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药理学总论
药理学总论,包括四章内容:绪言、药效学、药动学、影响药物效应的因素。根据人卫第九版教材与景晴药理学整理。
编辑于2022-05-15 19:58:03总论(4章)
绪言
药理学的性质与任务
药物与毒物
药物:可以改变或查明机体的生理功能及病理状态,用于预防、诊断和治疗疾病的物质
毒物:在较小剂量即对机体产生毒害作用、损害人体健康的化学物质
药理学与毒理学
药理学
研究内容
药物效应动力学: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作用机制
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药物在机体的影响下发生的变化及其规律
概念::是研究药物与机体(含病原体)相互作用及作用规律的学科
毒理学
概念:研究药物对机体伤害作用的学科
要区别,从三点来看
药理
剂量正常,有效性,病理模型上实验
毒理
剂量较小,安全性(伤害机体)、正常机体实验
药物与药理学的发展史(了解)
新药开发与研究
掌握新药研究的过程
临床前研究
临床研究
分四期
1期:起始阶段,初步看药理作用,20-30个人
2期:对新药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做出初步评价,并推荐临床给药剂量,至少100人
3期:批准上市前、试生产期间,对新药的有效性、安全性进行社会性考察,不少于300
4期:上市后在社会人群大范围内继续进行安全性和有效性评价
上市后药物检测
药效学
研究药物对机体作用,作用规律及作用机制的科学。
药物作用与药理效应
药物作用是动因,是分子反应机制。具有选择性与特异性 药理效应是结果,是机体反应的表现,对不同脏器具有其选择性。两重性,即具有治疗作用与不良反应。 功能上升为兴奋,下降为抑制,过度兴奋转入衰竭是另一种抑制。 用药的基本原则:急则治其标,缓则致其本。
治疗效果
药物作用的结果有利于改变患者的生理、生化功能或病理过程,使患病的机体恢复正常
对因治疗:治本
对症治疗:治标
不良反应(作用特点、概念,选择题)
凡不符合用药目的,并为患者带来不适和痛苦的反应。
副反应
治疗剂量时出现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反应
特点
发生的原因:选择性低
治疗剂量下、与治疗目的无关、较轻微、可以预料并自行消失、随治疗目的而改变
毒性反应
剂量过大或积蓄过多时产生的危害性反应,一般比较严重,但是可以预知并应该避免发生
特点
任何药物剂量过多都可能出现毒性反应
剂量↑严重性↑
不会自动消失
不同药物毒性作用涉及的系统不同
后遗效应
停药后血药浓度已降至最小有效浓度以下时残存的药理效应
巴比妥类催眠药,次日乏力、困倦
停药反应
突然停药后原有疾病的加剧或恶化,又称反跳现象
普萘洛尔、可乐定、糖皮质激素..
变态反应
特点:1.反应性质与药物原有效应无关 2.用药理阻断药解救无效 3.反应严重程度差异大,与剂量无关
特异质反应
特点:1.用药理阻断药解救有效 2.与药物固有药理作用基本一致 3.反应严重程度与剂量成正比
药物作用的选择性取决于药效学特性
药物剂量与效应关系
量效曲线 量反应————---个体 药物作用规律: 一定剂量范围内,药剂量↑,药理效应↑(达到最大效应)--药剂量↑ 药效应基本不变,毒性作用↑ LD50--半数致死量,ED50--半数有效浓度 治疗指数(IT)LD50/ED50
概念
量效关系:药理效应与剂量在一定范围内成比例
量效曲线(选择):用效应强度为纵坐标、药物剂量或药物浓度为横坐标作图,则可得量效曲线。(达到一定量,效应—但毒性↑)
药理效应按性质分量反应、质反应
量反应
效应的强弱呈连续增减的变化,可用具体数量或最大反应的百分率表示
量效曲线
图
特定位点
阈浓度:刚刚能引起效应的最小药物剂量(浓度)
效能Emax:产生最大效应的最小药物剂量
半最大效应浓度EC50:能引起50%最大效应的药物浓度
效价强度:能引起等效反应(一般采用50%效应量)的相对浓度或剂量,其值越↓则强度越↑
质反应
药理效应随药物剂量或浓度的增减表现为反应性质的变化 以+/-,全或无表现
