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教史第十一天
社会即学校:“社会即学校”是生活教育理论另一重要主张,是“生活即教育”思想在学校与社会关系问题上的具体化。
编辑于2022-05-13 15:13:06第十一天
梁漱溟的乡村教育建设
乡村建设和乡村教育理论
中国问题的症结
中国的问题是文化的失调
如何解决中国的问题?
乡村建设。因为中国社会是乡村社会,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在乡村,中国如要从头建设,必须一点一点,从乡村建设抓起
乡村建设与乡村教育
乡村建设是以乡村教育微方法,乡村教育与乡村建设为目标
乡村教育的组织与实施
乡农学校的设立
山东省政府将曲屏、菏泽化为县政建设实验区
县区的两县建立行政机构与研究院合一的行政体制,并开办乡农学校
乡农学校的教育内容
乡农学校的教学从识字,唱歌等最平淡受入手
评价
乡村建设理论和乡村教育思想,本质上是一种中国知识分子通过改造中国农村来改良中国社会的理想,是在探索拯救中国的“第三条道路”
其否认阶级斗争,体现了消极的一面
可取之处在于,他认识到中国问题是农村问题,立足于文化传统来思考中国社会的改造是有识之风,对农村有一定的贡献
陈鹤琴的“活教育”探索
陈鹤琴是中国近代学前儿童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开创者,他一生致力于从中国国情出发,学习和引进西方教育思想和方法,建设有民族特色的中国现代儿童教育。
幼儿教育和儿童教育探索
通过对长子陈一鸣的追踪研究,写成了《儿童心理之研究》一书
创办了中国第一所实验幼稚园——鼓楼幼稚园
“活教育”实验
陈鹤琴提出,教师如何“教活书,活教书,教书活”,学生如何“读活书,活读书,读书活”的思想
创办了《活教育》杂志
“活教育”思想体系
“活教育”的目的论
“活教育”的目的是“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
“做人”是“活教育”最为一般意义的目标
“做中国人”体现了“活教育”目的的民族特征
“做现代中国人”体现的时代精神,它赋予“现代中国人”五方面的要求
要具备健全的身体
要有建设的能力
要有创造的能力
要有合作的态度
要有服务精神
这是包容的民族性,现代性,世界性等丰富内涵的目的论,活教育的目的论从抽象的人到具体的现代中国人,表达了陈鹤琴对人的发展,教育和社会变革的追求
“活教育”的课程论
“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传统教育束缚人的思想,只有大自然、大社会才是知识的真正来源,是活得书,活的教材,即让儿童在与社会、自然的直接接触中,在亲身观察中获取经验和知识
他提倡采取活动中心和活动单元的形式及五指活动
儿童健康活动
儿童科学活动
儿童艺术活动
儿童文学活动
儿童社会活动
“活教育”的教学论
“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是“活教育”教学方法的基本原则
“做”是学生学习的基础,也是教学论的出发点,他强调儿童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在活动中直接经验的获取
“活教育”教学的四个步骤
实验观察
阅读思考
创作发表
批评研讨
“活教育”的教学原则体现了两个鲜明的特点
强调以“做”为基础确立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性
儿童的“做”往往带有盲目性,需要教师进行有效的指导
评价
陈鹤琴的“活教育”思想受到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与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一样,汲取了杜威实用主义教育的合理内核,同时也充分考虑到了中国的时代背景和国情
这是一种有吸收,有改造,有创新的教育思想
“活教育”是对中国现代教育产生过重要影响的教育思想,其精神至今都未过时,不少观点对当今的教育改革仍然富有启发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与实践
陶行知是中国现代杰出的人民教育家,大众诗人和坚定的民主战士。他毕生从事教育,勇于批判和改革旧教育,为中国探索民族教育的新路
为祖国、为民众、为儿童探索教育的一生
生活教育实践
平民教育运动
晓庄学校
山海工学团
育才学校
“教授法”改为“教学法”
小先生制
原因
为了解决普及教育中师资缺乏,经费匮乏,女子教育困难等问题,陶行知提出,“即知即传”的“小先生制”
内容
“小先生制”是指人人都要将自己认识的字和学到的文化随时随地交给别人,而儿童是这一传授过程的主要承担者
尤其重要的是,小先生的责任不止在教人识字学文化,还在教自己的学生做小先生,由此,教文化知识不断延绵推广
评价
陶行知认为,儿童是中国实现普及教育的重要力量,是贫穷国家普及教育最重要的钥匙
“生活教育”思想体系
生活即教育:“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
生活含有教育的意义
