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普心
这是一篇关于普心的思维导图,包括语言、人生全程发展、学习、动机、人格、情绪和能力这八个部分。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收藏起来哦。
编辑于2022-05-31 07:27:25普心
言语
概念
义
语言是一种能力、社会现象、交际工具
特征
创造性(有限——无限)
结构性(规则)
意义性(约定俗成的含义)
指代性(有助于理解抽象事物)
社会性与个体性
结构
音位:能区分语义的最有语音单位
语素:语言中最小音义结合单位
词:语言中可独立运用的最小单位
句子:独立表达比较完整语义的语言结构单位
形式
对话言语:合作性、情境性、简略性、反应性
独白语言(非交际性)
口头语
书面言语(展开性、随意性、计划性)
手势语(也有一定的语法规则)
内部言语(自问自答不发声)隐蔽性、简约性
研究意义
理论意义:有助于深入了解人类心理现象的特点和规律
实践意义有助于了解儿童心理其他方面的发展规律,成为人机交互的工具,人工智能,区分失语症类型
神经生理机制
发音机制
呼吸器官
喉头和声带
口腔、鼻腔和咽腔
中枢神经机制
布洛卡区(非礼勿言)
运动性/表达性失语症
知道自己要说什么,但发音困难,说话缓慢费力
威尔尼克区(非礼勿听)
接受性失语症
可以听到声音,但不能分辨语音和理解语义
角回
语义性失语症
能理解口语但不能理解书面语
听——视失语症
看到的物体和听到物名的声音之间失去了联系
大脑两半球的一侧优势
并不是语言功能所特有,但语言功能的一侧优势最强
语言和脑的进化
相互作用,共同进化
语言理解
言语理解/知觉
语音的物理性质
音调:语音的高低
音强:语音的强弱
音长:语音的长短
音色:语音的感觉特性
音位
元音
辅音
影响言语理解的因素
理解效果可用言语清晰度和可懂度测量
语音类似性
两音节共同特征越多,越易混淆
语音强度
5dB,可察觉语音存在但不能分辨;
20-30dB,清晰度50%;
40dB,清晰度70%;
70dB,清晰度100%
130dB,产生压痛感
噪声掩蔽
语境的作用可减弱噪声的影响
语境
音位恢复效应
阅读理解
词汇理解
心理词典
影响因素
字母长度或笔画数量
词长效应:词包含的字母、音位/音节越多,词的识别时间越长
单词部位信息和字形结构信息
单词的起首字母和结尾字母在单词辨认中有重要作用
左右结构的汉字较上下结构、独体结构的汉字更易再认
正字法规则
使文字的拼写呵护标准的方法(一种内隐知识)
字词的使用频率与词汇习得年龄
语义特征
语境
语境提供的信息促进/抑制了对单词的识别
句子理解
通过对组成句子的各成分的句法分析和语义分析,获得句子语义
影响因素
句子类型
真肯定句<假肯定句<假否定句<真否定句
句法分析和语义分析
篇章理解
影响因素
推理
语境
图示和策略
语言产生/语言表达
言语产生
研究方法
语误分析
发生语误的位置对应,首音对应首音
发生语误的类别一致,辅音只和辅音发生互换
发生语误的重音位置相同
即使语误出现新造词,但是假词也遵循语言学规律
基于反应时间的实验室实验
言语产生阶段
词汇选择阶段
语音形式编码阶段
发音运动阶段
言语产生的时间进程
书写阶段
计划阶段
转换阶段
回顾阶段
手势语
没有固定含义,但每个动作都有含义
没有语法规则,但有特定规则
动机
一般概念
含义功能
义:对人行为的激发、维持和指引。内部动力系统
功:激活指向维持
需要
义:内不平衡状态,有机体对内环/外条要求
种类
起源
自然/生物需求
社会
指向对象
物质需求
精神需求
马洛斯需要层次理论
内容
生理需求
最重要最有力
安全需求
免除恐惧和焦虑
归属与爱的需求
情感联系
尊重的需求
自尊和受人尊重
自我实现的需求
各人形式不同
特点
五种都是人最基本的需要
层次越低力量越强,潜力越大;高级需要出现前必须满足低级需要
个体发展,高价需出现较晚
低级需关系到个体生存(缺失需要),高级需——生长需要
高级需更复杂,满足高级需要具备较好外部条件
目标
义
个体努力达到的具体成绩标准/结果,个体期望的状态
种类
明确、模糊目标
长期短期目标
不同难度——难、中等、容易
动机机制
作用表现在影响活动中注意分配、努力程度、坚持性、任务策略
行为和工作效率
动机与行为
多对一,一对多,一人多,果不一
