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发展心理学理论
发展心理学理论包括精神分析的心理发展观、行为主义的心理发展观、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朱智贤的心理发展观等等。
编辑于2022-05-10 21:46:31发展心理学理论
精神分析的心理发展观
弗洛伊德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一种驱动力
无意识中的性本能是心理发展的基本动力,这是其理论的核心
两种性本能
分为生的本能和死的本能;生的本能保证人的生存,死的本能指向内部的为自残自杀行为,指向外部的为攻击行为
三种心理结构
本我
遵循快乐原则
初级过程思维:获得满足,不考虑实际
原始的、本能的;最难接近的部分
自我
遵循了现实原则
二级思维过程:支配行动,思考过去,计划未来
自我与本我——骑手与马:马提供动力,骑手约束马
超我
遵循了道德原则
内化了道德标准
良心和自我理想
四种研究方法
临床观察法、催眠释梦法、自由联想法、日常生活中的心理分析
五个发展阶段
人格的发展就是性(心理性欲)的发展,根据力比多释放的主要焦点,可以将儿童心理发展划分为五个阶段
口唇期(0~1岁)
力比多集中的部位:嘴
获得快感的途径:吃奶和吮吸
重要事件:自我的诞生。婴儿通过与食物提供者的协调活动,逐步产生的亲密感,开始把自己与现实环境区分开来。这种现实感的获得,标志着婴儿自我的诞生
0-6个月:儿童世界是“无对象”的,还没有现实存在的人与物的概念
肛门期(1~3岁)
力比多集中的部位:肛门
获得快感的途径:通过排泄消除紧张
重要事件:大小便的训练,这是儿童与外部纪律、权威的第一次接触,代表了本能冲动与外部社会规范之间的冲突
学习获得爱,表扬和赞赏的关键时期
性器期(3~6岁)
力比多集中的部位:性器
重要事件:依恋异性父母。男孩为恋母情结,即俄狄浦斯情结;女孩为恋父情结,即伊莱克特拉情结。通过对同性父母的认同,解决了心理冲突,又促进了超我的发展
潜伏期(6~11/13岁)
力比多处于休眠状态
儿童将性冲动转移到其他事情,如学习、游戏等
儿童的兴趣转移到了同伴身上,但主要以同性儿童为伴
生殖期/青春期(11/13岁以后)
青春期的到来唤醒了性冲动,青少年必须学会以社会认可的方式表达这种冲动
个体最重要的任务是摆脱父母的控制,容易产生冲动,对成人产生抵触情绪
理论评价
关注人格的发展,强调早期经验对人格形成的影响
改变了传统心理学中重理念、轻意欲,重意识、轻无意识的倾向,拓宽了心理学研究范围
理论中的泛性论思想,过多看重性本能在发展的内在动力中的作用
所采用的研究方法,所获得的资料主观性强,难以量化
研究对象是少数的精神病人,以他们的生活史为素材所得出的结论难以推论到正常人
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观
理论总述:发展观
发展是一个经过一系列阶段的过程,每个过程都有特定的目标、任务、冲突
冲突
i. 良好解决→积极人格
ii. 未能得到良好解决→消极人格
八阶段理论
婴儿期(0-2岁):满足生理上的需要,发展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体验着希望的实现。
儿童早期(2-4岁):体验着意志的实现,这时幼儿渴望着探索新世界。
学前期(游戏期)(4-7岁):体验目的的实现,儿童随爱慕异性父母,但能认识到不显示,逐渐由同伴代替;游戏能够使儿童自我反思。
学龄期(7-12岁):体验着能力的实现,儿童依赖重心已由家庭转移到学校、组织等社会机构方面。
青年期(12-18岁):体验着忠实的实现;“合法延缓期”——进入一种“暂停”的时期,避免同一性提前完结。
成年早期(18-25岁):体验着爱情的实现,这时已经具备能力并自愿与其他人分担生活,以最充分而满意的进入社会
成年中期(25-50岁):体验着关怀的实现,兴趣扩展到下一代,关心和指导下一代
成年晚期(50岁-死亡):体验着智慧的实现,如果对自己的医生满意,则产生完善感,伸展到自己生命以外,与新生命融合为一。
应用
总体
