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Android-哲学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
这是一个关于哲学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的思维导图,实践提高和锻炼了人的认识能力。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着自己的主观世界,提高自己的判断和推理能力,从而推动认识不断深化。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世界是普遍联系的,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坚持整体与部分的统一,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
哲学第五课:把握思维的奥妙,知识点有意识的本质、意识的作用、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等,适用于考试复习!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老人与海》思维导图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章节概要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阿房宫赋》思维导图
《西游记》思维导图
《水浒传》思维导图
《茶馆》思维导图
《朝花夕拾》篇目思维导图
英语词性
生物必修一
求索真理的历程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实践及其特点
实践的概念: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凡是实践都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
实践的特点
直接现实性(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客观物质性 (关键词:设备,条件,工具,环境。)
实践的基本要素:实践的主体,对象和手段。(它们均为客观)
实践活动的过程是物质相互作用的过程这个过程,及其结果是受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制约的,也具有客观性。
主观能动性 (关键词:为了,计划,战略,布局,规则,意识,克服困难)
实践是人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
在改造自然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中,人创造出自然中原来没有的新的物质生活资料。
在改造社会的过程中,人创造出新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
实践给客观世界打上了深深的人的活动的烙印。
表现
人们在行动之前就已有了确定的目的,并根据符合客观实际的认识制定计划方案规划等,然后才去行动。
人们可以自觉的运用在实践基础上获得的认识成果去指导实践,去能动的改造世界。
社会历史性
社会性:实践不是单个人的孤立的活动,而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离开了他人和社会的纯粹个人的实践活动,是根本不存在的。(关键词:合作,配合)
历史性:人的实践活动是历史的发展着的。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上,实践活动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是各不相同的。(关键词:当时,前人,水平,时间阶段)
实践的三种基本形式
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
变革社会的实践。(改革、革命、阶级斗争、国家方针政策的制定和修改)
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决定认识
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唯一途径【直接经验+间接经验】
认识的本质: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应,这种反应只有在实践中,在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才能实现。
认识的实现:a.在实践中,在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实现。b.在实践活动中,人们借助一定的工具同客观物质对象发生关系,从而获得对客观事物的认识。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根本动力≠唯一动力)
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
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这些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促进了人类认识的发展。
实践提高和锻炼了人的认识能力。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着自己的主观世界,提高自己的判断和推理能力,从而推动认识不断深化。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原因:实践处在主观和客观的交汇点上
要检验一种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如果不超出认识的范围,人们就无法判定 自己的认识是否与客观事物相符合。
客观事物自身也不能回答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它。
只有在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的东西,才能检验主观认识和客观事物是否相符合。
过程:通过实践,人们可以把自己头脑中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在这一过程中,人们把指导自己实践的认识和实践所产生的结果加以对照,从而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
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认识的目的。如果有了正确的认识,却脱离实践,不为实践服务,那么这种认识就失去了它的实际意义。
方法论:a.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积极投身实践; b.要重视认识的反作用,发挥科学理论对实践的巨大指导作用; c.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d.⚠️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必须做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能推动实践的发展,错误的认识会阻碍实践的发展。
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真理是客观的
真理的含义:真理是与客观对象相符合的认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真理和谬误:人的认识都是对客观对象的反映,其中与客观对象相符合的认识就是真理,不符合的认识则是谬误。 ❗️❗️❗️真理最基本的属性:客观性(绝对性)。真理与谬误的界限分明,不容混淆。
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由于人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同,每个人的知识结构,认识能力和认识水平不同,对同一个确定的对象会产生多种不同的认识,但真理只有一个,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真理的相对性) (⚠️表明: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
真理的条件性: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真理的具体性: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如果我们不顾过程的推移,不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只是照搬过去的认识或者超越历史条件,把适用于一定条件下的科学认识,不切实际地运用于另一条件中,真理就会转化成谬误。
⚠️反对两种错误倾向
片面夸大真理的绝对性,否认真理的相对性——形而上学论(主观与客观的分割,理论与实践的脱离。)
否认真理的绝对性,夸大真理的相对性——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方法论:要在具体条件和范围内认识和把握真理,要随过程的推移 和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丰富、发展、完善真理
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认识具有反复性
含义: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人们对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原因:认识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
从认识的主体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
客观条件:具体的实践水平,特别是社会实践所达到的广度和深度的制约。
主观条件:受不同的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生理素质等条件的限制。
从认识的客体看,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也有一个过程。
认识具有无限性
认识的对象是无限变化着的物质世界,认识的主体人类是世代延续的,认识的基础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
人类的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认识具有上升性
含义: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循环是一种波浪式前进和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认识运动的无限性和反复性,并不表明认识是一种圆圈式的循环运动。
真理永远不会停止前进的步伐,它在发展中不断地超越自身。
那些经过实践反复检验的,已经确定的真理并没有被推翻,而是不断地向前发展。
认识是有限性和无限性的统一
从每一个具体认识、人的现实能力上看,任何认识都是有限的,任何认识都不是终极认识。
从认识的目的人的认识能力的发展上看,认识又是无限的。
方法论:我们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 认识和发展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