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第四章 婴儿心理发展
发展心理学之婴儿心理发展内容总结,包括婴儿言语发展、婴儿情绪、社会性发展、婴儿认知发展、婴儿气质、婴儿生理发展及其心理学意义等内容。
编辑于2022-05-26 20:08:50婴儿心理发展
生理
大脑结构
脑重&脑围迅速↑;出生时脑重为成人的25%,36月时接近成人
髓鞘化程度→脑细胞成熟状态的重要标志
神经元发育:复杂网状结构
大脑机能
脑电图:α波→脑成熟标志;12-36月,脑电活动逐渐成熟
皮质中枢:头尾&近远原则,脑干
大脑单侧化:区别只有量没有质
后天环境对婴儿大脑发展的影响
可塑性
修复性:5岁前
动作
动作发展的规律
头尾原则:从头到脚;抬头-翻身-坐-爬-站-行
近远原则:中央→外周
大小原则:大肌肉→小肌肉
整体动作到分化动作
上部动作到下部动作
躯干到四肢
一般遵循
抬头-翻身-坐-爬-站立-行走
影响动作发展的因素
遗传与成熟
格赛尔-双生子爬梯实验
儿童生理上由不成熟变为成熟的过程,是为学习做准备的过程
在生理成熟之前训练儿童去学习和掌握某种技能,效果欠佳甚至无效;一旦淮备好,学习就会生效
即学习依赖于成熟所提供的准备状态
先天
学习与教育
学习为个体提供必要的刺激与经验,对个体的动作发展有一定的促进或阻碍
营养与健康
营养不良或营养过剩对儿童生理上的影响,会直接表现在动作发展上
环境因素
气候、文化背景等
后天的
意义
动作发展在个体思维、智力的发生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个体的心理发展是由外逐步内化的,而动作在心理的内化过程中关键性的作用
动作作为主体能动性的基本表现形式,在个体早期心理发展中起着重要的建构作用
动作对大脑的发育具有促进作用
动作使个体对外部世界各种刺激及其变化更加警觉,并使感知觉精确化
动作使婴儿认知结构不断地改组和重建
动作改变着个体与物理环境和社会环境的互动模式
言语
言语发展理论
习得论 (经验论/后天论)
强化说
斯金纳-操作性条件反射
解释低级言语
无法解释复杂言语
模仿说
奥尔波特-婴儿模仿成人语言
班杜拉-对社会言语模式的观察学习,大部分是在没有强化的条件下进行
怀特赫斯特-选择性模仿,认为婴儿对成人言语的模仿是有所创造和选择的
先天论
理论
语言是利用规则去理解和创造的,而不是通过模仿和强化得来的
转换生成说
乔姆斯基-语言获得装置(LAD)
语法是生成的
婴儿先天具有一种普遍语法,言语获得过程就是由普遍语法向个别语法转化的过程
过于强调天赋,忽略社会性
每一个句子都有其深层和表层结构
表层结构(语音)
实际上所听到或看到的语句形式,或说话时所发出的声音以及书写时所采用的书面形式
决定句子的形式
深层结构(语义)
说话者试图表达的句子的意思
决定句子的意义
句子的深层结构通过 转化规则 变为表层结构,从而被感知和传达
过于强调遗传和先天性,低估了环境和后天教育的作用,忽视了语言的社会性
自然成熟说
生物遗传是人类获得语言的决定性因素
语言获得是大脑机能成熟对产物
最易获得:出生→青春期
相互作用论
理论
言语发展是 生理成熟&认知发展&语言环境 相互作用
认知相互作用论
皮亚杰,主体&客体相互作用
社会相互作用论
儿童&成人的 语言交流,社会交往功能
言语的发展
语音
0-3月:单音节
4-8月:多音节
9-12月:有意义语音
词汇
场合限制性词
掌握的词 摆脱场合限制性
概括性&指代性 的词
语法
20-30月关键期,3岁掌握母语语法规则系统
问题:“过度规则化"“规则扩大化”;自我中心性
阶段
前言语:0-12月
从婴儿出生到第一个真正的词产生之前的这段时期
目的性、约定性、指代性
言语发生:10-14
说出第一个具有真正意义的词,具有很强的场合限制性
与成人交际开始
言语发展
10-15月:每月掌握1-3个新词
1-1.5岁:单词句
主要发展对言语的理解,儿童往在用一个词代表一个句子
19个月:语词爆炸现象
1.5-2岁:简单句(电报句)
词汇量迅速增加,能说出不完整的双词句或多词句
2-3岁:复合句
20-30月关键期,3岁掌握母语语法规则系统
认知
视崖实验
吉布森、沃尔
