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医基础理论之病机
中医基础理论之病机的知识导图,讲述了概念、邪正盛衰、阴阳失调、精气血失常、津液代谢失常、内生五邪、经络病机等。
编辑于2022-04-29 09:52:37病机
概念
疾病发生、发展与变化的规律和机理(病因病性病位病势)
邪正盛衰
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
虚实病机
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
实
邪气亢盛为主,正气未衰,正邪斗争激烈
虚
正气虚损为主
虛实错杂
概念:邪盛和正虚同时存在
成因
邪盛正伤;疾病失治误治;虚体受邪;本虚兼病理产物凝滞
表现
虚中夹实
以正虚为主,兼有邪实
如脾虛湿滞,阳虚水肿,正虚夹杂痰饮瘀血水湿等病理产物
实中夹虚
以邪实为主,兼有正虚
如外感热病,气津两伤
虚实转化
取决
邪正的盛衰变化
表现
由实转虚
以邪盛为主转化为正虚为主
如实热→耗气伤阴→虚热证
因虚致实
以正虚为主转化为邪实为主
气虚→血瘀
正虚始终存在,本质上是实中夹虚证
虚实真假
真实假虚
大实有羸状
邪气盛,结聚阻滞,气血不能外达
如阳明腑实,热结旁流
真虚假实
至虚有盛候
脏腑气血不足,运化无力
脾气虚弱,运化无力,胀满疼痛
老年大病久病,气虚便秘
邪正盛衰与疾病转归
正胜邪退
邪去正虚
恢复
邪胜正衰
邪正相持
病势迁延
正虚邪恋
缠绵、后期、后遗症
阴阳失调
阴阳偏盛
实证
阳偏胜
阳胜则热
实热
阳盛则阴病
实热兼(转)阴虚
热动燥
阴偏胜
阴胜则寒
实寒
阴气内盛,阳气被遏,阴性病理产物堆积
阴胜则阳病
实寒兼(转)阳虚
寒静湿
阴阳对立制约关系
阴阳偏衰
虚证
阳偏衰
虚寒
寒+虚
阴偏衰
虚热
虚性亢盛
阴阳对立制约关系
阴阳互损
阴阳两虚
阴损及阳
先有阴虚、后有肾阳虚
病机:阴液亏损,累及阳气化生不足
阳损及阴
先有肾阳虚、后现肾阴虚
病机:阳气虚损,阴液化生不足
阴阳互根互用关系
阴阳格拒
寒热真假
阴盛格阳
真寒假热
本质:阳气极虚→阴寒内盛 虚寒证
阳盛格阴
真热假寒
本质:阳盛至极,排斥阴气 实热证
阴阳亡失
亡阴
成因
热邪炽盛,迫津外泄
大吐大下,阴液大伤
温邪久留,耗伤阴液
表现
四肢温、大汗不止、汗出而黏、烦躁、悸喘、体倦乏力,脉数疾躁动
亡阳
成因
邪盛正衰,正不敌邪
过汗过吐泻,气随津脱
素体阳虛,正气不足,疲劳过度
慢性消耗性疾病长期耗阳,虚阳外越
表现
面色苍白、冷汗淋漓、心悸气喘、四肢逆冷,畏寒蜷卧、精神萎靡,脉微欲绝
精气血失常
精
精虛
肾精和水谷之精不足及功能减退所生的病机变化
以脾、肾为主
施泄失常
失精
生殖、水谷之精的大量丢失
肾气封藏、肝气疏泄、脾气运化失常
生殖之精大量丢失→补肾填精,偏实者泻肝火兼滋肾阴 水谷之精大量丢失→补脾摄精
重症:精脱→固气为要
精瘀
男子精滞,排精障碍
房劳忍精手淫久旷不交、惊恐瘀血湿热手术伤;肾气虚,肝气郁结
气
气虚
概念:一身之气不足,功能减退
