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幼儿心理发展
儿童心理发展是指从不成熟到成熟这一阶段所发生的积极的心理变化。换句话说,它是人对客观现实反映活动的扩大、改善、日趋完善和复杂化的过程。本图总结了相关知识。
编辑于2022-05-26 20:07:56幼儿心理发展
生理
大脑结构
脑重继续↑
脑皮层结构复杂化:神经细胞结构复杂化;神经纤维髓鞘化
脑发展两个加速期:5-6岁/13-14岁
大脑机能
脑电波:α波占主要地位(两个加速期),成熟顺序:枕颞顶额
皮层抑制机能的发展:是大脑皮质机能 重要标志之一;4岁起,内抑制机能。兴奋>抑制
大脑单侧化:左半球先发展→右利手
游戏
游戏理论
早期游戏
霍复席剩彪快乐 拉扎娱乐格生活 帕补能量博成熟
霍尔-复演说
游戏是远古时代祖先的生活特征在儿童身上的重演
席勒和斯宾塞-精力过剩说
游戏是儿童借以发泄体内过剩精力的一种方式
彪勒夫妇-机能快乐说
游戏是儿童从行动中获得机体愉快的手段
拉扎勒斯和帕特里克-娱乐放松说
:游戏不是源于精力过剩,而是来自放松的需 要
格罗斯-生活准备说
游戏是儿童对未来生活的无意识准备,是一种本能的联系 活动
帕特里克-能量匮乏论
游戏的作用在于儿童在完成新任务而消耗能量的情况 下为儿童补充能量
博伊千介克-成熟说
游戏不是本能,而是一般欲望的表现
巴特森-游戏元交际理论(扩)
游戏是信息的交流和操作的过程,其特征就是元交 际
当代游戏(简答)
精神分析论
弗洛伊德
游戏也有潜意识(无意识)成分
游戏是补偿现实生活中不能满足的 愿望和创伤性事件的手段
埃里克森
游戏是情感和思想的一种健康的发泄方式
认知理论(皮亚杰)
将儿童游戏发展阶段与认知发展阶段相对应
是将思维和行动结合起来的方法,是使思维和行动结合起来的手段
认知发展阶段
感知运算:练习游戏
前运算:象征性游戏(假装游戏)
具体运算:真正的有规则的游戏
学习理论(桑代克)
游戏也是一种学习行为
遵循效果律和练习律,受社会文化和教育要求的影响
游戏具有:效果率、练习率、准备率
启示
游戏是适合于幼儿特点的一种独特的活动方法,也是促进幼儿心理发展的一种最好的活动方式
游戏具有社会性
游戏是想象与现实生活的一种独特结合
游戏是儿童主动参与的、伴有愉悦体验的活动
其他(扩)
伯觉;巴交;萨(撒)适应;中国最好
游戏种类及发展
按目的性
创造性游戏
由儿童自己想出来的游戏,有利于发展儿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包括角色游戏、建设性游戏、表演游戏等
有利于培养幼儿创造性的人格特征
教学游戏
结合一定的教育目的而编制的游
教学游戏是儿童对于未来生活所作的准备和适应现实的一种手段
活动游戏
发展儿童体力的一种游戏
可以提高儿童的身体素质并培养勇敢、坚毅、合作、关心集体等个性品质
认知理论-皮亚杰
感知运算:练习游戏
前运算:象征性游戏(假装游戏)
具体运算:真正的有规则的游戏
社会化程度-帕藤
无所用心的行为
儿童不是在做游戏,而是碰巧注视到引起他感兴趣的事,短暂
旁观者行为
儿童观看其他儿童的游戏,但自己并不参加游戏
原始的社会性游戏
分享感觉上的愉悦,而不是遵守规则的游戏
单独游戏(2-3岁)
儿童自己一个人完,没有接近其他儿童的意图
平行游戏(幼儿初期)
几个儿童在一起游戏,但彼此之间是独立的,没有真正的交往和合作
联合游戏(4岁+)
几个儿童玩同一个游戏,游戏时有言语但无分工,不受目标制约
合作游戏(5岁+)
一组儿童有组织地进行游戏,有角色分工,有目的性
言语
词汇
数量:幼儿期增长最快,3-4岁年增加率top
内容:每个词的外延和内涵↑
