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初中物理声现象
初中物理【声现象】相关知识点梳理,包含声音是从声源向四面八方传播的,距离越远声音越分散,听到的声音越小;距离越近,响度越大。
编辑于2022-04-20 11:17:338年级上册数学(苏科)第3章《勾股定理》相关知识点梳理,使用其他版本教材的同学也可以正常使用。可以作为学习笔记和复习资料,帮助大家系统地回顾和巩固所学知识,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历史知识。
8年级上册数学(苏科)第2章,轴对称图形相关知识点梳理,使用其他版本教材的同学也可以正常使用。可以作为学习笔记和复习资料,帮助大家系统地回顾和巩固所学知识,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历史知识。
苏科版8年级上册《全等三角形》相关知识点梳理,展示了全等三角形的定义、性质、以及判定条件等多个方面的知识点。这种组织方式使得学习者能够一目了然地掌握全等三角形的核心内容,便于记忆和复习。还介绍了多种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如“边角边”、“角边角”、“角角边”和“边边边”等,并详细说明了它们的由来、内容、应用格式以及推论。这些信息为学习者提供了丰富的解题技巧和方法,有助于他们在解决实际问题时灵活运用。使用其他版本的同学也可以正常使用。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8年级上册数学(苏科)第3章《勾股定理》相关知识点梳理,使用其他版本教材的同学也可以正常使用。可以作为学习笔记和复习资料,帮助大家系统地回顾和巩固所学知识,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历史知识。
8年级上册数学(苏科)第2章,轴对称图形相关知识点梳理,使用其他版本教材的同学也可以正常使用。可以作为学习笔记和复习资料,帮助大家系统地回顾和巩固所学知识,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历史知识。
苏科版8年级上册《全等三角形》相关知识点梳理,展示了全等三角形的定义、性质、以及判定条件等多个方面的知识点。这种组织方式使得学习者能够一目了然地掌握全等三角形的核心内容,便于记忆和复习。还介绍了多种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如“边角边”、“角边角”、“角角边”和“边边边”等,并详细说明了它们的由来、内容、应用格式以及推论。这些信息为学习者提供了丰富的解题技巧和方法,有助于他们在解决实际问题时灵活运用。使用其他版本的同学也可以正常使用。
声现象
声音是什么
1.声音的产生
产生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
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但声音不一定消失
声源
正在发声的物体
固体、液体、气体都能发声,都可以成为声源
2.声音的传播
声波
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即声音是一种波,称为声波
介质
能够传播声音的物质叫介质
介质的种类
固体、液体、气体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真空中不能传播
3.声速
定义
声音传播的快慢,它的大小等于声音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
影响声速的因素
介质的种类
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一般情况下:
介质的温度
0℃时,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31m/s;温度每升高1℃时,空气中的声速将增大0.6m/s
15℃空气中,声速为340m/s
声音与气温的关系
气温影响空气密度,气温越高,空气的密度越小,声波在传播过程中受到的阻碍就越小,所以声速较大。
晴天中午,地表迅速升温,地表附件的气温比上层气温高,声音在地表的传播比上层快,于是在地面上发出的声音向四周传播时是向上弯曲的
声音在空气中传播时总沿温度低的路径传播
因为低温方向声音传播介质密度高,声音在高密度的介质中传播比在低密度的介质中传播容易些(例如声音在水中传播就比空气中速度快,距离远),声音是向着四面八方传的,但高温区由于密度小,声音传不远,很快就消失了,而低温区的传播由于介质密度大,声音传播损耗小,因此传的远,给人的感觉就是声音的传播路线总是向着低温方向传播