成因:先天、后天,肺脾肾失调,生成不足; 劳倦内伤久病耗气过多
表现:元气、宗气、营卫气、阴阳虚
气机失调
气滞
概念
气运不畅,郁滞不通,脏腑经络功能障碍
成因
情志、痰湿、食积、瘀血、热郁;外邪;脏腑功能失调
多见肺肝脾胃
表现
胀满疼痛,胸闷咳喘,情志不畅,便秘,血瘀,痰饮水湿,化热化火
气逆
概念
上升太过或下降不及
成因
情志、饮食、外邪、痰浊、气虚上逆
表现
多见肺肝胃
咳逆、暖气、恶心、呕吐、呃逆、头痛头胀、面红目赤、易怒、咯、吐血、昏厥
气陷
概念
上升不足,降气太过,升举无力
成因
气虚病变、素体虚弱
表现
多见脾
上气不足
头晕目眩耳鸣
中气下陷
内脏下垂、无华乏力、气短声低、胀满重坠、便意频频
气闭
概念
气闭不能外出,清窍闭塞,出现昏厥
成因
情志、外邪、秽浊、痰浊、剧痛
表现
突然昏厥,不省人事
闭厥:秽浊之气
气厥:精神刺激
痰厥:痰阻气道
痛厥:剧痛
气脱
概念
气不内守,大量亡失
成因
同亡阳
表现
面色苍白、汗出不止、目闭口开、全身瘫软、手撒、二便失禁,脉微欲绝
血
血虚
成因
失血过多
生成不足
消耗过多
与脾胃、肾密切相关
表现
以心肝最为常见
心血虚+肝血虚
失荣+气虚
面色淡白或萎黄、唇舌爪甲色淡、神疲乏力、头晕目眩、心悸、脉细弱
此为血虚及气后的常见变化,注意与中诊血虚证不同
血行失常
血瘀
痛有定处、夜间加重、肿块、唇舌紫暗、舌有瘀点、皮肤赤丝红缕或青紫,肌肤甲错,面色黧黑
血热
热象+耗、动血,扰神,伤阴
面红目赤,皮肤发红,出血,舌红绛、脉异常,心不神不安;心烦躁扰,甚则神昏谵语,发狂。伤津耗液致瘀
出血
成因
外伤、气虚、血热、瘀血
表现
部位、量色质的不同
精与气血
精气两虚
精血不足
气滞精瘀和血瘀精阻
前者情志为多,阴部胀痛重坠明显
后者视血精,阴囊见小核硬节
气与血
气滞血瘀
多与肝、肺、心气郁不畅有关
气虚血瘀
多由心气不足或肺脾气虚导致
心气不足
惊悸怔忡、喘促、水肿
肢体
轻则无力,重则肢体软瘫不用,甚则萎缩
多见于老年人
气不摄血
气随血脱
气血两虚
肌肤干燥、肢体麻木、痿废不用
气血不荣经脉
气血虛衰;气血失和(多气虚血瘀)
肢体麻木,运动不便,甚则痿废不用;肌肤干燥、瘙痒、欠温,甚则肌肤甲错
津液代谢失常
津液不足
概念
津液亏少→脏腑、孔窍、皮毛,失去濡养作用→干燥失润
形成原因
热、燥邪伤津
生成不足
丢失过多
病理表现
伤津
水分丢失→干燥失润
吐泻→目陷、螺瘪、尿、口舌干燥、皮肤干燥,失去弹性
夏多汗尿少,高热口渴引饮,秋燥等
脱液
水分和精微物质共同丢失
阴液枯涸、虚风内动、虚热内生
久病伤阴
津液耗伤较甚→危重(亡阴亡阳)
津液输布排泄障碍
概念
输布障碍
体内环流迟缓或某一局部发生滞留,因而津液不化,水湿内生,酿痰成饮
排泄障碍
津液转化为汗液、尿液的功能减退,而致水液潴留,上下溢于肌肤而为水肿
原因
输布障碍
肺脾肾肝三焦膀胱功能失常
排泄障碍
主要与肺肾相关
肾的蒸腾气化功能贯穿整个津液代谢始终,起主导作用
表现
湿浊因阻
与肺脾肾有关,主要为脾不运湿
困阻中焦:胸闷、脘痞、呕恶、纳呆、腹胀、便溏、苔腻、脉濡缓或濡滑
痰饮停聚
多与肺脾有关
痰停脏腑经络、多种病机变化