与工作效率
各种活动均有最佳动机水平
种类
生理性动机
饥饿
饥饿与体内平衡
饥饿与体内化学物质
饥饿与下丘脑
饥饿中枢
厌食中枢
进食偏好(不同民族不同)
进食障碍
神经性厌食症(有意节食造成)
性
激素与性行为
外部刺激与性行为
想象的刺激与性行为
社会性动机
兴趣(积极性)
推动人行动的重要动机
兴趣指向活动则为爱好
人的认识兴趣个体发育出现很早
分类
直接和间接兴趣
个体(长期)和情境(短暂)
品质
广度
中心
稳定性
成就动机
义:选择有意义、挑战性活动,并取得优异成绩,超过他人
作用
对个体活动作用
影响职业选择
推动人争取一定社会、政治地位
权利动机
义:人们具有支配影响他人及周围环境的内在驱力,表现参与精神、领导者愿望
分类
个人化权力动机(个人私欲)
社会化权力动机(为他人)
交往动机(归属需要)
进化的结果
劳动和人类社会生活的要求
收经验的影响
学习动机
义:直接推动学生学习内部动力
内容
知识价值观
学习兴趣
学习能力感
成就归因
功能
激发、指向、调节
直接影响学习成绩
分类
内部动机、外部动机
远景性动机、近景性动机
普通型动机、特殊型动机
合理与不合理动机
主导性动机、辅导性动机
理论
本能论
詹姆斯提出
人的行为依赖于本能指引
代表人麦独孤
人所有行为以本能为基
本能是人类一切思想行为的基本源泉动力
本能有能量、行为和目标指向三个成分
个人和民族的性格和意志由本能逐渐发展形成
弗洛伊德
精神分析建立在本能论基础上
人心理活动的原动力是由人固有的本能驱动力决定,它使人产生紧张,采取行动消除紧张
最基本本能:生本能、死本能
马洛斯需要层次理论
行为由人固有的自我实现潜能决定
驱力理论
行为因果机制的驱力概念
武德沃斯
驱力:指生理需求引起的一种紧张状态,能激发/驱动个体个体行为以满足需求、消除紧张,从而恢复机体平衡状态
驱力减少理论
赫尔
假定寻求驱力降低
人行为由习惯支配,不是生物内驱力支配,强调经验学习的作用
驱力给行为提供能量,习惯决定行为方向
来自内部——原始驱力;来自外部——获得性驱力
评价
得到行为主义赞同,忽略外在情境作用
唤醒理论
赫布、柏林
义
唤醒是由外部刺激引起的大脑皮层的兴奋状态
人总在唤醒状态并维持生理激活的最佳水平;唤醒水平偏好是决定行为的一个因素
个体偏好中等强度的刺激水平为最佳
三原理
人们偏好的最佳唤醒水平
简化原理,重复进行刺激能使唤醒水平降低
个体经验对于偏好的影响,富有经验偏好更复杂刺激
诱因理论
斯彭斯
诱因:能满足个体需要的刺激,有激发/诱使个体朝向目标的作用
分类
积极诱因:有吸引力的刺激物
消极诱因:个体回避的刺激物
认知理论
期待价值理论
行为的产生不适由于强化,而是由于个体对目标的期待
期待:刺激与刺激的联系、反应与刺激的联系
归因理论
原则:共变原则、排除原则
海德(开拓者),行为的结果归因于个人、环境
韦纳:内外源、稳定性、可控性,习得性反应
自我决定理论
自我在动机过程中的能动作用,自我决定是一种涉及经验选择的人类机能品质
强调内动机
人一直在争取自主性
自我功效理论(效能感)
班杜拉
获得自我效能感四大途径
个体经验(直接经验)
替代经验
言语说服
情绪唤起
主要内容
期待是决定行为的先行因素,强化效果存在于期待奖赏/惩罚中,是一种期待强化
期待分类
结果期待
个体对行为结果的期待/强化
效果期待
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行为的期待/预测,即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的高低直接决定个体进行某活动的动机水平
成就目标理论
成就目标即个体对自己从事的成就活动的目的和意义的知觉
分类
掌握目标
目标定位在掌握知识和能力提高上
采取积极主动行为
成绩目标
目标定位在好名次和成绩
较高焦虑水平
艾略特:成绩趋近目标、成绩回避目标
平崔克:将趋近—回避理论引入掌握目标
掌握趋近
掌握回避
成绩趋近
成绩回避
逆转理论
阿普特尔
四对相反的原状态
目的——超越目的
顺从——你烦
控制——同情
自我中心——他人取向
一种状态只有一对中的一种被激活
工作动机与组织行为
工作动机概念结构
概念
激发与工作绩效相关的行为的内部力量
结构
内外部
四维度
外部
内部
关系
贡献
五因素
追求胜任取向
外在报酬
他人评价
自我决定取向
