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病理生理学-心功能不全
病理生理学-心功能不全磷酸肌酸激酶同工型发生转换,磷酸肌酸激酶活性↓,储能形式的磷酸肌酸↓,CP/ATP比值↓、使肌质网中的钙结合蛋白与Ca2+亲和力增大,使肌质网在心肌收缩时不能释放足量的Ca2+
编辑于2022-05-23 15:54:18心功能不全
定义
指各种原因引起心脏结构和功能的改变,使心室泵血量和(或)充盈功能低下,以至不能满足组织代谢需要的病理生理过程,在临床上表现为呼吸困难、水肿及静脉压升高等静脉淤血和心排血量减少的综合征,又称心力衰竭。
病因
心肌收缩性降低
心肌缺血或梗死
心肌炎
扩张性心脏病
药物毒性(阿霉素、酒精)
心室负荷过重
前负荷-容量负荷(心脏收缩前所承受的负荷)
左心室前负荷
二尖瓣或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右心室前负荷
房室间隔缺损出现左向右分流、三尖瓣或肺动脉瓣关闭不全
左、右均增加
严重贫血、甲状腺功能亢进、维生素B1缺乏引起的脚气性心脏病、动静脉瘘
后负荷-压力负荷(心室射血时所要克服的阻力)
左心室后负荷
高血压、主动脉收缩、主动脉狭窄
右心室后负荷
肺动脉高压、肺动脉瓣狭窄
心室舒张及充盈受限
心肌缺血、左心室肥厚、纤维化和限制性心肌病、二尖瓣狭窄、三尖瓣狭窄、急性心包炎、慢性缩窄性心包炎
诱因
代谢需要增加
感染或发热
贫血
心动过速
妊娠及分娩
前负荷增加
高钠饮食
过量输入液体
肾衰竭
后负荷增加
高血压控制不良
肺动脉栓塞
损伤心机收缩性
使用负性肌力药物
心肌缺血或梗死
酗酒
分类
发生部位
左心衰竭
冠心病
高血压
主动脉(瓣)狭窄及关闭不全
临床特征:心排血量减少和肺循环淤血、肺水肿
右心衰竭
COPD、肺动脉狭窄、肺动脉高压、法洛四联症
临床特征:体循环淤血、静脉压升高、下肢甚至全身性水肿
全心衰竭
心肌炎、心肌病
发生速度
急性心力衰竭
BP↓↓
慢性心力衰竭
BP正常
心排血量
低输出量性心力衰竭
冠心病、高血压、心脏瓣膜性疾病(二尖瓣、主动脉瓣狭窄)、心肌炎、心肌梗死
血管收缩,四肢发冷、苍白、脉压减少和动静脉血氧含量差↑
高输出量性心力衰竭
严重贫血、妊娠、甲状腺功能亢进、动静脉瘘、维生素B1缺乏症,
代偿阶段其心排血量明显高于正常,处于高动力循环状态,心输出量绝对值>正常
防治
调整神经-体液系统失衡及干预心室重塑
减轻心脏的前负荷和后负荷
改善心肌的收缩和舒张性能
临床表现
心排血量减少
心脏泵血功能降低
器官血流重新分配
静脉淤血
体循环淤血(右心衰竭及全心衰竭)
静脉淤血和静脉压↑
肝肿大及肝功能损害
胃肠功能改变
水肿
肺循环淤血(左心衰竭)
呼吸困难发生的基本机制
肺顺应性↓
支气管黏膜充血、肿胀及气道内分泌物导致气道阻力↑
肺血管压↑和间质水肿使肺间质压力↑
肺血管旁感受器受刺激
肺毛细血管楔压↑ 左心房舒张压↑ 肺毛细血管内压↑ 肺动、静脉压↑
呼吸困难的表现形式
劳力性呼吸困难
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
端坐呼吸
急性肺水肿
发生机制
心肌收缩功能降低
心肌收缩相关的蛋白改变
心肌细胞数量减少
坏死
凋亡
心肌结构的改变
心肌能量代谢障碍
能量生成障碍
冠心病
休克、严重贫血
心肌过度肥大
维生素B1缺乏
能量储备减少
磷酸肌酸激酶同工型发生转换,磷酸肌酸激酶活性↓,储能形式的磷酸肌酸↓,CP/ATP比值↓