饮停→痰饮、悬饮、溢饮、支饮
水液贮留
多与肺脾肾肝有关
气不行津→停于肌肤或体内
水饮凌心、停肺、停于中焦、四肢
津液与气血失调
津停气阻
概念
津液代谢障碍,水湿痰饮潴留,气机阻滞
原因及表现
多与肺脾肾有关
表现同水液贮留
气随液脱
概念
气随津液外泄亡失
原因
高热、大汗、吐泻
表现
面色苍白或晦暗,肌肤冷,气短乏力喘促
津枯血燥
概念
血燥虛热内生或生风
原因
高热、烧伤、失血脱液、阴虚痨热
表现
干燥烦热,消瘦甲错,瘙痒脱屑
津亏血瘀
概念
津液耗损,血行不畅
原因
高热烧伤吐泻大汗
表现
津液不足+血瘀
夫血犹舟也,津液水也
津液为火灼竭,则血行愈滞
内生五邪
风气内动
概念
脏腑阴阳气血失调,阳气亢逆,与肝密切
分类
肝阳化风
重:卒然仆倒,闭厥,脱厥
热极生风
阴虚风动
血虚生风
血燥生风
有瘀血内结之因
皮肤干燥,肌肤甲错,皮肤瘙痒或落屑
寒从中生
概念
机体阳气虛衰,温熙气化功能减退,虚寒内生或阴寒弥漫
病因
先天不足、阳气素虚、久病伤阳
外感寒邪,恣食生冷,损伤阳气
病机与症状
脾肾阳虚,阴寒内生。以肾阳虚为主
面白畏寒肢冷沉,筋脉拘挛关节痛
诸寒收引,皆属于肾
水液停滞,水湿痰饮
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于寒
瘀血
湿浊内生
概念
脾气运化水液障碍导致湿邪内停(脾虚生湿)
病因
过食肥甘厚味、烟酒、生冷;喜静少动,素体肥胖,情志抑郁
病变
以肺、脾、肾为主
病机
脾运化失职是关键,肾阳虚也会影响
症状
经脉:头重如裹、肢体重着、屈伸不利
上焦:胸闷咳嗽
中焦:脘腹胀满,食欲不振,口黏口甜,苔厚腻
下焦:腹胀便溏,小便不利
皮肤肌腠:水肿
津伤化燥
病因
久病,大汗吐泻,亡血失精,热邪,湿邪化燥
病变
以肺、胃、大肠为主
症状
诸涩枯涸,干劲皲揭,皆属于燥
火热内生
概念
阳盛有余,阴虚阳亢,或由于气血郁滞,或由于病邪郁结,而产生的火热内扰,机能亢奋的病理状态
分类
阳盛化火
壮火 气有余便是火
邪郁化火
外感六淫
病理产物
五志过极化火
阴虚火旺(内热)
经络病机
概念
致病因素直接或间接作用于经络系统而引起的病理变化
经络气血偏盛偏衰
直接影响与其相络属脏腑的气血盛衰
《灵枢 经脉》篇背诵
经络气血逆乱
经气升降逆乱,而致气血运行失常,导致气血上逆或下陷
阴阳之气不相顺接,发为厥逆
《素问 厥论》:巨阳之厥,则肿首头重,足不能行,发为眴仆。 阳明之厥,则癫疾欲走呼,腹满不得卧,面赤而热,妄见而妄言。 少阳之厥,则暴聋颊肿而热,胁痛,䯒不可以运。 太阴之厥,则腹满䐜胀,后不利,不欲食,食则呕,不得卧。 少阴之厥,则口干溺赤,腹满心痛。 厥阴之厥,则少腹肿痛,腹胀,泾溲不利,好卧,屈膝、阴缩肿,䯒内热。盛则泻之;虚则补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
脏腑功能紊乱
霍乱吐泻
《灵枢 经脉》厥气上逆则霍乱(足太阴脾)
出血
肝火犯肺→咯血 阳明热盛→衄血
经络气血运行不畅
累及所属脏腑功能紊乱
气滞、血瘀
经络气血衰竭
