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现代汉语 齐沪扬 思维导图
这是一个关于现代汉语的思维导图,包括:词汇、语法、语用、引论、语音、汉字等板块。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编辑于2022-05-15 15:39:25现代汉语
词汇
词汇概说
语素
最小的音义结合体叫语素
自由语素
不自由语素
词
最小的能够独立运用的单位
不可扩展
词语
成语
惯用语
常用短语
术语
歇后语
谚语
词汇
基本词
比较稳定、使用范围广
数量有限
基本词一般是常用词,但常用词不一定都是基本词
一般词
文言词
历史词
方言词
外来词
专门用词
新词
缩略词
词的构造
按音节划分
单音词
由一个音节构成
复音词
由两个或两个以上音节构成
按语素划分
单纯词
由一个语素构词
单音词都是单纯词,但单纯词不都是单音词
有些双音节的单纯词过去叫做联绵字(也叫联绵词)
双声
声母相同
叠韵
韵母相同
合成词
由两个以上语素构成
现代汉语中大部分词是合成词
构词成分
词根
表示一定的概念意义
不定位语素
词缀
前缀
中缀
后缀
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根构成
复合词
并列式
定中式
状中式
述宾式
述补式
主谓式
重叠式
在词根前边或后边加上词缀构成
派生词
前缀式
后缀式
造词的理据
直接理据
间接理据(主要)
重新构造
复合式
派生式
音变
改变词性
比拟
引申
借代
用典
缩略
词义
性质
概括性
独特性
社会性
主观性
模糊性
内容
理性意义
概念义
关系义
情状义
情感意义
褒贬义
敬谦义
语域意义
口语和书面语
特殊语体和普通语体
语法意义
义项
义项的归纳
一个词所表示的意义可以用义项来表述
义项归纳具有主观性
分类
单义词
多义词
关系
本义
引申义
比喻义
借代义
基本义
变化
内容的深化
范围的扩大
范围的缩小
转移
情感意义的变化
词和词的关系
多维关系
形式关系
同音词
同字词
逆序词
意义关系
类义词
表示相同类别意义的词
上下位词
表示类意义的词
上位词
表示种意义的词
下位词
近义词
理性意义相同
同义词
理性意义相近
近义词
反义词
绝对反义词
非此即彼
相对反义词
固定用语
成语
形式
多由四音节构成
相对固定
来源
古代典籍中的语句、故事
民间流传
现当代的创造
结构
并列式
定中式
状中式
主谓式
述宾式述补式
连竖式
意义
字面意义
非字面意义
惯用语
指人们口头上习惯使用的比较形象的固定短语
多数是三音节的
大多是谓词性
歇后语
构成
语面
语底
表意手段
比喻
谐音双关
谚语
单联
双联
专门用语
学科或行业术语
专有名称
人名
地名
单位名
团体组织名
词语的规范化
词典
词典类型
专业类词典
百科词典
专科词典
语文类词典
汉语单语词典
按使用年代分
古今汉语词典
古汉语词典
现代汉语词典
按适用范围分
普通词典
方言词典
作品词典
作家词典
按用途分
通用词典
教学用词典
学习用词典
汉语——外语对照词典
词典释义
解释的项目
书写形式
读音
词性
来源
色彩
配例
释义
释义的方法
提供近义词
否定反义词
解释语意
下定义
描述特征
列举个体
词汇教学
基本原则
需有所选择
需分段进行
重在使学生掌握方法
难点
语法
语法概说
语法和语法学
语法可分为
语法的性质
抽象性
民族性
层次性
词法
语法单位
语素
词
短语
句子
词的分类
实词
体词
名词
名词的附类
方位词
单纯
合成
数词
基数词
序数词
系数
位数
概数
小数
分数
倍数
量词
物量词
动量词
复合量词
谓词
动词
根据语义特征
动作动词
存现动词
心理动词
使令动词
根据所带宾语情况
及物动词
形式动词
单宾动词
双宾动词
给予类
