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第一章,非货币性资产交换
第一章,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包含学习目的,货币性资产的概念与分类,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概念与基本特征,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概念,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认定等等
编辑于2022-05-25 13:41:35非货币性资产交换
学习目的
了解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不涉及的交易或事项
熟悉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相关概念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确认原则和计量原则
掌握
以公允价值为基础计量的会计处理
以公允价值计量的会计处理
不涉及补价的情况
换入资产的成本
换入资产的成本=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如果换入资产的公允价值更可靠,则以换入资产的公允价值计算)+应计入换入资产成本的相关费用
当期损益
当期损益=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换出资产可靠)
当期损益=换入资产的公允价值-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换入资产可靠)
涉及补价的情况
换入资产的成本
换入资产的成本=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支付的应计入换入资产成本的相关税费+支付的补价(-收到的补价)
换入资产的成本=换出资产公允价值+换出资产增值税销项税额-换入资产可抵扣的增值税进项税额+支付的应计入换入资产成本的相关税费+支付的补价(-收到的补价)
当期损益(补价不影响当期损益的计算)
当期损益=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
当期损益=换入资产的公允价值-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
以账面价值为基础计量的会计处理
以账面价值计量的会计处理
换入资产的成本=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支付应计入资产成本的相关税费+支付的补价(-收到的补价)
无当期损益
资产是存货,不做销售处理,而以账面成本转出,增值税做视同销售处理
涉及多项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会计处理
多项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会计处理
以公允价值的情况(以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为基础)
第一步:计算换入资产总成本(总成本=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补价)
第二步:计算各项换入资产的成本
金融资产的成本:按公允价值确定金融资产成本
其他资产的成本:(换入资产总成本-金融资产的成本)x该项资产的公允价值/各项公允价值之和+应支付的相关税费
第三步:计算当期损益(各项资产终止确认的当期损益=该项资产的公允价值-该项资产的账面价值)
以账面价值的情况
第一步:计算换入资产总成本(总成本=换出资产总成本+-补价)
第二步:计算各项换入资产的成本【该项资产的成本=换入资产总成本x该项资产的公允价值(账价)/各项资产的公允价值(账价)之和+应支付的相关税费】
各项换出资产终止确认时均不确认当期损益
货币性资产的概念与分类
货币性资产的概念
企业持有的货币资金和将已固定或可确定的金额的货币资金的权利
货币性资产的分类
库存现金
银行存款
应收账款
准备持有至到期的债权投资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概念与基本特征
非货币性资产的概念
货币性资产以外的资产
非货币性资产的基本特征
其在将来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
货币金额不固定或者不可确定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概念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概念
企业要以非货币性资产进行交换,该交换不涉及或者涉及少量的货币性资产(补价)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特征
交易对象主要是非货币性资产
以非货币性资产进行交换的行为
一般不涉及货币性资产,但有时可能涉及少量的货币性资产(补价)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基本原则
通常情况下,交易双方对于某项交易是否为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判断是一致的
非货币性交换的注意事项(不基于交易双方,单方面认定)
对非货币性资产交换进行判断,企业应从自身的角度,根据交易的实质判断相关交易是否属于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不应基于交易双方的情况进行判断。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认定
交换的认定
交易对象:货币性资产
涉及补价的(比例<25%)
补价÷整个资产交换的价值<25%
收到补价方:收到补价的公允价值/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25%
支付补价方:支付的货币性资产/(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支付补价的公允价值)
补价不考虑交换双方的支付的增值税差额(分子分母都不考虑增值税
认定的提示
以非货币性资产偿还负债,不属非货币性资产交换
企业以发布股票形式取得非货币性资产,不属于非货币性资产交换(股票属于权益工具,不属于资产)
不适用于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的交易和事项