陶行知说:“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因此,我们可以,教育即生活。”
正因为生活的矛盾,无时无处不在,生活也就随时随地的在发生教育的作用
从生活的横向发展来说,过什么样的生活就受什么样的教育;从生活的纵向发展来说,生活伴随人的生命始终,教育也是如此
实际生活是教育的中心
陶行知始终把教育和社会生活联系起来进行考察,认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须的教育”
生活与教育是一回事,是同一个过程,教育不能脱离生活
教育要通过生活来进行,教育内容、教育方法都要根据生活的需要
他强烈批判以书本、以文字为中心的“老八股”和“洋八股”教育,认为书本和文字不过是生活的工具
生活决定教育,教育改造生活
陶行知说:“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
一方面,生活决定教育,表现为教育的目的、原则、内容、方法都由生活决定,是为了“生活所必需”
另一方面,教育又能改造生活,推动生活进步。陶行知说:“教育是民族解放、大众解放、人类解放之武器。”这说明了教育对社会政治改造的作用
教育不仅改造着社会生活,也改造着每个个人的生活。因此,生活决定教育,教育改造生活,相辅相成
评价
“生活即教育”强调教育以生活为中心,反对脱离生活而以书本为中心的传统教育
尽管它在生活与教育的区别和系统的知识传授方面有所忽视,但在破除传统教育脱离民众、脱离社会生活的弊端方面,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社会即学校:“社会即学校”是生活教育理论另一重要主张,是“生活即教育”思想在学校与社会关系问题上的具体化
社会即学校,是指“社会含有学校的意味”或者“以社会为学校”
由于整个社会是生活的场所,亦即教育的场所。陶行知认为,需要拆除学校与社会之间的“高墙”,“把学校的一切伸张到大自然里去”,解放自由,成为适应生活、融于民众的有用的人
基于“社会是大众唯一的学校”的认识,陶行知鼓励劳动群众在社会中学习、向社会学习,而他本人先后办各种方便劳动群众及其子弟的学习场所,通过社会的大学校使之受到教育
社会即学校,是指“学校含有社会的意味”
学校通过与社会生活结合,一方面“运用社会的力量,使学校进步”,另一方面“动原学校的力量,帮助社会进步”,使学校真正成为社会生活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陶行知认为,学校即社会是一种“半开门”的改良主义主张:“学校即社会”是拆除学校围墙,依据社会的需要、利用社会的力量、在社会中创建学校
评价
社会即学校扩大了学校教育的内涵和作用,对传统的学校观、教育观有所改变
使劳苦大众能够受到起码的教育,贯穿了普及民众教育的苦心,值得肯定
教学做合一: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理论的又一重要主张,是生活即教育,在教学方法问题上的具体化
“教学做合一”要求“在劳力上劳心”
陶行知认为在传统教育下,劳力者与劳心者是割裂的,造成“田呆子”(劳力者)和“书采子”(劳心者)两个极端,所以在中国“科学的种子长不出来”
因此,必须教劳心者劳力即教读书的人做工;教劳力者劳心即教做工的人读书
“教学做合一”是因为“行是知之始
陶行知批评传统教育历来把读书、听讲当成知识的来源
他认为,行动是知识的重要来源,也是创造的基础,身临其境,动手尝试,才有真知,才有创新
“教学做合一”要求““有教先学”和“有学有教”
“有教先学”即教人者先教自己,先将所教材料弄得格外明白,先做好学生
同时,教人者先明了所教对象为什么而学、要学什么、怎么学
“有学有教”即“即知即传”,会者教人学,能者教人做
“小先生制”就充分体现了这一意义上的“教学做合一”
“教学做合一”反对往入式教学法
陶行知指出,注入式的教学法是以教师的教、书本的教为中心的“教授法”,它完全不顾学生的学、不顾学生和社会生活的需要
根据生活教育的要求,教是服从于学的,而教、学又是服从于生活需要的
“教学做合一”是最有效的方法
评价(价值)
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反映在课程上,就是要求以培养学生“生活力”为目的的生活课程论取代旧的传统课程论;反映在教材上,反对以文字为中心,与生活相脱节的教材,主张教材要具有“工具性”,可以当作工具来使用
(四)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总体评价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有六大特点,即生活的、行动的、大众的、前进的、世界的、有历史联系的
生活教育的方针为民主的、大众的、科学的、创造的
从思想背景上来说,“生活教育理论”深受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
生活教育理论是在批判传统教育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目的是要摆脱传统“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