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生理学 血液循环
血液循环思维导图,包括心脏的生物电活动、心脏的泵血功能、血管生理分类、血管动力学、器官循环、心血管活动的调节等内容。
编辑于2022-04-21 17:27:08血液循环
心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心肌细胞生物电现象
心肌细胞分类
工作细胞:心房肌和心室肌细胞,有较强收缩性 特殊分化的心肌细胞:心脏的特殊传导系统,自律细胞(窦房结,浦肯野纤维)
跨膜电位
工作细胞的跨膜电位及其离子基础
静息电位
细胞膜对钾离子通透性高,钾离子外流通过内向整流钾通道完成; 非门控通路;通透性受膜电位影响
动作电位
0期(去极化期):钠离子快速内流
1期(快速复极初期):钾离子负载的---过性外向离子流(瞬时性外向电流)
2期(缓慢复极期,平台期)
电位稳定在零点电位水平时间长 内向离子流由钙离子负载,外向离子流有钾离子携带
3期(快速复极末期):钙离子内流停止,钾离子外流进一步增强,即钾离子外流再生性
4期(恢复期,静息期)
膜电位恢复到静息水平并稳定在负九十毫伏,膜内外离子未回恢复,膜外多钾离子,模内多钠离子和钙离子,则“钠钾泵”活动增强;钙离子主动转运通过“钠钙交换体”
自律细胞的跨膜电位及其离子基础
最大舒张电位(最大复极电位) 4期自动去极化是心肌自律细胞自动产生节律性兴奋的基础
浦肯野纤维:快反应自律细胞。特征(0期去极化速度快,幅度大;4期自动去极化--钠离子内流,其速度比窦房结细胞的慢,故自律性低)
窦房结p细胞
0期去极化由钙离子内流引起
3期复极化L型通道逐渐失活,钙离子内流减少,钾离子通道开放,钾离子外流
4期自动去极化由钾离子外流减弱、通道介导的钠离子内流、钙离子内流
电生理类型:快反应细胞,慢反应细胞
心肌细胞生理特性
自动节律性:无外来刺激,自动发生节律性兴奋
兴奋性:影响因素,周期性变化(有效不应期,超长期),期前收缩和代偿间歇
传导性:传导兴奋的能力,局部电流方式,特点(两快一慢),影响因素
收缩性:特点(同步、不完全强直收缩、对钙离子依赖),影响因素
体表心电图
心电图和细胞生物电比较
正常体表心电图的典型波形及生理意义:P波、QRS波群,T波,U波
各波之间时程关系及意义
心脏泵血功能
心动周期与心率:收缩期和舒张期,心率即每分钟心脏搏动次数,正常60~100次/分
心脏泵血过程
心室收缩期--射血过程:等容收缩期,快速射血期,减慢射血期
心室舒张期--充盈过程:等容舒张期,快速充盈期,减慢充盈期,房缩期
心房在泵血过程的作用
心音和心音图
泵血功能评价:心脏输出血量(每搏输出量,射血分数)(每分输出量与心指数)心脏做功量(博出功)
泵血功能储备:心力储备(心率储备,每搏输出量储备)
影响心脏输出量的因素:每搏输出量(异常自身调节,后负荷调节,等长自身调节)心率的影响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神经调节
心脏的支配及其作用
心交感神经:去甲肾上腺素与β1受体结合-正性变时变力变传导作用(兴奋)
心迷走神经:乙酰胆碱与M型受体结合-负性变时变力变传导(抑制)
血管的神经支配及其作用
交感缩血管神经
特点:交感缩血管神经的紧张性活动;分布密度不同(微动脉最多);多数血管只受交感缩血管纤维单一支配
去甲肾上腺素主要与α受体结合,所以当交感缩血管神经兴奋,以缩血管效应为主
舒血管神经
交感舒血管神经:一般无紧张性活动,只有出现激动恐慌和防御性反应时会发放冲动
副交感舒血管神经:调节局部血流
脊髓背根舒血管神经:轴突反射
心血管中枢:脊髓,延髓,下丘脑
心血管活动的反射性调节
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性反射: 机械感受器或血管壁牵张感受器-血压升高,血管壁受机械牵张程度大,心率减慢,心输出量少,小动脉微动脉舒张,外周阻力减小,血压回降-降压反射
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化学感受性反射: 调节呼吸,升高血压
其他心血管反射:心肺感受器引起-调节循环血量和细胞外液量
