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政治
考研政治总结思维导图,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三部分内容。
编辑于2022-04-16 12:19:41政治
马克思主义哲学
总论
哲学的含义
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人人都有世界观 ✔
人人都懂哲学 ✘
哲学是科学的、系统的、理论化的 ✘
马哲是科学 ✔
科学的就是对的 ✔
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
世界观决定方法
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
区别
研究对象不同
具体科学:某一领域
哲学:整个世界
联系
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
哲学给具体科学以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哲学的基本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优先) 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划分依据:何者是本原(第一性)
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的问题, 意识和物质何者是本原的问题
派别
唯物主义(物质)
唯心主义(意识)
划分依据(标准):思维和存在 有无同一性(同一性)
可知论
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只有尚未认识的事物
不可知论
恩格斯提出的
哲学的基本派别
唯物主义
主张物质第一性,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
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三种基本形态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一种或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实物
金、木、水、火、土、气、形、阴、阳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把物质归结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子,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原子的属性就是物质的属性(有一定的进步性)
局限性
机械性
把一切运动归结为机械运动
机械唯物主义
形而上学性
孤立、静止、片面
对立→辩证法:联系、发展、全面
不彻底性
自然观唯物、
历史观唯心(主张个人英雄主义)
唯心史观
也称“半截子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即马克思主义哲学(彻底的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
唯物论
唯物辩证法
认识论
历史唯物主义
唯物史观
人民群众推动历史发展
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
世界的本原——人的精神
人、吾、心、思想、感知、观念等
客观唯心主义
精神是世界的本原——人之外的客观精神
理、道、命、天、神、绝对精神等
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
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科学社会主义
直接理论来源
德国古典哲学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自然科学前提
细胞学说
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
生物进化论
诞生标志
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马克思主义哲学
直接理论来源
德国古典哲学
基本内容
辩证唯物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
理论意义
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
划分标准:本质有几个。本质有一个:一元论;本质有两个:二元论
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
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
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其他哲学最主要、最显著的特征——实践性
唯物论
物质
定义
唯一特性
客观实在性
物质定义的提出者
列宁
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运动含义
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
运动基本形式
机械运动
空间位移
物理运动
没有新物质的生成
化学运动
有新物质的生成
生物运动
进化,新陈代谢等
社会运动(最高级、最复杂)
原始社会—→奴隶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
和运动的关系
不可分割——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两种错误观点
离开物质谈运动——会陷入唯心主义的错误
仁者心动
离开运动谈物质——会陷入形而上学的错误
刻舟求剑
静止
含义
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
静止=不动 ✘ 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
和运动的关系
区别
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即事物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处于运动之中
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
联系
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错误观点
否认运动,只看静止——形而上学不变论——刻舟求剑
否认静止,只看运动——相对主义诡辩论——物方生方死
时间
时间是指物质运动过程的持续性和顺序性
特点是一维性
空间
空间是指运动者的物质的广延性和伸张性
特点是三维性
意识
产生
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社会产物
在意识产生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
劳动
生理基础
人脑
人脑是意识产生的物质器官,但不是意识的源泉
动物没有意识,一切行动都出于本能
本质
客观存在的主观反映
正确的意识和错误的意识都源于客观世界
内容上客观
形式上主观
能动性作用
意识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意识具有主动创造性
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世界的作用
意识对人体的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原理
物质决定意识
意识可以转化为物质 ✔
意识可以直接转化为物质 ✘
意识反作用于物质
正确的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错误的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具有阻碍作用
方法论
一切从实际出发
尊重客观规律(前提),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规律
三可:认识、利用、尊重
三不可:创造、改变、消灭
唯物辩证法
两大特征
联系
含义
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特征
普遍性
不孤立
例如:蝴蝶效应、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唇亡齿寒、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
客观性
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违背:喜鹊报喜,乌鸦报丧、左眼跳财右眼跳灾、9=久,8=发
多样性
形式是多样的
条件性
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
例如:全局、大局
关键部分对整体起决定作用
例如:木桶效应,短板效应、牵一发而动全身、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没有农村的小康就不叫小康(扶贫)
整体具有部分所没有的新功能
整体的功能总是大于部分功能之和 ✘
如果部分合理有序地组合在一起,那么整体功能大于部分之和(即1+1>2)
发展
含义
前进性质和上升性质的运动
实质
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
新事物: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合乎历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事物
旧事物:丧失存在的必然性,日趋消亡的事物
新旧事物区别的根本标志
是否同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相符合
方法论
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三大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
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矛盾)含义
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基本属性
同一性
相互依存
例如:没有光明就没有所谓黑暗
相互转化
例如: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祸福相依、乐极生悲
斗争性
相互排斥、相互分离
矛盾问题的精髓
普遍性和特殊性
含义
普遍性(共性)
矛盾时时有事事有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
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自始至终存在着矛盾运动
例如:家家都有难念的经
方法论
运用矛盾分析法分析一切事物
特殊性(个性)
具体事物所包含的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
例如: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
方法论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例如:对症下药、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精准扶贫、因材施教、因地制宜
关系
区别
矛盾的普遍性是是事物的共性
矛盾的特殊性是事物的个性
联系
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
不平衡性
原理
复杂事物
主要矛盾(支配地位、决定作用)
次要矛盾(从属地位)
一个事物
矛盾主要方面(支配地位、主导作用)
矛盾的次要方面(被支配地位、次要作用)
重点中心、关键、重中之重、首位(找关键词); 办事情(看语境)——抓主要矛盾 主流、主体、性质、总的来说(找关键词); 看问题(看语境)——抓矛盾的主要方面
方法论
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坚持两点论,反对一点论
坚持重点论(抓重点),反对均衡论
内因和外因
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和第一位原因
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例如:蓬生麻(环境)中,不扶则直
事物的发展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质量互变规律
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形式和状态
含义
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组成要素排列次序的变动,是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
