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第十五章动物源性细菌 145
鼠疫是自然疫源性传染病。啮齿类动物(野鼠、家鼠、黄鼠等)是鼠疫耶尔森菌的贮存宿主, 鼠为其主要传播媒介。
这是一篇关于第五章 毒作用影响因素的思维导图, 本章概括了影响外源化学物毒作用性质和大小的各种因素。
这是一篇关于第三章 化学毒物在体内的生物转运思维导图,帮你理清思路的同时标注重难点;让你事半功倍,学习更高效!
这是一篇关于第二章 毒理学基本概念 P12的思维导图,帮你理清思路的同时标注重难点;让你事半功倍,学习更高效!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论语孔子简单思维导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童年》读书笔记
《茶馆》思维导图
《朝花夕拾》篇目思维导图
《昆虫记》思维导图
《安徒生童话》思维导图
《鲁滨逊漂流记》读书笔记
《这样读书就够了》读书笔记
妈妈必读:一张0-1岁孩子认知发展的精确时间表
第十五章 动物源性细菌 145
教学大纲 § 【掌握】动物源性细菌的概念; § 【熟悉】布鲁菌种类、形态、致病性、免疫性及 防治原则;鼠疫耶氏菌菌形态、致病性及防治原 则;炭疽芽胞杆菌形态、培养特点、抵抗力、致 病性及防治原则;蜡样芽胞杆菌的致病性; § 【了解】其它内容;
以动物作为传染源, 能引起动物和人类发生人畜共患病(zoonosis)的病原菌称为动物源性细菌。动物源性细菌通常以家畜或野生动物作为储存宿主,人类因通过接触病畜及其污染物等途径感染而致病,主要包括有布鲁菌属、耶尔森菌属、芽胞杆菌属、柯克斯体属、巴通体属、弗朗西斯菌属和巴斯德菌属等。
第一节 布鲁菌属 145
一、生物学性状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1.致病物质
2.所致疾病
3.免疫性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
四、防治原则
第二节 耶尔森菌属 147 鼠疫耶尔森菌
三次鼠疫大流行——第一次在公元6世纪,起源 于中东、非洲,波及北非及欧洲,持续30-60年, 估计死亡一亿人,占当时总人口的一半。 § 第二次于14-17世纪,起源于中国、印度、中亚 及俄罗斯,遍及欧洲、亚洲及北非,当时仅欧洲 死亡1/4人口,流行持续了300年。 § 第三次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中叶,有人认为是 从中缅边境传到广东和香港,后由海路传播全球, 在流行早期相继从鼠体和鼠蚤体内分离到鼠疫耶 尔森菌。
(一)生物学性状
1.形态与染色
G-短杆菌、两端浓染、有荚膜 可呈多形性
2.培养特性
3.基因组特征
4.抗原结构
1.F1抗原 荚膜抗原,具有抗吞噬作用; 刺激机体产生抗体(保护性抗体) 2.V和W抗原 同一质粒编码。 与毒力有关,能抑制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 3.外膜蛋白 与V-W基因在同一质粒上; 这些蛋白能使细菌突破机体的防御机制。 4. 鼠毒素 是一种外毒素,为蛋白质,具有抗原性。 1µg即可使鼠致死,可引起局部坏死和毒血症。 但对人的损伤作用不清楚。
5.抵抗力
