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甲壳动物十足目主要经济种类鉴定特征
甲壳动物十足目主要经济种类鉴定特征,包含主要经济类鉴定特征:对虾科、樱虾科、长臂虾科、匙指虾科、虾蛄科。
编辑于2021-09-26 20:04:19十足目主要经济种类鉴定特征
主要经济🦐类鉴定特征
对虾科
中国对虾(Penaeus orientalis)
地方名:
大虾、对虾、肉虾、黄虾(雄)、青虾(雌)明虾
形态特征:
子主题体长大而侧扁。甲壳薄,光滑透明,雌体青蓝色,雄体呈棕黄色。通常雌虾个体大于雄虾。对虾全身由21节组成,有附肢19对。步足5对,前3对呈钳状,后2对呈爪状。头胸甲前缘中央突出形成额角。额角上下缘均有锯齿。
产地、产季:
主要分布于我国黄渤海和朝鲜西部沿海。我国的辽宁、河北、山东省及天津市沿海是对虾的重要产地。捕捞季节过去每年有春、秋两季,4~6月份为春汛;9~10月份为秋汛。10月中下旬为旺汛期。
经济价值:
对虾肉质鲜嫩味美,营养丰富。每百克虾肉含蛋白质20.6克,脂肪0.7克,并含有多种维生素及人体必须的微量元素,系高蛋白营养水产品。鲜食可烹调红焖大虾、煎明虾、溜虾段、琵琶大虾、炒虾仁等。加工干制成虾干、虾米等为上乘的海味品。
斑节对虾(Penaeus monodon)
地方名:
草虾、花虾、牛形对虾。联合国粮农组织通称大虎虾
形态特征:
体被黑褐色、土黄色相间的横斑花纹。额角上缘7~8齿,下缘2~3齿。额角侧沟相当深,伸至胃上刺后方,但额角侧脊较低且钝,额角后脊中央沟明显。有明显的肝脊,无额胃脊。
产地、产季:
子主题分布区域甚广,由日本南部、南朝鲜、我国沿海、菲律宾、印尼、澳大利亚、泰国、印度至非洲东部沿岸均有分布。我国沿海每年有2~4月份和8~11月份两个产卵期。
经济价值:
为当前世界上养殖最普遍的品种。我国南方沿海可以养两茬。该虾生长快,适应性强,食性杂,且可耐受较长时间的干露,故易于活运销。该虾是对虾中个体最大的一种,发现的最大个体长达33厘米,体重500-600克。成熟虾一般体长22.5-32厘米,体重137-211克,是深受消费者欢迎的名贵虾类。营养价值与其他主要虾类相近。
日本对虾(Penaeus japonicus)
地方名:
花虾、竹节虾、花尾虾、斑节虾、车虾
形态特征:
体被蓝褐色横斑花纹,尾尖为鲜艳的蓝色。额角微呈正弯弓形,上缘8-10齿,下缘1-2齿。第一触角鞭甚短,短于头胸甲的1/2。第一对步足无座节刺,雄虾交接器中叶顶端有非常粗大的突起,雌交接器呈长圆柱形。成熟虾雌大于雄。
产地、产季:
日本对虾分布极广,日本北海道以南、中国沿海、东南亚、澳大利亚北部、非洲东部及红海等均有栖息。我国沿海1~3月份及9-10月份均可捕到亲虾,产卵盛期为每年12月~翌年3月份。虾汛旺季为1-3月份。常与斑节对虾、宽沟对虾混栖。
经济价值:
日本对虾是日本最重要的对虾养殖品种,在日本养到25克左右出售价格最高,主要销售活虾。养殖180天体重可达20-25克。产卵群体体长为12-20厘米,体重为20-95克。该虾甲壳较厚,耐干露,适于活体运销,利润较高。营养价值与其他主要虾类相近。
墨吉对虾(Penaeus merguiensis)
地方名:
大虾、明虾、黄虾、大白虾、大明虾,联合国粮农组织统称香蕉虾。
