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医基础理论(哲学基础)
中医基础理论中哲学基础的思维导图,讲述了精气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等知识点,希望图中内容对你有所帮助!
本导图汇总了写作句型的内容,包括主语从句、同位语从句、名词性从句引导词、定语从句、状语从句、强调句型、倒装句等。
中医基础理论之养生与防治原则,导图内容有养生(概念、衰老的机制、基本原则)、预防(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愈后防复)、治则。
中医基础理论之病机的知识导图,讲述了概念、邪正盛衰、阴阳失调、精气血失常、津液代谢失常、内生五邪、经络病机等。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核酸的结构与功能
泌尿
方剂学速记歌决
执业医师运动系统(骨科学)2019
执业医师运动系统之骨折概论
2019年执业医师生物化学大纲
支气管扩张
执业医师消化系统概论大纲2019
执业医师血液系统概论2019
执业医师呼吸系统概论2019
中医哲学基础
精气学说
概念
精气:首见于《周易》与《管子》 精气概念的产生源于“水地说” 气的概念源于“云气说”
精气是宇宙的本源,宇宙是一个万物相通的有机整体,精气是存在于宇宙中的运动不息的极细微物质。
内容
精气是构成宇宙的本源。
精气的运动与变化
气的运动—气机
气运动的基本形式—升降聚散。
气化—气形转化,形形转化,气气转化,形体自变。
气与形的转化:无形之气交感聚合成有形之物。有形之物死亡消散转化为无形之气。
形与形的转化:冰化水,水化雾霜雨雪
气与气的转化: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
有形之体自身变化:生长化收藏,生长壮老已
精气是天地万物相互联系的中介
维系天地万物之间的相互联系
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
使万物相互感应
类同则召,气同则合,声比则应
天地精气化生为人
运用
精气理论的构建
整体观念的构建
阴阳学说
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属性
阳:运动、外向、上升、温热、明亮、无形、兴奋
阴:静止、内守、下降、寒凉、晦暗、有形、抑制
特性
绝对性
普遍性
规范性
相关性
相对性
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无限可分:阴阳之中复有阴阳
可变性:比较对象不同,阴阳属性也可以发生变化
基本内容
交感互藏
交感
阴阳相互发生作用
天地氤氲,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互藏
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阴阳互藏是阴阳双方交感合和的动力根源
阴阳互藏是阴阳互根互用的基础和纽带
阴阳互藏是阴阳消长与转化的内在根据
对立制约
统一体中相互斗争、排斥、制约
四时气候:“是故冬至四十五日,阳气微上,阴气微下;夏至四十五日,阴气微上,阳气微下
动静:阴则能制阳矣,静则能制动矣。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
意义
平衡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制约太过
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
制约不及
阴虚则热阳虚则寒。阴虛则阳亢。阳虛则阴盛
治疗
寒者热之,热者寒之。阳病治阴,阴病治阳。热因热因,寒因寒用。高者抑之,下陷者举之。
互根互用
互根:相互依存,互为根本 互用:相互滋生,促进,增长
无a就无b
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
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四季气候变化相对稳定:阳生阴长,阳杀阴藏
精气、气血,昼精夜寐
病理变化
孤阴不生,独阳不长
阴阳离绝,精气乃绝
阴阳互损
阴中求阳,阳中求阴
补气生血,补血养气
消长平衡
根本原因在于阴阳对立制约(互为消长)及互根互用(同消同长)
表现
四时气候变迁;人体生命生理活动
互为消长
阳长阴消
气候从寒转暖;子夜一阳生,日中阳气隆,人体逐渐兴奋
阴长阳消
气候由热转凉寒;日中至黄昏,机体渐抑制
同消同长
四时气候:春夏气温高而雨量多;秋冬转凉而雨量少
上半生阴随阳长,下半生阳随阴消: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起居衰矣
病理
阴盛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阳虚阴盛,阴虚阳亢
精气两虚,气血两虚。阴损及阳,阳损及阴
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相互转化
a变b, b变a
体现
重阴必阳,重阳必阴
寒极生热,热极生寒
物生谓之化,物极谓之变
成败倚伏生乎动,动而不已,则变作关
昼夜变化,四时季节气候变化,人体寒热转化
形式
渐变:四时交替,昼夜转化
突变:酷热骤冷冰雪天。高热卒厥冷
关系
阴阳互藏互根是阴阳转化的内在根据
阴阳消长是阴阳转化的前提
阴阳最基本的规律
对立制约、互根互用
阴阳的基本形式
消长与转化
在中医学中的运用
概括人体生理功能,说明人体组织机构。
阐释人体病理变化
分析病因的阴阳属性
分析病理变化的基本规律
阴阳偏盛(邪气盛则实)
阳胜则热,阳胜则阴病 阴胜则寒,阴胜则阳病
阴阳偏衰(精气夺则虚)
阳虛则寒 阴虚则热
阳损及阴,阴损及阳(皆为阴阳两虚)
阴阳转化
阳转阴:热症高热不退出现四肢厥冷(虚寒)
阴转阳:外感寒湿证误治后出现高热等实热证
用于疾病的诊断和防治
分析四诊资料,概括病证
指导养生
确立治疗原则
调整阴阳
阴阳偏盛
实则泻之,损其有余
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兼顾补阳,滋阴)
阴阳偏衰
虚则补之,补其不足
直接补
滋阴:壮水之主,以制阳光(阳病治阴,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
扶阳:益火之源,以消阴翳(阴病治阳,诸热之而寒者取之阳)
间接补
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
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
阴阳双补
分析和归纳药物性能
五行学说
概念:木火土金水五类物质及其运动变化
五行特性
木曰曲直
生长、柔和、能屈能伸,生长、升发、条达、舒畅
火曰炎上
炎热、上升、光明,温热、上升、光明
土爱稼穑
种植收获
生化、承载、受纳
金曰从革
刚柔相济
沉降、肃杀、收敛
水曰润下
滋润下行
滋润、下行、寒凉、闭藏
归类法
取象比类、推演络绎
生克
相生
木火土金水,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
相克
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克我者为所不胜,我者为所胜
乘侮
相乘
克伐太过。太过/不及。
气有余,则制其所胜,其不及,则己所不胜,侮而乘之
相侮
对其所不胜的反向制约与克制
木侮金,金侮火,火侮水,水侮土,土侮木
气有余,则侮所不胜;其不及,则己所胜轻而侮之 所胜,我克也。脏气既受制于我,则邪气亦不能深入,故为微邪
相乘病深重,相侮病轻浅
母子
母病及子
母虛导致子虚,母受邪传子
邪扶生气而来,虽进而易退
母病及子病轻浅
子病及母
子病犯母:子亢引母亢,母子皆盛
子行虚弱,导致母行虚弱,子母俱不足
子盗母气
子亢伤母,子盛母衰
受我之气者,其力方旺,还而相克,来势必甚
子病及母病深重
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
五行相生相克治法
补母、泻子
滋水涵木
益火补土
温肾阳补脾阳
培土生金
金水相生
益木生火
补肝血以养心血
抑强,扶弱
抑木扶土
肝气犯脾、胃;脾虚肝旺
培土制水
脾、肾阳虚水湿泛滥
佐金平木
肝火犯肺
泄南补北
水火不济,心肾不交
泻火润金
泻心火润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