洛阳的地理位置比长安更适中,尤其是运河开通后,江南物资北运十分便利。
城址北依邙山,南对伊阙龙门。
平面近于方形,面积约为唐长安城之半。 城中由洛水横穿分为南北二区。 宫城、皇城偏置于北区西部,既利用了地势最高的地段,又显出较京城降等的规格。
郭城南区和北区东部划分出规整的里坊,洛阳里坊普遍比长安里坊小,坊内“开十字街,四出趋门”。
洛阳有三市:北市、南市、西市。
隋唐二代洛阳以西都有范围很大的西苑。洛阳也成为以园林著称的城市。
隋唐长安、洛阳布局的影晌
以长安、洛阳的里坊布局作为城市布局,在城内开辟十字街。
渤海上京龙泉府
宫城、皇城设于郭北部正中。
如同一个缩小了的、具体而微的唐长安城。
日本平城京、平安京
奈良平城京和京都平安京两座城市把宫城置于京城北部正中,设朱雀大街于京城南北主轴, 在京城主轴东西对称地建置东市、西市,都明显地模仿长安制度。
北宋东京城(MJ/JD)
东京城位于今河南开封,地处黄河中游平原,大运河中枢地段,邻近黄河与运坷的交汇点。
选址于此,主要是考虑大运河漕运江南丰饶物资的便利。
城内有汴河、蔡河、金水河、五丈河贯通,号称“四本贯都”,水运交通十分方便。
东京城由宫城(子城)、内城(里城)、外城(罗城)三城相套。宫城也称皇城,宋称大内,是宫室所在地。
内城原是唐汴州城,后周世宗下诏加筑外城,展宽道路,疏泼河道,东京城的三城相套格局就此奠定。
外城近似平行四边形,外城各门均有瓮城,上建城楼、敌楼,城墙每白步设“马面”,强化防御功能。
城内主要布置衙署、寺庙、府第、民店、商店、作坊。
宫城在内城中心偏北,改变了曹魏邮城和隋唐长安、洛阳宫城置于北部的布局。
东京城的三重城墙均有护城河环绕。
东京城的这种宫城居中的三城相套格局,基本上为金、元、明、清的都城所沿用,对后期都城的规划布局产生了深远影响。
街巷制
街巷制的产生及发展
东京城的城市结构:由里坊制走向了街巷制。
宋太祖正式废除夜禁,准许开夜市。仁宗时拆除坊墙,景佑年间允许商人纳税开设店铺。
封闭坊市的时间限制和空间限制都被打破,完成了从封闭的里坊制向开放的街巷制的过渡。
街巷制对于城市发展的意义
开放的街巷制给东京城带来一片繁华景象
商业街成批出现
夜市、晓市风行
周期性市场的开辟
商业、饮食业、娱乐业建筑空前活跃
被称为“瓦子”的游艺场,是新出现的建筑类型。
这些前所未有的街景和建筑深刻地反映出城市商品经济的活跃和市民阶层的崛起, 标志着中国城市发展史上的重大转折。
防火防疫的创新举措
背景:东京城人口唐长安多,而面积只及唐长安城的3/5 ,人口密度和建筑密度都大为增加, 由此带来城市防火、防疫等问题 。
严密的消防措施
望火楼的设置是东京城的创举。
卫生防疫
设有官营药局,有集中医铺、药铺的街段,
其他服务行业
都很齐全, 这类城市服务性行业,在当时也居世界先进地位。
南宋临安城
今杭州,古称钱塘。
区位特点
临安城东临钱塘江,西接西湖,北通大运河,南部有县山、凤凰山,地形复杂,植被繁茂, 河运、海运十分便利
临安城南北长、东西窄的腰鼓式格局是由吴越都城奠定的。
整体结构呈“坐南朝北”的特殊布局,皇城偏处南端。
和宁门是真正的正门。以它为起点延伸出一条御街,这条御街与城内主要河道平行, 由南而北,贯穿全城,成为全市的主干道 。
御街
分南、中、北三段,南段西侧设三省、六部等中央官署。
中段是繁华商业街,北段仍有密集的街市。
与御街垂直相交的,有4条通向城门的东西向干道,它们与御街一起构成全城的干道网。
城内四条河道,沿河近桥地段也成了热闹的街市。 坊巷附近的街市和城门口内外的街市,构成了临安城“大小铺席,连门俱是”的景象。
城市的商业性、经济性功能,完全不同于传统都城强化政治性、礼仪性功能的旧格局。
防火措施
临安城采取了开辟火巷、留防火空地、取缔易燃茅顶、颁布火禁条例、设立军巡监视火警等捎防措施。
临安是座风景城市,有得天独厚的湖山胜境,城内外散布着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庙园林和自然风量点。
如同一座特大型的城市山水园。
历史地位
南宋临安城突出地显示南方型都城在经济结构、空间结构、生态结构上的一系列特色,这使它在中国古代城市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宋平江府城