揭示人格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
使用恰当的教育方式解决学生每个阶段面临的危机,从而让儿童形成积极地人格
对于小学生而言
帮助学生适应勤奋对自卑的危机
教育意识:学生总是努力保持积极的自我概念,认为自己是有价值的个体
教师需要给予积极正向的评价
让学生获得胜任感
设置挑战性的任务+支架式教学
对于中学生而言
帮助适应角色同一性对角色混乱危机
不应将其当孩子来看待
不应在其他同伴面前轻视青少年
帮助学生形成职业同一性
职业生涯规划
让学生获得胜任感
设置挑战性的任务+支架式教学(侧重给予提示,独立完成)
评价
优点
注重社会、文化因素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从个体心理发展的各个层面及其相互关系、整体研究人格
涉及人的一生,埃里克森也是最早研究人的一生的心理学家
局限
过分强调本能,忽视人意识、理智、高级心理
合理性缺乏实证性的支持
与弗洛伊德的异同
区别
埃里克森
强调自我,重视社会文化
扩展到人的一生
弗洛伊德
强调本能,强调早期经验
划分只到青春期
联系
埃里克森的理论是对弗洛伊德的继承、扩展与修正
行为主义的心理发展观
华生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基本观点
心理的本质是行为
人的各种心理现象只是行为的组成因素,并且都可用客观的刺激S—反应R公式来论证
理论
环境决定论
否认遗传的作用
行为的反应是有刺激引起的,刺激来自客观
生理构造的遗传作用并不导致机能上的遗传作用
遗传是不能控制的
夸大环境和教育的作用
构造上的差异即训练上的差异足以说明行为上的差异
教育万能论
学习的准备条件是外部刺激,外部刺激是可以控制的
情绪理论
情绪也是一种行为,表现为内脏和腺体系统对特定刺激的反应和一些特定的变化模式
情绪本质上是一种内因的而非外显的行为,是后天习得而来的,是一种特定的条件反射
人类存在三种非习得的情绪反应:恐惧、愤怒和爱
应用
用来解释教育中很多基本学习现象:白大褂综合征
可以在一定程度控制学生的行为:基本简单学习
心理治疗,矫正行为:快乐事件作为学习任务的无条件刺激
系统脱敏法
评价
华生认为心理的本质是行为,行为都可以后天通过条件反射等来学习
只能解释一些比较低级的心理过程,窄化了心理学的研究范围
严格的科学取向,推动了心理学研究中对实验方法的使用,提高了心理学研究的客观性
斯金纳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基本观点
由可观察到的刺激引起的行为反应称作应答性行为
把没有任何能观察到的刺激引起的行为反应称作操作性行为
操作性条件作用学说过程:操作(R)-强化(S)的过程
强化控制理论
强化作用是塑造行为的基础
得不到强化的行为易于消退
行为需要得到及时强化
强化类型
正强化和负强化
一级强化和二级强化
扩展
强化程式 (反应受到强化的时机和频次)
连续强化程式:在每一个适当反应之后呈现的一个强化
间隔强化程式:只在有些反应之后呈现强化,根据时间和比率、固定和变化两个维度组合出四种强化程式:定时强化、定比强化、变时强化、变比强化
应用
普雷马克原理(祖母效应)
针对不同的学生提供不同系列的强化物
针对不同年龄的学生提供相应的强化物
程序教学
以课本/教学机器形式向学生呈现程序化的教材,使学生按程序自学教材内容
行为塑造
行为矫正
评价
重视实际应用
其操作性行为的思想被大量用于程序教学、行为塑造和行为矫正
班杜拉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基本观点
儿童可以通过观察习得行为
榜样行为的后果是决定行为是否表现的关键性因素
区分了行为的习得和表现
理论
观察学习
定义:通过观察并模仿别人而进行的学习
过程
注意:集中注意力观察示范的行为
保持:以表象或言语符号等形式贮存所观察到的行为
复制:模仿所观察的行为
动机:因模仿而受到强化,影响后继行为的动机
社会学习在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
攻击性
攻击性的社会化过程中,强化起着重要作用,攻击性的社会化是一种操作条件作用
性别化