词类:范围↑;先实(名动形),后虚
词义:积极词汇↑(能正确理解&使用);错误:过度概括,概括性过低
句子(简陈无修不完整)
简单→复杂
陈述句→多形式
无修饰→有
不完整→完整
口语表达能力
幼儿初期:情境性、缺乏条理性、连贯性
幼儿晚期:能够清楚、系统的讲述看过或听过的事件或故事
顺序:对话言语→独白言语→唇动言语→内部言语
连贯言语 和 独白言语 的发展是口语表达能力发展的重要标志
认知
特点
具体形象性和不随意性占主导地位,抽象逻辑性和随意性初步发展
记忆
记忆容量↑:3岁(3),6岁(6)
无意初期优,有意、追忆晚期发展;有意识记标志儿童记忆发展质变
形象记忆主导,语义记忆发展快
自传式记忆:对新异事件记忆好,容易被误导
元记忆的形成
元记忆:关于记忆过程的知识或认知活动
元认知知识(弗拉维尔):主体(人);记忆任务(事);记忆策略(法)
记忆策略的形成
0-5岁:无
5-7岁:需诱导
10岁后:主动运用
常用策略:复述策略、组织策略(系统化)
思维
特点
具体形象性
凭借具体形象的联想进行
抽象逻辑性
幼儿初期,更多运用直觉行动思维
幼儿中期,开始出现抽象逻辑思维的萌芽
幼儿晚期,能够进行简单的逻辑思维
三种思维形式不是彼此孤立和相对立的 它们在幼儿思维中所占地位随年龄增长而变化
言语在幼儿思维的作用日益增强
先做再说→边做边说→只说
皮亚杰研究
三山实验:自我中心性
守恒:一种形态→另一种形态;数物长面重容(6-8岁达到守恒)
类包含:一类物体与其子类的关系
最初概念掌握:低级→高级
词
实物
社会
数
抽象逻辑思维的初步发展:幼儿晚期,可以进行合乎事物本身逻辑的判断和推理
心理理论(扩)
含义
个体对自己或他人心理现象和心理状态的认识
发展研究
起源:普雷马克,伍德鲁,黑猩猩
错误信念:韦默,伯纳→错误信念任务(意外地点&意外内容);4岁一级,6岁二级
理论解释
理论论:归纳,总结
模块论:生理基础
模拟论:方法
个性和社会性
自我意识的发展
含义
幼儿自我意识各因素(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自我控制)发展的总趋势是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长的
自我概念的发展
7 岁之前,儿童对自己的描绘仅限于身体特征、年龄、性别和喜爱的活动等,还不会描述内部心理特征
幼儿自我评价的发展
从轻信成人的评价到自己独立评价
从对外部行为的评价到对内心品质的评价
从比较笼统的评价到比较细致的评价
从带有极大主观情绪性的评价到初步客观的评价
道德认知
皮亚杰-对偶故事法,道德认知发展
科尔伯格-两难故事法,道德认知发展
社会行为
侵犯/攻击行为
含义
指任何有目的地伤害他人(或其他生物)而被伤害者则试图回避的行为攻击
可以是身体的攻击、言语的攻击,也可以是对别人权利的侵犯
特点
被害者知觉是不友好的、消极的
攻击者有意实施生理或心理的伤害
类别
工具性攻击
指向渴望得到的东西(如财物或权利),以伤害他人作为达到非攻击性目的手段
敌意性攻击
以人为定向,旨在伤害他人(身体、感情和自尊等),如报复、支配等
理论
精分理论(弗洛伊德):死亡本能
人生来具有的死亡本能,追求生命的终止
从事各种暴力和破坏性活动,是敌意的、攻击性产生的根源
生态学理论(劳伦茨):攻击/战斗本能
把攻击行为作为挫折的结果,认为挫折总是导致攻击行为
攻击可以减轻挫折的痛苦,且被攻击者发出的痛苦信号可以被视为二级强化物
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
把攻击行为看成是通过直接强化或观察学习习得的
攻击行为得以保持的原因
