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生理 血液
这是一个关于生理血液的思维导图,血液是流动在人的血管和心脏中的一种红色不透明的黏稠液体。血液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一升血浆中含有900—910克的水,65—85克的蛋白质和20克的低分子物质,低分子物质中有多种电解质和有机化合物,血细胞包括红细胞和白细胞和血小板三类细胞。
编辑于2022-04-19 13:40:36血液
血液生理概述
体液60%
细胞内液40%
细胞外液20&
血浆1/4
组织液3/4
血液组成
血浆
血浆蛋白
白蛋白
球蛋白
白蛋白和大多数球蛋白主要由肝脏产生,肝病变时,白蛋白减少,γ -球蛋白减少。γ -球蛋白源自浆细胞
纤维蛋白原
水
多种电解质
其他有机物
气体
激素,代谢产物,营养物等
血细胞
部分概念
血(红)细胞比容
概念
血(红)细胞在全血中所占的溶积百分比
正常值
男性为40%-50%,女性为37%-48%,新生儿约为55%
血量
概念
全身血液总量:正常人血液总量约占体重的7%-8%,即每公斤体重有70-80ml.
临床应用
成人每次失血在500ml一下,不超过总量的10%
中等失血即一次失血达到1000ml
大失血即失血量达到血液总量的30%
红细胞99%
白细胞
血小板
血液的理化特性
血液的比重
全血比重
血浆的比重
血液的黏度
来源于血液内部分子或颗粒间的摩擦,即内摩擦
血浆渗透压
约为300mmol/L,主要来自于其中的晶体物质
血浆晶体渗透压
80%来自Na+和Cl-
维持细胞内外水分交换,保持RBC正常形态和功能
血浆胶体渗透压
75%-80%来自白蛋白
调节毛细血管内外水分的交换和维持血浆容量
等渗溶液/等张溶液
0.9%NaCl既是等渗溶液,又是等张溶液
1.9%的尿素溶液虽然等渗,但是会使红细胞立刻溶血
血浆pH
血液的免疫学特性
固有免疫
获得性免疫
血细胞生理
血细胞生成的部位和一般过程
各种血细胞起源于骨髓造血干细胞
过程
造血干细胞
定向祖细胞
前体细胞
红细胞生理
红细胞的数量和形态
数量
男性
(4.0-5.0)* 1012 /L
Hb=120-160g/L
女性
(3.5-5.0)* 1012 /L
Hb=110-150g/L
新生儿
6.0-7.0
形态
成熟红细胞无细胞核,呈双凹圆盘状
RBC 的生理特性和功能
生理特性
可塑变形性
定义
正常红细胞在外力作用下具有变形的能力
意义
使红细胞能够通过较小的毛细血管
悬浮稳定性
通常用血沉来反映
红细胞沉降率(ESR)
红细胞在血浆中的下沉速度,通常以红细胞在第一小时的下沉距离来表示,简称--血沉
正常值
男性:0-15nm/第一小时
女性:0-20nm/第一小时
意义
血沉越慢,表示悬浮稳定性越大;血沉越快则反之
测定血沉有助于某些疾病的诊断,如活动性肺结核,风湿病。血沉明显加快
红细胞叠连
凹面相贴,形成一叠红细胞,下沉加快,血沉越快
影响叠连快慢的因素
血浆
纤维蛋白原,胆固醇,球蛋白增加时,红细胞叠连加速,ESR增大
白蛋白,卵磷脂增加时,抑制叠连,ESR减小
渗透脆性
概念
抗低渗液的能力大=脆性小=不易破
红细胞在低渗溶液中发生膨胀,破裂和溶血的特性,即RBC抗低渗溶液的能力
正常值
0.42%-0.46%NaCl溶液中,部分开始破裂溶血
0.32%-0.34%NaCl溶液中,全部溶血
临床意义
先天性溶血性黄疸-脆性特别大
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地中海性贫血-脆性显著减小
低温库存较久的血->代谢几乎停止->钠钾泵活动显著降低->血浆钾离子浓度升高——临床输血注意高血钾
功能
运输O2和CO2
RBC生成的调节
部位
红骨髓——再生障碍性贫血
原料
铁(Fe+)
缺铁性贫血
蛋白质
成熟
叶酸
转化为四氢叶酸
吸收障碍
VitB12
机制
形成内因子—VitB12复合物,防止VitB12被蛋白酶水解
临床应用
机体缺乏内因子或产生抗内因子抗体时,吸收障碍
参与DNA合成,吸收障碍时,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调节
促红细胞生成素
糖蛋白
GFU-E(晚期红系祖细胞)的存活完全依赖EPO的存在,EPO作为存活因子,抑制CFU-E的凋亡
激活血红蛋白等红系特异基因的表达,促进红系祖细胞向原红细胞分化及幼红细胞血红蛋白的合成
