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教史第七天
中教史第七天知识总结,包括清末教育新政与近代教育制度的建立、“百日维新”中的教育改革、梁启超的教育思想、严复的教育思想等等。
编辑于2022-05-12 15:32:27第七天
经正女学作为近代第一所国人自办的正规女子学校
宁波女学是近代第一所允许女子入学的教会学校
“百日维新”中的教育改革
创办京师大学堂
简介
1896年,李端棻,首次向县政府提出设立京师大学堂的建议。1898年,总理衙门委托梁启超草拟《京师大学堂章程》,得到光绪帝批准。
内容
性质
京师大学堂不仅是全国最高学府,也是全国最高教育行政机关
宗旨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课程
溥通学和专门学,西学比重高于中学
评价
京师大学堂的封建等级性非常浓厚
“戊戌政变”后,他是维新运动仅存的硕果,1900年毁于八国联军战火,1902年恢复开办并被纳入清末学制系统
民国初年,京师大学堂改为北京大学
废除八股考试,改革科举制度
讲求西学,建立新式学堂
评价
百日维新中的教育改革措施反映了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主张和愿望,对封建传统教育产生了强大冲击
百日维新中“人人谈时务,家家言西学”的局面,激荡起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
放眼世界,可求新之以成为不可遏制的士林风尚
梁启超的教育思想
教育目的
开民智,兴民权
教育目的
育新民:具有资产阶级政治信仰、观念、修养和知识技能
师范教育
设立师范学校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教师
女子教育
男女平等,女子教育的水平反映国势的强弱
儿童教育
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学习兴趣,实物、直观教学
近代学校制度
按照学生身心发展的阶段特性确定学制
严复的教育思想
“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的“三育论”
简介
严复是中国近代从德、智、体三要素出发,构建教育目标模式的第一人
他的德、智、体”三育论”首次在《原强》中提出,认为一国的政治经济状况,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取决于国民德、智、体三方面的发展水平
中国要改变贫弱状况,就必须从提高国民这三方面的素质着手
三育内容
“鼓民力”是指提倡体育,包括禁止吸鸦片和女子缠足等陋习,使国民有强健的身体
“开民智”是指要全面开发人民的智慧,提高人民的教育文化水平,核心是改革科举,废除八股取士和训诂辞章之学,讲求西学
“新民德”是指改变传统德育内容,用西方的民主,自由,平等取代封建伦理道德,培养人民钟爱国家的观念意识
评价
严复提出的德、智、体三育兼备的教育目标体系,无论是其结构要素还是勾玉的内容,都基本确立了中国教育目标体系的近代模式
清末教育新政与近代教育制度的建立
“壬寅学制”和“癸卯学制”的颁布
“壬寅学制”
1902年,在管学大臣张百熙的主持下,拟定了一系列学制系统文件,统称《钦定学堂章程》。应该年为壬寅年,又称“壬寅学制”
这是近代中国第一个以中央政府名义制定的全国性学制系统,具体规定了各级各类学堂的性质、培养目标、入学条件、修业年限、课程设置及相互衔接关系,”壬寅学制”公布后未能得到实行
“癸卯学制”
1904年,清政府公布了由张百熙,张之洞,荣庆主持重新拟定的一系列学制系统文件,统称《奏定学堂章程》。阴公募实在农历癸卯年,又称癸卯学制。这是我国近代由中央政府颁布并首次得到实施的全国性法定学制系统
“癸卯学制”主系划分为三段七级
清末学制的评价
清末学制具有半资本主义,半封建主义性质,是传统性和近代性的综合产物,也是学习西方教育的系统性成果,在中国教育近代化发展中,具有标志性意义。他直接参考日本间接吸纳欧美,反映出近代资本主义教育的诸多特点
学制整体结构仿照西方流行的三级学制系统模式,分为初,中,高等三级
学制规划了义务教育的目标,反映了对教育普及性和平等性的要求
教育目标上,确立德、智、体协调发展的三育模式
设立了诸多实业学堂,以适应和推动近代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
重视师范教育,加强教师职业训练
将分年课程规划,班级授课制做为基本的教学管理和教学组织形式
尊重儿童个性,禁止体罚
课程比重上,西学占主导地位
但是清末新政毕竟是封建王朝在垂亡时的自救性改革,所以,清末新政又表现出浓厚的封建性
学制的指导思想是中体西用的延续,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效忠封建王朝
“读经讲经”课比重过大,所以导致学制年限偏长
大学堂限制了普通民众进入高等教育的机会,无形中维护了教育的封建等级性
广大妇女被排斥在学校教育之外
对教职员和学生的许多规定,旨在维护封建统治秩序,显示出较强的封建专制性
根据学生的表现和学业程度,奖励相应的科举功名没有割断与教育体制的价格
废科举兴学堂
设立经济特科,取消八股考试,停科举,兴办新学
建立教育行政体制
中央:设学部,统辖全国教育的中央教育行政机关
地方:各省设提学使司
确定教育宗旨
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
留日高潮
留日的原因
日本早期派遣了大量留学生对日本的富强起到重要作用,中国必须效仿
日本路径费省,中日文字接近易于通晓,西书已由日本翻译定本,日本的风俗习惯近似中国
清末新政后,在清政府多次倡导下,留日学生逐年增加
1905年废除科举后,士人为寻求近的出路,纷纷涌向日本,造成留日高峰
留日的意义
清末留日,硅谷学生虽然在输入近代西方科技方面整体层次不高,但他们充实了新式学堂的师资,壮大了实验技术人才的队伍,翻译了大量日文西学书籍,广泛的传播了资本主义思想观念。
特别是以留日学生为骨干,形成了资产阶级革命派群体,促成了辛亥革命的爆发,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变革产生了重大影响
“庚款兴学”
“庚款兴学”的含义
《辛丑条约》规定,中国赴各国战争赔款共计白银4.5亿两,从1902年到1940年,分39年还清,史称“庚子赔款”。美国政府试图用一种“从知识到精神上支配中国的领袖方式”来控制中国的发展。美国国会通过议案,决定从1909年起将美国所得庚子赔款的一部分以先赔后退的方式退还给中国,并建议中国政府已所退庚款发展留美教育。美国的这一举动后来被部分相关国家效仿,这就是所谓的庚款兴学或称退款兴学
庚款兴学的措施
为了更好地实行庚款留美计划,中国政府拟定《派遣留美学生办法大纲》
在华盛顿设立“游美学生监督处”作为管理中国留美学生的机构
在北京设立“游美学务处”负责留美学生的考选派遣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