取得类
述说类
不及物动词
根据动词的情状
静态动词
持续动词
瞬间动词
终结动词
比较特殊的动词
趋向动词
助动词
判断动词
形容词
性质形容词
一般形容词
唯谓形容词
状态形容词
AA式
AB式
AABB式
ABB式
A里XY式
A不X(Y)式
加词
区别词
单音节区别词
两个音节以上的区别词
附加式
复合式
副词
表示程度
表示范围
表示时间
表示情态
表示语气
表示否定
虚词
关系词
连词
连接词和短语的连词
连接分句和句子的连词
既能连接词和短语,也能连接分句和句子的连词
介词
表时间、空间
表关涉对象
表原因、目的
表凭借、依据
表施事、受事
表排除
辅助词
助词
结构助词
比况助词
动态助词
估量助词
列举助词
其他助词
语气词
表示陈述语气
表示疑问语气
表示祈使语气
表示感叹语气
拟声词
叹词
代词
人称代词
指示代词
疑问代词
词类的兼用和活用
短语
短语的类型
短语的结构类别
实词和实词组合的短语
五种基本短语
主谓短语
陈述和被称述的关系
述宾短语
支配和被支配
述补短语
补充和被补充
偏正短语
修饰和被修饰
联合短语
并列或选择
连动短语
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动词或述宾、述补、状中等调词性短语连用
兼语短语
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谓词性词语连用
同位短语
由两个部分组成,两个部分表示问一个事物,在意义上互相补充说明
量词短语
数词、指示代词、疑问代词与量词组合而成
方位短语
由两个部分组成,前一部分是词或短语,后一部分是方位词
实词和虚词共同组合的短语
介宾短语
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是介词,后一部分是体词或体词性短语
“的”字短语
由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是词或短语;后一部分是助词的。的是这类短语的标志
“所”字短语
由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是助词所、后一部分是动词。所是这类短语的标志
比况短语
由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是词或短语,后一部分是表比况的助词似的、一般、一样、般等
短语的功能类别
名词性短语
主要做主语、宾语、定语,—般不做谓语
动词性短语
在句子中主要做谓语,有时也能做主语和宾语
形容词性短语
在句子中主要做谓语、定语,有时也可以做状语、补语
副词性短语
在句子中只能做状语
层次分析
语法成分
主语和谓语
充当主语的成分
体词性主语
谓词性主语
充当谓语的成分
动词或动词性短语
形容词或形容词性短语
少数名词
主语的语义类型
施事主语
受事主语
中性主语
宾语和补语
宾语
宾语的语义类型
受事宾语
施事宾语
中性宾语
双宾语
给予类
取得类
予取类
补语
意义类别
趋向补语
程度补语
情态补语
数量补语
结构类别
根据述语后用不用得,可以将补语分成三类
不能用得(黏合式补语)
程度补语
数量补语
必须用得
情态补语
用得(不)与不用得(不)构成平行格式
结果补语
趋向补语
定语和状语
定语、状语区分的三条标准
修饰语的性质
中心语的性质
整个偏正短语的性质
定语
限制性定语
描写性定语
状语
限制性状语
描写性状语
句子的分类
句型
句子的结构分析
单句的结构类型
主谓句
名词性谓语句
动词性谓语句
动词谓语句
述宾谓语句
述补谓语句
连动谓语句
兼语谓语句
形容词性谓语句
主谓谓语句
非主谓句
名词性非主谓句
动词性非主谓句
形容词性非主谓句
复句的类型
一般复句
联合复句
并列关系复句
连贯关系复句
