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第11章——微生物
1.教材三级目录(旧教材,添加了新教材的内容)2.基础知识梳理3.适合:考前知识点复习、查漏补缺、知识体系建立
自然人作为民事权利主体的知识点框架导图(民法总论中的内容) 重点:民事权利能力、民事行为能力
1.新教材课标 2.三个维度:政治、经济、文化。晚清、从独立的封建社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新教材课标 2.时间轴 三个维度:政治、经济、文化。明朝,封建社会的固化、清朝,封建社会的僵化危机等。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老人与海》思维导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阿房宫赋》思维导图
《西游记》思维导图
《水浒传》思维导图
《茶馆》思维导图
《朝花夕拾》篇目思维导图
英语词性
生物必修一
高中物理知识点思维导图
微生物
1.微生物的探究历程
微生物学的建立
列文虎克-第一个看见细菌
巴斯德
曲颈瓶实验:证明了只有在有活细菌存在的条件下才能繁殖出新的细菌
彻底否定了“自然发生说”
发酵是由微生物活动引起的
制酒制醋等是微生物参与的发酵过程
葡萄酒变质是有害微生物的作用
巴氏消毒法:62℃保持30min
优点:既杀死有害微生物又保存了营养物质
缺点:仍保有小部分耐热细菌
疾病是由病原微生物引起的
有些疾病与发酵具有相同之处→科赫等分离出炭疽芽孢杆菌等→微生物致病论被证实
巴斯德-免疫法:发明炭疽病疫苗和狂犬病疫苗
微生物研究 形态描述→生理学研究
建立微生物技术:纯种分离、培养和无菌操作等
微生物学与生物学发展主流的汇合
“一个基因一个酶”学说→将微生物与遗传学和生物化学紧密结合→微生物学逐渐与生物学发展的主流汇合
2.显微镜下的微生物
真细菌和古细菌∈单细胞原核生物
真细菌(通常环境条件)
结构
基本结构:细胞壁、细胞膜、拟核、细胞质
特殊结构:荚膜、鞭毛、菌毛、质粒
繁殖方式:分裂繁殖
生长条件恶劣时一个细菌形成一个芽孢(休眠体)→条件适宜时一个芽孢萌发形成一个细菌
芽孢在高压灭菌条件下才能杀灭
古细菌(极端环境条件)
青霉素不能抑制其细胞壁的合成且对利福平(抑制真细菌RNA的合成)不敏感
真菌∈真核生物
异养型微生物∈分解者
酵母菌
单细胞
以出芽或孢子的方式繁殖
霉菌
营养体基本结构:菌丝
通过无性(孢囊孢子、分生孢子)孢子或有性孢子(接合孢子)繁殖
应用
某些青霉用于发酵生产青霉素或酶制剂
某些曲霉和根霉时发酵工业的重要菌种
蕈(俗称:菌菇)
地上部分
子实体:菌盖+菌柄
地下部分
丝状,与菌柄相连
原生生物
原生生物的祖先很可能时真菌、植物和动物的祖先
单细胞藻类∈真核生物
有含有光合色素的细胞器 【书例】衣藻的杯状的叶绿体
衣藻、小球藻、硅藻
影响
水域生态系统的生产者:光合产物增加水体溶解氧,维护水域生态系统稳定
赤潮→其他水生生物窒息死亡;通过食物链危害水生动物和人类
原生动物∈单细胞真核生物
有一个或多个细胞核,时水域中的主要浮游生物
黏菌
共同特性
个体微小
结构简单
分布广
营养方式多样
生长繁殖快
3.微生物的营养
微生物所需要的营养物质
营养物质:满足生物生命轰动所需要的物质
碳源
成为微生物结构物质和代谢产物,通常也是能源物质
有机碳源→异养型微生物
无机碳源:CO₂→自养型微生物
氮源
主要用于合成细胞中的蛋白质、核酸等含氮物质
有机氮源
无机氮源
N₂→固氮菌
不是能源物质
硝酸盐、铵盐→硝化细菌
也是能源物质,用于同化CO₂
无机盐
往往混合在天然物质、自来水等物质中→一般不需要特别加入
