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经络
经络
概念和组成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统称,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形体官窍、沟通上下内外、感应传导信息通路系统,是人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组成
经脉
十二正经
奇经八脉
十二经脉气血充盛有余,则渗注于奇经
附属部分
十二经别
十二经脉别出的经脉
加强十二经表里两经的联系
十二经筋
濡养和支持筋肉、关节的体系
主束骨而利机关
十二皮部
十二经及其所属络脉在体表的分区
抗御外邪
络脉
别络
加强十二经表里两经在体表的联系与渗灌气血的作用
浮络
沟通经脉,输达肌表
孙络
溢奇邪,通荣卫
十二经脉概述
名称
手经:行于上肢,起/止于手.
足经:行于下肢,起/止于足
阴经:四肢内侧面,属脏
阳经:四肢外侧面,属腑
循行走向与交接规律
循行
阴在内,阳在外
前中后:太阴厥少阴;阳明少太阳
特殊:内踝尖上八寸以下,厥阴太少阴
走向
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胸腹。
交接
相表里的阴经和阳经在四肢末端交接。
肺+大肠→食指端
心包+三焦→无名指端
心+小肠→小指端
脾+胃→足大趾
肾+膀胱→足小趾端
肝+胆
足大趾爪甲后
同名手足阳经在头面部交接。
手阳明大肠+足阳明胃→鼻翼旁
手太阳小肠+足太阳膀胱→目内眦
手少阳三焦+足少阳胆→目外眦
手、足阴经在胸中交接
足太阴脾+手少阴心→心中
足少阴肾+手厥阴心包→胸中
足厥阴肝+手太阴肺→肺中
分布规律
头面
阳明→面,额
少阳→头两侧
太阳→面颊、头顶、头后部
到达目系
手少阴心分支,足厥阴肝
头顶
足厥阴肝,足太阳,督脉
舌
足少阴肾分支抵舌根
足太阴脾连舌本,散舌下
躯干
手三阴
胸至腋下
手三阳
肩与肩胛部
足三阳
阳明前(胸腹)、少阳侧、太阳后(背)
足三阴
胸腹
由内到外:肾、胃、脾、肝
四肢
同循行
气血流注次序
十二经脉循行
见《灵枢 经脉第十》
奇经八脉
概念
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的总称
走向分布
除带脉外,均自下向上走行
纵横交错地分布于十二经之间,但上肢无分布
冲任督带均单行一条
阴阳维脉和阴阳跷脉分布左右对称
循行部位
见针灸
生理功能
密切十二经联系
阴阳维脉:联络所有阴(阳)经与任(督)脉相合
阴阳跷脉:分主一身左右之阴阳
调节十二经气血
与某些脏腑密切相关
如肝肾脑髓女子胞
分论
督脉
调节阳经气血,为“阳脉之海”
反映脑、髓和肾的功能
任脉
调节阴经气血,为“阴脉之海”
任主胞胎
冲脉
调节十二经气血
十二经脉之海、五脏六腑之海、血海
冲脉为病,气从少腹上冲胸、咽,咳唾、气逆里急。
与女子月经和生殖功能有关
带脉
约束纵行诸经
主司妇女带下
阴阳跷脉
主司下肢运动
司眼睑开合,濡养眼目
交会于目内眦
《灵枢 脉度》:气并相还则为濡目,气不荣则目不合。
《灵枢 寒热病》:阳气盛则瞋目,阴气盛则瞑目。
分主一身左右之阴阳
阴阳维脉
维系全身经脉。
经别、经筋、皮部、别络
经别
概念
别行的正经
分布
离、入、出、合
功能
加强十二经脉表里两经在体内的联系。
加强体表与体内、四肢与躯干的向心性联系。
加强十二经脉与头面的联系。
加强足三阴经、足三阳经与心的联系。
扩大十二经脉的主治范围。
经筋
概念:十二经脉之气结、聚、散、络于筋肉关节的体系,又称十二经筋
分布:多附于骨和关节;满布躯体和四肢的浅部
功能
约束骨骼,主司关节运动
保护脏腑与周身各部分组织
皮部
概念:十二经脉之气在体表皮肤一定部位的反应区。
分布:人体最浅表部位,直接与外界接触。
功能
对外界变化调节作用,依赖布散体表的卫气抵御外邪
别络
概念
络脉的主体,是从经脉分出的支脉,多行与人体的浅表部位。
十二经+任督+脾之大络
浮、孙络均由别络分出
分布
从肘膝关节以下分出,均走向相表里的经脉,与其络相通。
阴经的别络均络于阳经,阳经的别络均络于阴经
功能
加强十二经脉表里在体表联系。
加强人体前后侧面联系,统率其他络脉
渗灌气血以濡养全身
循行
肺列缺、大偏历、胃丰隆、公孙脾、心通里、小支正、膀飞扬、肾大钟、包内关、焦外关、胆光明、肝蠡沟、任鸠尾、督长强、脾大包
生理功能及应用
生理功能
沟通联系作用
运行气血、濡养脏腑组织
感应传导作用
调节功能平衡
应用
阐释病机变化
外邪由表入里的途径
体内病变反映于外的途径。
脏腑病变相互传变的途径。
指导疾病诊断
循经诊断
横骨压痛→月经不调或遗精
压痛:阳白穴→阳明经头痛;天柱穴→太阳经头痛;期门穴→高血压头痛(常为肝火上炎型)京门穴→肾阴亏损
分经诊断
头痛各分经
上牙痛:足阳明胃 下牙痛:手阳明大肠经
指导疾病治疗
针灸推拿
药物治疗
小松-知行武道|天童医院
非常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