视崖是研究深度知的装置
结论
视崖实验证明6个月的婴儿已经具备了深度知觉,对于“悬崖”感到害怕
而小于6个月的婴儿已经开始注意到深和浅的差别,但并不害怕
习惯化与去习惯化
习惯化
即婴儿对一个重复出现的刺激逐渐熟悉,兴趣下降
去习惯化
当刺激发生变化时,婴儿再次对刺激感兴趣,该程序即说明差异辨别的存在,也表明偏好的存在
感觉(扩)
触觉:最早,最重要
视觉
4-5月:视觉反应能力
2-4月:颜色知觉
4月:颜色偏好
6月:立体觉
听觉
5-6月:建立听觉系统
6月:辨别音色、音高,协调听觉&身体运动
嗅觉:7-8月
味觉:出生就发育很好了
知觉(扩)
习惯化-去习惯化法(违背预期范式)
形状知觉:范茨,视觉偏好法
大小知觉:4月,大小恒常性
方位知觉:自我中心(习惯化法)
深度知觉:吉普森,沃克,视崖实验,2月感知深浅,6-7月知觉深度
气质
气质含义
气质是婴儿出生后最早表现出来的一种较为明显而稳定的个人特征
是在任何社会文化背景中父母最先能观察到的婴儿的个人特点
气质类型是指表现在人身上的一类共同的或相似的心理活动特性的典型结合
气质类型学说
传统体液说
多血质
感受性较弱,反应性、兴奋性、平衡性很强
可塑性大、外倾、爱交际
灵活性高、反速度快
胆汁质
感受性很弱,反应性和主动性很强,兴奋比抑制占优势
刻板, 外倾
不灵活、情绪兴奋性强、反速度很快
黏液质
感受性很弱,反应性很弱,主动性很弱
不灵活,内倾
情绪兴奋性弱,反应速度缓慢
抑郁质
感受性很强,反应性和主动性弱
刻板,内倾,兴奋性强
情绪抑郁,反应速度缓慢,不灵活
托马斯、切斯
容易型
生活有规律,容易适应新环境,接受新事物,心境愉快,对成人的交往反应积极,活动水平中等,让父母有成就感,更多的给孩子以积极的反馈
困难型
生活没有规律,非常害怕和排斥新事物,心境烦躁不安,反应过度。令父母感到疲劳沮丧、不自信,并更多的回避自己的孩子
迟缓型
活动水平低,反应弱,逃避新事物新刺激,适应变化慢,引起父母的反应是比较混合的
心境; 生活; 新事物; 活动水平; 父母
布雷泽尔顿
活泼型
这种类型的婴儿是名副其实地“连哭带斗”地来到人世的
他们常常等不及任何外界刺激就开始呼吸和哭喊
安静型
这类婴儿从出生时起就不活跃
他们安静,动作柔和、缓慢,很少哭
一般型
这类婴儿结合前两者之间,大多数婴儿属于这一类
巴斯-活动特性说
情绪性
这类婴几通过行为或心理生理变化而表现出悲伤、恐惧或愤怒的反应
活动性
常常表现为坐不住、爱活动
社交性
愿意与不同的人接触,在社交中反应积极
积极与人接触,不喜欢独处
冲动性
这类婴儿突出表现为在各种场合或活动中极易冲动,情绪、行为缺乏控制
行为反应的产生、转换和消失都很快
卡根
抑制型
约束克制、谨慎小心和温和谦让
非抑制型
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精力旺盛
巴普洛夫-高级神经活动类型说
强、不平衡(冲动型、胆汁质)
强、平衡、灵活(活泼型、多血质)
强、平衡、不灵活(安静型、黏液质)
弱(抑制型,抑郁质)
气质的稳定性与可变性
含义
气质的最主要特征之一是具有相对稳定性
气质是一定时期和条件下变化最为缓慢的个性心理特征,但是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稳定性
婴儿气质具有较大的稳定性,俗话说禀性难移,即指气质的稳定性
可变性
在后天生活环境和教育影响的作用下,气质在一定程度是可以改变的
气质与教养方式
托马斯/切斯 拟合优度模型
容易型:新环境的规则&家庭行为模式冲突→发展障碍
困难型:热情耐心,有爱心
迟缓型:让孩子用自己的速度特点去适应环境
父母教养方式类型(扩)
维度:1.接受-响应 2.要求-控制
权威型(民主型):1+2,最好
专制型:严厉,高2+低1,只要求服从
放任型:高1+低2,溺爱
忽视型:低1+低2,最糟糕
社会性
情绪发展
孟昭兰:兴趣、痛苦、厌恶、微笑
伊扎德:惊奇、伤心、厌恶、微笑、兴趣
情绪社会化
社会性微笑
含义
婴儿能区分人和其他非社会性的刺激,对人的声音、面孔开始有特别的反应
大人的声音、面孔特别容易引起婴儿的微笑
阶段
1-5周:生理性微笑
5周-3.5月:无选择的社会性微笑
3.5月及之后:有差别、有选择的社会性微笑
