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邓小平理论
这是一篇关于事业单位考试政治邓小平理论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有邓小平理论概述、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等。
编辑于2022-05-20 11:36:38邓小平理论
邓小平理论概述
邓小平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的回答了在中国这样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
形成的历史条件
时代背景
和平与发展
和平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目的
历史根据
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的总结
现实依据
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
理论基础
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十三大到十四大是邓论体系的正式形成阶段
十四大到十五大明确提出邓论概念并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邓论形成的重要时间点
1992年召开的十四大,标志邓论的正式形成和成熟
十五大,正式明确了邓论的提法,并作为指导思想写入党章
1999年3月,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将邓论作为国家指导思想写入宪法
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
什么是社会主义
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列主义的精髓,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也是邓论的精髓,还是中共思想路线的核心内容
邓论重新确立的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破除“两个凡是”,开启解放思想的帷幕
第二阶段:支持“真理标准”讨论,为党在思想路线上的全面拨乱反正做必要的理论准备
第三阶段:胜利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全面拨乱反正,恢复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正确思想路线
第四阶段:总结建国以来党的历史经验教训,科学地评价毛泽东及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
第五阶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等领域得到全方位的贯彻和展开
实事求是的基本要求
首先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其次从理论联系实际
再次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解放思想的基本要求
首先解决旧问题
其次解决新问题
都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二者辩证关系
解放思想是前提,实事求是是目的,二者是统一的,基础在于实践
解放思想就是实事求是
社会主义本质论
形成和发展
1980年,邓小平首次提出社会主义本质概念,并逐渐确立了生产力作为检验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
1986年,概括出社会主义的两大原则:发展生产和共同致富
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正式提出社会主义本质
江泽民提出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
主要内容
做题技巧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体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本质要求之一)
共同富裕
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
体现社会主义的最大的优越性
社会主义的最高价值原则和灵魂
共同富裕+公有制=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
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根本任务
从生产力的角度解决发展中的效率问题
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
根本方向
从生产关系的角度解决了公平的问题
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目的和根本原则
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角度,解决了效率与公平的统一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
基本路线(十三大)
十三大提出初级阶段党的基本路线
核心内容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其本质是“解放与发展生产力”
四项基本原则: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口诀:射人中马)
如何坚持
必须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
关键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
必须把改革开放和四项基本原则结合起来
必须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改革是动力
发展是目的
稳定是前提
基本纲领(十五大)
十五大首次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经济纲领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政治纲领
党
人民
法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就是在党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文化纲领
培育四有公民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战略
三步走战略
三步走做题
单选题
三步走战略第三步的目标(A)
A、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B、到21世纪中叶建国一百周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题干中没有任何指示的时候,两个选项发生冲突的时候,默认考的是十三大的,其他的情况不管是那一大的三步走都是对的
判断题
第三步的目标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基本实现现代化(对)
十三大
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
第二步,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十五大
第一步,21世纪第一个十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第二步,在经过十年,到2020年建党一百周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
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建国一百周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十七大
到21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
十九大
第一个阶段,从2020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第二个阶段,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新型工业化
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以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关注西部大开发,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是增进民族团结,保持社会稳定和边境安全的根本保证
西部大开发的范围包括12个省,五个自治区全部在内
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自治区、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回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
五个自治区+重庆及相邻省份(重庆、四川、贵州、陕西)+其他三省(云南、甘肃、青海)
内蒙古最早成立(1947年),建国后新疆最早成立(1955年),西藏最晚成立(1965年)
农村与城镇
繁荣农村经济、推进城镇化进程
我国是多元化的城镇道路,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科教兴国战略
科教兴国战略是对邓小平“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思想的实践和贯彻落实
1996年人大八届四次会议将科技兴国正式确定为我国的基本国策
内涵: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教育为本,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
做题技巧:优先教育、关键在人
创新能力已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
可持续发展战略
1995年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确定
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把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推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着力点
乡村振兴战略
解决的是三农问题
三农:农业、农村、农民
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城乡发展一体化
怎么建设社会主义
改革
制度→革命
我国的根本制度是社会主义制度
