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社会工作综合能力-人类行为
社会工作综合能力,人类行为,人类需要的层次,人类需要的类型,人类行为类型,人类行为的特点,社会环境与人类行为理论基础知识点总结。
社会工作理论,生态系统理论,系统理论,社会支持理论,增强权能理论,人本主义优势视角理论,存在主义理论,认知行为理论知识点总结。
这是一篇关于社会工作综合能力的思维导图,社会工作综合能力知识点总结。社会工作价值观,社会工作专业伦理,社会工作专业伦理守则。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论语孔子简单思维导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童年》读书笔记
《茶馆》思维导图
《朝花夕拾》篇目思维导图
《昆虫记》思维导图
《安徒生童话》思维导图
《鲁滨逊漂流记》读书笔记
《这样读书就够了》读书笔记
妈妈必读:一张0-1岁孩子认知发展的精确时间表
人类行为
人类需要的层次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
低级需要基本满足后高级需要才可能产生; 最占优势的需要将支配一个人的意识和行为; 高级需要满足后,低级需要仍然存在但影响减弱; 低级需要是人与动物共有,高级需要人类特有的。
生理需要:衣食住行最基本需要
安全需要:安全、失业、丧失财产、职业病、严酷监督
归属与爱:群体归属,爱情、友爱、亲情
尊重:内-自尊,外-地位、威信、尊重
自我实现:理想抱负、潜能发挥
认知的需要,审美的需要
阿尔德弗尔的 ERG 理论
不强调需要的顺序,认为某种需要只在一定时间内对行为产生影响,某种需要得到满足后,并不一定上升追求高层次需要。 较高层次的需要受挫会使个体退而求其次。 某种需要在基本满足后其强烈程度可能不会减弱,可能会增强。
生存需要:衣食住行等关系到机体生存的基本物质需要(相当于马斯洛的生理与安全需要)
关系需要:人际关系,通过社会交往满足(相当于马斯洛的归属与爱的需要)
成长需要:自我发展与完善,通过开拓个人潜力和才能获得满足(相当于马斯洛的自我实现和 尊重的需要)
多亚尔和高夫的需要理论
基本需要
身体健康:身体是革命的本钱
自主:自主性的三个影响因素:对自我和文化的认识、心理健康水平、环境提供的机会
中介需要
能够促进基本需要的服务、活动、关系
营养食物和洁净水、保护功能的住房、无害的工作环境、无害的自然环境、适当的保健、童年期的安 全、重要的初级关系、环境上的安全、经济上的安全、适当的教育、安全的生育控制与分娩
人类需要的类型
生理性需要和社会性需要(按需要的起源划分)
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从需要的对象划分)
生存性需要和发展性需要(按人们对需要的迫切程度划分)
人类行为类型
本能行为和习得行为(按照人类行为的起源划分)
亲社会行为和反社会行为(按照行为对社会的作用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划分)
正常行为和偏差行为
统计学标准(大多数人)
社会规范与价值标准(符合当地社会规范和价值观念)
行为适应性标准(正常行为能适应社会,反之带来不适)
个人主观体验(根据自己经验判断,主观性强)
人类行为的特点
适应性:适应环境,人类行为的根本目的
多样性:人类行为是复杂的系统
发展性:不断发展,现在行为是过去的继续,未来的基础
可控性:人能有意识地控制和调节行为
整合性:个体行为与生理、心理和环境紧密联系,是各种特征协调一致的结果
主题
社会环境与人类行为理论基础
埃里克森人类发展阶段论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
儿童认知发展的四个段
0-2 岁 感知运动期 靠感觉和动作认识世界
2-7 岁 前运算期 凭借语言、示意表征事物,思维不可逆
7-12 岁 具体运算期 推论,守恒观念
12 岁以上 形式运算期 对抽象和表征性材料逻辑运算
个体认识世界的三种原则
心理图式:原有的认识
同化:吸收外部来的新认识
顺应:外部认识改变原有认识,形成新的“原有认识”
科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
0-9 岁 前习俗水平(外在要求)
第一阶段 服从与惩罚定向 服从规则以及避免惩罚
第二阶段 相对功利取向阶段 好坏主要看是否符合自己的利益
9-15 岁 习俗水平 他人期待和维持传统秩序
第三阶段 好孩子的道德定向 遵从传统,谋求赞赏
第四阶段 遵守法规秩序定向 服从权威、规范,法治
15 岁- 后习俗水平 自觉守约、行使权利、履行义务
第五阶段 社会契约定向阶段 法律是一种契约,但也可以应大多 数人的要求而改变。
第六阶段 普遍性伦理准则阶段 以公正、平等、尊严为标准,认为 动机是好的,行为就正确
行为主义理论
斯金纳的操作行为主义理论: 通过强化作用可以塑造人的行为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榜样的示范是人类学习的主要方式
依恋理论
符号互动论
米德的自我理论
模仿阶段(婴幼儿):无意义地模仿,缺乏理解
游戏阶段(儿童):形成自我
概化他人阶段(青少年):多种角色,多种角度,获得复合自我
标签理论
标签过程:越轨行为的产生,服务对象被贴上“标签”接受不良评价,确认自己是“坏人”。
子主题
社会环境
主要构成要素
家庭
家庭类型:核心、主干、联合、单亲、丁克
家庭教养模式:娇纵型( 只爱不管) 支配型( 又爱又管) 专制型( 只管不爱) 放任型( 不管不爱) 冲突型( 关系紧张不和谐) 民主型(最理想)
同辈群体
平等性(地位)
开放性(交流)
认同性(群体归属)
独特性(亚文化)
学校
工作单位
社区
文化
大众传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