《素问 诊要经终论》 帝曰:愿闻十二经脉之终奈何? 岐伯曰:太阳之脉,其终也戴眼,反折瘈疭,其色白,绝汗乃出,出则死矣。少阳终者,耳聋、百节皆纵,目睘绝系。绝系一日半死,其死也色先青白乃死矣。阳明终者,口目动作,善惊、妄言、色黄。其上下经盛,不仁则终矣。少阴终者,面黑齿长而垢,腹胀闭,上下不通而终矣。太阴终者,腹胀闭,不得息,善噫善呕,呕则逆,逆则面赤,不逆则上下不通,不通则面黑,皮毛焦而终矣。厥阴终者,中热溢干,善溺、心烦、甚则舌卷,卵上缩而终矣。此十二经之所败也。
脏腑病机
概念
疾病发生发展的过程中,脏腑正常生理功能发生失调的内在机理
五脏阴阳气血失调
心
心阳心气失调
心阳盛
邪热痰火情志痰饮瘀血五志化火
躁扰心神
血热则脉流薄疾
心火上炎或下移
心阳虚
宗气↓;肾阳↓,水气凌心;脾气↓,痰浊内阻;邪盛阳气暴脱
心神不足
血脉寒滞
与肺、肾互相影响
心阴心血失调
心阴虚
劳心过度,久病失养;情志内伤;心肝火旺损伤心阴
阴虚阳亢,虚火内扰
影响心神
舌红脉细数
心血虚
失血;生化不足;情志内伤
血脉空虚,脉细无力
失于濡养,淡白无华
心失所养,心神失守
心血瘀
阳气↓;痰浊;劳倦情志
憋闷刺痛,心悸怔忡,惊恐万状,甚暴痛欲绝,肢冷,脉伏不出、汗出脱厥
肺
肺气失调
肺气宣发肃降失常
外邪袭表犯肺;痰浊内阻;肝火犯肺;肺气不足;肺阴亏虚
肺气不宣
呼吸不畅;卫气壅滞(表证);肺气上逆;水液代谢;气虚阴虚
肺失清肃
下降和清洁功能减退;肺气上逆;水液代谢
肺气虚损
肺失宣肃,日久不复;久病气虚;劳伤过度
呼吸功能减退
津液输布代谢失常
卫表腠理不固
大肠传导失司;宗气↓少气不足以息;肾不纳气、脾失建运
肺阴失调
燥热;痰火;五志化火;久咳耗伤
阴津亏损:干咳无少痰黏,咽干口燥
阴虚火旺:气短潮热盗汗五心烦热
虚火灼肺:痰血
久致肺肾阴虚
脾
脾气脾阳失调
脾气虚弱
饮食、过食克伐、情志、禀赋、劳倦、久病
运化无权,纳食不化
食少腹胀便溏
健运失职,气血乏源
面黄肌瘦,少气懒言,四肢倦怠乏力
中气不足,升举无力,下陷
内脏下垂、久泻脱肛、便意频数、小便淋漓难尽
统摄无权,血溢脉外
出血
升降失调,清浊不分
上:头目眩晕 中:脘腹胀闷 下:便溏泄泻
卫外不固(人卫)
脾阳不振
脾气虚进一步发展;命门火衰
脾失健运
寒从中生
温化水湿无权
水湿中阻
脾阳不足;津液代谢障碍
脾气虚+湿困
脾阴失调
饮食不节、情志劳倦、肾水亏虚
脾失健运
食欲减退
津液不足
胃阴虚
肝
肝气肝阳失调
肝气郁结
精神刺激,情志抑郁不畅
气机郁滞
痰气血互结
犯脾、犯胃
肝火上炎
气郁化火、情志、五志、心火
阳升太过:头胀头痛、面红目赤、急躁易怒、耳鸣耳聋
耗伤阴血:阴虚火旺
犯肺胃血络:咳血吐血衄血
气火上逆之极,发为薄厥
肝血肝阴失调
肝血亏虛
失血过多、久病损耗、脾胃虚弱
血虚征象
筋目
冲任
化燥生风
肝阳上亢
阴不制阳;情志;肝肾阴虚
本虚标实,上盛下虚
上盛
阳气亢逆,眩晕耳鸣,头重脚轻面红目赤,烦躁等
下虚
肝肾阴虚
肝风内动
阴阳气血失调;肝肾阴虚,阳升太过
肾
肾精气不足
肾精不足
禀赋不足;久病失养;房劳过度
生长发育、生殖、智力、形体官窍
肾气不固
老幼精少;早婚房劳;久病肾虚
