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1946-1956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
结束了帝国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长期压迫剥削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人民真正成为国家主人,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
自然人作为民事权利主体的知识点框架导图(民法总论中的内容) 重点:民事权利能力、民事行为能力
1.新教材课标 2.三个维度:政治、经济、文化。晚清、从独立的封建社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新教材课标 2.时间轴 三个维度:政治、经济、文化。明朝,封建社会的固化、清朝,封建社会的僵化危机等。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老人与海》思维导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阿房宫赋》思维导图
《西游记》思维导图
《水浒传》思维导图
《茶馆》思维导图
《朝花夕拾》篇目思维导图
英语词性
生物必修一
高中物理知识点思维导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
屈辱→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课标1】新中国巩固人民政权的主要措施-对外
1950-1953抗美援朝
背景:美国以联合国军的名义介入朝鲜内战
中国入朝对美作战→美国被迫签订停战协议
意义
打出了国威军威,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
新外交的开创
三大外交政策
“另起炉灶”:不承认国民党政府建立的旧的外交关系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帝国主义在华特权必须取消
“一边倒”:站在社会主义和世界和平民主阵营一边
中华人民共和国迎来第一次建交高潮
取消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特权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如何处理与新兴独立国家的外交关系
二战后的非殖民化浪潮-民族自决
国家利益至上
和平合作外交
标志外交政策的成熟
超越了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异
走向国际舞台
日内瓦会议:第一次以世界大国的身份参加
万隆会议:“求同存异”→万隆精神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具体应用
开放性
包容性
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抗争→对内巩固人民民主专政
【课标1】新中国巩固人民政权的主要措施-对内
内忧:动乱仍频,尚未全国解放;经济凋敝 外患: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军事的包围封锁
政治
新中国的成立
筹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代行人民代表大会的职能
与各民主党派“共参国政、长期合作”
我国政党制度的基础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临时宪法性质
成立-【课标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意义-站起来
结束了帝国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长期压迫剥削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
人民真正成为国家主人,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
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
中华民族开始以崭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历史进入新纪元
经济
“百业待兴”
农村
1950-1952土地改革
《中国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改为土地农民私有
封建制度正式瓦解
城市
物价上涨,市场混乱→稳定物价
历史遗留:国统区通货膨胀
党和政府与资本家争夺市场领导权
行政法律手段-统一货币制度
经济手段-米面之争
结果
1952底国民经济全面恢复
军事
“硝烟未散”
追歼残余:继续进行人民解放战争后期作战
镇反剿匪
探索
【课标3】向社会主义过渡所作出的努力
新制度的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过渡时期总路线
历史必然性
落后的农业国工业水平低
小农私有制问题突出
一化三改-建设与改造并举
一五计划
大大提高国家的工业化水平
特点
重点发展区域在东北地区
东北靠近苏联,便于接受援助
有较好的工业基础
优先发展重工业
重工业的发展有利于轻工业、农业的发展
巩固国防的需要
借鉴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经验
三大改造
农业、手工业-合作社
资本主义工商业-和平赎买
国家资本主义→公私合营
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建立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课标3】民主政治建设
人民民主原则+社会主义原则
1954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第一部宪法-五四宪法
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
根本政治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高权力属于人民
基本政治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意义:提高了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奠定了基础
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新思想引领发展
坚持以毛泽东思想为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
科学性:适合中国国情
以独创性的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理论成果
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探索
主线:模仿苏联的斯大林模式(核心理念)
副线:探索适合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
60-70s:多极化趋势出现
50-60s:两极格局
与西方比较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建立
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
我国力求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国际环境-冷战
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阵营敌视封锁
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
中国共产党取得解放战争的胜利
两半社会
1949-1956 新民主主义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