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社会工作理论
社会工作理论,生态系统理论,系统理论,社会支持理论,增强权能理论,人本主义优势视角理论,存在主义理论,认知行为理论知识点总结。
编辑于2022-05-11 17:11:29社会工作理论
精神分析理论
意识层次理论
意识是能随意想到、清楚察觉到的主观经验 前意识虽不能即刻回想起来,但通过努力可以进入到意识层面 潜意识是原始的冲动和各种本能、欲望与感情,人无法察觉,但是又对人产生影响的部分 问题的根源。通过释梦与自由联想发现潜意识的意义,解决问题。
人格结构
本我:内驱力和欲望,享乐原则 自我:调节本我与超我,现实原则 超我:良心和理想
三者平衡时,人格完善 三者失衡时,人格失调,出现问题 通过 强化自我进行治疗
焦虑与防卫机制
焦虑是一种痛苦的情绪体验,当个人的本我欲望违反超我的原则时,自我就会发出警告,内部就会出警告
防卫机制是为了消除不愉快情绪体验所采取的自我调适方法,包括:否认、替代、认同、投射、合理 化、反作用、退化、压抑、升华。
性心理发展
口腔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生殖器期
实务应用
实务原则
1.个别化原则 2.强调签订治疗契约 3.治疗者要为案主提供一个安全与支持的环境, 并要保证治疗过程不会造成新的伤害 4.采用的基本方法是自由联想
精神分析理论的应用
1.治疗情境 与受助者订立契约,明确角色分工、治疗计划和时间表,保持专业、同理的态度,尊重自主性和个别性 2.治疗关系 通过同理建立良好治疗关系
治疗性对话
1. 自由联想:社会工作者鼓励服务对象说出心中最原始的想法或感受;发现并分析潜意识。 2. 治疗性倾听:广泛注意和同理倾听。 3. 诠释过程:社会工作者向服务对象表达对其心灵世界的了解,包括:面质、澄清、诠释、整合。
心理社会治疗模式
里士满:将个人与外部环境联系起来 汉密尔顿:提出“人在情境中”
实务应用
力量均衡:个人的人格系统内部以及人格系统与环境系统之间的各种力量相互作用达到均衡的状态。 创造有利于积极因素的环境。 不只看问题,也要挖掘服务对象的能力。 社工与服务对象要建立信任关系。
认知行为理论
主要观点
1.人的行动都是情绪、认知和行为互动的结果。 2.认知扮演着中介与协调的作用。认知对个人的行动进行解读,这种解读直接影响着个体是否最终采取行动。 3.艾利斯的 ABC 理论框架:正确的认知带来正确的情绪和行为,反之亦然。
实务原则
归纳起来就是:人的问题,外在是行为层面的问题,内在是认知的结果。 助人时除了行为的改变,还要注重 改变错误认知,纠正不理性的想法, 建立正确的认知。
助人过程
1.确定评估重点 思想、情绪和行为 2.专业关系的建立 指导性的关系:指导改正错误认知、形成正确认知 3. 社会工作者的角色 教育者:教授方法技巧 陪伴者:一起,协助 澄清内在沟通、解释认知行为模式的运作方式、布置家庭作业、实现经验学习、尝试逆向操作、动态 思考和存在的深思。
助人的步骤
1.确定错误认知(思维方式或想法),确认错误认知如何导致负面情绪和不良行为 2.要求受助者自我监控错误认知 3.探索错误认知与潜在感觉或信念之间的关系 4.尝试运用正面的、正常的思维方式 5.检验新的认知的有效性
存在主义理论
主要观点
存在主义的核心是个人的存在, 个人具有选择的自由。人的自由表现在选择和行动两个方面。 存在主义社会工作实践强调个人的自由与责任。认为受助人的行为是可以改变的,社会工作者的作用就在于帮助受助者选择他们的目标,克服实现目标的限制。要致力于将负面因素转化为积极的正面因素。
理论的应用
强调个人生命的意义、强调个人的内在价值,包括 个人痛苦的经历都是有意义的。离婚、下岗。 应肯定人们独特的生活方式, 有选择的能力与自由。社会工作者起协助的作用,协助受助者肯定自己的本质
关键词:个人痛苦的经历都是有意义的、人有选择的能力与自由
优势视角理论
主要观点
(一)优势 所有事物都包含着优势,包括体验、天赋、感悟、故事、社区资源等,以及个人拥有的品质、特征和 美德
(二)增强权能 抛弃歧视,提供资源链接机会,信任人们的直觉、观点和精神
(三)成员资格 所有人都是社会成员,都享有参与的权力与责任走出压迫的环境,声音被听到,不公平受到重视
