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知的乐趣,不仅是探索未知,更是在已知地带再造乾坤。
每一个重要概念的背后,都可能是一位伟大学者一生的心血。
放弃细节,只观大略。只要进入阅读的世界,我们时常能沐浴在这种智慧的照耀之下。
眼前景物和书中记载必须两相参照,才能变成大见识、真学问。
历史的大逻辑和个人的小感受,总是会有那么一点点有趣的偏差。从这个偏差的夹角里窥视过去,我们关心的事忽然就会从黑白变得多姿多彩。
众神击中了人类的终极软肋,但他们封不死人类靠意义想象来治愈自己的路。
每一本书,总是会通向很多别的书。它们既是目的,也是道路;既是道路,也是路标。
“策展”先接受约束,再顺势打开一个巨大的自由空间。写书也是一样:不同的约束条件,通向不同的体例创新。
设定,帮我们在一丛丛纷乱的历史元素中看到一根可能存在的因果链条。
“追光之书”把复杂的历史因果,压缩在一个极小的瞬间。像一枚琥珀,让人能够从中听到上古某个瞬间的松涛和虫鸣。
一个人从玩开始,直到把一根高耸的标杆立在这里,引得无数后来者纷纷立志跟进,这本来就是人类扩展文明新领域的方式。
读书的结果不是记住了什么信息,而是能够看到那些自己倾慕的人,感知他们的境遇,为他们欢喜,为他们赞叹,为他们流泪,从此把他们留驻在自己的世界中。
作家没有写的时候,一切都在虚空之中。而当它果真在纸上浮现出来的时候,所有看到的人都会惊呼:“就是这个感觉!”
把悲伤上升到整个人类的经验中,使其成为公共品,个体的悲伤才能获得尊严。
好文字不仅能创造情感表达的新形式,还能让人从自身的渺小中脱身出来,让读到它的人,都能感同身受。
我们日常面对的绝大部分挑战,在某个行业的顶尖高手那里,都早已准备好了解决方案。只不过,我们需要通过阅读,花点时间把它找出来。
每一代人都会觉得上一代人想象力贫乏。但新一代人觉得最奇诡的想象,也总会被下一代人视为平常。
如果一本书中,“建议”很少,但是作者自己面对挑战、找到解决方案的“经历”很多,那你大概率是找到宝了。
优秀的选集,是文化的丰碑。但是一块碑立起来了,后人就总会向它发起挑战--换篇幅、换角度、换体裁、换范围、换标准--处处体现出挑战者的文化雄心。
只有看到周边车、炮的阵形,才能看懂每一个跳马、将军的招法;只有看到整个棋盘的布局,才能知晓每个卒子、马、炮的具体处境。
成功的、失败的、好的、坏的,在别人的剧本里早就上演过了。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
生活在现代,只要日月星辰、草木鸟兽还在,我们就还是身在绵密诗意的包裹之中。
一个人的状态,不是由事实和行为决定的,而是由他此刻的观念决定的。改变观念,就是改变一个人的世界。
所有的方法,都是相对于目标而言的。这本书只有一个目标:让你乐于阅读。与其说它是“阅读的方法”,不如说它是“爱上阅读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