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教史第八天
中教史第八天知识总结,包括民国初年的教育改革、蔡元培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新文化运动影响下的教育思潮和教育运动等等。
编辑于2022-05-12 16:40:30第八天
民国初年的教育改革
颁布“壬子癸丑学制”
壬子癸丑学制(1912—1913年学制)的含义
简介
中国近代第一个资产阶级性质的学制
壬子癸丑学制的特点(与癸卯学制相比)
缩短了学制年限
女子享有与男子平等的法定教育权
取消了对毕业生奖励,科举出身
课程改革和教学方法上,取消了忠君尊孔的课程,改进了教学方法,反对体罚
蔡元培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
蔡元培是中国近代著名的资产阶级革命家和民主主义教育家,曾为第一任教育总长,1917年任北京大学校长后,以自由民主的原则改革北大
“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
“五育并举”的内容
军国民教育
主张将军事教育引入到学校和社会教育之中,让学生和民众受到一定的军事教育和训练,希望借此改变中国重文轻武的教育传统,培养国民的强健体魄和尚武精神,强兵强体。蔡元培主张军国民教育有寓兵于民,对抗军阀拥兵自重,捍卫民主共和的良苦用心
实利主义教育
密切教育与国民经济生活的关系,加强职业技能的培训,使教育能发挥提高国家经济能力和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的作用
公民道德教育
基本内容是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所标榜的自由,平等,博爱等,蔡元培指出,中国传统伦理的内涵与其是相通的,他尊重文化的继承性和发展性的统一,在摒弃封建道德专制性和等级性的同时,汲取其中有利于资产阶级道德建设的养分
世界观教育
为蔡元培所独创,并被认为是教育的最高境界。世界观教育就是要培养人们立足于现象世界,但又超脱现象世界而贴近实体世界的观念和精神境界
美感教育
与世界观教育紧密联系,要引导人们具有实体世界的观念,有效的方式是通过美感教育,利用美感这种超越利害关系、人我之分界的特性去破除现象世界的意识,陶治、净化人的心灵。所以,美感教育是世界观教育的主要途径
“五育”的关系
蔡元培认为“五育”不可偏废,其中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偏于现象世界的观念,隶属于政治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感教育以追求实体世界的观念为目的,为超越政治教育。根据当时流行的德、智、体三育的说法,蔡元培认为“五育”中,军国民教育为体育,实利主义教育为智愈,公民道德教育为德育,美感教育可以辅助德育,世界观教育将德、智、体三育合而为一,是教育的最高境界。“五育”各有侧重,但又同时兼通数育
评价
蔡元培“五育并举”的思想,是以公民道德教育为中心的德智体美诸育和谐发展的思想,这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是首创的,是对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宗旨的否定,它顺应了当时中国社会的变革以及世界发展的潮流
改革北京大学的教育实践
抱定宗旨,改变校风
改变学生的观念
改变学生的观念
要求学生抱定宗旨,砥砺德行,敬爱师友。抱定宗旨是首位,他要求学生从此以后一定要抱定求学而来的宗旨
整顿教师队伍,延聘积学热心的教员
蔡元培在教师聘任上采取“学诣”第一的原则,认为对于具有真才实学,教学热心,有研究学问的兴趣和能力的学者,不管他的国籍,资格,年龄,思想倾向都应加以聘任
发展研究所,广积图书,引导师生研究兴趣
蔡元培认为,大学不仅是传授知识的机关,而且要创新知识,推动学术的发展,他率先在国内大学中设立了各科研究所,并十分注意丰富图书馆藏,为学术研究创造条件
砥砺德行,培养正当兴趣
蔡元培努力在师生中提倡道德修养,告诫学生要砥砺德行,敬爱师长。他倡导成立各类学生组织,以培养学生正当的兴趣
贯彻“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原则
“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是他办理北京大学的基本指导思想
蔡元培认为大学的性质决定了一个真正的大学,应该是各派学说都在此占有一席之地。他主张学术、言论、思想自由,反对学术上的门户之见
“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也体现在教师的聘用上。蔡元培以“学诣”为主,网罗各类学术人才,使北大教师队伍一时出现流派纷呈的局面,也为当时营造出一种良好的学术气氛
“思想自由,兼容并包”这一原则错误进了思想的解放和学术的繁荣,劝腻了大学学术研究的宗旨,奠定了中国大学教育的基本格调
提倡教授治校,民主管理
组织了评议会
组织教授会
设立行政会议
设立教务会议及教务处
设立总务处
学科与教学体制改革
扩充文理,改变“轻学而重术”的思想
沟通文理,废科设系
改年级制为选科制
评价
北京大学的改革不仅使自身改变了面貌,也是我国高等教育近代化发展中的一个里程碑。这场改革的灵魂是“思想自由、兼容并包”
“兼容并包”不仅是包容不同的学术和学术流派、不同的人物和主张,也在男生之外,包容女生,在正式生之外包容旁听生
“兼容并包”也并非不偏不倚,而是有所抑扬,封建专制思想文化本已根深蒂固,所包容的主要是资产阶级乃至于无产阶级的新思想,新文化,新人物,北大也因此成为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中心、五四运动的策源地,其影响远远超出了教育领域