(四)抗逆力 人遇到严重麻烦时会反弹,去超越和克服严重麻烦。抗逆力是一种面对磨难的抗争能力
(五)治愈和整合 整合和调动身体与心灵的机制与面对困难。个人与社会环境构建良性关系。
(六)对话与合作 对话弥合裂缝,对他人包容认同。与服务对象一起工作。
(七)悬置怀疑 避免怀疑服务对象、避免将自己的理论和价值观强加给服务对象、避免父爱主义姿态
人本主义
主要观点
相信人类有能力运用自己的理性控制自己的命运 社会工作价值观的基础
理论的应用
1.强调人的内在价值和能力,每个人都要受到尊重 2.在社会生活中人们彼此负有责任 3.个人具有归属与被包容的权利 4.人们具有参与和被聆听的权利 5.人们具有自由表达的权利 6.群体成员之间具有差别,差别应该得到尊重 7.人们具有质疑和挑战专业人员的权利
关键词:尊重、人的内在价值与能力
增强权能理论
基本假设
个人的无力感(没有权能)是由于环境的排挤和压迫。 社会环境中存在直接或间接的障碍使人无法发挥能力,但障碍可以改变。 每个人都不缺少权能,通过与社会环境积极互动促进潜能发挥 服务对象有能力、有价值。 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之间是一种合作的伙伴关系。
取向
尊重服务对象的自决和自我实现。 尽可能在各方允许的范围内为服务对象争取更多的资源。 能力经过人们的有效互动可以不断增强。能力发生在三个层面: 个人层面(个人有能力) 人际关系层面(与他人合作解决) 环境层面(改变不利的制度)。
助人过程: 1. 协同的伙伴关系 2. 重视服务对象的能力而非缺陷 3. 维持人与环境这两个工作焦点 4. 确认服务对象是积极的主体,告知其权利、责任、需求及申诉渠道 5. 以专业理论为依据,有意识选择长期“缺乏能力”的人或社区为服务对象
实务运用
李(Lee)服务原则 10 条
挑战压迫、整体视角、自己增强权能、互相增加权能、互惠关系、鼓励表达、坚信人是胜利者、聚焦社会变迁、双向合作关系、干预的三个层面:建立合作关系、教授技巧知识、集体行动
服务中的伙伴关系
社会工作者应避免以权威的姿态出现 建立伙伴关系 分享可以获得能力 对话,鼓励讲出真实经验
关键词
无力感:弱势群体 潜力、潜能 受助者有能力,有价值,自己能解决问题 平等伙伴关系: 协助
社会支持理论
相关概念
1.社会支持:是由社区、社会网络和亲密伙伴所提供的感知的和实际的工具性或表达性支持。 2.工具性支持:引导、协助、有形支持和解决问题的行动等(借钱、照看孩子、找工作)。 3.表达性支持:包括心理支持、情绪支持、自尊支持、情感支持和认可等。
影响三个因素
发展因素:过去经验如何影响今后的社会生活 个人因素:自尊程度、社会性程度 环境因素:开放的和封闭的
实务应用
(一)社会支持网络分为两种: 一种是正式的社会支持网络(来自于单位和正式机构的支持) 一种是非正式的支持网络(社会上的支持)。 (二)对社会支持网络的评估 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进行评估。 结构:网络的组成(哪些人)、网络包括资源的类型、网络距离等(什么关系及强度)。 内容:社会支持网络发挥的功能(工具性支持或表达性支持)。
系统理论
主要观点
人生活在系统中间,人与系统的积极互动关系决定其生活状态。 受助者的 问题来自于系统,而不是单纯个人问题。 社会工作者需要将受助者放到系统之中进行考察和提供帮助。
实务原则
1.服务对象问题的生理、心理、社会环境因素 2.评估焦点包括生理、心理和各个系统 3.问题是动态的,不断再评估 4.服务瞄准整个系统
生态系统理论
提到系统理论和生态系统理论,就去找服务对象周围 环境带来的问题,环境包括但不限于:家庭、学校、社区、单位
主要观点
要理解个人就必须将其置于所 生长的环境中去,因为个人的 人格形成是与其环境长期交互适应的结果,因此无论个人的正向发展还是生活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都与其环境密不可分。
实务应用
1.服务对象问题的原因:个人、社会环境 2.服务着眼点:个人、相关的生态系统 3.服务对象状况:互动关系的动态性 4.服务实施:从整个生态系统出发,在不同系统层面分析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