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肝胆疾病的生物化学检验
建议收藏!一张思维导图带你了解肝脏疾病生化检验!肝(liver),人体脏器名,五脏之一。是脊椎动物身体内以代谢功能为主的一个器官,并在身体里面充分扮演着去氧化,储存肝糖,分泌性蛋白质的合成等等。肝脏也制造消化系统中之胆汁。喜欢请点赞收藏!关注我,能持续获取优质导图哦。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小儿常见病的辩证与护理
蛋白质
均衡饮食一周计划
消化系统常见病
耳鼻喉解剖与生理
糖尿病知识总结
细胞的基本功能
体格检查:一般检查
心裕济川传承谱
解热镇痛抗炎药
肝胆疾病 生化检验
肝脏功能
代谢、排泄、解毒、生成凝血因子
肝胆生化
㈠肝脏代谢功能
⒈糖代谢
肝糖原的合成分解及糖异生☞维持血糖浓度稳定
⒉蛋白质代谢
合成多种血浆蛋白(白蛋白最多)
合成凝血因子、纤维蛋白原☞血液凝固
转化和分解氨基酸
经鸟氨酸循环合成尿素(尿素是血肿非蛋白含氮物质主要成分)
3.脂代谢
消化、吸收、分解、合成、运输
参与脂肪酸的β氧化,生成酮体
合成TC、TG、PL
合成脂蛋白和载脂蛋白☞参与运输
4.维生素
储存、转化
5.激素
灭活
㈡肝脏生物转化功能
意义
非极性化合物→急性基团,使脂溶性极强的物质增加水溶性
反应
第一相反应
氧化、还原、水解
第二相反应
结合
㈢胆汁酸代谢
1.分类
初级胆汁酸
肝C合成
胆酸、鹅脱氧胆酸
次级胆汁酸
初胆酸经肠内细菌分解
脱氧胆酸、石胆酸
2.功能
胆汁酸参与脂肪的吸收、转运、分泌
胆汁酸是脂类消化吸收的乳化剂,也是脂肪酶的激活剂
3.肝肠循环
肝脏合成的胆汁酸→排入肠道发挥作用
5%左右排出
90%-95%经门脉回肝★
肝→肠→肝,是有限的胆汁酸发挥最大的作用
㈣胆红素代谢与黄疸
胆红素代谢
1.生成
衰老RBC中Hb分解产生的血红素
2.血中运输
胆红素-白蛋白复合物(不能被肾小球滤过)
3.肝内代谢
摄取 : Y蛋白、Z蛋白 转化 : 单、双葡萄糖醛酸胆红素(水溶性的结合胆红素)(可通过肾脏) 排泄 : 随胆汁排入场
4.肠内变化
水解脱下葡萄糖醛酸→胆素原(无色)→经空气氧化为 胆素(棕黄色)
黄疸
1.原因
生成过多、肝处理下降、排泄受阻
肝胆疾病检查
㈠ 酶学检查
1.血清转氨酶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
含量:肝、肾、心、骨; 胞质
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
含量:心、肝、骨、肾; 线粒体
临床意义☞↑
1.急性病毒性肝炎
ALT虽不特异,但是最敏感的指标
1)急性病毒性肝炎 :黄疸后ALT↑↑,10倍以上 2)部分无黄疸型肝炎:ALT升高不明显,长期留于较高水平 3)轻型无黄疸型肝炎:一过性ALT↑
急性肝炎恢复期AST先于ALT恢复正常
mAST↑是肝细胞坏死的指征;可协助判断肝实质损害的程度
重症肝炎临终期☞“酶胆分离”现象,(大量肝C坏死,致血中ALT↓,同时胆红素却进行性↑)
2.慢性肝炎和脂肪肝
慢性迁延型肝炎 轻度升高,不超过3倍 慢性活动型肝炎 ALT升高3-5倍,肝坏死时10倍以上 脂肪肝 ALT轻度升高伴高脂血症
3.肝硬化、肝癌
4.胆道梗阻
溶酶体分泌→毛细胆管→(✘小肠)→反流入血→ALT中度升高
5.AST/ALT=1.15左右 急性肝炎<1;肝硬化≥2;肝癌≥3
2.碱性磷酸酶(ALP)
ALP主要来自肝脏、骨骼;肝C产生的ALP从胆道排入小肠
临床意义
生理性↑
妊娠期; 新生儿、儿童、青少年(骨代谢↑)
病理性↑
1.胆管梗阻:梗阻性黄疸→ALP反流入血;毛细胆管内压↑→生成↑
2.肝炎、肝硬化、肝癌