良好关系
组织行为
激发动机
满意度的提高
良好管理
开发人力资源
设定具体、有挑战性目标
采取有效激励措施
选择适当领导风格
情绪
含义、功能
含义与功能
义
情绪是以主题的愿望和需要为中介的一种心理活动
是一种混合的心理现象
由三部分唤醒
主观体验:个体对不同情绪状态的自我感受、
外部表现:表情
生理唤醒:情绪产生的生理反应
能
适应功能
适应生存和发展
赖以生存的手段
适应周围环境
动机功能
激励人活动,提高效率
组织功能
情绪对其他心理过程的影响/检测
社会功能/信号功能
传递信息、沟通思想
维度与两极性
维度,即固定特征
动力性、激动性、强度、紧张度等
两极性
动力性有增力和减力两极
激动性有激动、平静两极
强度有强弱两极
有紧张、轻松两极
情绪维度理论
三维理论
冯特
愉快—不愉快
激动—平静
紧张—松弛
施洛伯格
愉快—不愉快
注意—拒绝
激活水平
普拉切克
三维度
强度、相似性、紧张度
相邻情绪相似,对角位置情绪对立,椎体自上而下由强变弱
四维理论
伊扎德
愉快度,主观体验的享乐色调
紧张度,情绪的生理激活水平
激动度,个体情绪出现的突然性
确信度,个体能胜任、承受的程度
情绪的状态分类
心境,平静而持久,弥漫性
激情,强烈、爆发性、为时短促,伴随生理变化、外部行为表现,“意识狭窄”
应激,人对意外环境刺激做适应性的反应
适应性综合征三阶段
汉斯·塞里
动员阶段
阻抗阶段
衰竭阶段
情绪的分类
基本情绪与复合情绪
基本情绪,人、动物共有,在发生上有共同原型、模式,先天
复合情绪,基本情绪的不同组合派生出来
八种基本情绪
普拉切克
恐惧、惊讶、悲伤、厌恶、愤怒、期待快乐、信任
积极情绪与消极情绪
积极,顺利
消极,对心理造成的负面影响,适度有益
情绪与脑
脑中枢机制
前额皮层,左趋积,右退消
杏仁核,识别产生消极情绪
海马和前部扣带回
海马,情绪调节
扣带回前下部,情绪加工;扣带回后上部,认知功能
网状结构,唤醒,是情绪产生的必要条件,靠近下丘脑,既是情绪上、下行系统中的中转站
大脑皮层功能的一侧化
左半球积极,右半球消极
外周神经机制
自主神经系统
交感神经系统—兴奋活动
副交感神经系统—抑制
躯体神经系统
外周神经系统中的脑神经和脊神经,由感觉神经和运动神经形成神经回路,调节支配骨骼肌肉系统活动
分泌系统
外分泌腺
内分泌腺—影响激素分泌
唤醒模式
个面部表情的生理反应有差异
表情—信号功能
面部
眼睛传情,交流思想
面部肌肉变化
姿态
身体表情
手势表情
语调
感觉反馈,增强情绪体验
情绪理论
早期理论
詹姆斯—兰格理论
情绪就是对身体变化的知觉
先有机体的生理变化,才有情绪
情绪是内脏活动的结果—兰格
坎农—巴德学说
情绪的中枢不再外周神经系统而在中枢神经系统的丘脑
外界刺激引起感觉器官的神经冲动,通过内导神经,传至丘脑;再由丘脑同时向上向下发出神经冲动
向上到大脑,产生情绪主观体验
向下传至交感神经,引起体内生理变化
情绪体验和生理体验同时产生
认知理论
阿诺德的评定—兴奋说
情绪产生基本过程:刺激情境—评估—情绪
大脑皮层上刺激情境得到评估,形成特殊态度,通过外导神经将皮层冲动传至丘脑的交感神经
沙赫特—辛格,认知—生理结合说
情绪三因素
体验到高度唤醒
对生理状态的变化进行认知性的唤醒
相应的环境因素
认知比较器,比较、匹配
核心是通过认知比较器把当前的现实刺激与存储在记忆中的过去经验进行比较
拉扎勒斯的认知评价理论
初评价
确认刺激事件和自己是否有利害关系,及关系程度
次评价
人对自己反应行为的调节控制,是否控制刺激事件及其控制程度
再评价
对自己情绪和行为反应的有效性和适宜性的评价,反馈性行为
情绪的动机—分化理论
情绪是分化的,有不同体验的独立情绪,都有具体动机特征
情绪是人格系统的核心动力
情绪系统有多样的适应功能
调节
义
个体管理和改变自己或他人情绪的过程
具体情绪的调节
积极情绪调节
调节消极情绪
唤醒水平的调节
情绪成分的调节
调节情绪系统各成分,及认知行为等
特征
恒定性
等级组织
下级环路镶嵌在上级环路
上级环路倾向于长期、抽象的目标
下级环路与具体的行为机制有关
个体差异和文化差异
类型
外部调节和内部调节
修正、维持和增强调节
原因、反应调节
良好、不良好调节
过程
两阶段
格罗斯
关注前行环节情绪调节/原因调节
情境选择—情境修正—注意转换(认知重评)—认知改变(表达抑制)—反应调整
关注反应的情绪调节/反应调节
