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
这是一篇关于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思维导图,包含阿拉伯国家,伊斯兰教是道德基石;欧美国家,基督教的道德基石;亚洲国家,儒家思想、佛教等是道德基石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项目时间管理6大步骤
项目管理的五个步骤
电商部人员工作结构
暮尚正常运转导图
产品经理如何做好项目管理
车队管理
创业者10条创业经
创业十大思维误区
管培生课程作业
商业模型
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
一·、佛教与哲学
真正对中国社会产生影响的,是儒释道三家
不了解佛教,讲无法对中国文化有全面的认识。
魏晋玄学,深受佛教般若思想的影响,般若典籍谈空说无,正是玄学所崇尚的境界
隋唐哲学的内涵主要是佛学,离开佛学思想,隋唐时期的哲学史几乎就是一片空白了
早期的儒家思想比较富有生活气息,发展至宋明理学,则将重点落实与心性
关于心性的内容,是早期中国哲学的薄弱之处,而佛教的大小乘经论,对心性都有丰富且深入的阐述。
佛教对于心性的认识,不仅在理论上有所建树,更落实于具体修正中。尤其是禅宗,特别重视心性的参悟
宋明理学深受佛教影响,是不争的事实
清末民初,谭嗣同、康有为等志士的哲学思想影响了数代国人。他们的思想中,有相当部分源于佛学
谭嗣同的《仁学》受华严及唯实思想的影响
康有为的《大同书》受佛教无我思想的影响
胡适早年撰写《中国哲学史大纲》因为当时对佛教还不了解,不了了之,后来贪开始研究佛教并收集很多禅宗方面的资料,反映来他对佛教的重视及佛教对中国哲学的深远影响
佛教源于宗教和哲学特别发达的印度,具有丰富的哲学内涵,从早期的《奥义书》到六派哲学,佛教思想充分体现出宗教与哲学一体化的特点
传入中国后,祖师大德分别根据佛教典籍中的部分思想建构了不同的修学体系,尤以唯实哲学在学界的影响为最,其思想非常丰富,对精神现象及潜意识分析尤为深入,它着重探讨的是认识与存在的关系
我们认识的对象没有离开我们的认识
我们认识的对象是由我们自己规定的
二、佛教与文学
佛教对中国文学影响十分广泛,佛经浩如烟海。仅《大正藏》便收录了一万多卷经文,佛教中的经典如《金刚经》《维摩传世力作经》《法华经》从文学角度来看,堪称传世力作
佛经所展现的时空观是国人闻所未闻的
以《维摩经》为例讲述佛经的时空观---极为磅礴之势
开放的想象空间,拓展了国人的思维
佛教典籍的题材非常丰富,可作为文化传承来学习
诗歌式:王维、白居易、柳宗元、苏东坡等都是虔诚的佛教徒
散文式
小说式:《红楼梦》《聊斋志异》《西游记》等直接取决于佛教或相关内容
戏剧式
三、佛教与艺术
佛教的传入和佛教造像的盛行,促进来中国雕塑、建筑、绘画艺术的发展
以雕塑领域最为突出,存世作品中,佛像造像不仅数量众多,更有令世人瞩目的艺术价值。没有巍峨梵宇中的诸佛菩萨,中国雕塑史不会像今天我们看到的那么丰富和有分量
敦煌石窟
龙门石窟
云冈石窟麦积山石窟
存世的古建筑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寺庙建筑,
最早的两座唐代古建,均为佛寺殿堂
佛光寺大殿
南禅寺大殿
古塔基本上是佛教建筑
嵩山嵩岳寺塔
山西应县木塔
大理崇圣寺三塔
苏州云岩寺塔
文学作品代表着作者对世界的观察、心得及生活积累,也是作者思想境界的反映,精神信仰的折射,其作品蕴含佛理,流动着禅意
绘画、书法作品离不开佛教题材
山水画
古寺梵刹
阿兰若处
人物画
诸佛菩萨
金光罗汉
高僧大德
各个朝代抄写的经书,中弘扬佛法的同时,保留来大量古代书法作品,此外,敦煌还保存大量唐人写经,即使珍贵佛教典籍,也是不可多得的书法艺术宝库