性别化的社会化过程中,模仿起着重要作用,性别化的社会化多是通过社会化过程特别是模仿获得的
自我强化
自我强化的社会化过程中,社会学习的模式表现出了明显的效果
亲社会行为
亲社会行为的社会化过程中,社会学习的模式能够产生重要影响
而且影响产生的效果较之训练产生的更有用且时间更长
应用
教师可以将希望学生习得行为、情感、态度等以外显的形式表现出来
设置榜样,替代强化
利用自我强化增加学生的能动性
消除不良榜样行为
六种效应
习得效应:同学习本质
抑制效应:观察他人受惩罚,抑制自身不良行为
去抑制效应:观察他人不良行为没有收到惩罚,使其抑制的不良行为再次表现出来
反应促进效应:通过观察加强原来习得的行为
刺激指向效应:观察者把注意力集中在某个特定刺激上
情绪唤醒效应:看到榜样表达情感,自己也唤起同样的情感
评价
在相当程度上反映了人类学习的特点,揭示了人类学习的过程,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际价值
没有对认知因素进行充分的探讨,更缺乏必要的实验依据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
基本观点:发展观
每一个人在先天性遗传图式的基础上,不断地与环境进行同化与顺应,进而达到平衡的过程
认知发展阶段论
发展实质
主体对客体的适应,适应的本质在于取得机体与环境的平衡
发展结构
图式
儿童与环境进行适应而形成有组织可重复的行为或思维模式(变化)
同化
个体利用已有图式,把新刺激纳入已有认知结构中的过程
相符合
顺应
个体改变已有图式,或形成新的图式,来适应刺激的过程
不相符合
平衡
通过同化与适应,与环境达到“均衡”(主动性,自我调节)
影响因素
成熟
有机体的成长给认知发展提供可能性
练习与习得经验
人与物相互作用
社会性经验
人与人相互作用
平衡化
自我调节(决定性作用)
发展的阶段
发展的阶段论
心理发展过程具有连续性的;但由于各种发展因素的相互作用,因此有阶段性
各阶段都有它独特的结构,阶段可以提前或推迟,但阶段的先后次序不变
各阶段可以有交叉
前一阶段的结构是构成后一阶段结构的基础,但前后两阶段有质的差异
同一阶段内各种认知能力水平相当
心理发展新水平是许多因素的新融合、新结构
四个阶段(826年龄阶段有变化)
阶段
所有儿童认知发展都要经历四个阶段(连续性)
每一个阶段是后一阶段的基础,每一阶段都有独特特点
应用
活动教学法
认知冲突法
指认知发展过程原有概念与现实情境不相符时在心理上所产生的矛盾或冲突
教育要促进儿童内部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
建构主动学习的环境
教育应当适应儿童当前的发展阶段
引发认知不平衡,又不过分超越已有认知水平
儿童在认知发展过程中存在个体差异性
需要教师因材施教
新皮亚杰主义简述
对皮亚杰的研究方法和研究结果进行修订
认为皮亚杰发展阶段论的事实根据不足
认为皮亚杰的试验任务难度过大,不适合年幼儿童去做,不能反映幼儿的能力
提出成人思维的发展模式
信息加工理论与皮亚杰理论相结合
日内瓦学说本身的变革
维果斯基的文化历史发展观、心理发展观
理论
文化历史发展观
含义
用以解释人类心理本质上与动物不同的那些高级心理机能
工具的使用使人们产生了新的适应方式,即物质生产的间接方式
在人的工具生产中凝结着人类的间接经验
这就是人类的心理发展规律不再受生物进化规律的制约,而受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制约的原因
观点
活动论
人的心理发展都收到劳动活动的制约
不同的文化团体都在以不同的形式形成概念
符号中介论
人的心理活动和劳动活动都以工具为中介
物质生产工具
精神生产工具
人类特有的高级心理机能——语言和符号系统
内化伦
高级心理机能是由外部的集体活动中内化而成的
听→喃喃自语→耳语和口唇动作→形成内部思维
结论
知识在得以内化之前是以各种社会文化工具的形式存在于社会之中
而知识的内化则是个体通过活动与社会环境互动的结果
心理发展观
发展原因
社会文化-历史的发展,并受社会规律制约
儿童在与成人的交往过程中通过掌握语言和符号,使其在低级的心理机能基础上形成了各种新的心理机能
