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教史第十天
所谓全人生的指导,就是对青年进行全面关心、教育和引导,即不仅关心他们的文化知识学习,同时对他们生活中各种实际问题给以正确的指点和疏导,使之在德、智体诸方面都得以健康成长,成为一个“完成的人”,以适应社会改进之所用。
编辑于2022-05-13 10:42:44第十天
杨贤江的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
杨贤江是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家和青年教育家,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的传播和创立中国无产阶级教育理论体系做出过重要的贡献。《教育史 ABC 》是第一部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世界教育史的著作。《新教育大纲》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部运用马克思主义论述教育原理的著作。
论教育的本质(《新教育大纲》)
教育的功能
杨贤江认为这些观点迷惑了人,颇为有害,有必要澄清
“教育万能”论
“教育救国”论
“先教育后革命”论
“全人生指导”与青年教育
全人生的指导含义
所谓全人生的指导,就是对青年进行全面关心、教育和引导,即不仅关心他们的文化知识学习,同时对他们生活中各种实际问题给以正确的指点和疏导,使之在德、智体诸方面都得以健康成长,成为一个“完成的人”,以适应社会改进之所用。
指导青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是杨贤江青年教育思想的核心
杨贤江主张青年要干预政治,投身革命
杨贤江强调青年必须学习,这是青年的权利与义务
杨贤江对青年的生活也提出了指导性意见:完美的青年生活是多方面的
健康生活
劳动生活
公民生活
文化生活
强调青年生活的宗旨和特征
杨贤江认为,青年生活的宗旨是
要有强健的体魄和精神,要有工作所需的知识技能,要有服务人群的理想和才干,要有丰富的风尚和习惯。
具有正确生活态度的青年所应有的特征是:
活动性、奋斗性、多趣性、认真性。
评价:
杨贤江的“全人生指导”思想的核心是教育青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并引导他们走上革命道路。
“全人生指导”最重要的原则是提倡自动自律,培养青年的主动精神,让青年做自己的主人,教育只能居于指导地位,不应包办和强制。
这些思想对当时一代青年的健康成长影响深远,而且对当今教育改革也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与实践
黄炎培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爱国主义者和民主主义教育家,是我国近代职业教育的创始人和理论家
倡导学校教育的“实用主义”
创办了“中华职业教育社”
创办了《中华职业教育社宣言书》
职业教育思想体系
职业教育的作用
职业教育的理论价值
谋个性之发展
为个人谋生之准备
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
为国家及世界增进生产力之准备
就其教育和社会影响而言
使学校培养制裁无不可用,社会从业者我不得受良好训练
就对当时中国社会的作用而言
在于有助于解决中国最大,最重要,最困难,最急需解决的生计问题,消灭贫困,并进而使国家每个公民享受到基本的自由权利
职业教育的地位:一贯的、整个的、正统的
一贯的
是指应建立起从初级到高级的职业教育系统,贯穿于全部教育过程和全部职业生涯,建立起职业陶冶—职业指导—职业教育—职业补习和再补习的体系
整个的
是指不仅学校教育体系中应有一个独立的职业教育系统,而且其他各级各类教育也要与职业教育相互沟通,
不仅普通教育要适应职业需要,要而且职业教育要防止偏执实用的片面
正统的
是指应破除以为升学做准备的普通教育为正统,而以为就业做准备的职业教育为偏系的传统观念,职业教育的地位应与普通教育等量齐观
职业教育的目的: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
使无业者有业:是指通过职业教育为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造就适用人才,同时解决社会就业问题,使人才不致浪费,使生计得以保障