质变是根本性质的变化
区分标志
是否超出了一定限度
液态→固态→气态
关系
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
例如: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
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总的量变中有部分质变,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
例如:先富带动后富
方法论
坚持适度原则
重视量的积累
不失时机地创造条件,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好的方面)
否定之否定规律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含义
肯定是指事物保持自身存在的方面
否定是指事物自身趋向灭亡,并转化为其他事物的趋势
辩证否定的实质
扬弃(既克服又保留)
内容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要经历“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过程,其中包括两次否定、三个阶段
方法论
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五对范畴
内容和形式
含义
内容:构成事物的一切内在要素的总和
形式:事物的各种内在要素的结构和表现方式
关系
内容决定形式
例如:知识(内容)→证书(形式)
形式对内容有重大的反作用
现象和本质
含义
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肉眼可见)
分类
真象:从正面表现本质的现象
假象:从反面歪曲表现事物本质的现象
本质:事物的根本性质和组成事物各个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需要用科学手段解释)
辩证关系
现象和本质是对立的:现象是表面的、外部的东西,是可以直接感知的;本质是内在的东西,只能通过抽象思维把握
现象和本质是统一的:任何现象都表现本质
方法论
透过现象看本质
原因和结果
因果联系(条件)
具有时间顺序性(出现的先后次序),即原因在前,结果在后
四季更替 ✘
熟能生巧 ✔
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因→果)
现实性和可能性
含义
可能性:指包含在事物中、预示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是潜在的、尚未实现的东西
现实性:指相互联系着的、实际存在的事物的综合
必然性和偶然性
含义
偶然性:客观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不一定要发生、可以这样出现也可以那样出现的不确定的趋势
必然性:客观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合乎规律的、一定要发生的、确定不移的趋势
认识论
实践
含义
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
特征
客观物质性
直接现实性
自觉能动性
社会历史性
基本形式
生产实践(最基本)
社会实践
科学实验
认识
两个阶段
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
形式
感觉、知觉和表象
理性认识
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形式
概念、判断和推理
关系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两次飞跃
第一次
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第二次
理性认识到实践
特点
反复性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
无限性
没有终点
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原理
实践决定认识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认识反作用于实践
科学的认识对实践起促进作用
错误的认识对实践起阻碍作用
方法论
避免教条主义
真理
含义
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本质属性
客观性
真理的具体性
真理都是在特定条件、范围的限定下,主体的认识同特定对象的一致或符合
真理和谬误关系
区别
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谬误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歪曲反映
联系
真理和谬误相互依存
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绝对性(绝对真理)
任何真理都有其不依赖于人和人类的客观内容
人类的认识能够认识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每一个真理的获得都是对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的接近
相对性(相对真理)
从广度上说,任何真理都只是一定范围的正确认识,有待扩展
从深度上说,任何真理都只是对客观事物和规律的 近似正确的认识,有待深化
历史唯物主义
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内容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两种对立的历史观
历史唯物主义
历史唯心主义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
自然地理环境
人口因素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决定性因素)
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两者关系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社会的基本矛盾
基本矛盾一
生产力
含义
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并从自然界获得物质生活资料的能力
要素
实体性要素
劳动者
最活跃,起主导作用
劳动资料
生产工具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
劳动对象
渗透性要素
科学技术和管理等
生产关系
含义
人们在物质生产活动中所结成的经济关系
静态构成
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起决定性作用)
人与人的地位和相互关系
产品分配形式
两者关系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基本矛盾二
经济基础
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上层建筑
分类
政治上层建筑
思想上层建筑
核心
国家政权
两者关系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社会发展的动力
根本动力
社会基本矛盾
直接动力
阶级斗争
重要动力
改革
强大杠杆
科技革命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和创造者
表现
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思想总论
形成发展条件
社会基础
近代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理论基础
马克思列宁主义
实践基础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的实践
阶级基础
中国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和发展
文化基础
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时代背景
战争与革命是时代主题
形成发展过程
萌芽
时间
从中国共产党的创立到大革命失败(1921~1927年)
著作
《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国民革命与农民运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标志
《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提出有关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思想,标志毛泽东思想萌芽
形成
时间
土地革命战争前中期(1927~1935年)
著作
《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反对本本主义》
标志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提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标志毛泽东思想基本形成
成熟
时间
土地革命战争后期和全面抗战时期(1935年~1945年)
著作
《论持久战》《论新阶段》《〔共产党人〕发刊词》《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
发展
时间
解放战争时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
著作
《论人民民主专政》《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内容
提出
科学概念
第一次提出“毛泽东思想”这一概念的是王稼祥在《中国共产党与中国民族解放的道路》一文
科学内涵
1945年,中共七大刘少奇在《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中系统全面的阐述了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内涵
内涵
毛泽东思想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地位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个重大理论成果,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活的灵魂
实事求是
精髓、思想路线
群众路线
根本工作路线
独立自主
基本立足点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为何革命
近代中国的国情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
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
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近代中国的历史任务
一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二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
近代中国的革命
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
怎么革命
总路线
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基本纲领
政治纲领
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共和国
经济纲领
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
没收以四大家族为首的官僚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
保护民族工商业
文化纲领
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是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指导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基本道路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以土地革命为中心内容
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
以革命根据地为战略阵地
革命经验
三大法宝
统一战线
1924~1927年
国民革命统一战线
1927~1937年
工农民主统一战线
1937~1945年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1945~1949年
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武装斗争