高级心理机能是不断内化的结果
发展实质
低级心理机能
动物进化的结果——自然记忆、无意注意等
高级心理机能
历史发展的结果,以符号系统为中介——逻辑记忆、有意注意等
发展实质
个体的心理从出生到成年,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在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心理机能过渡的过程
表现
随意技能不断发展
随着注意,变现为主动、有意
抽象概括技能发展
各种心理技能关系的不断变化重组,形成间接的以符号为中介的心理结构(相当于图式)
心理活动的个性化
个性的形成
三个重要思想
最近发展区
儿童实际发展水平和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
实际发展水平——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潜在发展水平——成人或更有能力的同伴的帮助合作时,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与发展的关系
教学决定儿童发展的内容、水平、速度
教学创造最近发展区
教学必须走在儿童现有发展水平之前,落在最近发展区内,这样才能促进儿童的发展
学习的最佳期限
教学必须首先建立在正在开始形成的心理机能的基础上,走在心理机能形成的前面
内化学说
基础:工具理论
物质工具:器具、机械
心理工具:符号、标记、语言
儿童通过对工具的掌握
将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文化转化为自己内部心理结构
这个过程即内化过程
应用
支架式教学
给学生提供有挑战性的任务和支架(帮助),随着任务的进行撤掉支架,使学生独立完成任务
交互式教学
教师和学生在相互作用的情境下学习,教师示范+教师和学生轮流充当教师的角色演练策略(师生情境)
合作学习
能力分组(生生分组)
情境认知理论
在真实情境中认知和教学,教师引导学生从旁观者转变成参与者,在社会互动中获得知识
朱智贤的心理发展观
探讨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问题
先天与后天的关系
先天因素为儿童的心理发展提供生物前提,提供了发展的可能性。环境和教育将这种可能变为现实,决定着儿童心理发展的方向和内容。
内因与外因的关系
环境和教育通过心理发展的内部矛盾起作用
教育与发展的关系
教育通过反复实施来使学生领会、掌握知识经验,通过不断内化来得到心理发展
年龄特征与个别特点的关系
儿童和青少年心理发展的质的变化会表现出一定的年龄特征
强调用系统的观点研究心理学
要将心理作为一个开放的自组织系统来研究
系统的分析各种心理发展的研究类型
系统处理结果。心理既有质的规定性,又有量的规定性。心理的质与量是统一的。
提出坚持在教育实践中研究中国化的发展心理学
生态系统理论(布朗芬布伦纳)
理论
真实自然的环境是影响儿童、青少年发展的主要源泉
每一层环境与人的关系都是双向的、交互的,都对心理发展有重要影响
环境层次
微观系统
指个体活动与交往的直接环境,这个环境是不断变化发展的
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等
中介系统
各种微观环境之间的联系
如果微观系统之间有较强的积极联系, 发展可能实现最优化
外层系统
个体未直接参与其中,但却对其成长产生影响的环境以及这些环境的联系和相互作用
社区环境、父母工作环境等
宏观系统
个体所处的大的或者亚文化的环境
文化价值观、法律习俗、法律环境、意识形态环境等
时间系统
是模型中的时间维度
它强调生态环境中的任何变化都会影响个体的发展
理论总括
精神分析
弗洛伊德
五点+评价
埃里克森
心理发展八阶段
区别联系
行为主义
华生
S-R
否认遗传
斯金纳
R-S
强化
班杜拉
观察学习
替代强化
皮亚杰
主体对客体的适应→图式→同化顺应→平衡
感、前、具、形
应用
维果茨基
心理发展
低级→高级
应用
布朗芬布伦纳
五个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