6.变异性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F1、V/W、外膜抗原、鼠毒素、内 毒素等,导致实质器官出血性炎症、组 织坏死及全身中毒症状,该菌毒力强, 少量细菌即可致病。
鼠疫是自然疫源性传染病。啮齿类动物(野鼠、家鼠、黄鼠等)是鼠疫耶尔森菌的贮存宿主, 鼠为其主要传播媒介。鼠疫一般先在鼠类间发病和流行, 通过鼠蚤的叮咬而传染人类,当大批病鼠死亡后,失去宿主的鼠蚤转向人群或其他动物(如旱獭、绵羊等)。人患鼠疫后, 又可通过人蚤或呼吸道等途径在人群间流行。临床常见有腺鼠疫、肺鼠疫和败血症型鼠疫。 (1)腺鼠疫:以急性淋巴结炎为特点。鼠疫耶尔森菌能在吞噬细胞内生长繁殖, 沿淋巴流到达局部淋巴结,多在腹股沟和腋下引起严重的淋巴结炎,局部肿胀、化脓和坏死。 (2)肺鼠疫,吸人染菌的尘埃则引起原发性肺鼠疫,也可由腺鼠疫或败血症型鼠疫蔓延而致继发性肺鼠疫。病人高热寒战,咳嗽、胸痛、咯血、病人多因呼吸困难或心力衰竭而死亡。死亡病人的皮肤常呈黑紫色,故有“黑死病”之称。 (3)败血症型鼠疫:重症腺鼠疫或肺鼠疫病人的病原菌可侵入血流,导致败血症型鼠疫, 体温升高至39~40 ℃,发生休克和DIC,皮肤黏膜见出血点及瘀斑,全身中毒症状和中枢神经系统症状明显,死亡率高。
感染鼠疫耶尔森菌后能获得牢固免疫力, 再次感染罕见。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
1.标本的采集
2.直接涂片镜检
3.分离培养与鉴定
4.血清学试验
5.检测核酸
(四)防治原则
灭鼠灭蚤,加强国境检疫。 § 无毒株活菌疫苗接种 § 治疗:早期足量用药:链霉素、磺胺、 四环素等均有效
第三节 芽孢杆菌属 150 炭疽芽孢杆菌和蜡状芽孢杆菌
芽胞杆菌属是一群需氧,能形成芽胞的革兰阳性的大杆菌。其中炭疽芽胞杆菌是引起动物和人类炭疽病的病原菌,蜡状芽胞杆菌可产生肠毒素引起人食物中毒。其他大多为腐生菌,主要以芽胞形式存在于土壤、水和尘埃中,一般不致病,当机体免疫力低下时,如枯草芽胞杆菌等偶尔可引起结膜炎、虹膜炎及全眼炎等。此外,因芽胞对外环境抵抗力强, 这些腐生菌也是实验室及制剂生产车间的常见污染菌。
Ø 致病菌中最大的G+粗大杆菌,两端平切、排列呈竹节状、 有荚膜 Ø 芽胞在有氧条件下形成,呈椭圆形,位于菌体中央
Ø 营养要求不高,血平板上灰白色粗糙型菌落,边缘不整 齐(卷发状菌落) Ø 有毒株在血平板上产生荚膜,为粘液性菌落
3.抗原结构
4.抵抗力
Ø 5%石炭酸5天 Ø 干燥土壤、皮毛中存活数年至几十年 § 对青霉素等敏感
Ø 荚膜——抗吞噬,有利于细菌在组织内繁殖扩散 Ø 炭疽毒素——直接损伤微血管内皮细胞组织水肿、 微循环障碍、血液呈高凝状态、引起休克、DIC、 死亡。 ¡ 由三种不同成分组成的外毒素
Ø 传染源:病畜、死畜 Ø 传播途径:多途径传播 Ø 临床类型 ¡ 皮肤炭疽——微小伤口侵入,皮肤黑色凝固样坏 死、焦痂,故名,最多见 ¡ 肠炭疽——经口感染,呕吐、肠麻痹、血便 ¡ 肺炭疽——吸入芽胞,血痰等 三种类型均可引起败血症,炭疽性脑膜炎,死亡率高
病后可获得牢固免疫
采标本注意:严禁在室外剖检病体
直接涂片镜检(荚膜、竹节状)
分离培养与鉴定(菌落形态、串珠试验等)
家畜感染的防治和牧场的卫生防护 Ø 严格隔离或处死深埋 Ø 严禁现场剖检取材,死畜剥皮或煮食,必经焚毁 或深埋2m以下 § 特异性预防 Ø 减毒活疫苗 Ø 疫区易感人群 § 治疗以青霉素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