递进关系复句
选择关系复句
偏正复句
因果关系复句
条件关系复句
转折关系复句
让步关系复句
紧缩复句
句子的特殊成分
提示成分
独立成分
句式
兼语句
连动句
现存句
“把”字句
“被”字句
“是”字句
句类
陈述句
疑问句
感叹句
祈使句
句子的变化
倒装
特点
类型
主谓倒装
状语后置
宾语前置
追加
句尾追加
追加主语
追加述语
句中追加
追加修饰语
省略
特点
可还原性
有条件性
主语省略的普遍性
类型
会话省
上下文省
承前省略
蒙后省略
自述省
语法的规范化
语法规范的基本问题
方言语法现象与语法规范
动态语法现象与语法规范
中介语语法现象与语法规范
语法教学
基本要求
要具有对外汉语语法教学的基本观念
能够深入理解并全面把握整个教学语法体系
能够充分认识第二语言学习者的学习规律和特点
能够灵话运用各种语言学的理论方法研究汉语语法的特点和难点
基本原则
合理安排语法教学内容
语法讲解要与语境相结合
重视练习、讲练结合
语法教学的难点
语用
语用概说
语用的定义及由来
语用和修辞
语言运用的原则
语句排列原则
会话合作原则
新鲜
准确
适量
语言规范原则
逻辑规范
语法规范
修辞规范
选词与造句
修辞与语音
修辞格
比喻
明喻
暗喻
借喻
比拟
拟人
拟物
夸张
扩大夸张
缩小夸张
超前夸张
借代
特征、标志代本体
专名代泛称
具体代抽象
部分代整体
原因与结果一类的借代
对偶
正对
反对
串对
排比
句子排比
句子成分排比
顶真
回环
仿词
拈连
反语
双关
谐音双关
语义双关
修辞方式的综合应用
连用
兼用
套用
引论
汉语和现代汉语
汉语
汉藏语系
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语言之一
现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形成
汉民族的语言
共同语
方言
北方方言区
华北官话
西北官话
西南官话
江淮官话
吴方言区
湘方言区
赣方言区
客家方言区
闽北方言区
闽南方言区
粤方言区
晋语方言区
平话方言区
现代白话文和普通话的形成
白话文运动
国语运动
蔡元培主持的教育部颁布《国音汇编》
现代汉语形成过程中现代汉语形成过程中的历史文化背景
多元的汉文化起源
具有统一作用的文字
传入中国的佛教文化
“四声”理论的建立
书面口语化倾向的产生
大量借词进入汉语词汇
社会动荡带来的人口迁徙
现代汉语的特点
语音
没有复辅音
元音占优势,复元音构成的音节多
音节有声调
词汇
双音节词占优势
广泛采用词根复合法构成新词
语法
语序和虚词是表达语法关系的主要手段
词类和句子成分之间不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
有丰富的量词
汉语的现代化、规范化和汉语课程的学习
汉语和现代语言学
现代汉语规范化
现代汉语规范化的意义
现代汉语规范化的标准
<span style="color: rgb(43, 48, 51); font-size: 15px; white-space: normal;">统一规范的现代汉民族共同语就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普通话</span>
语音方面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
词汇方面以北方方言为基础
语法方面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规范
新时期语言文字工作的方针和任务
方针
贯彻执行国家关于语言文字工作的政策和法令
促进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
继续推动文字改革工作