回声
定义
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就形成了回声
声源发出的声音,只要遇到障碍物就存在回声。只不过当障碍物离人较远时,反射回来的声音经过较长的时间(大于0.1s)回到耳边,人们才能将回声与原声区分开
人耳能区分开原声和回声的条件:t≥0.1s
回声测距
声源到障碍物的距离等于声音传播路程的一半
4.人耳
人耳的构造
听觉的形成
耳郭收集外界声波
声波经外耳道传到鼓膜,引起鼓膜振动
鼓膜再将这种振动传给与它相连的听小骨,听小骨再将振动放大后传给耳蜗
耳蜗内充满着液体,布满了听觉细胞
半规管感知头部的运动,有助于身体保持平衡
听觉神经把听觉细胞产生的神经信号传给大脑产生听觉
听到声音的条件
声波到达人耳
人的听觉系统正常
声响达到一定的分贝
声音的频率在人的听觉范围内
骨传导
声音通过头骨、颌骨也能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科学中把声音的这种传导方式叫作骨传导
双耳效应
声源到两耳的距离一般不同
乐音的特色
1.响度
定义
人耳感受到的声音的强弱叫响度
声音的大小
振幅
振动的幅度叫振幅
即物体在振动时偏离原来位置的最大距离
影响响度大小的因素
声源的振幅
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振幅越小,响度越小
距离声源的远近
声音是从声源向四面八方传播的,距离越远声音越分散,听到的声音越小
距离越近,响度越大
2.音调
定义
声音的高低叫音调
频率
发声体在1s内振动的次数
用来描述物体振动的快慢
频率高则音调高
频率低则音调低
男低音,女高音
单位
赫兹,简称赫
符号:Hz
影响音调高低的因素
由声源振动的频率决定
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影响频率大小的因素
发声体的长度
笛子:抬起按在不同出气孔上的手指,会改变空气柱的长度,长度越短,振动越快(频率越大)
发声体的松紧程度
发声体的厚薄
发声体的粗细
3.音色
定义
声音的特色、品质
我们能分辨出相同音调和响度的不同声音,依靠的就是音色
音色的决定因素
声源的材料和结构决定
4.乐音三要素
乐音
声源做有规律振动而产生的声音
三要素
响度
音调
音色
波形图
波峰,波谷出现的个数多少,表示声源振动的频率高低
振幅的大小,对应着声源振动幅度的大小
波形的具体形状,反应了声源发声的特色
噪声及其控制
1.噪声
界定
从物理学角度
声源做无规律振动而产生的,且强度过大的声音是噪声
从环保角度
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属于噪音
音乐有时也是噪声
来源
交通运输
工业机器
施工机械
社会生活
2.噪声的危害
噪声被称为“隐形杀手”
声强级
用来客观描述声音的强弱
单位
分贝(dB)
不同声强级的声音对人的影响
0dB
人们刚刚听到的最微弱的声音
听觉下限
10dB
相当于微风吹落叶的沙沙声
30~40dB
较理想的安静环境
超过50dB
会影响睡眠和休息
70dB以上
干扰谈话,影响工作效率
90dB
长期生活在90dB以上的噪声环境中,会严重影响听力病引起神经衰弱、头疼、高血压等疾病
150dB
如果突然暴露在高达159dB的噪声环境中,听觉器官会受到伤害,引起骨膜破裂出血,双耳完全失去听力
3.噪声的控制
在噪声的产生环节
声源的振动产生声音
在声源处减弱
防止噪声产生
换用噪声小的设备
加一些消声装置
在噪声的传播环节
空气等介质传播声音
在传播中减弱
阻断噪声的传播
在马路和住宅间设立屏障或植树造林
在噪声的接收环节
骨膜的振动引起听觉
在人耳处减弱
防止噪声进入耳朵
佩戴个人防护用具,如耳塞等
人耳听不到的声音
1.人耳听不到的声音
人耳能听到声音(可听声波)的频率范围
通常为:20~20000Hz
超声波和次声波
超声波
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音
次声波
频率低于20Hz的声音
人耳听不到超声波和次声波
2.超声波
特点
方向性好
穿透能力强
易于获得较集中的声能
应用
声呐
利用回声定位原理制成的
蝙蝠
成像
B超(B型超声波诊断仪)
超声波传递的能量
可用于清洗钟表等精细的机械
外科医生可以利用超声波除去人体内的结石
3.次声波
一般来源于自然灾害,危害性大,要远离次声波
火箭发射、飞机飞行、车辆奔驰以及自然界中的火山爆发、陨石坠落、地震、海啸、台风、雷电等
危害
较强的次声波会对人体造成严重损害
强度更大的次声波还会对机器设备、建筑物等造成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