教育独立思想及对收回教育权的推进
教育经费独立
政府指定固定的款项,专门用作教育经费,不能移作他用,建立独立的学校教育会计制度
教育行政独立
设立专管教育的行政机构,不负设于政府部门,由懂教育的专业人士主持,教育总长也不因政局变动而频繁变动。
政党与教育的对立表现为
教育要平衡发展人的个性和群性,政党则要造成一种特殊的群性,为政党服务
教育求远效,政党求近功,只考虑眼前利益
政权在各党派之间更迭,由政党掌管教育,必然会影响教育稳定
教育学术和内容独立
教育方针应保持稳定,不受政治干扰,能自由编辑、出版、选用教科书
教育脱离宗教独立
教会与教育之间存在矛盾
教育是进步的,不断更新与创新;而教会是保守的
教育是共同的促进,不同国家相互交流,相互吸收,共同发展;而教会之间,由于宗派之间是相互排斥的,教会办教育必然会妨碍,文化学术的进步和交流
评价(影响)
教育活动必须接受社会的物质知识,并传播一定的政治和社会价值体系,他因此依附和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和社会理论,就这一点而言,教育不可能也不应该完全独立
但是在军阀对教育横加干涉的情况下,蔡元培等人突出教育活动的独立性和自主性,维护教育的基本生存,有其合理性。另外,教育独立思想在推进收回教育权运动、抵制殖民教育,也起到积极作用
新文化运动影响下的教育思潮和教育运动
新文化教育抨击传统教育,促进教育观念变革
新文化运动促进教育观念的变革
教育的个性化
教育的平民化
教育的实用化
教育的科学化
绣花运动促进教育实践的改革
废除读经,恢复民国初年的教育宗旨
教育普及所有发展
学校教育内容的改革
师范教育和大学的改革
新文化运动影响下的教育思潮
平民教育思潮
含义
平民教育思潮的共同点在于批判传统的贵族主义的等级教育,破除千百年来封建统治者独占教育的局面,使普普通通平民百姓享有教育权利,获得知识文化,改变生存状况
类别
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代表
他们认为不是教育了一切人,才可以改造社会,而是改造了社会,才可以有好教育
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代表
受美国杜威民主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把平民教育视为救国和改良社会的主要手段,希望通过平民教育来实现平民(民主)政治
科学教育思潮
基本内涵
一是“物质上之知识”的传授
二是应用科学方法与教育研究和对人的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的训练,以后者为重
五四运动后,科学教育运动表现为两个方面
科学的教育化
提倡学校中的科学教育,即按照教育原理和科学方法进行教育,培养学生科学的知识,技能和态度,集科学的教育化趋势。
让科学知识成为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加大科学在学校教育内容中的分量
教育的科学化
提倡以科学的方法研究教育,包括儿童心理教育心理的研究,各类心理和教育统计与测量的实验及量表的编制应用,此为教育的科学化趋势
评价
以科学的方法研究教育蔚然成风,教育以及心理测试,智力测试,教育统计,学务调查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教育界成为十分流行的研究手段
各种新教学方法的实验广泛开展,道尔顿制、设计教学法、蒙台梭利教学法等方法,为人们耳熟能详
高校中培养教育学科专门人才的学科和专业开始设置
国家主义教育思潮
教育是国家的工具
教育是国家的任务
教育是社会需要的产物,而不是个人理想的产物
1922年“新学制”
新学制的产生过程
1922年全国教育会联合会第八届年会上,通过了《学校系统改革案》,随后以大总统的名义颁布实行,这就是1922年”新学制”或称“壬戌学制”,由于采用美国式的六三三分段法,又称“六三三学制”,这是中国近代史上实施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学制
新学制的标准和体系
新学制的标准
适应社会进化需要
发扬平民教育精神
谋个性之发展
注意国民经济实力
注意生活教育
使教育易于普及
多留各地伸缩余地
新学制的学制体系
采用美国式的六三三分段法,从纵向上看,学制分为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三级;从横向看,与中学平行的有职业学校和师范学校
新学制的特点
根据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划分教育阶段
初等教育阶段趋于合理,更加务实
中等教育是改制的核心,是新学制中的精粹
建立比较完善的职业教育系统
改革师范教育制度
缩短高等教育年限,取消大学预科
新学制的评价
1922年“新学制”借鉴了美国的“六三三”制,是中国近代学制改革由日本向美国寻求借鉴的标志
它集中了教育界的智慧与经验,考虑到了我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对教育的要求,适应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也考虑到了学龄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年龄分析问题
正是这一学制符合教育规律,从而成为我国近代以来最主要也是最稳定的学制模式,标志着中国近代教育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