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学术报告
育时代新人、绘课程蓝图分享。主要内容有:一、课程修订重要性;二、课程方案的主要内容;三、课程标准的四大突破;四、新教学与新评价的建构。
编辑于2022-05-07 20:38:34育时代新人,绘课程蓝图——《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解读
一、课程修订重要性
育人蓝图
落实立德树人
教育目的:应然;培养目标:有理想、有担当、有本领
课程标准:实然;核心素养/内容标准/学业质量
教学目标:实然;学生只能达到什么
课程总纲
体现国家意志
理想课程
落实中央新精神
适应教育发展新需要
迎接时代新挑战
正式课程
课程方案
课程标准
省级课程实施办法
教材
理解与实操课程
学校课程规划方案
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
指向课程标准的评价
体验课程
育人结果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
二、课程方案的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培养目标
有理想~价值观念
有担当~必备品格
有本领~关键能力
画像
第二部分:基本原则
方向:坚持全面发展,育人为本
对象: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
目标:聚焦核心素养,面向未来
实施机制:加强课程综合,注重关联
育人方式:变革育人方式,突出实践
第三部分:课程设置
从课程类别、科目设置、时间安排明确课程要求
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突出国家课程主体地位
初中设置物、化、生分科课程和科学综合课程,供地方和学校选择
艺术
1-2年级:唱游、音乐、造型、美术
3-7年级:以音乐、美术为主,融入舞蹈、戏剧和影视
8-9年级:音乐、美术、舞蹈、戏剧、影视等
至少选2项
优化了课程设置
减少科目:整合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和思想道德为”道德与法治“,九年一体化设计
科学、综合实践活动起始年级提前至一年级
倡导跨学科研究性学习
劳动、信息科技独立设置
专题教育渗透,不独立设课
推进课程治理:不规定课时时长;保证课时,整合实施;打通与3:30后的关系;因地制宜,激发活力
第四部分:课程标准编制与教材编写
课程标准编写建议
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引导,加强思想性
坚持核心素养导向,体现育人为本。凝练课程核心素养;探索用大概念、项目或组织课程内容;各门课程用不少于10%的课时设计跨学科主题学习;设计拓展内容供选学;强化实践;建立超越知识点目标的血液质量标准
注重学段衔接和科目分工,加强课程一体化设计
适应”六三“、”五四“两种学制安排上的需求
课程方案对教材编写的要求
体现思想性、科学性、适应性与时代性
吸收学科科学的最新成果,强化内容间的内在联系
增强吸引力,用小故事说明大道理,用生动案例阐释抽象概念
加强情境创设和问题设计,引导学习方式变革
充分利用新技术优势,探索数字化教材的建设
关注学生认知发展的特点,强化教材学段衔接
接”六三“、”五四“学制分别编写教材
第五部分:课程实施
五个基本环节的具体要求
明确省级指定课程实施办法、学校编制课程实施方案
深化教学改革:素养导向、学科实践、综合学习、因材施教
改进考试评价:观念、方法、质量
强化专业支持:培训、教研、科研
健全实施机制:明确国家、地方、学校职责,强化检测与督导
三、课程标准的四大突破
突破一:核心素养
是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
指课程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的独特贡献
是 通过课程学习之后而逐步养成的正确价值观、关键能力、必备品格
关键能力:能做成事
必备品格:愿意并习惯做正确的事
正确价值观:寻求或坚持把事做正确
核心素养具有整体性、情境性、反思性
突破二:学业质量
是学生完成课程阶段性学习后的学业成就综合表现
学业质量标准则是以核心素养为主要维度,综合课程内容,对学生学业成就表现的总体刻画
是所有过程评价、结果评价与考试命题的依据
不是知识点的成就表现,而是知识的综合运用
不只是纸笔考试成绩,且更需要表现评价
不只是考试命题依据,也是作业、测验的依据
突破之三:课程内容结构化
殊途同归:两种不同的课程内容都倡导结构化
学科知识:推崇学科结构,”过于理想化“
活动经验:重视活动结构,”一英寸宽一英寸深“
第三条路:作为课程内容的学习经验及其结构化
学习经验:既不是一门课程所要传授的内容,也不是教师展开的活动,而是”学习者与使他起反应的环境中的外部条件之间的相互作用。
路径:横向结构与纵向结构化
策略:
横向结构化,组织者是真实活动,如跨学科主题学习、科学课程中的“水火箭”的制作
纵向结构化—自下而上,组织者是已有的知识技能,如小学数学,从先整数后小数、分数
纵向结构化—自上而下,组织者是已学过的学科基本概念与原理,如先学“能的形式”再学......