形态特征:
体淡棕黄色,透明甲壳较薄。额角上缘8~9齿,下缘4~5齿。额角基部很高,侧视呈三角形。额角后脊伸至头胸甲后缘附近,无中央沟。第一触角鞭与头胸甲大致等长。雌交接器前片顶端疣突相当大,约为纳精器的3/7。性成熟的虾雌大于雄。
产地、产季:
墨吉对虾分布甚广,在南半球自东非至澳大利亚;在北半球东南亚及印度洋;在我国广东、海南及广西沿海均有分布。主要产卵期为3~6月份,产卵盛期为4~5月份。渔汛旺季为10月至翌年1月份。我国广东湛江市沿海为主要产区。目前是广东沿海的主要养殖品种。
经济价值:
墨吉对虾是我国南方的对虾养殖对象之一。可养一茬,也可养两茬。生长较快,160~180天,体长可达12厘米以上。自然捕捞大者体长20厘米,体重100克。该虾虾体离水后很快死亡,销售活虾较难,主要为冷冻虾。营养价值与其他主要虾类相近。
长毛对虾(Penaeus penicillatus)
地方名:
大虾、白虾、红尾虾、红虾、大明虾,联合国粮农组织通称红尾虾。
形态特征:
体淡棕黄色,额角上缘7~8齿,下缘4~6齿。额角基部侧视比中国对虾高,比墨吉对虾低。额角后脊伸至头胸甲后缘附近,无中央沟。额角脊上有断续的凹点。第一触角鞭比头胸甲稍长,雄虾第三颚足末节有毛笔状长毛,其长度为末第二节的1.2~2.7倍。雌交接器前片顶端的疣突比墨吉对虾小。
产地、产季:
主要分布在印度洋、西太平洋的巴基斯坦到印度尼西亚沿海一带。我国福建、台湾及广东东部沿海最为常见。海捕渔汛为每年10月至翌年1月份。目前是福建、广东、广西、海南等沿海地区的主要养殖对象。
经济价值:
长毛对虾产卵群体体长范围为13~19厘米,体重28~80克,是对虾类中的大型虾之一。我国南方沿海养殖120~150天,体长可达12厘米以上。该虾较其他南方虾种更耐低温,在较低温度下生长较快,所以养殖区域较广,是南方较好的晚季养殖品种,经济效益较好。长毛对虾壳较薄,易受机械损伤。营养价值与其他虾类相近。
短沟对虾(Penaeus scmisulcatus)
地方名:
黑节虾、花虾、丰虾、花脚虾、竹节虾、熊虾,联合国粮农组织通称绿虎虾。
形态特征:
体被暗褐色并具有棕褐色和暗黄色相间的横斑花纹。游泳肢为紫红色。额角上缘6~8齿,下缘2~4齿,额角侧沟仅伸至胃上刺基部,额角后脊中央沟明显。有明显的肝脊,无额胃脊。第一触角鞭比其柄短。第三步足超出第二触角鳞片中部,第五步足有小的外肢。
产地、产季:
分布于印度西太平洋,红海、非洲东南海岸、澳大利亚及日本沿海。在我国分布于福建以南沿海。广东以珠江口以西产量较高。产卵期为4~5月。
经济价值:
短沟对虾属大型虾类之一。成熟虾体长可达13~20厘米,体重30~120克。产量较少。营养价值与其他虾类相近。
宽沟对虾
地方名:
竹节虾、大虾、太沟虾。
形态特征:
体表呈淡绿色或土黄色。各腹节两侧具深褐色斑纹。额角、额角后脊、第2触角鳞片外缘,腹节中央背脊均呈深褐色步足呈淡蓝色或粉红色:尾扇后半部蓝色.外缘红色。额角上缘具10齿左右·下缘其1齿:额角后脊和中央沟几乎伸至头胸甲后豫额角侧沟宽而深,约与额角后脊等宽、延伸至头朐甲后缘。5对步足皆具外肢:尾节侧缘具可动刺3对。
产地、产季:
宽沟对虾广泛分布于印度太平洋区、日本、朝鲜南岸和中国东南沿岸。
经济价值:
宽沟对虾个体大,肉味鲜美,营养丰富,经济价值高,是颇具发展潜力的一个养殖品种。由于其种苗问题没有得到解决,故尚未开发
南美白对虾(Penaeus vanname)
地方名:
白对虾、白肢虾等
形态特征:
体色为青蓝色或浅青灰色,全身不具斑纹。步足常呈白垩状额角尖端的长度不超出第1触角柄的2节,齿式为5~9/2~4;头胸甲较短,与腹部的比例约为1:3;额角侧沟短,到胃上刺下方即消失;头胸甲具肝刺及鳃角刺;肝刺明显;第1触角具双鞭,内鞭较外鞭纤细,长度大致相等,但皆短小(约为第1触角柄长度的1/3);第1~3对步足的上肢十分发达,第4~5对步足无上肢,第5对步足具雏形外肢;腹部第4~6节具背脊;尾节具中央沟,但不具有缘侧刺。
产地、产季:
分布在美国西部太平洋沿岸热带水域,从墨西哥湾至秘鲁中部都有分布,以厄瓜多尔附近的海域更为集中。
经济价值:
南美白对虾的蛋白质和钙、磷、铁等矿物质,还富含腆质,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能补气健胃阳补精,具强身延寿之功能。
刀额新对虾(Metapenaeus ensis)
地方名:
独角新对虾、沙虾、泥虾芦虾、中虾、剑角新对虾等。
形态特征:
体色土黄到棕褐色,游泳足棕色或赤色。体表除脊、边缘部分及腹部两侧前下方外,有许多短毛,体表分布许多黑点。额角雄性平直,尖刀形,雌性末端略向上弯。第一步足具座节刺。额角6~9齿,腹部第一至第六节背面具有纵脊,尾节无侧刺,第一步足具座刺,但比基节刺小。雄性交配器顶端尖,基部宽,腹面略呈三角形,雌性交配器前、中突近长形。
产地、产季:
刀额新对虾在我国主要分布于福建、台湾、广东和广西沿海。每年3~10月份可见到成熟的刀额新对虾。珠江口成熟高峰期在6~8月份,汕头沿海有两次繁殖高峰期,第一次在5~6月份,第二次在8~9月份,在山东产卵的时间为6~8月份。
经济价值:
刀额新对虾生长快,杂食性、抗病力强,具有壳薄体肥、出肉率高、肉嫩并带有海鲜味特点,较普通对虾和罗氏沼虾更适口。该虾离水存活时间较长,远离产地也可以吃到活虾,受到消费者的欢迎,是经济效益很高的淡水养殖虾
近缘新对虾(Metapenaeus affinis)
地方名:
麻虾、虎虾、花虎虾、泥虾、基围虾、砂虾、红爪虾。
形态特征:
体淡棕色,额角上缘6~9齿,下缘无齿。无中央沟,第一触角上鞭约为头胸甲长的1/2,腹部第1~6节背面具纵脊,尾节无侧刺。第一对步足具座节刺,末对步足不具外肢。近缘新对虾的形态特征与刀额新对虾相似,不同的是其腹部游泳肢鲜红色。雄性交接器为“Y"”形,雌性交接器为“c”形,中央板呈台状。
产地、产季:
主要分布于日本东海岸,我国东海与南海,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尼及澳大利亚一带。我国沿海5~8月为产卵盛期。
经济价值:
刀额新对虾和近缘新对虾均为经济虾类中的中小型对虾。刀额新对虾体长一般为7.5~16厘米,近缘新对虾体长为8~15厘米。两种虾体重均为4~50克。广东沿海的河口海区产量较高,且体肥壳薄,是新对虾属中经济价值较高的两种虾。在香港养两个月左右即可上市。捕捞成活率高,较耐干运,是珠江口一带渔民向港澳出口活虾的重要品种。营养价值与其他虾类相近。