王羲之《遗教经》
张旭、欧阳渐《心经》
柳公权《金刚经》
苏轼《圆觉经》
赵孟頫《妙法莲华经》
林则徐《阿弥陀经》
弘一法师《华严经集联》
艺术作品不仅直接以佛教题材或经文为创作内容,更蕴含着佛法的境界和精神,作品的品味取决于创作者的思想境界,空灵深邃的作品往往来自于作者的文化修养。了解古代作品的背景才能穿越时空,领略禅意,体会超然
四、佛教与民俗、道德
佛教传入中国后走入寻常百姓家,佛菩萨圣诞等宗教节日成为普遍接受的民俗节日
腊八节
盂兰盆会
道德观念受佛教影响,维系社会安定有通过法律和道德两种方式,宗教是道德的基石,维系人类社会的文明发展
阿拉伯国家,伊斯兰教是道德基石
欧美国家,基督教的道德基石
亚洲国家,儒家思想、佛教等是道德基石
道德信条如佛教的五戒,基督教的十诫具有永久和普遍性,人性没有随着社会的发展有太大变化,一样存在贪嗔痴的烦恼
现代人的欲望更大更贪婪,古人崇尚哲理,追求精神享受,现代人崇尚金钱,贪图物质享乐。哲学代表智慧,经济职能代表物质的繁荣
宗教戒律的特殊性在于它有强大的后盾,是根植于信仰之上,根植于对神和因果规律的敬畏
佛教的因果观为三世论,即生命有过去、现在、未来。现有的人生是过去生命的延续,死亡不意味着生命的终结,只是这一期色身的衰败。断灭论不可取。
宗教信仰是维护社会安定的基本力量,佛教立足于现实人生并具有包容性,认为自利与利他是统一的。
佛教是结合利益对道德进行界定,佛教道德的可行性更强。
衡量行为是否符合道德规范,要看是否对双方都真正有益。
凡是有利于别人的行为必然有利于自己,播种会有硕果,因缘成熟时一定会得到回报
善行能使我们内心善的种子得到滋养,使我们的心灵得益,提升生命素质,完善自身人格,这是对因果报应的更重要的诠释。
五、人生的幸福
生命是习惯的积累,是过去生命的延续,孩子出生后,性格品行不同
比如贪,贪一次不可怕,如果继续不断的贪,生命中贪的力量就会张扬
一个有爱心的人,看到世间苦难产生悲心,当慈悲发展为人性最强大的力量时,会将我们带入不断增上的良心循环。
人性包括各种不同的因素,佛法认为,众生是平等的,相互差异大是因为每个人中生命延续过程中,张扬了不同方面,我们自己是提供给养的人。
幸福的根本是良好的心态,无法具体量化
金融风暴,有人没有度过这一劫,有人安然度过
感情受挫,有人萎靡不振,有人越挫越勇
事业失败,有人遭受灭顶之灾,有人不构成伤害
有人生活富有,却还是觉得痛苦,有人清贫却怡然自得
幸福的生活是健康的,不把自己变成赚钱工具,不急功近利,懂得享受生活
六、“空”的智慧
空是非常重要的人生智慧,我们不能离开存在的现象来认识空,存在的当下就是空,对空的理解要和因果的理论结合起来
佛教对人生的解释,可归纳为“因缘因果”世界的一切存在和败坏,都是因缘决定的,因缘就是条件,离开这些条件,就构不成因缘,
佛教所说的空,是帮助我们透视事物的真想,透视因缘的假象。
主要是破除“我执”,一个人如果总想着个人得失,必定活的很痛苦。
子佛法认为,我们的心是无限的,若能开发出心性中无限的层面,自然可以认识无限。世界有多大取决于我们自己
佛教关于空的认识,作用讲在于帮助我们打破“我执”,使有限回归无限。因为“我执”使人世间充满来无尽的烦恼和痛苦,一旦打破“我执”,生命就会回归到原初的自然状态,成为一个自在的人
佛陀告诉我们,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能成佛。成佛讲是开发生命所具有的无量智慧、无量光明、无量功德。整个佛法的修行,讲是破除“我执”的过程。禅宗中所说的开悟,就是打开生命宝藏的钥匙
七:结说
所有知识的根本,是做人的知识,认知自我的知识,认识生命才是人生幸福的根本。我们要向内求
多了解传统文化和佛教,有来正确的人生观,才会有良好的心态,才能有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