使语言文字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更好地发挥作用
主要任务
做好现代汉语规范化工作,大力推广和积极普及普通话
研究和整理现行汉字,制定各项有关标准
进一步推行《汉语拼音方案》,研究并解决实际运用中的有关问题
研究汉语和汉字的信息处理问题,参与鉴定有关成果
加强语言文字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做好社会调查和社会咨询、服务工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
现代汉语课程的学习
要注重理论知识的系统性
要注重共时和历时的比较
要注重实践能力的提高
语音
语音概说
语音的性质
物理性质
音高
音强
音长
音色
生理性质
发音器官
提供发音原动力的肺和气管
作为发音体的喉头和声带
作为共鸣器的口腔、鼻腔
社会性质
民族特征和地域特征
系统特征
普通话语音系统由22个声母、39个韵母和4个声调组成,声调在汉语里有区别意义的作用
汉语音节里没有辅音相连的情况
汉语的[l]音素只能出现在音节的开头
语音单位
音节
语音结构的基本单位,是人们在听觉上能自然感觉到的一个发音片段
两种不同的分析方法
音素分析法
声韵调分析法
音素
元音
发声特点
气流通畅
声带颤动
紧张状态
发音器官的各个部位均衡地保持一种极其自然的紧张状态
用力平衡
<span style="color: rgb(43, 48, 51); font-size: 15px; white-space: normal;">呼出的气流较弱但能从发音器官的通道上自由地通过</span>
声音响亮
10个元音
a、o、e、ê、i、u、ü、er、-i[ɿ]、-i[ʅ]
辅音
发音特点
气流受阻
声带颤动、不颤动均有
肌肉有紧张点
力度较大
响度较弱
22个辅音
浊辅音
m、n、I、r、ng
清辅音
b、p、f、d、t、g、k、h、j、q、×、zh、ch、sh、z、c、s
声母、韵母和声调
声是声母,韵是韵母,调是贯通整个音节的声调
声母是每个音节起首的辅音,韵母是音节中声母后面的部分
声调是指整个音节的高低升降的变化,主要由元音音高的升降和音长的总和形成
记音符号
《汉语拼音方案》
产生
1958年 2月11日
文件号是ISO-7098
组成
声母表
韵母表
字母表
声调符号
隔音符号
优点
符号数目少
采用国际通行的拉丁字母,书写方便,也有助于国际交流
字母记录汉语音位,简洁实用
用途
给汉字注音
学习普通话和帮助外国人学汉语的工具
设计特殊语文
制订少数民族文字
拼写人名、地名、科学术语等
排序索引、资料检索
中文信息处理
国际音标
精确性
通用性
实用性
开放性
声母和韵母
声母发音情况
b 双唇不送气清塞音
p 双唇送气清塞音
m 双唇浊鼻音
f 唇齿清擦音
z 舌尖前不送气清塞擦音
c 舌尖前送气清塞擦音
s 舌尖前清擦音
d 舌尖中不送气清塞音
t 舌尖中送气清塞音
n 舌尖中浊鼻音
l 舌尖中浊边音
zh 舌尖后不送气清塞擦音
ch 舌尖后送气清塞擦音
sh 舌尖后清擦音
r 舌尖后浊擦音
j 舌面不送气清塞擦音
q 舌面送气清塞擦音
x 舌面清擦音
g 舌根不送气清塞音
K 舌根送气清塞音
h 舌根清擦音
韵母的分类
韵头
韵腹
韵尾
39个韵母
韵母的发音
a 央、低、不圆唇元音
o 后、半高、圆唇元音
e 后、半富、不圆唇元音
ê 前、半低、不圆唇元音
i 前、高,不圆唇元音
u 后、高、圆唇元音
ü 前、高、圆唇元音
-i[ɿ]舌尖前、高、不圆唇元音
-i[ʅ]舌尖后、高、不圆唇元音
er 央、中、不圆唇卷舌元音
声调和音节
声调
声调的性质和作用
调值和调类
调值
55
35
214
51
调类
中古(汉唐宋)时期
平
上
去
入
现代(五四至今)(方言)