促进网织红细胞的成熟与释放
血浆EPO水平与血液血红蛋白的浓度负相关,肾是产生EPO的主要单位(肝脏少量),合成障碍时——肾性贫血
雄激素
雌激素可降低红系祖细胞对EPO 的反应,抑制红细胞的生成
可以提高血浆中EPO的浓度,从而促进红细胞生成,同时也可以促进血红蛋白的合成
RBC的破坏
破坏过多——脾性贫血
90% 脾,肝 巨噬细胞
铁和氨基酸(机体再利用)
脱氧红蛋白
胆色素(随粪,尿排出)
10% 血管内机械碰撞
血红蛋白
与触珠蛋白结合
肝脏摄取再利用
大量破坏,未能及时结合,血红蛋白尿
白细胞生理
分类与数量
无色,有核,(4.0-10.0)* 109 /L
分类
中性粒细胞
单核细胞
嗜酸性粒细胞
限制噬碱性粒细胞作用
参与蠕虫的免疫反应
嗜碱性粒细胞
趋化到组织中释放多种介质
肝素-抗凝 血管通畅,利于吞噬细胞到达
组胺和各种过敏性慢反应物质(白三烯)
血管通透性增加,局部充血水肿,支气管平滑肌收缩
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A
淋巴细胞
生理特性与功能
变形
游走
白细胞渗出-伪足
趋化
吞噬
分泌
血小板生理
数量与功能
(100-300)* 109 /L
功能
维持血管壁完整性与通透性/正常通透性
参与生理性止血
促进凝血
生理特性
黏附
指血小板与非血小板表面的黏附
血小板不能黏附于正常内皮细胞的表面,血管内皮细胞受损时可黏附于内皮下组织
黏附的条件
血小板膜上GPIb/IX/V复合物
内皮下组织成分(主要是胶原纤维)
血浆vWF(桥梁)的参与
释放
血小板受刺激后将储存在致密体、α-颗粒或溶酶体内的活性物质排出
聚集
血小板之间彼此黏着:黏附+聚集->松软血栓
激动剂
ADP、TXA2
血小板释放的TXA2具有强烈的聚集血小板和缩血管的作用
抑制剂
PGI2、NO2
需要纤维蛋白原、Ca+和血小板膜上GP IIb/ IIIa的参与
收缩
在Ca+的作用下,血小板收缩蛋白收缩,使血凝块回缩,形成坚实血栓
吸附
血小板表面可以吸附多种凝血因子,有利于生理性止血和血液凝固
生成与调节
骨髓成熟的巨核细胞胞质裂解脱落
血小板生成素TPO
主要由肝细胞产生,少量肾脏产生
促进巨核系祖细胞的存活于增殖
破坏
脾肝肺的巨噬细胞
生理性止血
生理性止血的基本过程
小血管损伤破裂后会引起出血,数分钟后会自行停止
血管收缩
目的
使局部血流减少,有利于减轻或阻止出血
引起原因
损伤性刺激反射性使血管收缩
血管壁的损伤引起局部血管肌源性收缩
黏附于损伤处的血小板释放5-HT、TXA2等缩血管物质
血小板止血栓的形成
血液凝固
血管受损也可启动凝血系统,在局部发生血液凝固,使血浆中可溶性的纤维蛋白原变成不溶性的纤维蛋白,并交织成网,加固止血栓,称二期止血
血液凝固
血液由流动状态变为胶冻状态的过程,是一系列顺序发生的酶促反应
结果: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血浆->血清
凝血因子
凝血过程
凝血酶原复合物的形成
凝血酶原的激活和纤维蛋白的形成
抗凝(血液凝固的负性调控)
血管内皮的抗凝作用
灭活凝血因子作用
合成分泌
硫酸乙酰蛋白多糖
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
凝血酶调节蛋白
降解纤维蛋白作用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屏障作用
防止凝血因子、血小板与内皮下的成分接触,从而避免凝血系统和血小板的活化
抗血小板凝集作用
合成前列腺素PGI2、一氧化氮NO、从而抑制血小板的聚集
纤维蛋白的吸附、血流的稀释和单核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
纤维蛋白与凝血酶有高度的亲和力,在凝血过程中所形成的凝血酶,85%-90%可被纤维蛋白吸附,这不仅有助于加速局部凝血反应的进行,也可避免凝血酶向周围扩散。
进入循环的活化凝血因子可被血液稀释,并被血液中的抗凝物质灭活并单核巨嗜细胞吞噬。
生理性抗凝物质
丝氨酸蛋白酶抑制物
蛋白C系统
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
肝素
纤维蛋白的溶解
纤溶酶原的激活
纤维蛋白与纤维蛋白原的降解
纤溶抑制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