3.骨骼系统疾病
ALP1↑☞肝外胆道梗阻,eg转移性肝癌、肝脓肿、 ALP2↑☞肝内胆道梗阻,eg(胆汁淤积)原发性肝癌、急性黄疸性肝炎)
3.γ-谷氨酰转肽酶(GGT)
来源
血清中GGT主要来自肝脏,少量肾脏、胰腺
1.病毒性肝炎
长期维持较高水平
2.肝癌
GGT和AFP同具有癌胚蛋白的性质,,反应肝内占位性病变
癌组织的大小及范围和GGT↑有关
监测血中GGT浓度→肿瘤疗效和预后
3.梗阻性黄疸
血中GGT↑↑,可达5-30倍;与阻塞时间和程度相关
GGT是胆汁淤积、胆道梗阻最敏感的酶
4.酒精性肝炎
5.肝硬化
升高程度与纤维化成正比
6.测定ALP、GGT有利于鉴别ALP的来源
GGT↑、ALP↑☞肝脏疾病
GGT正常、ALP↑☞肝外疾病,如骨骼系统疾病
4.假性胆碱酯酶(PCHR)
PCHE是一种糖蛋白,由肝脏合成
真性胆碱酯酶(ACHE),也称乙酰胆碱酯酶
PCHE↓与肝病变程度成正比;肝功能不全时↓↓
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时,PCHE持续↓☞预后不良
㈡ 胆红素检测
分类
化学反应
血清+重氮试剂
紫红色☞直接胆红素(结合胆红素)
不反应——(甲醇/咖啡因)—→紫红色☞间接胆红素(未结合胆红素)
高效液相色谱法
α组分胆红素
未结合胆红素;与白蛋白结合是可逆的
蛋白非结合型胆红素(MB)~有毒性→胆红素脑病(核黄疸)
β组分胆红素
单葡萄糖醛酸结合胆红素
γ组分胆红素
双葡萄糖醛酸胆红素
δ组分胆红素
结合胆红素+白蛋白,以共价键结合
测定方法
重氮盐改良J-G法、胆红素氧化酶法
临床意义(3种黄疸)
1.判断有无黄疸
2.判断黄疸类型
得了溶血黄疸症,间接反应强阳性 粪白尿黄梗阻性,直接反应强阳性 直接间接都阳性,肝脏本身有毛病
胆汁酸测定
方法
循环酶法
↑临床意义
急性肝炎
慢性活动性肝炎
胆汁淤积综合征
胆酸/鹅脱氧胆酸 比值,肝胆阻塞性疾病>1;肝实质细胞性疾病<1
㈢ 肝纤维化
标志物
肝纤4项(透明质酸、Ⅲ型前胶原N末端肽、Ⅳ型胶原、层粘连蛋白)、单胺氧化酶MAO、脯氨酸羟化酶
1.透明质酸(HA)
由肝C摄取,在肝内代谢
2.Ⅲ型前胶原、Ⅳ型胶原
晚期肝硬化患者Ⅲ型前胶原 低
Ⅳ型胶原是肝硬化指标,反应肝纤维化的程度,
3.层粘连蛋白(LN)
由肝C、上皮C、贮脂C、内皮C合成
LN是细胞与基质粘着的介质
急性肝炎、肝硬化、肝细胞癌
㈣ 肝昏迷(肝性脑病)
临床表现
意识障碍、行为失常、昏迷;血糖↓蛋白↓、血氨↑
1.氨中毒学说
肝功能不算——血氨来源↑去路↓——血氨↑↓——干扰脑组织能量代谢(干扰三羧酸循环)——脑功能障碍——昏迷
2.假神经递质学说
3.氨基酸不平衡与肝性脑病
肝细胞损伤时的其他检查
血清总蛋白(TP)、 白蛋白/球蛋白(A/G)比值
1.急性肝炎早期或轻度肝损伤
重症肝炎早期,TP↓↓
2.慢性肝病
白蛋白↓,球蛋白↑,A/G比值↓甚至倒置
3.肝外疾病
总蛋白或白蛋白↓
pro丢失过多、分解过盛、摄入不足
球蛋白↑
自身免疫病、…
血清蛋白电泳
(+)白蛋白、α1-球蛋白、α2-球蛋白、β-球蛋白、γ-球蛋白(-)
1.肝炎
病情加重,白蛋白↓、γ-球蛋白↑,A/G比值倒置
2.肝硬化
白蛋白↓、γ-球蛋白↑,出现β-γ桥
3.肝癌
白蛋白和α1-球蛋白区带之间出现一条甲胎蛋白区带
4.肝外疾病
肾病综合征
α2及β-球蛋白↑
多发性骨髓瘤
M蛋白
小结→检查项目选择
ALT、胆汁酸、前白蛋白
慢性肝炎
AST、ALP、GGT、胆汁酸、总胆红素、总蛋白、A/G
原发性肝癌
一般肝功能+AFP、ALP、GGT(GGT-2)
肝纤维化或肝硬化
一般肝功能+肝纤4项+MAO、A/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