阴平
阳平
阴上
阳上
阴去
阳去
阴入
阳入
普通话
阴平
阳平
上升
去声
音节结构和声韵调配合规律
调和语气词啊的音变
语音的节律
语调
停顿
生理性停顿
逻辑停顿
强调停顿
音步
音节音步
韵素音步
重音
词重音
句重音
语法重音
语意重音
强调重音
句调
平调
降调
升调
曲折调
凸曲调
凹曲调
韵律
平仄
押韵
语音的规范化
语音规范化的必要性和意义
语音规范化的必要性
语音规范化的意义
确立语音规范的标准
普通话读音不采用北京土音
异读词的规范
轻声、儿化的规范
语气词的音变规范
推广标准音
国家推出普通话水平测试是为了推广普通话工作逐步走向
制度化
规范化
科学化
语音教学
语音教学的基本原则
集中教学与长期训练相结合
语音教学和语流教学相结合
声韵调全面训练与突出声调相结合
自觉模仿为主,音理指点为辅
语音教学的难点
声母教学
韵母教学
声调教学
音节教学
汉字
汉字概说
汉字的产生
汉民族的祖先在长期的劳动生产和杜会实践中,为适应交际需要而独立创造出来的书面交际工具
汉字是不同时代、不同地区的人民群众在生产实践中创造并逐步丰富和完善起来的
汉字的特点
从形体看是方块平面型的文字
在语音上表示音节
在意义上代表语素
不实行分词连写
有其理据性
具有稳定性
汉字和汉语
汉字适应汉语以单音节为主的特点
汉字适应汉语同音语素多的特点
汉字适应汉语非形态语言的特点
汉字适应汉语方言复杂的特点
汉字的形体
汉字形体的演变
甲骨文
金文
篆书
大篆
小篆
隶书
楷书
草书
行书
现行汉字的形体
印刷体
手写体
汉字的构成
汉字的结构单位
笔画
一(横)
丨(竖)
丿(撇)
丶(点)
乛(折)
部件
部件的名称
左旁右边
上头下底
内心外框
中”腰“
四”角“
偏旁
部首
整字
独体字
合体字
汉字的笔顺
笔顺规则
先横后竖
先撇后捺
先上后下
先左后右
先进后关
先中间后两边
点在上边或左上,先写点
左上、右上两面包围结构的字书写时大多数是先外后内
左下两面包围结构的字,一般先内后外,例如建、这;也有一部分先外后内,例如赵、尬
三面包围结构的字,缺口朝上,先内后外,例如凶、函;缺口朝下,先外后内,例如冈、周;缺口朝右,先上后内再左下,例如匠、医
标准
《印刷通用汉字字形表》
《现代汉语通用字表》
《现代汉语通用字笔顺规范》
汉字的构造方法
造字方法
古代汉语造字方法
象形
指事
形声
会意
现代汉语造字方法
记号字
会意字
形声字
切音造字法
省形造字法
结构方式
独体结构
合体结构
左右结构
左中右结构
上下结构
上中下结构
内外结构
全包围结构
三面包围结构
上三包围结构
下三包围结构
左三包围结构
两面包围结构
左上包围结构
左下包围结构
右上包围结构
嵌入结构
汉字的检索
汉字检字法的分类
形序法
笔画法
部首法
四角号码法
音序法
声韵法
注音字母法
汉语拼音字母法
义序法
常用的汉字检字法
部首检字法
汉语拼音音序检字法
笔画顺序检字法
四角号码检字法
汉字的规范化
汉字的整理
简化笔画
不作筒化偏旁用的简化字
可作简化偏旁用的简化字
不能单独成字的简化偏旁
应用简化字和简化偏旁组成的简化字
精简汉字
淘汰异体字
更改地名生僻字
同音替代
统一计量单位名称用字
规范字形
力求与手写体一致
折笔改为直笔
连接个别笔画结构
删去可有可无的笔画
精简偏旁、部件数量
适当使用按音分化原则
字形结构和笔势尽量适宜于横写
汉字标准化
定量
定形
定音
定序
汉字的信息处理
编码
输入
存储
编辑
输出
传输
汉字教学
目标和范围
写
念
认
说
查
基本原则
语和文先分后合,初期汉字应按自身规律独立教学
强化汉字教学,字与词教学相结合
把握汉字的构成规律和基本理论,利用汉字的表意和表音功能识记汉字
教学的难点
难读
难写
难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