鹰爪虾(Trachypenaeus curvirostris)
地方名:
鸡爪虾、厚壳虾、红虾、立虾、厚虾、硬枪虾。
形态特征:
体较粗短,甲壳很厚,表面粗糙不平。体长6~10厘米,体重4~5克。额角上缘有锯齿。头胸甲的触角刺具较短的纵经。腹部背面有脊。尾节末端尖细,两侧有活动刺。体红黄色,腹部各节前缘白色,后背为红黄色,弯曲时颜色的浓淡与鸟爪相似。
产地、产季:
我国沿海均有分布。东海及黄渤海产量较多。东海渔汛期为5–8月;黄渤海渔汛期为6~7月(夏汛)及10~11月(秋汛)。
经济价值:
鹰爪虾出肉率高,肉味鲜美。产区以鲜销为主,运销内地则多数加工成冻虾仁。鲜食烹任方法有清炒虾仁、芙蓉虾仁、炸虾仁及作馅等。鹰爪虾是加工虾米的主要原料,经过煮熟晾晒去壳后便是颇负盛名的“金钩海米”。
樱虾科
中国毛虾(Acetes chinensis)
地方名:
毛虾、红毛虾、虾皮、水虾、小白虾、苗虾、小白虾。
形态特征:
体形小,侧扁,体长2.5~4厘米。甲壳薄。额角短小,侧面略呈三角形,下缘斜而微曲,上缘具2齿。尾节很短,末端圆形无刺;例缘的后半部及末缘具羽毛状。仅有3对步足并呈微小钳状。体无色透明,唯口器部分及触鞭呈红色,第六腹节的腹面微呈红色。
产地、产季:
我国沿海均有分布,尤以渤海沿岸产量最多。产地主要有辽宁;山东、河北、江苏、浙江、福建沿海。渔汛期渤海为3~6月及9~12月;浙江为3~7月;福建为1~4月和11~12月。
经济价值:
因体小壳薄肉嫩,适于加工成虾皮或虾酱。市场上的虾皮即为毛虾加工而成。虾皮每百克含蛋白质达39.3克、脂肪3克,并富含钙、磷等矿物质。儿童常食之有助于骨胳和牙齿的发育生长;老年人多食用也有良好的保健作用。家庭食用方法多而简便,如虾皮炒鸡蛋、热冬瓜、烧白菜或萝卜、炸丸子、作馅及汤料均很鲜美。
长臂虾科
脊尾白虾(Palaemon carincauda)
地方名:
白虾;五须虾、青虾、绒虾、迎春虾。
形态特征:
体长5~9厘米。额角侧扁细长,基部1/3具鸡冠状隆起,上下缘均具锯齿,上缘具6~9齿,下缘3~6齿。尾节末端尖细,呈刺状。体色透明,微带蓝色或红色小斑点,腹部各节后缘颜色较深。死后体呈白色。
产地,产季:
我国沿海均产之,尤以黄海和渤海产量较多。每年4-10月都可捕获,近年已开始进行人工养殖。
经济价值:
脊尾白虾是我国近海重要经济虾类,其产量仅次于中国对虾和中国毛虾。其肉质细嫩,味道鲜美。除供鲜食外,还可加工成海米,因其呈金黄色,故也有“金钩虾米”之称。其卵可干制成虾籽,也是上乘的海味干品。
罗氏沼虾(Macrobrachium rosebergii)
地方名:
马来西亚大虾,淡水长臂虾。
形态特征:
体肥大,青褐色。每节腹部有附肢1对,尾部附肢变化为尾扇。头胸部粗大,腹部起向后逐渐变细。成虾个体一般雄性大于雌性,最大个体雄性体长可达40厘米,重600克﹔雌性体长可达25厘米,重200克。雄性第二步足特别大,呈蔚蓝色。
产地、产季:
原产于印度太平洋地区,生活在各种类型的淡水或咸淡水水域,60年代以来,先后移养于亚洲、欧洲、美洲等一些国家和地区。1976年自日本引进我国,目前主要在南方l0多个省(市、区)推广养殖,以广东发展最快。
经济价值:
个体大,食性杂,生长快,可食部分含蛋白质20.5%,与中国对虾相当;脂肪1.97%,略高于中国对虾。在精养条件下,半年可养成每千克10~20只商品虾。体质较结实,经得起手捉拿,可以出售活虾,是深受广大消费者欢迎的名贵产品。
匙指虾科
中华新米虾(Neocaridina denticulata sinensis)
地方名:
草虾。
形态特征:
个体很小,体长仅2.5厘米左右。全身墨绿色,背面中央有一道不规则的棕色斑纹。步足5对,前2对呈钳状,螯的两指内面凹陷,略呈匙状,末端有刷状丛毛。
产地、产季:
生活于淡水池沼的水草间,各地均产,秋季产量最多。
经济价值:
此虾为小型虾类,皮多肉少,但产量大,有一定的经济价值。鲜食一般挂糊油炸,煮熟后加工成小虾米,亦称“湖米”。
虾蛄科
口虾蛄(Squilla oratoria)
地方名:
皮皮虾、虾耙子、虾公驼子。
形态特征:
口虾蚰亦称东方虾姑。头部与胸部的前四节愈合,背面头胸甲与胸节明显。腹部七节,分界亦明显,而较头胸两部大而宽,头部前端有大形的具柄的复眼一对,触角两对。第一对内肢顶端分为三个鞭状肢,第二对的外肢为鳞片状。胸部有五对附肢,其末端为锐钩状,以捕挟食物。胸部六节,前五节的附属肢具鳃,第六对腹肢发达,与尾节组成尾扇。虾姑雌雄异体,雄者胸部未节生有交接器.
产地、产季:
虾蚰是沿海近岸性种类。虾姑喜栖于浅水泥沙或礁石裂缝内,我国南北沿海均有分布。口虾站为渤海湾特有品种,产量较多,据1982年~1983年调查统计,年产量2500吨左右。资源量约5000吨以上。产期为每年4~5月。
经济价值:
虾蚰味道鲜美,价格低廉,为沿海群众喜爱的水产品。现在也成为沿海城市宾馆饭店餐桌上受欢迎的佳肴。
主要经济🦀类鉴定特征
方蟹科
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
地方名:
河蟹、螃蟹、毛蟹、清水蟹。
形态特征:
身体分两部分∶头胸部和腹部,附有步足5对。头胸甲墨绿色,呈方圆形,俯视近六边形,后半部宽于前半部,中央隆起,表面凹凸不平,共有6条突起为脊,额及肝区凹陷,其前缘和左右前侧缘共有12个棘齿。额部两侧有一对带柄的复眼。头胸甲的腹面,除前端为头胸甲所包裹外,大部分被腹甲,腹甲分节,周围密生绒毛。腹部紧贴在头胸部的下面,普通称为蟹脐,周围有绒毛,共分7节。雌蟹的腹部为圆形,俗称“团脐”,雄蟹腹部呈三角形,俗称“尖脐”。第一对步足呈棱柱形,未端似钳,为整足,强大并密生绒毛;第四、五对步足呈扁圆形,末端尖锐如针刺。
产地、产季:
广泛分布于我国南北沿海各地湖泊,以江苏阳澄湖所产最著名。六十年代以后产量锐减,近年实行人工移苗放流,产量有所恢复。7~9月为生产旺季。
经济价值:
肉味鲜美,营养丰富,每百克含蛋白质14克、脂肪5.9克,经济价值很高。此蟹只可食活蟹,因死蟹体内的蛋白质分解后,会产生蟹毒碱。中华绒螫蟹是出口品种,其日文名为于工少了夕干口大方二。输往地区∶香港、澳门。出口口岸:江苏、浙江、广东。
蝤蛑科
梭子蟹
三疣梭子蟹(Portumus trituberculatus)
地方名:
梭子蟹、枪蟹、海螃蟹、海蟹、海虫、水蟹、门蟹、小门子、踞子、盖鱼、三点蟹、童蟹、飞蟹、螨蜂
形态特征:
头胸甲呈梭形,稍隆起。表面有3个显著的疣状隆起,1个在胃区,2个在心区。两前侧缘各具9个锯齿,第9锯齿特别长大,向左右伸延。额缘具4枚小齿。额部两侧有1对能转动的带柄复眼。有胸足5对。螯足发达,长节呈棱柱形,内缘具钝齿。第4对步足指节扁平宽薄如桨,适于游泳。腹部扁平(俗称蟹脐),雄蟹腹部呈三角形,雌蟹呈圆形。雄蟹背面茶绿色,雌蟹紫色,腹面均为灰白色。
产地、产季:
分布于我国南北各海域。一般从南到北,3~5月和9~10月为生产旺季,渤海湾辽东半岛4~5月产量较多。
经济价值:
肉多,脂膏肥满,味鲜美,营养丰富。每百克蟹肉含蛋白质14克、脂肪2.6克鲜食以蒸食为主,还可盐渍加工“枪蟹”、蟹酱,蟹卵经漂洗晒干即成为“蟹籽”,均是海味品中之上品。三疣梭子蟹是我国重要的出口畅销品之一,英文名为Swimming crab,日文名为万于少。出口日本,香港、澳门。出口口岸:辽宁、河北、天津、山东、江苏、浙江、福建。
红星梭子蟹(Portunus sanguinolentus)
地方名:
三眼蟹
形态特征:
头胸甲表面有白色云纹,后半部具有3个紫红色圆斑,壳体呈灰绿色,额缘有4枚刺,大小相仿。
产地、产季:
主要分布于日本,夏威夷,印度洋直至南非沿海的整个印度太平洋暖水区,台湾岛以及中国大陆的广西,广东,福建等地。
经济价值:
红星梭子蟹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已交尾、卵巢成熟、但未产卵的梭子蟹营养价值更高,蛋白质、脂肪和维生素的含量更丰富,可和秋冬的河蟹媲美。营养含量:每百克蟹内含蛋白质14克、脂肪2.6克。
远海梭子蟹(Portunus pelagicus)
地方名:
花蟹,蓝蟹,外海蟹,梭子蟹,沙蟹
形态特征:
头胸甲宽约为长的2倍,梭形,表面具粗糙的颗粒,雌性的颗粒较雄性显著;前额具4齿,中间1对额齿较短小,成体的较尖锐,幼体的较圆钝;前侧缘具9尖齿,末齿比前面各齿大得多,向两侧突出。螯脚左右大小不同,瘦长,雄性螯脚长度约等于头胸甲长的4倍,表面具花纹。雄性除在螯脚之可动指与不可动指及各步脚的前节、指节为深蓝色外,其余部位大都呈蓝绿色并布有浅蓝或白色斑驳。雌性头胸甲前部为深绿色,后部布有黄棕色斑驳;螫脚前节腹面淡橙色、延伸至可动指及不可动指基部,二指前端为深红色;步脚前节和指节淡橙色。
产地,产季:
分布于日本、塔希提、菲律宾、澳大利亚、泰国、马来群岛、东非、台湾岛以及中国大陆的广西、广东、福建、浙江等地,生活环境为海水,常生活于水深10-30米的泥质或沙质海底。远海梭子蟹甲宽20厘米左右。
拟穴青蟹(Scylla serrata)
地方名:
青蟹、闸蟹
形态特征:
头胸甲长约9~10厘米,宽13~14厘米。外形近似梭子蟹。头胸甲隆起而光滑,呈青绿色,胃区与心区间有明显的“H”形凹痕,前两侧的最后1刺不向左右特别伸出。螯足强大,不对称。前3对步足指节的前、后缘具刷状短毛。
产地、产季:
分布于东海和南海。以浙江、福建、台湾、广东等地沿海产量较多。产期多在9~11月。
经济价值:
锯缘青蟹是一种味道鲜美、营养丰富的食用蟹。捕捞未怀卵和体质瘦的天然蟹,经过短时间的人工饲养,促使雌蟹怀卵成熟,叫做膏蟹,雄蟹增肉,叫做肉蟹。锯缘青蟹的最大特点是离水后不易死亡,可就近或远销活蟹。它也是传统的出口水产品。经济价值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