今江苏省苏州市
平江城位于长江下游南岸,南临太湖,大运河绕城西南而过,城内外河湖串通,以河网纵横著称。
平江城有外城、子城两重城墙。外城呈长方形,城墙内外均有护城何环绕。
有城门5座,各门都是水门、陆门并列。子城在外城中部,是平江府衙所在地。
平江城水陆结合的路网布局
平江城利用水网地区条件,采取水路、陆路两套相互结合的交通系统。
街道都取横平竖直的南北向或东西向,以丁字或十字相交。 街巷多与河道并行,主要街道多是“两路夹河”格局,巷道则是“一河一路”并列。
子城以北地段是大片居住区,划分出南北向的街道与东西向的联排长巷。
因水制宜的规划特色
城墙城门的设置都不强求方正、对位。外城墙的四角除东南角为直角外,都根据畅通河流、便利行舟和防避洪峰的需要,做成抹角形和外凸形。五座城门的定位也都是依据河流走向,迎河设门的。
规划评价/突出特点
平江城的规划也很注重街巷的景观,善于发挥塔、观、城楼、牌坊等的对景、组景作用。 特别是把塔均匀分散地布置在近郊山顶、街道对景、城市门户等显要地位,丰富了城市的立体轮廓和独特个性。
元大都城
元大都是当时世界上著名的大城市,也是明清北京城的前身,在中国城市发展史上具布重要的地位。
大都的规划由太保刘秉忠主持,参与规划、营建的有阿拉伯人亦黑迭儿丁等人。
规划、建设特色
保留金中都旧城,在其东北另建新城
新旧二城并存,既能充分发挥旧城作用,也能无障碍地创建理想的新城。
在中国按规划平地新建的古郁,这是最后的一座。
形成大城、皇城、宫城三重相套的格局
除北面二门外,东、南、西三面各三门,均设瓮城。城垣四角建角楼,城周环绕护城河。
皇城位于大城南部中央,宫城在皇城内偏东部位,处于大城中轴线上。
对河湖水系的特别关注
规划把整个太液池圈入皇城,并环绕水面布置宫城、兴圣宫、降福宫,从而决定了皇城偏南、偏西的定位。
东面布置太庙,西面布置社稷坛,大都城基于因地制宜的布局,却吻合了《考工记》 “左祖右社,面朝后市” 的王城模式,体现现实需要与历史文脉的统一。
规整的街巷布局
南北向街道贯穿全城,东西南北向街道构成棋盘式的街道网。
大都新城是中国古都中惟一的、全面按街巷制创建的都城。
开发了两个系统的河湖水系
一个系统是开挖从积水潭连通大运河的通惠河,另一个系统是开挖金水河。
突出都城的壮观景象
城市布局严谨,道路整齐方正,井然有序。
突出的城市轴线为明清北京城的中轴线奠定了基础。
明清北京城(JD/LS)
北京是明清两代的都城,是在元大都的基础上改建、扩建而成的。
明代北京城三次演变
第一次是明初定都南京,大都改称北平。
朱棣登极,以北平为“行在”,改称北京,北京城名由此开始。
第二次是永乐十四年决定迁都北京,至永乐十八年,北京新宫建成,正式迁都。
新建宫城“规制悉如南京,而高敞壮丽过之”
第三次是嘉靖三十二年,为强固京师防卫,计划在京城四周扩筑一重外城。
限于财力,后仅将内城前三门外的地区,包括天坛、山川坛和居民稠密的市肆围筑于外城之内, 由此奠定了北京城凸字形的格局。清代沿用明代北京建置,城郭格局没有大的变动。
城池
凸字形的北京城,外城在南,内城在北。
新旧城墙的外侧都用砖包砌。
城墙内侧也全部用砖包砌,并建造九门城楼、瓮城和四隅角楼。 其中正阳门瓮城在东、西、南二面各开一门,其他八门瓮城只偏开一门,使攻城者不能直冲入城。
城墙、瓮城、城门、城楼、箭楼、闸楼和护城河一起,构成北京城坚固的城防体系。
皇城、宫城
皇城居内城中心偏南,呈不规则的方形。四项开门,正门明称承天门,清称天安门。
泉城内除宫城外,还包括宫城北面的万岁山,宫城南面的太庙、社稷坛,宫城西侧的西苑三海,以及分布于皇城内的各种监、局、库、房、作坊等内府机构。
皇城中的宫城坐落在内城中轴线的核心位置,四面有高大的城门,四角建有形制华美的角楼。
宫城内以传统的“前朝后寝”制度,布置着皇帝听政、皇族居住的宫室和御花园。 皇城正门前由千步廊围合的丁字形宫廷广场,规制上也列入皇城范围。
街市、胡同
明清北京内城沿袭元大都棋盘式的道路网,街道走向多为正南北、正东西。
外城街道除个别地段有整齐规划外,大部分沿用旧路或利用废弃的沟渠。
明清北京的商业,以内城的东、西四牌楼和外城的正阳门外大栅栏一带最为繁荣。