企业以存货换取客户的非货币性资产,适用 收入准则。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中涉及企业合并,适用企 业合并、长期股权投资、合并财务报表准则。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中涉及金融工具确认和计 量准则中规范的金融资产,适用金融工具确 认和计量、金融资产转移准则。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确认和计量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确认(确认原则)
换入方
换入资产
符合资产定义,满足资产确认条件
换入资产不满足确认条件(讲收取资产的权利作为一项资产)
确认换入资产
换出方
换出资产
符合资产终止确认条件
换出资产不符合资产终止确认条件(将交付资产的义务确认为一项负债)
终止换出资产
非货币性资产资产交换的计量
公允价值模式
判断条件
该交换具有商业实质
商业实质的判断条件
1,换入资产的未来现金流量在风险、时间 分布或金额方面与换出资产显著不同。 2,使用换入资产所产生的预计未来现金流 量现值与继续使用换出资产不同,且其差 额与换入资产和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相比 是重大的。
资产类别和商业实质的关系
交换双方资产是否属于同一类别(资产负债表的不同项目)进行分析,不同类产生的的利益方式不同
同类交换可能具有商业实质
关联方关系的存在可能导致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不具有商业实质
换入资产或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有一个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就行)
公允价值可靠性的判断
换入资产或者换出资产存在活跃市场
换入资产和换出资产不存在活跃市场,但同类或者类似资产存在活跃市场
换入资产或者换出资产不存在同类或类似资产可比市场交易,应当采用估值法技术确定其公允价值
计量原则
应当以换出资产公允价值和相关应支付的税费作为换出资产的成本,但有确凿的证据表明换入资产公允价值更加可靠的除外(谁可靠靠谁)
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
账面价值模式
未同时满足上述两条条件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应当以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和应该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换入资产成本
对于换出资产,终止确认是不确认当期损益
附注披露要求
换入资产、换出资产的类别;
换入资产成本的确定方式
换入资产、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以 及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确认的损益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会计处理
基本思路
判断是否属于非货币性资产交换
判断采用公允价值还是账面价值计量
判断换入资产的入账价值和当期损益
当期损益的账务处理
存货-视同销售
长期股权投资-投资收益
固定资产,无形资产-资产处置损益
投资性房地产-其他业务收入(换出或者换入资产的公允价值)其他业务成本(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
进行会计处理
以公允价值计量的会计处理
不涉及补价的情况
换入资产的成本
换入资产的成本=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如果换入资产的公允价值更可靠,则以换入资产的公允价值计算)+应计入换入资产成本的相关费用
当期损益
当期损益=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换出资产可靠)
当期损益=换入资产的公允价值-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换入资产可靠)
涉及补价的情况
换入资产的成本
换入资产的成本=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支付的应计入换入资产成本的相关税费+支付的补价(-收到的补价)
换入资产的成本=换出资产公允价值+换出资产增值税销项税额-换入资产可抵扣的增值税进项税额+支付的应计入换入资产成本的相关税费+支付的补价(-收到的补价)
当期损益(补价不影响当期损益的计算)
当期损益=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
当期损益=换入资产的公允价值-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
以账面价值计量的会计处理
换入资产的成本=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支付应计入资产成本的相关税费+支付的补价(-收到的补价)
无当期损益
资产是存货,不做销售处理,而以账面成本转出,增值税做视同销售处理
多项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会计处理
以公允价值的情况(以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为基础)
第一步:计算换入资产总成本(总成本=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补价)
第二步:计算各项换入资产的成本
金融资产的成本:按公允价值确定金融资产成本
其他资产的成本:(换入资产总成本-金融资产的成本)x该项资产的公允价值/各项公允价值之和+应支付的相关税费
第三步:计算当期损益(各项资产终止确认的当期损益=该项资产的公允价值-该项资产的账面价值)
以账面价值的情况
第一步:计算换入资产总成本(总成本=换出资产总成本+-补价)
第二步:计算各项换入资产的成本【该项资产的成本=换入资产总成本x该项资产的公允价值(账价)/各项资产的公允价值(账价)之和+应支付的相关税费】
各项换出资产终止确认时均不确认当期损益
以公允价值计量的情形
子主题
以账面价值计量的情形
子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