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八上第一章水和水的溶液 复习提纲知识点归纳
作者整理了八上第一章水和水的溶液的复习提纲和知识点归纳:第1节地球上的水;第节水的组成;第3节水的浮力;第4节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状况;第5节物质在水中的溶解;第6节物质在水中的分离;第7节水的利用和保护。希望能帮到大家!
编辑于2022-04-16 21:28:09作者整理了选择性必修二第3课 现代食物的生产、储备与食品安全的相关知识点,包括食物生产的现代化,食物储备技术的进步,消除饥饿与食物安全三大模块,有需要的可以下载哦~
作者整理了选择性必修二第2课互动与变化——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的相关知识点,包括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食物物种交流带来的影响,有需要的可以下载哦~
作者整理了选择性必修二第1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的相关知识点,包括农业的出现和影响,农业发展的概况与特色,农业出现的意义,有需要可以下载哦~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作者整理了选择性必修二第3课 现代食物的生产、储备与食品安全的相关知识点,包括食物生产的现代化,食物储备技术的进步,消除饥饿与食物安全三大模块,有需要的可以下载哦~
作者整理了选择性必修二第2课互动与变化——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的相关知识点,包括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食物物种交流带来的影响,有需要的可以下载哦~
作者整理了选择性必修二第1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的相关知识点,包括农业的出现和影响,农业发展的概况与特色,农业出现的意义,有需要可以下载哦~
八上第一章水和水的溶液 复习提纲知识点归纳
第 1 节 地球上的水
海洋水:海水约占地球总水量的 96.53% 。
陆地淡水:地球上最大的淡水主体是冰川水,目前,人类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河流水、淡水湖泊水、 浅层地下水,仅占地球上淡水总量的 0.3%
水有固、液、气三种状态,水的三态变化属于物理变化
水与生命: 一个健康成年人,平均每天需 2.5 升水, 人体重量的 2/3 以上是水分,水母的含水量达 98%。
水的循环
小循环
①陆上内循环: 陆地---大气
②海上内循环: 海洋---大气
大循环
海陆间水循环:海洋--陆地--大气
大循环的意义
a 使地球上的水、大气、岩石和生物发生密切的联系
b 使海洋源源不断地向陆地供应淡水,使水资源得到再生
海陆间大循环的环节: a 蒸发b 水汽输送c 降水d 地表径流e 下渗f 地下径流
每年的 3 月 22 日为“世界水日”
大气水的平均更新周期最短,冰川的更新周期最长。
第 2 节 水的组成
水的电解
正极
气体体积是负极的 1/2
气体能是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正极产生的气体是氧气
负极
气体体积是正极的 2 倍
气体能在空气中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
负极产生的气体是氢气
水的重要性质
颜色
无色
沸点
100℃
气味
无味
凝固点
0℃
状态
常温常压下液态
水的异常现象
4℃时密度最大,结冰后体积膨胀,冰浮在水面上
第 3 节 水的浮力
液体(气体)对浸入其内的物体都会产生向上的浮力。
方向:竖直向上
阿基米德原理: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公式:F 浮=G 排液=ρ液g v 对阿基米德原理的理解(F浮=G排或F浮=ρ液gV排)
A、原理中“浸入液体里的物体”指两种情况。部分浸入和完全浸没。
B、能区分G物与G排;V物与V排;ρ物与ρ液的意义。
C、明确此公式的适用条件:既用于液体也适用于气体。
D、由此式理解决定浮力大小的因素。即:物体浸在液体中所受浮力的大小跟液体(气体)的密度 和物体排开液体(气体)的体积有关,而跟物体本身的体积、密度、形状以及物体浸没在液体(气体)中的深度等无关。
因此,在用F浮=ρ液gV排计算或比较浮力大小时,关键是分析液体的密度ρ液和排开液体的体积V排的大小。
物体的浮沉条件:
浸在液体中的物体的浮沉取决于:物体的重力 G 和浮力 F 浮的大小。
F浮>G 下沉,F浮>G 上浮,F浮=G 悬浮此时 V 排 =V 物
F浮=G 漂浮 此时 V 排 <V物
注意:①上浮和下沉都是不稳定状态,是动态过程, 上浮的物体最终会浮出液面,而处于漂浮状态;下沉的物体最终则会沉到液体底处于静止状态。(沉到液体底部时:F浮+F支持力=G )
②漂浮和悬浮时,物体都是受到两个力而处于平衡状态,F浮=G
实心物体浸没在液体中:①当ρ液>ρ物 时,上浮(最终漂浮)②当ρ液 <ρ物 时,下沉③当ρ液 =ρ物 时悬浮
浮沉条件的应用
轮船 :
① 因为漂浮时,F浮=G , 所以同一艘轮船从海行驶到江河或从河到海,其受到的浮力不变
② 根据 F 浮=ρ液g v 排,同一艘轮船从海行驶到江河,因为 F 浮不变,ρ液减小,所以 v 排必增大,即船身稍下沉
潜水艇:(浮力不变,改变重力)它的上浮和下沉是通过对水舱的排水和充水而改变自身的重力来实现的
密度计:
① 在不同的液体中漂浮时,所受的浮力保持不变。因为 F 浮=ρ液g v 排 ,