量效曲线
图
特定位点
半数有效量ED50:能引起50%的实验动物出现阳性反应时的药物剂量
效应为死亡,则称半数致死量LD50
评价药物安全性
治疗指数TI:LD50/ED50(若两曲线首尾有重叠则不能用)
↑,安全↑
安全范围:ED95与LD5之间的距离
↑,安全↑
可靠安全系数CSF:LD1/ED99
↑,安全↑
药物作用机制
受体特性
高灵敏性
高特异性
高亲和性
饱和性
可逆性
多样性
竞争性
可调节性
受体与药物的相互作用(了解学说的中心思想)
占领学说:受体只有与药物结合才能被激活并产生效应,而效应的强度与被占领的受体数目成正比,当受体全部被占领时出现最大效应
补充:药物与受体结合不仅需要亲和力,而且还需要有内在活性才能激动受体而产生效应
作用于受体的药物分类
激动药
亲和力+内在活性=能与受体结合并激动受体而产生效应
按内在活性大小分类
完全激动药:内在活性强
部分激动药:内在活性不强
与完全激动药并用可以拮抗完全激动药的部分效应(反向激动药)
拮抗药
亲和力+0内在活性=拮抗激动药或内源性配体
按拮抗药与受体结合是否具有可逆性分类
竞争性拮抗药
可逆,量效曲线平行→,最大效能不变,效能-,效价↓
用拮抗参数pA2表示竞争性拮抗药的作用强度
定义:当激动药与拮抗药合用时,若两倍浓度激动药所产生的效应恰好等于未加入拮抗药时激动药所引起的效应,则所加入拮抗药的摩尔浓度的负对数为pA2。↑,拮抗作用↑
还可以判断激动药的性质,两种被同一种拮抗药拮抗,且二者pA2接近,说明作用到同一受体
非竞争性拮抗药
不可逆,量效曲线右下方,螺旋状下移→↓,最大↓,效能效价↓
受体类型
含离子通道的受体:GABA受体
G蛋白偶联受体:M受体、肾上腺素受体、多巴胺受体
酪氨酸激酶受体:胰岛素、生长因子、神经营养因子
调节基因表达的受体:甾体激素、甲状腺激素
细胞内信号传导
物质:环磷腺苷cAMP,环磷鸟苷cGMP,肌醇磷脂,钙离子
受体的调节
脱敏:长期使用一种激动药后,组织或细胞对激动药的敏感性和反应性↓
增敏:可因受体激动药水平↓或 长期应用拮抗药造成(长期使用β受体拮抗药普萘洛尔出现停药反应,是因为β受体的敏感性增高)
药动学
研究药物的吸收,代谢,排泄过程
药物的跨膜转运
药物通过细胞膜的方式:
最主要是简单扩散
其他
主动转运:水溶性维生素
易化扩散:维生素B12经胃肠道吸收、葡萄糖进入红细胞内、甲氨蝶呤进入白细胞
胞饮:脑垂体后叶粉剂可从鼻粘膜给药以胞饮方式吸收
影响药物通透细胞膜的因素
药物的解离度和体液的酸碱度
离子障:分子型易通过细胞膜,离子型不易
pKa解离常数的负对数:表示药物的解离度,是药物解离50%时所在体液的pH。可用HH公式计算
计算题:计算药物的解离度
弱酸性药物:解离度=
弱碱性药物:解离度=
药物浓度差以及细胞膜通透性、面积和厚度
血流量
细胞膜转运蛋白的量和功能
药物在体内过程
吸收
概念:药物从用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
消化道给药
口服:最常用。
主要在小肠吸收
首关消除
从肠道吸收如门静脉系统的药物在到达全身血液循环前必须进过肝脏,如果肝脏对其代谢能力强,或胆道排泄过多,则进入全身血液循环的有效药量就非常少,这种作用称为首关消除。
给药剂量要大于静脉给药剂量
舌下给药可以很大程度避免首关消除作用
直肠给药
注射给药
吸收迅速完全
静脉注射没有吸收过程
影响因素
注射部位血流量
疾病状态
剂型
呼吸道给药
皮肤和黏膜吸收
分布
概念:药物吸收后从血液向组织器官转运的过程,是药物自血浆消除的方式之一
影响因素
与血浆蛋白结合率
游离型:发挥药理作用
结合型:没有活性,血液暂时的贮存库
高血浆蛋白结合率的药物:华法林、非甾体类抗炎药、磺胺类药物、氯丙嗪
体内特殊屏障
组织亲和力
高亲和力的器官不一定是药物作用的靶器官
局部器官血流量
循环血量大的器官(脑、肝、肺、肾)可在分布
比如静脉注射硫喷妥钠(麻醉药),首先分布到血流量大的脑组织,随后在分布到别的血流量少的组织,因此麻醉药奇效迅速但维持时间短,病人麻醉一会就醒了
体液的pH值和药物的理化性质
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后,暂时失去药理活性,吸收加快
代谢
