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医基础理论之养生与防治原则
中医基础理论之养生与防治原则,导图内容有养生(概念、衰老的机制、基本原则)、预防(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愈后防复)、治则。
编辑于2022-04-29 09:53:08养生与防治原则
养生
概念
研究增强体质,提高健康水平,预防疾病以及延缓衰老,延年益寿的理论
衰老的机制
以阴阳失调、五脏虚损、精气不足为本
情志失调、痰瘀毒内生为标
基本原则
顺应自然
形神共养
固护肾精
中心环节
调补脾胃
《景岳全书》:土气为万物之源,胃气为养生之主。胃强则强,胃弱则弱,有胃则生,无胃则死,是以养生家当以脾胃为先
方法
预防
未病先防
扶助正气提高抗邪能力
顺应自然、调畅情志、饮食有节、起居有常、锻炼身体、针灸推拿药物等
防止病邪的侵害
避其邪气
顺应四时,避疫毒,防外伤虫兽,防止污染
药物预防
既病防变
早期诊治
《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故邪风之至,疾如风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
防止传变
阻断病邪传变途径
先安未受邪之地
《难经》: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于脾,故先实其脾气,无令得受于肝之邪。
《金匮要略》: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
愈后防复
《素问 至真要大论》: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
治则
概念
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在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指导下确立的,对临床具体立法、处方、用药等具有普遍指导意义
治则与治法
含义
治法
治疗大法
八法:汗吐下和温清消补
具体治法、治疗措施
关系
联系和区别
治则是治疗原则,相对稳定规范;治法是在一定治则指导下制定的治疗大法、方法、措施,针对性、灵活性、多样性
治病求本
含义
治疗疾病时抓住根本原因,对疾病本质进行治疗
意义
是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在治疗观里的体现
中医治疗疾病的指导思想
位于治则治法理论体系的最高层次
正治与反治
正治(逆治)
逆者正治
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则补之、实则泄之
反治(从治)
从者反治
热因热用、寒因寒用、塞因塞因、通因通言
标与本
概念
事物的现象与本质,病变过程中矛盾的主次先后关系
本:事物的主要矛盾
标:事物的次要矛盾
急则治标
病情严重;生命垂危;急重症不除无法进一步治疗;或慢性病原由宿疾复感邪气
标病危急,先治其标,标病缓解再治本
急时也可治本
亡阳虚脱,回阳救逆
大出血气随血脱,独参汤益气固脱治本
缓则治本
慢性疾病或急性疾病恢复期
标病不急,病势缓和或病程较长,必须针对病因病机,针对疾病根本治疗
缓时也可治标
虚人感冒
标本兼治
标病与本病错杂并重
痢疾饮食不进,下痢不止,扶正与清化湿热并重
脾虚气滞,益气健脾治本,理气行滞治标
热结阴伤、腹满痛口干渴,滋阴泻下
虚人感冒,反复外感
表里同病
扶正与祛邪
概念
扶正
各种虚证
祛邪
各种实证
原则
合理应用;辨清主次;扶正不留邪、驱邪不伤正
应用
单独运用
扶正
虚证或真虚假实证
虚证缓图,少用峻补
祛邪
实证或真实假虚证
中病即止
同时运用
扶正兼祛邪
以正虚为主的虚实夹杂证
如肾阳虚水饮,气虚感冒
祛邪兼扶正
以邪实为主的虚实夹杂证
如暑热伤气津;温热病伤阴
先后运用
先扶正后祛邪(先补后攻)
正虚可实不耐攻伐
虫积患者
先祛邪后扶正(先攻后补)
邪实为主,扶正会助邪;正虚不甚,邪势方张,正气尚能耐受
瘀血所致崩漏
调整阴阳
原则:损其有余,补其不足
调整阴阳,以平为期是中医治疗疾病的根本法则
损其有余
泻其阳盛
实热证 阳胜则热
热者寒之
实热+阴虚 阳胜则阴病
清热滋阴
损其阴盛
实寒证 阴胜则寒
寒者热之
实寒+阳虚 阴胜则阳病
散寒温阳
补其不足
直接补
阳病治阴
虚热证
滋阴(壮水之主,以制阳光)
阴病治阳
虚寒证
扶阳(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间接补
阴中求阳,阳中求阴
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
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
阴阳并补
分主次应用
回阳救阴
亡阳、亡阴
其他
分清真假(反治)
阴阳格拒
真热假寒
寒因寒用
真寒假热
热因热用
调和脏腑
顺应脏腑生理特性
调整脏腑气机
肺气宣降、脾升胃降
顺应脏腑喜恶
肝喜条达恶抑郁
调和脏腑阴阳气血
是调和脏腑的基本原则
调和脏腑相互关系
根据五行相生相克调理
相生
补母泻子
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
滋水涵木
养肾阴滋肝阴
培土生金
健脾气益肺气
益火补土
温肾阳助脾阳
金水相生
滋养肺肾之阴
益木生火
补肝血养心血
相克
抑强扶弱
抑木扶土
调和肝脾
培土制水
健脾利水
佐金平木
滋肺阴泻肝火→肝火犯肺
泻南补北
泻心火补肾水→心肾不交
泻火润金
清心火润肺金→火旺乘金
根据脏腑关系调理
脏病治腑
心火上炎→通利小肠,导心热下行
腑病治脏
膀胱气化失常→治肾;大便秘结→宣降肺气
脏腑同治
脾胃同治
虚则补脏
膀胱尿多→补肾固涩
实则泻腑
阳明热结→荡涤胃肠 肝胆湿热→清泻肠道,渗利小便
调理精气血津液
调精
补精
疏精
固精
调气
气虛宜补
肺脾肾,常与补血结合
调理气机
气滞行气
气逆降气
气闭开窍
气陷举陷
气脱固脱
调血
血虚宜补
心肝脾肾,常结合补气、补脏;兼阴虚者补阴
调理血运
血瘀则行
活血化瘀+益气、理气、温经、清热
血寒则温、血热则凉
出血则止
祛瘀、凉血、收敛、温经、益气、滋阴
调津液
滋养津液
祛除痰饮水湿
多从肺脾肾入手
三因制宜
因时制宜
自然界气候时令特点;年月日时间变化规律
季节
《素问 六元正纪大论》:用温远温、用热远热、用凉远凉、用寒远寒
昼夜
时相性:阴虚午后潮热;湿温病身热不扬午后加重;脾肾阳虚五更泄 子午流注针法
月令
《素问 八正神明论》:月生无泻,月满无补,月郭空无治,是谓得时而调之。
针灸及妇科疾病
因地制宜
西北辛温宜重,东南苦寒宜轻
《素问 五常政大论》:地有高下,气有温凉。高者气寒,下者气热
《素问 五常政大论》:西北之气,散而寒之,东南之气,收而温之,所谓同病异治也。
因人制宜
年龄
小儿轻短忌攻少补益;青年攻邪泻实量宜重;老人顾正补虚或攻补
性别
妊娠用药禁忌
体质
阳盛阴虚慎温热,阴盛阳虚慎寒凉
强攻弱补夹杂轻
其他
素有慢性病、职业病、情志、习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