生长因子
维生素、氨基酸、碱基(嘌呤和嘧啶)
培养大肠杆菌和能进行光合作用的微生物不需要添加
已加入天然物质的不需要添加
酵母浸膏、牛肉浸膏、植物组织提取液等
水
营养:生物获得和利用营养物质的过程
培养基
配置的基本原则
根据微生物生长需要
自养型微生物:不加有机碳源,加无机氮源
异养型微生物:必须加有机碳源,氮源均可
自生固氮菌:不加氮源,必须加有机碳源
类型
作用:通用培养基&选择培养基
大肠杆菌中加入伊红、美蓝染料→菌落呈有金属光泽的紫黑色
物理性质:液体培养基&固体培养基(加琼脂等凝固剂)
大规模培养→液体通用培养基/分离纯化→固体选择培养基
【实验】培养基的配置
过程:计算→称量→溶解→定容→调pH→高压灭菌→(无菌条件:开启的超净工作台)倒平板
高压灭菌:1.05kg/cm²、121℃保持15-30min
灭菌后待培养基冷却至50℃左右再倒平板
培养皿倒置防止泠凝水污染
【实验】微生物的接种和抗生素抑菌现象的观察
接种和菌落观察
无菌操作:开启的超净工作台+酒精灯火焰旁
接种环划线法接种
每次划线前后都要用酒精灯火焰灼烧接种环且冷却后再划线
划线首尾相连→稀释接种物→单个菌落
接种完倒置培养
抗生素对微生物的抑制作用
无菌操作:开启的超净工作台
无菌玻璃刮产涂布法接种
事先在培养基底部做好记号
透明圈问题
抗生素版(培养基本身透明)
培养基浑浊原因:细菌繁殖引起培养基表面浑浊
透明圈成因:滤纸片周围细菌不能繁殖,形成无菌透明圈
物质降解版(培养基本身不透明)
培养基浑浊原因:培养基中含有某种不透明的物质
透明圈成因:培养基种的某营养物质被消耗,在菌落旁形成透明圈
4.微生物传染病的传播和预防
微生物传染病的传播
传染链
传染源
将病原微生物直接传播给宿主的生物
随人类传染病来说,最主要的传染源时染病的额生物
传播途径
空气传播
飞沫核、尘埃等
接触传播
触碰、接吻、性接触(艾滋病)、口腔分泌物、伤口接触、胎盘、直接接触动物或动物制品
媒介物传播
被污染的无生命媒介物
病媒传播
带有病原微生物的生物
易感人群
对特定的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力
病例数量的规律
先缓慢增长:易感人群多
再快速增长:易感人群多且随感染人数增加,传染力增强
后下降:随感染人员和控制和对易感人群的保护,群体免疫力增强
3各基本环节同时存在才会引起传染病传播
病原菌和病毒的治病过程
病原菌的治病过程
病原菌进入人体后定居再人体的特定组织(高度的专一性)→激活人体免疫系统
感染结局取决于病原菌毒力和人体免疫力的相互作用
毒力>免疫力:显性感染(有明显症状)-“确证”
毒力≈免疫力:潜伏感染(有病灶但不表现出感病症状)
毒力<免疫力:隐性感染(无症状,一段时间后病原菌被杀死)-“无症状”
治病方式
细菌毒素:人体中毒,严重损伤人体,并引起内环境失调
寄生细胞→细胞大量死亡→组织功能受损
病毒的治病过程
病毒的分类
包膜病毒→包膜与宿主细胞膜融合进入细胞
裸露病毒→胞吞进入细胞
治病过程
病毒进入病寄生在宿主细胞中(高度的专一性)
严格的细胞内寄生性
大量繁殖→细胞大量死亡→组织功能受损
寄生再免疫细胞内→免疫力下降→引起并发症
引起细胞癌变
病毒的类型
DNA病毒
RNA病毒
逆转录病毒
非逆转录病毒
新型冠状病毒
微生物传染病的预防
切断传染链中的至少一环
控制传染源
切断传播途径
保护易感人群
接种疫苗是预防微生物传染病最有效的措施
疫苗
制备:利用病原微生物机构或组成上的抗原
病毒的衣壳蛋白,细菌的荚膜、外膜、细胞壁等
有效性很大程度依赖与病原微生物抗原的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