经济制度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要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分配制度: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政治制度:1根本3基本
一个根本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三个基本制度
政党制度: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8个民族党派)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文化制度(我国正在建立、健全文化制度阶段)
体制→改革
改革的性质: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目的: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地位:第二次革命,发展的动力
改革是对内的经济、政治、文化的改革
经济改革
市场经济体制
十四大正式确立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政治改革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
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
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是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需要
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我国政治体制本身有弊端
是适应经济体制改革、实现现代化的需要
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是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大计
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三大目标
巩固社会主义制度
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
发扬社会主义民主,调动广大人民的积极性
制度→生产力→民主政治
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内容
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改革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和完善决策机制,完善民主监督制度等
领导方式:政治领导、思想领导、组织领导
执政方式:民主执政、科学执政、依法执政(科学执政是前提)
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原则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必须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在党的领导下有步骤有秩序的进行
依法治国
地位
党领导人民治理的基本方略
是人民当家作主的进步保障
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是社会文明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
是维护社会稳定、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
基本内容
有法可依
前提、基础
有法必依
中心环节
违法必究
保证、保障
执法必严
关键
重要意义
完备的法律体系是实施依法治国的重要前提
完善的行政制度和司法制度是实施依法治国的基础
加强法制教育,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是依法治国的重要条件
文化改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特点: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时代性、开放性和广泛的群众性
中特理论体系的特点:民族性、时代性、开放性和实践性
作用:为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思想保证
文化建设的目标是培育四有公民
四有公民
有理想
目标
有道德
基础
有文化
条件
有纪律
保证
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思想道德建设
是核心和灵魂
教育科学文化建设
是基础
思想道德建设决定教育科学文化建设
文化建设的基本途径
牢牢把握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前进的方向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大力发展教育和科学
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继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开放
社会主义的外交战略和外交政策
我国逐步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对外开放格局
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国际环境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和平与发展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要求,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基本趋向
和平与发展揭示了当今世界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
和平问题和发展问题相互交织,密不可分
对外开放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不是权宜之计)
以加入世贸为契机,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
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进一步发展对外贸易
进一步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
积极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而以“走出去”为主的对外开放战略
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根本目标:维护国家利益
基本目标: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基本立场:独立自主
基本宗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独立自主是我国发展对外关系的根本原则
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处理党际关系的四项原则
独立自主
核心
完全平等
基础
互相尊重
关键
互不干涉内部事务
重要保证
反对霸权主义
本着“互相尊重、求同存异”精神处理国际事务
外交战略变化过程
建国初期:毛泽东提出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三大政策
60年代:“两条线”外交战略,两只拳头达人,重点发展同亚非拉国家关系
70年代外交成就
中美建交
1971年26届联合国恢复中国合法权利
中日邦交
80年代进行重大战略性调整:无敌国外交,真正的不结盟
90年代邓小平外交思想:韬光养晦、有所作为
世纪外交战略: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立体化
拓展:各国领导人
香港:林郑月娥
朝鲜:金正恩
韩国:文在寅
美国
第45任:特朗普
第46任:约瑟夫拜登
法国:马克龙
其他
国防和军队建设理论
建设一支现代化、正规化、革命化的军队
贯彻“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
紧紧围绕“打的赢、不变质”两个历史性课题,走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
“一国两制”和祖国统一
形成和发展
“一国两制”的思想来源和理论准备:“一纲四目”
1982年邓小平根据叶九条首次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1984年,全国人大六届二次会议通过了“一国两制”的战略构想,使“一国两制”成为一项基本国策
基本内容
“一国两制”的前提和基础:一个中国
实行两种制度
“一国两制”的“制”指的是制度
在港澳台地区实行高度自治
“一国两制”一开始是解决台湾问题的
“一国两制”不包含外交权
实行“一国两制”长期不变
成功实践
1997年7月1日恢复对香港实行主权
1999年12月20日恢复对澳门实行主权
对台湾做到两岸三通:通邮、通商、通航
重大意义
丰富和发展了马列主义的国家学说
创造性的发展了和平共处原则和统一战线理论
是实现中国国家统一的最佳方式
为解决国际争端和遗留问题提供了新思路和好范例
解决台湾问题坚持的原则
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决不动摇
争取和平统一努力决不放弃
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绝不改变
反对“台独”分裂活动决不妥协
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和领导核心
人民群众是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
依靠工农知识分子、各族人民的团结、爱国统一战线、人民军队
工人、农民、知识分子是人民群众的主体,是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力量
工人:领导力量
农民:最基本力量
知识分子:重要力量
新时期的爱国统一战线
全体社会主义的劳动者
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
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
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爱国者
多选题考点,不包含世界和平
共产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领导方式:政治领导、思想领导、组织领导
执政方式:民主执政、科学执政、依法执政
科学执政是前提
按“三个代表”要求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党面临的四大考验
执政考验
改革开放考验
市场经济考验
外部环境考验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新世纪党的建设的纲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