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读书笔记《张爱玲传》作者:刘川鄂
本书由张爱玲研究专家刘川鄂教授积40年写就。张爱玲是一个一流作家、一个传奇女性,更是一个顽强地活在自己世界里、清坚决绝的现代人。她的作品揭示了文明与人性的冲突,留下了丰富而立体的人性画卷。
全书围绕着“真正的阅读是自主阅读”这一核心理念展开,剖析了家长关于阅读应用的 4 个重要认知,提供了系统且易用的方法和技巧——引导孩子从小养成阅读习惯、掌握高效的阅读技巧、享受阅读乐趣,同时也解答了令很多家长困扰的问题——不同年龄段孩子阅读的注意事项、如何选书、男孩女孩阅读的区别、什么时候开始读名著等。
通过阅读和学习本书,每一个人都可以掌握这种超凡的领导力。以本书为基础的理论课程,已经帮助了成千上万名企业领导者以及各界人士实现了他们的梦想。相信此书对管理者、员工、伴侣、家长等终身成长者大有裨益。
陈存仁从一个市民的生活视角出发,以银元流通为线索,串起老上海的经济变迁;通过有趣的掌故,细致刻画了民国的人事风物,呈现一个时代的悲欢离合;此外,作为一位儒医,作者更在书中记叙了传统教育浸润下的处世哲学、心理健康、人际关系、理财方法,对今日年轻的读者不失为一种亲切的启发与鼓励。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论语孔子简单思维导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童年》读书笔记
《茶馆》思维导图
《朝花夕拾》篇目思维导图
《昆虫记》思维导图
《安徒生童话》思维导图
《鲁滨逊漂流记》读书笔记
《这样读书就够了》读书笔记
妈妈必读:一张0-1岁孩子认知发展的精确时间表
张爱玲传
家世与童年
家世
李鸿章(曾外祖父)
张佩纶(祖父):清末名臣
李菊耦(祖母):李鸿章的长女
张茂渊(姑姑)
张廷重(父亲)
黄素琼(母亲) 英文:Yvonne 改名:黄逸梵
张爱玲 原名:张煐 小名:小煐 母亲起了英文名字:Ailing
第一个丈夫:胡兰成 胡兰成与张爱玲的故事,三毛的电影剧本《滚滚红尘》
第二个丈夫:赖雅
朋友:炎樱(后定居日本)
张子静(弟弟)
父亲张廷重有很好的文学功底,但生活恣意放浪
母亲黄逸梵是新派女性,向往独立自由,因此与丈夫感情不知
童年生活
张爱玲原名张煐,与弟弟张子静一起长大
4岁时,因母亲出国(以陪姑姑读书名义),与母亲分离
8岁时,母亲回国,与丈夫协议离婚
校园生活
小学时期
母亲把张爱玲送到学校读书,接受正规教育
报名黄氏小学时,母亲把张煐改名为张爱玲,英文名字Ailing(烦恼的意思)
中学时期
就读于圣玛丽亚女校
受老师赏识,在学校里充分发挥了写作长处
临近毕业时,与继母发生冲突,遭父亲软禁
逃往生母亲中,准备前往香港大学就读
大学时期
1939年,前往香港大学读书
极大地提高了自身的英文水平,成绩优异
结识了挚友炎樱
1942年,港大因战争爆发而停课,张爱玲返回上海
返回上海后,开始创作小说
早期创作与文坛评价
1943年~1945年的小说创作与文坛评价
以香港为背景的小说
《沉香屑·第一炉香》《沉香屑·第二炉香》《茉莉香片》《心经》《倾城之恋》等
以上海为背景的小说
《封锁》《金锁记》《红玫瑰与白玫瑰》《花凋》等
文坛对张爱玲及其小说的评价
翻译家傅雷肯定了《金锁记》的创作水准,但希望张爱玲“多写,少发表”,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
女作家苏青认为张爱玲作品中的比喻聪明巧妙,有很强的音乐感和绘画美
因张爱玲曾与汉奸胡兰成产生恋情,抗战胜利后,被误认为“汉奸文人”,实际上,她此前的作品从未涉及到政治
1947年电影剧本创作与媒体评价
与导演桑弧合作,创作了电影剧本《不了情》《太太万岁》
对《太太万岁》的评价两极分化:观众、传媒极力称赞此片,评论界却认为它庸俗、病态
1948年小说文风的转变
《十八春》象征着张爱玲小说新风格的定型
以前张爱玲擅长以繁复的意象描写洋场风景,而《十八春》中,她以平实的笔触描绘了平实的生活
在美国的生活
抵达美国
1955年,从中国香港乘船去美国
在好友炎樱的帮助下,住在哈德逊河岸的女子宿舍中,该宿舍是救济难民的处所
拜访胡适
胡适以倡导白话文、领导新文化运动闻名于世
张爱玲的祖父曾帮助过胡适的父亲,二人有家族交情
张爱玲十分敬重胡适,胡适也非常欣赏张爱玲的才华
再婚赖雅
1956年,参加麦克道威尔文艺营,在那里创作了英文小说《粉泪》
在文艺营中遇见了德国剧作家赖雅,二人结为夫妇
1967年10月8日,赖雅去世
学者生涯
经学者夏志清介绍,在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中国研究中心工作——“老鼠洞里的生活”
60年代后期,开始研究《红楼梦》,著成《红楼梦魇》
跳蚤事件
1984年8月~1988年3月,张爱玲认为自己受跳蚤折磨,皮肤瘙痒
为了躲避跳蚤,在洛杉矶的汽车旅馆里不断搬迁
医生诊断为皮肤特殊敏感,并帮助张爱玲康复
戴小姐垃圾事件
跳蚤事件后,暂时定居在公寓中
作家戴小姐受中国台湾《联合报》采访之托,写信给张爱玲,说明了自己的采访意愿,但张爱玲并未回信
戴小姐搬到了张爱玲公寓的隔壁,通过翻动张爱玲扔出的垃圾来了解她的日常生活,并据此写下了一篇纪实散文《我的邻居张爱玲》
张爱玲闻讯搬走,并保密了新的住址
隐姓埋名的公寓生活
林式同为张爱玲寻找房子,唯一一个见到遗容。
怕被别人认出,在信箱上用了一个越南人名
不到万不得已,决不麻烦他人
1995年9月8日,在公寓中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