明清北京的居住区,名义上分为若干“坊”,实际上不具备里坊制的性质,而是以胡同划分为长条形的住宅地段, 胡同以东西走向为主,胡同南北两侧分列四合院住宅,形成颇为宁静的居住环境。
园林
明代主要的宫苑是位于宫城西侧的西苑,它是利用金、元时期的太液池、琼华岛扩建而戚, 明初南移南城墙时,添增了南海水面。
清代继续扩建北海、中海、南海,并在西北部兴建大批宫苑,其中包括号称“三山五园”的万寿山一清漪园、香山一静宜圆、玉泉山一静明园和圆明园、畅春园。
城市轴线
北京城中轴线的特点及历史地位
轴线第一段从南端永定门起,向北到正阳门,以“路”的形态出现,路两侧有天坛和先农坛两个组群陪衬。
轴线第二段从正阳门,经大清门到天安门,以“广场”的形态出现, T字形的宫廷广场以狭长的千步廊夹峙的 纵深空间,衬托出天安门前的分外开阔、壮丽。
轴线第三段进天安门,经端门、午门,到达宫城。它以大型建筑群的形态出现,宫城轴线与城市轴线重合,构成城市轴线的主体、重心,把城市轴线推向高潮。
轴线第四段来到宫城北面的景山,以“山”的形态把轴线引到城市的制高点。
轴线第五段从地安门到达北端的鼓楼、钟楼,沿线三座门楼式建筑对轴线作了有力的结束。
这条超长度的、重点突出、主次分明、严谨端庄、气势磅礴的轴线,在世界城市史上是罕见的。
历史地位
明清北京城是中国古代最后一座都城它集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之大成, 不仅在城市布局、建筑艺术等方面,而且在城市引水、排水等工程建设方面,都有突出的成就。
明南京城
明南京的规划突破隋唐以来方整对称的都城形制,结合地形和城防需要, 保留旧城,增辟新区,形成不规则的格局。
全城分为三区:中部市区、西北部军营区和东部宫城区。
宫城区是明初南京建设的重点,它选址于旧城东侧的钟山之阳,以钟山的“龙头”富贵山作为大内镇山,通过填湖取得皇城、宫城和中央宫署的用地。
宫城布局贯穿了朱元璋强化礼制的意图,大内按传统规制分前朝、后寝两大部分。 前朝设奉天、华盖、谨身三殿,后寝设乾清、坤宁二宫和东西六宫,并以洪武门、承天门、端门、午门、奉天门表征“天子五门”。
明南京宫殿的这种布局规制以及宫后的镇山等等,后来都成了北京宫殿布局的蓝本。
明清西安城
整座城池“百锥巍峨,形势厚重”。
城内以通往南北、东西城门的十字街为主干道,四门形成繁华的“关厢”,这都是明清州府城的常规格局。
十字街交叉口矗立着兼者报时警夜和战时指挥作用的钟楼。钟楼、城楼丰富了城市的立体轮廓。
地方城市的建设
地方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
防御工程
即城壕、城墙及其附属设施,到明代,绝大多数府县都修筑了砖包城墙。
水利工程
对城市的交通运输、供水、排涝等都起着重要作用。
城墙既是防御工程,也是防洪工程,关键时刻紧闭城门,可以抵挡洪水于城外。
水网地区的城市则充分利用水利资源,在城内开凿纵横交叉的河道,既是水上运输网络,又是洪涝排泄系统。
道路与下水道
北方雨少,城内只作土路;南方则大都铺以砖石。
邮驿设施
我国自秦汉时代起就建立了全国统一的邮驿制度,对中央与地方之间的沟通和政令的传递起着重要作用。
平原城市的布局特征
处于平原地带的城市力求方整规则,以长方形居多,道路宽敞平直, 常作十字形或丁字形布置,城市中心常设有鼓楼、钟楼。
这种布局在北方府县城中具有代表性,现存西安的钟、鼓楼均为明代遗物。
有些城市出于防御要求或某种象征意义的考虑,常把平面作成圆形
河流山川地区城市布局特征
在多江河山丘的地区,地形复杂多变 ,城市布局多样,道路系统也往往成不规则状
依山筑城,则主要街道沿等高线展开;沿江建市,则往往形成带状城镇。
江南水网地区以水运为主,街道房屋沿两岸布置,故小市镇常沿河展开成带状, 大市镇因十字形、井字形交叉河道而成块状。
古城苏州,城内河道纵横,是水乡地区城市布局的典型。
防御性城市的建造
在明代,沿长城一线和沿海一带曾出现防御城的建设高潮,原因是已败退的元蒙势力仍不断南侵, 而倭寇则频频进犯沿海各省,造成社会经济及人民生命财产的极大损失,也严重威胁着明朝的生存。
建设大量卫城与所城
山东半岛上的蓬莱水城是为防御倭寇而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