中国革命必须以长期的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
党的建设
思想上建党
放在首位
组织上建党
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
作风上建党
党的三大优良作风
理论联系实际
密切联系群众
批评与自我批评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为何改造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进入了新民主主义社会
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社会主义社会,它是一个带有过渡性质的社会
怎么改造
总路线
一化三改
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改造意义
到1956年底,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标志中国历史上长达数千年的阶级剥削制度的结束
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基本确立
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经济建设
第一个五年计划
简称“一五”计划(1953~1957年)
经济建设方针
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1956年9月,中共八大提出)
经济体制改革
陈云提出“三个主体,三个补充”
政治建设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实行民族平等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人民民主专政
1949年,毛泽东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标志着人民民主专政理论的正式形成
“三反”“五反”运动
授予“十大元帅”军衔
文化建设
“双百两为”方针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建设宏大的工人阶级知识分子队伍
1977年恢复高考
祖国统一建设
1963年,周恩来将我党对台政策归纳为“一纲四目”,这是“一国两制”的前身
197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正式提出“和平统一”的对台方针
外交建设
毛泽东的三大外交政策
“另起炉灶”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一边倒”
周恩来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中美建交
1979年1月1日建立正式外交关系
党的建设
坚持“两个务必”
加强思想政治工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邓小平理论
形成发展
初步形成
十一届三中全会
思想上
彻底否认“两个凡是”,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政治上
结束“以阶级斗争为纲”,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
组织上
确立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1982年,党的十二大
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历史性的命题
形成轮廓
1987年党的十三大
系统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走向成熟
1992年初南方谈话
“三个有利于”“黑猫白猫理论”“社会主义本质理论”
1992年党的十四大
明确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指导思想
1997年党的十五大
邓小平理论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基本问题
主题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精髓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三步走”战略
党的十三大提出
主要内容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科学含义
国家性质
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发展程度
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初级阶段
基本路线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
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改革开放理论
对内改革
改革的性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
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
判断改革的是非得失以“三个有利于”为标准
总目标
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对外开放
开放格局
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
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计划和市场的关系
“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 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
历史地位
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篇之作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科学指南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形成
主题
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
十六大报告中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起确立为中国共产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2004年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写入宪法
主要内容
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 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 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
历史地位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接续发展,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强大理论武器,是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
科学发展观
形成
党的十七大将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
党的十八大把科学发展观列为党的指导思想
主要内容
主题
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
内容
第一要义——发展
核心——以人为本
基本要求——全面协调可持续
根本方法——统筹兼顾
历史地位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接续发展,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科学发展观最鲜明的精神实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新时代
历史方位
五个“是”
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
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
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
是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
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
三个“意味着”
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新矛盾
一变
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两不变
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
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
新思想
主题
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主要内容
八个明确
总任务
主要矛盾
总体布局
深化改革
依法治国
强军目标
大国外交
最本质特征
十四个坚持
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
历史地位
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
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
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发展
新征程
两个时期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
“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
两个阶段
从2020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 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经济建设
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着力点——实体经济
主线——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政治建设
基本目标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三者的有机统一: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国)
基本制度
1个根本政治制度
3个基本政治制度
文化建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灵魂
主题
精髓
基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国家
社会
个人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核心
原则
社会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打赢脱贫攻坚战
基本方略
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扶贫地区
重点攻克深度贫困地区
扶贫内容
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
生态文明建设
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
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
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国防军队建设
祖国统一建设
“一国两制”是邓小平针对台湾问题提出的
和平外交建设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构建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
全球治理观
共商 共建 共享
党的建设
两个先锋队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政治建设(根本性建设)、 思想建设(基础性建设)、 组织建设、 作风建设、 纪律建设、 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