② 液体密度不同,密度计排开液体的体积不同,液面所对应的位置也就不同,所以刻度上小下大,上疏下密
第 4 节 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状况
溶液: (1) 溶剂: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叫溶剂(如水、酒精等物质)(2)溶质:被溶解的物质叫溶质。(3)溶液:由溶质溶解于溶剂后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溶液
固、液气溶解在液体里
稳定
均一、稳定
糖水、汽水、饮料等
悬浊液
固体颗粒分散在液体里
不稳定
下沉
石灰水、泥水、血液等
乳浊液
小液滴分散在液体里
不稳定
上浮
牛奶、肥皂水
混合物:由多种(≥2 种)物质组成的物质叫混合物。溶液、悬浊液、乳浊液都属于混合物。
常用的溶剂:水、酒精、汽油、丙酮等。
第 5 节 物质在水中的溶解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称为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称为这种溶质的不饱和 溶液。
注意:(1)两个前提条件:一定温度和一定量的溶剂,否则饱和不饱和溶液就没有确定的意义。(2)饱和溶液是对同一种溶质而言的。如某温度下的蔗糖饱和溶液是对蔗糖饱和的,不能再溶解。 蔗糖,若加入其他溶质如食盐,仍可溶解。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大多数物质适用)
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
A.加溶剂B.升温
不饱和溶液→饱和溶液
A.蒸发溶剂B.降温C.加溶质
浓溶液和稀溶液:溶有较多溶质―――浓溶液;溶有较少溶质―――稀溶液注意: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也不一定是稀溶液。
溶解度
在一定温度下,某物质在 100 克溶剂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溶质质量为该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
注意点
(1)四个关键词:一定的温度,100 克溶剂、达到饱和、溶质的质量
(2)溶解度就是一定温度下,100g 溶剂中能溶解的溶质的最大质量
(3)溶解度单位为克
溶解度等级:难溶:<0.01克微溶:0.01克~1克可溶:1克~10克易溶:>10克
溶解度曲线:以温度为横坐标,溶解度为纵坐标形象地看出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情况。 大多数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①影响很大,如硝酸钾,表现为曲线陡②影响不大,如氯化钠(食盐),表现为曲线平缓 极少数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如氢氧化钙(熟石灰)
溶质的质量分数
计算公式
溶液中:溶质的质量=溶液的体积×溶液的密度×溶质的质量分数
溶液的稀释或计算时,要抓住要点:混合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
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步骤:A、计算(溶剂和溶质的质量或体积)B、称量(固体:用天平称取;液体:用量筒量取)C、溶解(后装瓶,并贴上标签)
第 6 节 物质在水中的分离
晶体――具有规则的几何形状的固体。不同的晶体具有不同的形状。
结晶――从饱和溶液中析出固态溶质的过程
获得晶体的两种方法:①蒸发溶剂 :一般用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的物质,如氯化钠②冷却热饱和溶液:适用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大的物质,如硝酸钾
有些晶体里结合了一定数目的结晶水,称结晶水合物,如硫酸铜晶体(俗称胆矾)
第 7 节水的利用和保护
水资源人类利用较多的是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仅占全球淡水总储量的 0.3% 。
我国是一个缺水国家,且水资源地区分布不均匀,时间分配也不均匀,我国有 300 多个城市面临缺水危机, 其中包括北京、天津、上海、等大城市,深圳也严重缺水。
对于一个区域来说,可供人们使用的水相当于该区域在一段时间内降水的总量和同期蒸发损失的水量之差,即可提供地表和地下径流的水。显然,它和一个地区的水循环活跃程度密切相关。如果这个地区的水循 环十分活跃,水资源就比较丰富。
我国江河平均径流总量居世界第六位,但在时间和空间的分配上很不均匀。突出表现在:夏季丰富,冬季欠缺,江河径流量的年际变化很大,尤其是北方更加明显。从空间分布看,具有南多北少,东多西少的特点。
水的净化
沉淀法
自然沉淀法
加入凝固剂,如明矾、活性碳等
过滤法――把不溶于液体的固态物质跟液体分离开的一种方法 操作要点:一贴二低三靠
一贴:滤纸紧贴漏斗内壁;
二低:滤纸边缘低于漏斗边缘,滤液低于滤纸边缘
三靠:倾倒滤液的烧杯口紧靠玻璃棒;玻璃棒紧靠三层滤纸一侧;漏斗下端紧靠烧杯内壁
蒸馏法:――利用溶液中不同物质不同沸点而将其分离开的一种方法
原理:利用液体里各成分的沸点不同而进行分离的方法。
蒸馏装置组成:蒸馏烧瓶、温度计、铁架台、冷凝管、接受器、锥形瓶 在三种净化方法中,蒸馏法的净水效果最好,可直接饮用。
将混合物分离,可以根据物质的性质采用结晶法、过滤法、沉淀法、蒸馏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