能量利用障碍
Ca2+-Mg2+-ATP酶活性
心肌兴奋-收缩耦联障碍
肌质网钙转运功能障碍
胞外Ca2+内流障碍
肌钙蛋白与Ca2+结合障碍
心肌细胞酸中毒
H+占据肌钙蛋白上的Ca2+结合位点
引起高钾血症,Ca2+内流↓
使肌质网中的钙结合蛋白与Ca2+亲和力增大,使肌质网在心肌收缩时不能释放足量的Ca2+
心肌舒张功能障碍
主动性舒张功能减弱
被动性舒张功能减弱
心脏各部分舒缩活动不协调
区域性病变
心律失常
代偿反应
神经-体液调节机制激活
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激活
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激活
钠尿肽系统激活
心脏本身的代偿
心率加快
压力感受器的调控
血容量感受器的调控
化学感受器的调控
局限性
增加肌耗氧量
明显缩短心脏舒张期,不但减少冠脉灌流量,使心肌缺血、缺氧加重,而且缩短心室充盈时间,减少充盈量,心排血量反而降低
心脏紧张源性扩张(异长自身调节)
每搏输出量↓,心室舒张末期容积↑,前负荷↑,心肌纤维初长度↑(肌节长度不超过2.2μm),此时心肌收缩力↑,代偿性增加每搏输出量,伴有心肌收缩力增强的心腔扩大
Frank-Starling定律
2.2μm(Lmax)
粗、细肌丝处于最佳重叠状态,有效横桥数目最多
>2.2μm
有效横桥数目↓,心肌收缩力↓,每搏输出量↓
3.6μm
粗、细肌丝不能重叠而丧失收缩能力
心肌收缩性增强(等长自身调节)
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儿茶酚胺↑,激活β肾上腺受体,cAMP↑,激活蛋白激酶A,肌膜钙通道蛋白磷酸化,导致心肌兴奋后Ca+↑而发挥正性变力作用
心室重塑
心肌细胞重塑
心肌细胞肥大(量)
反应性心肌肥大
超负荷性心肌肥大
向心性肥大
心肌在长期过度的后负荷作用下,收缩期室壁张力持续↑,心肌肌节呈并联性增生,心肌细胞增粗
特征:心室壁显著增厚,心腔容积正常甚或缩小,使室壁厚度与心腔半径之比↑
高血压性心脏病 主动脉瓣狭窄
离心性肥大
心脏在长期过度的前负荷作用下,舒张期室壁张力持续↑,心肌肌节呈串联性增生,心肌细胞增长,心腔容积↑,又使收缩期室壁张力增大,进而刺激肌节并联性增生,使室壁有所增厚
特征:心腔容积显著增大与室壁轻度增厚并存,室壁厚度与心腔半径之比基本保持正常
二尖瓣或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过度肥大心肌可发生不同程度的缺血、缺氧、能量代谢障碍和心肌舒缩功能减弱,使心功能由代偿转变为失代偿
心肌细胞表型改变(质)
激活ANP、BNP和β-MHC基因
抑制某些功能基因的表达,发生同工型蛋白之间的转换
分泌活动增强,还可以通过分泌细胞因子和局部激素进一步促进细胞生长、增殖及凋亡,从而改变心肌的舒缩能力
非心肌细胞及细胞外基质的变化
心脏以外的代偿
增加血容量
交感神经兴奋
RAAS激活
ADH释放↑
抑制钠水重吸收的激素↓
血流重新分布
肌源性扩张
心肌过度拉长并伴有心肌收缩力减弱的心腔扩大。其已失去心肌收缩力的代偿意义
充血性心力衰竭(CHF)
部分患者由于钠、水潴留和血容量增加,出现心腔扩大、静脉淤血及组织水肿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