肾失封藏
肾不纳气
二便不固
肾阴阳失调
肾阴亏虚
伤精失血耗液;过服温燥;情志房劳;久病;内火
阴液精血亏少
腰膝酸软、形体消瘦、眩晕耳鸣、少寐健忘
阴虚内热或阴虚火旺
肾阳不足
心脾阳虚及肾;房劳过度
生殖机能下降
水液代谢障碍
命门火衰,脾肾阳虚
六腑功能失调
胆
多实多热
情志、湿热
胆汁分泌排泄障碍
肝失疏泄
胁胀食少厌油腻腹胀便溏
胆汁上逆
口苦,呕吐黄绿苦水
胆汁外溢肌肤
黄疸
胆经郁热夹痰
心烦失眠,多梦易惊
胃
胃气虚
饮食所伤:禀赋素虚,久病
受纳腐熟
纳少无味不思饮食
胃失和降
脘腹胀满,隐痛
胃气上逆
恶心呕吐呃逆嗳气
胃阴虚
热病后期;久病不复
受纳腐熟;胃失和降;阴津亏损;胃气衰败,口糜
胃寒
生冷寒凉;禀赋不足,胃阳素虚
腐熟水谷;寒性凝滞,冷痛
胃热/火
邪热、酒食、气滞痰湿瘀食积、肝火犯胃
腐熟亢进、口苦渴秘、伤津阴虚、胃气上逆、胃火上炎、呕血
小肠
受盛
呕吐腹痛
化物
腹胀、完谷不化
清浊不分
上吐下泻、腹痛肠鸣
小肠实热
湿热下注,或心热移于小肠所致,表现为小便频数,浑浊不清,淋浊,赤涩
小肠虚寒
多由饮食,损伤脾胃所致;肠鸣泄泻、腹痛喜按
大肠
大肠热结
大肠湿热
大肠虚寒
泄泻便秘
津液亏损
食滞不化
中气下陷、肾虚不固
膀胱
气化不利
尿少、癃闭
气化无权
遗尿、失禁
湿热下注
尿频尿急尿痛尿血
虚寒
清长不禁余沥或点滴不爽,排尿无力
三焦
气机不利
升降出入失常,五脏气机气化
水液代谢
肺脾肾三脏调节水液代谢均赖于三焦气化作用
奇恒之腑功能失调
脑
肾精亏虚,脑髓空虚
智力、视听言语↓、肢体活动不便,痿弱不用
五脏生理功能失调,引起脑功能失调
精神情志活动异常
阳气不升
眩晕失聪
髓、骨
先天禀赋不足,后天饮食失养 邪热久羁 下焦虚寒、精血不足
肾精亏虚:生长发育、骨骼脆弱
五脏精气不足:精神不振,反应迟钝、失聪不明
脉
脉道不利
津液枯涸;痰浊内阻;寒凝瘀阻、气滞血瘀
局部疼痛、肿胀、麻木
失于约束
气的固摄失常
脾不统血,各种出血
女子胞
因素
气虚气滞气逆气陷、血虚血瘀血寒血热导致气血失调
心肝脾肾功能失调
天癸、冲任气血不足
表现
气血不和
出血,经行吐衄:倒经
血热、肝不藏血或疏泄太过、脾不统血或气不摄血
血滞、经少
气滞血瘀、气血不足、阳气不足,下元虚寒
胞宫生理功能失调,气血失司
寒湿湿热下注胞宫
心肝脾肾失调
情志、劳倦、房事等
思虑伤脾,气血生化无权
郁怒伤肝,肝失疏泄
房劳伤肾,肾精亏损
均导致胞宫功能失常
冲任气血不足
肝肾功能失调→冲任失调→胞宫失常
脾胃运化功能失调→影响冲任二脉气血,阳明脉气血衰少
注意气虛血瘀与中诊不同
注意“属于”与“原因”不同
内寒的原因≠内寒的从属
内寒的表现可等同于病机
如:(15年真题)属于寒从中生的是
阳气虛衰,阴寒内生(温煦失常)
阳气虚衰,痰饮停聚(气化失司)
《难经》: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于脾,故先实其脾气,无令得受肝之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