概念:药物吸收后在体内经酶或其他作用发生一系列的化学反应,导致药物化学结构上的转变
部位:肝脏是最主要的药物代谢器官
过程
1相反应:氧化、还原、水解
2相反应:结合
转归
失活:药物活性↓,极性↑,易于排出
活化
仍保持活性
药物代谢酶
专一性酶
非专一性酶:肝药酶:细胞色素p450单加氧酶系
诱导剂:使肝药酶数量增加或活性提高的药物。与其他药物合用使其代谢加快,药效↓
二苯卡马利:苯巴比妥、苯妥英钠、卡马西平、利福平
抑制剂:使肝药酶数量↓,或活性↓。其他药物与之合用,代谢减慢,药效↑
红绿环抱夕阳美,异乡独坐葡萄醉:红、氯霉素、环孢素、西咪替丁、异烟肼、酮康唑、保泰松
特点:非专一性、活性有限、个体差异大
排泄
是药物体内消除的重要部分
肾脏(主要)
肾小球滤过
肾小管分泌
竞争性的抑制经同一机制排泄的其他药物
丙磺舒与青霉素竞争性抑制,减少青霉素的排泄
肾小管重吸收
回收再利用
消化道
肠肝循环
部分药物经肝脏转化为极性较强的水溶性产物,被分泌到胆汁内经胆道及胆总管进入肠腔,然后随粪便排泄,经胆汁排入肠腔的药物部分可经小肠上皮细胞吸收经肝脏进入血液循环。
延长药物血浆半衰期和药物作用维持时间
其他:肺、汗腺、乳汁、泪液、唾液。就是没有肝脏
药物消除动力学
一级消除动力学
按恒定比例消除
与血药浓度成比例
线性动力学过程
半衰期为定值=0.693/K,5个t后药物基本消除
多数药物的消除方式
零级消除动力学
以恒定速率消除
和血药浓度无关
半衰期不为定值
体内药物的药量-时间曲线
最高点--峰浓度
曲线下面积--药物进入血循环的总量大小
多次给药的稳态血浆浓度
经过五个半衰期达到稳态浓度的97%
快速达到稳态浓度的方式:负荷给药法
改变给药剂量和给药间隔时间不会影响到达稳态的时间,只会影响峰值
重要参数
峰浓度和达峰时间
曲线在峰值浓度时表明药物吸收速度与消除速度相等
曲线下面积AUC
反映药物吸收进入血液循环的相对量
一次给药的AUC与剂量成正比
剂量越大,体内药量越多,AUC越大
反映药物的吸收程度——生物利用度
生物利用度F
血管外给药后能被吸收进入体循环的药物相对分量及速度。F=A/D=口服给药的AUC/注射给药的AUC*100%
绝对F
同剂量血管外给药AUC/血管内给药AUC
评价药物吸收程度和速度
相对F
同剂量供试药AUC/对照药AUC
比较2种制剂的吸收情况
反映药物吸收速度对药效的影响
表观分布容积Vd
理论上或计算所得的表示药物占有体液容积=体内药物总量/血浆药物浓度
进行血药浓度和药量的换算(通过Vd直接套公式)
推测药物在体内的分布情况
正常人体液总量42L
Vd=5L:药物分布于血浆中
Vd=10-20L:药物分布于细胞细胞外液
Vd=40L:全身体液
Vd大于体液总量:全身+某一器官/组织中聚集
判断药物排泄速度
消除速率常数Ke
单位时间内消除药物的分数
反映体内各种途径消除
消除半衰期t1/2
血浆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一级消除:t=0.693/Ke
固定值,不受药物初始浓度和给药剂量的影响,仅取决于Ke就是什么药物
零级消除:t=0.5*C0/Ke
清除率CL
药物剂量的设计和优化
多次给药的稳态血浆浓度
连续给药,5个t1/2到达稳态浓度Css(坪值)
稳态浓度高低与每日药量成正比
改变剂量不改变给药间隔,只改变稳态浓度
给药间隔越短,波动幅度越小
首剂加倍:第一次药量是常规剂量的两倍,可使血药浓度迅速达到坪值
为了维持药物疗效,应该根据药物半衰期确定给药间隔
影响药物效应的因素
药物因素
药物制剂、给药途径
药物相互作用
不改变药物在体液中的浓度但是影响药理作用,↑:协同作用;↓:拮抗作用
改变浓度,药动学改变
机体因素
年龄
性别
女性用药考虑“四期”:月经期、妊娠期、分娩期、哺乳期
遗传
疾病状态
回肠或胰腺疾病,心力衰竭或肾病综合征均可导致回肠黏膜水肿,使药物吸收不完全
营养不良可使药物效应增加?
心理因素-安慰剂效应
长期用药引起的机体反应性变化
耐受性和耐药性
依赖性、停药症状
生活习惯
吸烟可使肝药酶活性↑
乙醇对多数中枢神经系统药、降血糖药有↑作用
少量饮酒可使肝药酶活性增加
茶叶可影响药物吸收
低蛋白饮食使药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