挫折具有工具性价值,是达到其他目的的有效手段
挫折得到了社会强化
挫折是自我保护的手段
挫折来自侵犯者的自我强化
斯金纳:攻击行为既然是习得 的,那么也可以矫正
社会信息加工理论(道奇)
强调认知在攻击行为中的作用
一个人对挫折或明显的挑衅的反应依赖于
实际呈现的社会线索
怎样加工和解释这一信息
影响攻击行为的社会因素
所生活的文化或亚文化的鼓励和宽容
家庭的情绪氛围
大众传播媒介
攻击行为的控制
消除对攻击行为的奖赏和关注
榜样和认知训练策略
移情训练
创造减少冲突的环节
亲社会
含义
又称向社会行为、利他行为
是指任何符合社会期望而对他人、群体或社会有益的为及趋向
如帮助、捐助、分享、赞扬等
理论
社会生物学:族内适宜性
精分(弗洛伊德):良好亲子关系,认同
社会学习理论:重复强化、避免重复付出代价、避免惩罚
认知发展理论:重要认知技能,对亲社会行为的推理和动机的解释
社会规范理论:个体社会行为的价值标准,对亲社会行为有引导作用
发展
幼儿期↑,6-12岁显著
训练
角色扮演训练
行为强化
自我概念训练
榜样示范
良好的社会氛围
性别角色认同
性别角色认同概念
性别认同
生物学特性上属并男或女的认知和接受,即理解性别
发展
2岁能分辨他人性别,但不确定自己性别
5-7岁形成性别坚定性
性别角色标准
社会成员公认适合和男性或女性的动机、价值、行为方式和性格特征等
反映了文化或亚文化对不同性别成员行为适当性的期望
性别角色认同
对一个人具有男子气或女子气的知觉和信念
最初:内化父母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性别角色偏爱
对与性别角色相联系的活动和态度的个人偏爱
最初:体现在对玩具的偏爱
性别化理论
社会生物学
强调两性间发生学
荷尔蒙的差异
精神分析理论
性别化是儿童与同性别父母认同的结果
性别图式理论
认为儿童会建构一种自我性别图式,并根据性别图式评价信息、环境刺激等对自己是否合适
社会学习理论
获得性别化行为态度的两种机制:直接训练、观察学习
认知理论
性别角色发展部分依赖于儿童认知发展
柏母
心理两性化:男子气、女子气
人可以具有两性化的特质
凡是积极的有利于潜能发挥的行为模式,不论男女皆可追求
儿童怎样理解社会对性别角色的期望
同伴关系
作用
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
儿童在同伴集体中被同伴接纳并建立友谊,受到赞许和尊重而产生的一种心理上的满足
学习他人反应
儿童常模仿同伴的行为并将其同化到自己的结构中去
信息渠道、参照框架
从同伴那里获得不能从成人那获得的知识和信息
并在将自己与同伴比较过程中形成自我的评价
情感支持
面临陌生或恐怖情境时,好友在场可起到与父母同样的作用来消除紧张和压抑
同伴关系不良
易导致社会适应困难
发展
婴儿期
社会交往非常有限
3岁起
开始主动寻求同伴
与同伴的交往比以前密切、 频繁和持久
偏爱同性伙伴
3-4岁
依恋同伴的强度和与同伴建立起友谊的数量有显著增长
特点
脆弱、易变
很快形成,又很快破裂
幼儿友谊的建立
地理位置接近
有共同的兴趣和喜爱的活动
拥有有趣的玩具
扩展
社会技能训练
让儿童学习有关交往新的原则和概念
帮助儿童将原则和概念转化为可操作性的特殊的行为技能
在同伴交往活动中树立新的目标
促使已获得的行为的保持和在新情境中概化
增强儿童与同伴成功交往的信心
评定
同伴提名;同伴评定
类型
受欢迎:正向提名多
背拒斥:负向提名多
矛盾:正向和负向都多
忽视:都少
一般:三分之一属一般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