突破之四:学科实践
2001年提出的“自主合作探究”攻破了“一言堂”,但暴露出两大问题:虚探究(快闪探究)与假探究(程式探究)
学科实践是指在教学情境中,运用某学科的概念、思想与工具,整合心理过程与操控技能,解决真实情境中的问题的一套典型做法,如语文实践、数学实践等
从育人的高度看,学科的知识需要用学科的方法去学习,才能发现学科的观念、思维与价值
学科实践:育人方式变革的新进展
语文:从语文综合学习、语文探究到语文实践
科学:从科学探究到科学实践
历史:从历史探究到史料实证
地理:从地理探究到地理实践
技术:项目学习、工程实践
艺术:创意实践
思想政治:辨析/议题教学,社会参与
......
例:语文学习任务:如何设计?
学生要做什么(语文的事);要求做成什么(结果、产品、作品);用什么做(语言文字);与谁一起做(社会建构);何时何地做(真实情境);做了有何用(目的、目标)
两大突破,两大推进
四、新教学与新评价的建构
新教学模型:素养本位的”大“单元教学
素养本位的单元设计:确立观念、解决问题、创意实现、形成美感、完成任务、制作产品、形成作品、编制方案
真实情境的深度学习:大观念、大问题、大项目、大任务
问题解决的进阶测试:学科学业质量、学习成果综合表现
线上线下的智能系统
新评价的三条变革路径
纸笔考试:仍是选拔性考试的主要方式
重建试题属性
情境:复杂性/熟悉程度
知识:内容知识、程序性知识、认识论知识
认知要求:低、中、高
表现评价:素养导向评价改革着力点
构答反应:图表?图解、概念图、网络、流程图、图形/表格、方框图
作品:短文、研究论文、日志/日记、实验报告、故事/短剧、诗歌、艺术展览、项目、笔记本
行为表现:口头汇报、舞蹈/运动、演示、朗诵、表演、辩论、音乐独奏、小组讨论、视/听磁带
表现评价的三种类型
过程数据:评价与技术融合新方向
过程数据:评价与技术融合新方向
单元学历案:内涵与要素
单元:样本中自为一体或自成系统的独立成分,不可再分,否则就改变了事物的性质
教育领域中的单元:围绕同一育人目标并由多个教学活动组成的一个相对独立、自成一体的课程事件。它不是内容单位,而是课程单位
单元学历案:一种新教案、单元设计方案,是指教师为学生学好教材、以单元为单元而开发的一种素养导向、学习立场的助学方案。它至少包括单元名称与课时、学习目标、评价任务、学习过程、作业与坚持、学后反思等六个要素。
单元名称与课时—单元目标—评价任务—学习历程(分课时)—作业与检测——学后反思
单元学历案教学实践模型
学生事务:学科课程标准(核心素养+学业质量+内容标准)
课时1:课前预习—单元导学—课后复习
课时2:课前预习—课中学习—课后复习
课时N:课前预习—展平总结—学后复习
使用学历案(配合教师导学+教材)
教师事务
教材
单元规划:教材主题/对标/课时
学情
单元设计:概览/课时方案/作业与反思
教师与学生:评估与改进(学生评估/课堂观察)
学校事务:培训引领;组建团队;创建机制;焦点教研;展评推进
单元学历案编制指南
单元名称与课时:在多少时间内学什么
理解:单元必须有名称;名称通常是单元组织者;课程必须有课时
编制:选择大观念或大问题或大任务或大项目作为组织者;依据知识地位、学情定课时
学习目标:期望你学会什么
理解:单元的灵魂,出发点或归宿;依据课程标准、教材、学情、资源等
编制:3—5条;可观察、可测量、可评价;每条指向学科关键能力或素养;相互之间有关联;三维叙写;可分解成具体任务或指标;至少2/3的学生能完成
评价任务:何以知道你学会了没
理解:有目标需有形成性评价;用来检测目标达成的、独立的学习任务
编制:与目标匹配(主题、深度、广度、表征),但无需一对一对应;可操作
学习过程:你需要经历什么样的学习
理解:为至少2/3学生设计必须经历的进阶式的学习过程
编制:体现学习的进阶(递进或拓展);落实学生自主建构或社会建构;评价任务的嵌入,体现教—学—评一致;提供学习支持如资源、路径、前备知识提示等建议
作业与检测:你需要怎样练习或巩固
理解:学需要习;整体、校本化设计作业;单元检测
编制:包括课前、课中与课后作业、巩固题、检测题与提高题;论述或综合题要包括情境、知识点(可多个)与任务
学后反思:你需要怎样管理学习
理解:所学知识、技能与能力通往素养的必然路径;素养是”悟“成的
编制:对接素养目标、设计反思支架、路径;定位反思水平:复述、关联(知识间、所学与自我)、转化(能力、品格、价值观念)
如何理解大单元的”大“?目标阶位高、教学单位大、课程建设先、单元组织者(大问题、大任务、大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