陌生人焦虑
婴儿能很好地把主要抚养者母亲和陌生人区分开来
陌生人的出现便会引起婴儿恐惧焦虑
分离焦虑
即婴儿与某个人产生了亲密的情感联结后,又要与之分离,就会伤心、痛苦,拒绝与之分离
情绪的社会性参照
当婴儿处在陌生的、不能肯定的情境时,他们往往从成人的面孔上搜寻表情信息, 然后再采取相应的行为或作出相应的反应
情绪的社会性参照是婴儿情绪社会化的一种重要现象和过程,充分显示了情绪的信号作用和人际通信交往功能,是情绪社会化的重要方面
阶段(扩)
0-5周:生理性微笑
5周-3.5月:无选择社会性微笑
3.5-4月:有选择的社会性微笑
3-4月:愤怒、悲伤
6-8月:依恋,分离焦虑,陌生人焦虑
1岁半:客体自我,意识第一次飞跃
依恋(论述题)
含义
婴儿与主抚养者(通常是母亲)最初的社会性联结,情感社会化的重要标志
依恋影响了婴儿的
情绪情感
亲社会行为
人际交往的基本价值
阶段(鲍尔比/艾斯沃斯)
无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0-3月)
这个时期的婴儿对人的反应的最大特点是不加区分、无差别的反应
此时的婴儿还未有对任何人(包括母亲)的偏爱
有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3-6月):陌生人焦虑
这时婴儿对人的反应有了区别,对人的反应有所选择
对母亲和其他所熟悉的人及陌生人的反应是不同的,更为偏爱母亲
特殊的情感联结阶段(6月-2岁):对母亲的依恋
婴儿出现了明显的对母亲的依恋,形成了专门的对母亲的情感联结
目标调整的伙伴关系阶段(2岁后):可离开母亲一段时间/距离
婴儿把母亲作为一个伙伴,并认识到她有自己的需要和愿望
类型
艾斯沃斯-陌生情境法
利用婴儿在收到中等程度压力之后接近依恋目标的程度,以及目标出现而安静的程度,设计“陌生情境”
安全型(65-70%)
母亲在场使婴儿感到足够的安全
能在陌生的环境中进行积极探索和操作
对陌生人的反应比较积极
回避型(20%)
对母亲在不在场都无所谓
反抗型(10-15%)
在母亲要离开前就显得很警惕,当母亲离开时表现得非常苦恼、极度反抗
其对母亲的态度又是矛盾的,既寻求母亲的接触,但同时又反抗与母亲的接触
评价
安全型依恋为良好、积极的依恋
回避型和反抗型依恋又称为不安全型依恋,是消极、不良的依恋
影响依恋发展的因素
抚养质量
敏感性
反应性
儿童特点-依恋是双向关系
外貌特征
身体健康状态
气质特点
对后期心理发展的影响
人际关系:内部工作模式
未来心理健康
依恋的传递性
早期同伴交往
发展阶段
以客体为中心:6-8月
婴儿的交往更多集中在玩具或者物品上,通常互不理睬
简单交往:9-13月,社交指向行为
要儿已经能对同伴的行为作出反应,经常企图去控制另一个婴儿的行为
互补性交往
婴儿同伴间的行为趋于互补,出现更复杂的社交行为
婴儿之间的相互影响持续时间更长,相互间模仿已经普遍
社交指向行为
指婴儿意在指向同伴的各种具体行为
婴儿在发出这些行动时,总是伴随着对同伴的注意,也总能得到同伴的反应
缪勒/范德:社会技能发展的角度
简单社交
社会性相互影响
同伴游戏
早期友谊
同伴的作用
强化物
榜样
去自我中心性&认识自我
安全感、稳定感、归属感
社会化动因
婴儿自我发展
詹姆斯
主体我
含义
作为认知者的自我,是在主体内、在主观上构成的自我
发展
5-8个月:还未萌生自我认知
婴儿显示对镜像的兴趣,但未意识到自己的镜像与他人镜像的区别
9-12个月:初步产生主体我
婴儿表现出对自己作为活动主体的认识
15-15个月:主体我得到明确发展
婴儿能够将自己和他人的镜像分开
客体我
含义
作为客体存在的自我,是主体通过客观反应、客观评价而认识的自我
发展
15-18个月
婴儿开始将自己作为客体来试识,认识到客体特征来自主体特征
18-24个月:已经具有明确的客体我
能从客体中认识自己,用语言标示自己
总结
婴儿自我意识和语言的发展,是婴儿从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化的关键一步和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