体液调节
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
肾上腺素与α受体结合,使皮肤,肾脏,胃肠道血管收缩;与β2受体结合,使骨骼肌,肝脏,冠状血管舒张;与β1受体结合,导致心率加快,心缩力加强,心输出量增加
去甲肾上腺素:主要与β1受体结合,心率加快(直接效应),心率减慢(间接)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使全身微动脉收缩-升高血压,静脉收缩-增加回心量;释放去甲肾上腺;对中枢神经作用;排钾保钠保水
激肽释放酶-激肽系统:局部血管舒张,血流量增加
血管升压素(抗利尿激素)
心房钠尿肽:利尿排钠;血管舒张,心率减慢,血压降低;调节水盐平衡
血管内皮细胞生成的血管活性物质:内皮舒张因子,内皮缩血管因子
其他调节物质:组胺,前列腺素
自身调节(调节局部血流):异常自身调节,血管自身调节
器官循环
冠脉循环:营养心脏本身的血液循环
解剖特点:主干行于心表面,分支垂直穿入心肌,收缩时易受到压迫
血流特点
流速快,流量大
心舒期供血为主
动静脉血的氧差大
血流量调节
心肌代谢水平
神经调节(迷走,交感)
体液(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
肺循环
脑循环
血管生理
各类血管结构和功能特点
弹性贮器血管:主动脉和肺动脉主干及其发出的最大分支。扩张性和弹性 分配血管:弹性大动脉到小动脉间的动脉管道。分配血液 毛细血管前阻力血管:小动脉和微动脉。阻力大,维持血脉血压 交换血管:毛细血管。血液与组织液进行物质交换 毛细血管后阻力血管 容量血管:贮存血量 短路血管:微动脉与微静脉吻合支。体温调节有关
血流动力学
血流量与血流速度
血流量:单位时间内流过血管某一截面的血量
影响因素:血管两端压力差,血管对血流阻力
器官血流量的多少主要取决于血流阻力
血流速度:血管血流速度与血管的总横截面积成反比
血流方式
层流:无震动,无声音,耗能少
湍流:有震动,有声音,耗能多
血流阻力
来源:血液内部摩擦力,血液与管壁的摩擦力
血流阻力与血液粘滞度成正比,与血管半径成反比
血液粘滞度主要与血细胞比容有关,比容越大,粘滞度越高
血压形成的基本因素
血液对血管的充盈(前提):循环系统平均充盈压
心脏射血(动力)
外周阻力(影响舒张压)
弹性贮器血管的回缩作用
动脉血压和动脉脉搏
血压及其正常值
收缩压:心室收缩期血压升高达到最高值
舒张压:心室舒张末期血压降低达到最低值
脉压:收缩压与舒张压之差
平均动脉压:一个心动周期,每一瞬间的动脉血压的平均值
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
每搏输出量(收缩压)
心率(舒张压)
外周阻力(舒张压)
大动脉管壁弹性(脉压减小)
循环血量与血管容积的关系
动脉脉搏:上升支,下降支(降中峡,降中波)
静脉血压和静脉回心血量
静脉血压
外周静脉压(各器官)
血压低,血流阻力小
重力和体位对静脉血液影响大
静脉充盈程度受跨壁压的影响
中心静脉压(胸腔大静脉或右心房)
心脏射血功能
静脉血回流速度
回心血量及其影响因素
静脉回心血量:单位时间内有外周静脉返回右心房的血流量
影响因素
循环系统平均充盈压
心肌收缩力
重力和体位
骨骼肌挤压作用(肌肉静脉泵)
呼吸作用
微循环
组成与通路
迂回通路(营养通路):途径长,血流速度慢,通透性好,有利于物质交换
直捷通路:流速快,处于开放状态,是血液迅速回心
动-静脉短路:壁厚,流量大,流速快,关闭状态,体温调节作用
生理特点:长小薄慢低变大
血流量调节
总闸门:微动脉-控制整个微循环血量
分闸门:毛细血管前括约肌-控制相应的毛细血管的开闭
后闸门:微静脉-控制流出
血液与组织液之间物质交换
扩散(主要方式)
吞饮
滤过与重吸收
组织液和淋巴液
组织液生成与回流
有效滤过压=(毛细血管血压+组织液胶体渗透压)-(血浆胶体渗透压+组织液静水压)
影响因素
毛细血管压
血浆胶体渗透压
毛细血管壁通透性
淋巴回流
淋巴液回流意义:回收组织液中蛋白质,运输脂肪,调节液体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