使有业者乐业:是指通过职业教育形成人的道德智能,使之能胜任所职,热爱所职,继而能够有所创造发明,造福于全人类
“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的职业教育目的论,包含了黄炎培所提倡的为个人谋生、为社会服务、促进事业发展、增长社会经济、稳定社会秩序诸多要求,表现了他的社会政治观和教育观
职业教育的方针
社会化
职业教育必须适应社会需要,包括办学宗旨的社会化、培养目标的社会化、办学组织的社会化、办学方式的社会化
科学化
用科学来解决职业教育问题,包括物质方面的工作和人事方面的工作均需遵循科学原则
职业教育的教学原则
手脑并用
做学合一
理论与实际并行
知识与技能并重
这体现了职业教育的特殊规律,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结合、理论与实际联系的思想,具有教 育理论和实践价值
职业道德教育:敬业乐群
敬业指热爱所业,尽职所业,有为所从事的职业和社会做出贡献的追求
乐群指有高尚的情操和群体合作的精神,有“利居众后,责在人先”的服务乃至奉献精神
评价
作为中国近现代职业教育的先行者,黄炎培及其职业教育思想开创和推进了中国的职业教育事业
具有平民化、实用化、科学化和社会化的特征,也丰富了中国的教育理论,并对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教育改革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晏阳初的乡村教育实验
晏阳初是中国现代史上著名的教育家、世界平民教育运动与乡村改造运动的倡导者
“四大教育”与“三大方式”
“四大教育”
1.以文艺教育攻愚、培养知识力
从文字及艺术教育着手,使人民认识基本文字,得到求知识的工具,以为接受一切建设事务做准备。
其首要工作是除净青年文盲,将农村优秀青年组成同学会,使他们成为农村建设的中坚分子。
2.以生计教育攻穷,培养生产力
(1)在农业生产方面,注意选种、园艺、畜牧各部分工作,应用农业科学,提高生产,使农民在农事方面,能接受最低程度的农业科学。
(2)在农村经济方面,利用合作方式教育农民,组织合作社、自助社等,使农民在破产的农村经济状况下,能有相当的补救方法。
(3)在农村工作方面,除改良农民手工业外,还提倡其他副业,以充裕其经济生产力。
3.以卫生教育攻弱,培养强健力
注重大众卫生和健康,以及科学医药的设施,使农民在他们现有的经济状况下,能得到科学治疗的机会,以保证他们最低程度的健康。
4.以公民教育攻私,培养团结力(根本)
激起人民的道德观念,施以良好的公民训练,使他们有公共心、团结力,有最低限度的公民常识,政治道德,以立地方自治的基础。
公民教育首先是施以公民道德的训练,使每一个公民都了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以发扬他们公共心的观念。所以,公民教育最为根本。
“三大方式”
1.学校式教育
主要以青少年为对象,包括初级平民学校、高级平民学校和生计巡回学校。
初级平民学校以识字教育为主,高级平民学校以培养有领导能力的村长等为主,而生计学校主要是为了对农民进行农业生产技能和生活知识的教育。
2.社会式教育
主要以一般群众和有组织的农民团体为对象。内容取材于四大教育,主要通过平民学校同学会所开展的各项活动使平民学校的毕业生继续受教育,例如开展读书会、举办演讲比赛、办农业展览会等形式。
3.家庭式教育
这是对各家庭中不同地位的成员用横向联系的方法组织起来进行教育的一种方法,就是每个家庭应对其成员进行公民道德训练、卫生习惯、儿童保护等方面的教育。教育内容仍是四大教育,选材标准侧重家庭需要与身份特点。
“化农民”与“农民化”
乡村实验的目的
“化农民”,指实实在在地进行乡村改造,教化农民。
乡村实验的途径
“农民化”,指知识分子与村民一起劳动和生活,时称“博士下乡”,彻底与广大农民打成一片,唯有如此,才能深切地了解农民,懂得他们的需要,才能实实在在进行乡村改造。
评价
晏阳初是一位爱国的教育改革家,他所提出的中国四大基本问题,只看到社会现象的表层,而没能认识到“帝国主义之侵略与封建残余的剥削才是造成‘愚、穷、弱、私’的原因”
否认了旧中国社会问题的根源是阶级压迫和剥削,反而把由于阶级压迫所造成的愚、穷、弱、私等社会现象作为问题根源。
因而晏阳初在解决中国社会问题时所采取的办法是改良主义的,其理论不能解决旧中国农村的根本问题,无法达到复兴农村、拯救国家的根本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