维度
生理调节
情绪体验调节
行为调节
认知调节
认知调节
策略、
回避接近策略/情境选择策略
控制修正策略
注意转换策略
认知重评策略
表达抑制策略(抑制不好的行为表达)
合理表达策略
情绪调节促进身心健康
能力
概念
义
是一种心理特征,实现活动的心理条件
个体具有的潜力和可能性
体现在活动中,又在活动中得到发展
与其他心理特征不同
能力的产生和人类社会生活不分离
能力和知识、技能的关系
技能分为心智、操作技能
能力的形成发展依赖知识技能的获得
能力的高低影响到掌握知识、技能的水平
能力才能和天才
多种能力结合完成任务的叫才能
能力的高度发展成为天才
种类和结构
种类
一般、特殊能力
一般,常说智力,抽象概括力是核心
特殊,专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
模仿、创造能力
模仿,通过观察学习知识,以相同方式做出反应
创造。产生新思想、新产品的能力
流体、晶体能力
流体,先天,在信息加工、问题解决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能力
晶体,后天,掌握社会文化经验而获得的智力
认知、操作、社交能力
认知,人脑信息加工、存储和提取信息的能力,即智力
操作能力,通过操作自己肢体完成活动能力
社交,社会交往中表现出来的能力
情绪理解、控制和利用能力
情绪智力
四方面
准确适当地知觉、评价与表达情绪的能力
运用情感促进思维能力
理解分析能力、有效应用情绪知识的能力
调节情绪,促进情绪和智力发展
结构
传统理论
二因素论
斯皮尔曼
一般能力,G,代表人的基本心理潜能,决定一个人能力高低的主要因素
特殊能力,S,完成特定任务所必需的
评,把一般和特殊绝对对立起来
群因素理论
瑟斯顿
语词理解
语词流畅
数字运算
空间关系
联想记忆
知觉速度
一般推理
三维结构理论
吉尔福特,5*5*6=150
内容
听觉
视觉
符号
语义
行为
过程
认知
记忆
发散思维
聚合思维
评价
产物
单元
类别
关系
系统
转换
蕴含
新理论
多元智力理论
言语智力、逻辑—数学智力、空间智力、音乐智力、运动智力、人际智力、自知智力、自然智力
加德纳
三元智力理论
智力成分亚理论—智力内在成分
元成分
用于计划、控制、决策的高级执行过程
核心作用
操作成分
任务的执行过程
知识获得成分
获取保存新信息的过程,负责接收新刺激
智力情境亚理论
智力是获得与情境拟合的心理活动,表现为适应、塑造、选择新环境的能力
智力经验亚理论
处理新任务和新环境要的能力
信息加工过程自动化的能力
智力的PASS模型
计划—注意—同时性加工—继时性加工
三种认知系统
注意/唤醒系统,整个系统基础
同时继时性加工,统称信息加工系统,中间层次
计划系统,最高层次
三系统间有动态联系,注意、信息加工和计划间相互作用、影响
成功智力理论
分析智力
解决问题和判定微微成果的质量
创造性智力
发现、创造、想象和假设等创造思维能力
实践性智力
解决实际生活的问题
能力结构理论的新进展—CHC模型
第三层
代表最广泛最一般的能力水平,涉及最高层次的复杂认知加工,是一般因素的代表
第二层
广泛能力,包括流体、晶体听觉加工等
第一层
约70个可直接测量的狭窄能力
能力测验
一般能力测验
斯坦福—比纳量表
韦克斯勒智力量表
弗林效应
智力分数的测试结果逐年提高的现象,是由环境而不是遗传因素导致的
特殊和创造能力的测验
特殊
音乐能力测验
创造
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
情绪智力
义:精确地知觉、评估表达情绪的能力
理论
梅耶、萨洛维
四维度
情绪知觉、评价、表达的能力
情绪对思维的促进能力
理解、分析、运用情绪的能力
对情绪自我调节的能力
情商
代表一个人情绪智力指数
EQ,戈尔曼
能力发展与个体差异
一般趋势,童年和青少年最重要时期
个体差异
发展水平,表现为正态分布,两头小中间打
能力表现早晚差异
能力结构差异
能力性别差异
能力形成原因和条件
遗传
环境和教育
产前环境
早期经验
学校教育
实践活动
主观能动性
人格
一般概念
是一种独特模式,包含区别他人的稳定统一的心理品质
性质
独特性,各美其美
稳定性,本性难移
统合性,和谐一致
功能性,影响成败
结构
气质,先天无好坏
性格,后天,人格核心
自我调控系统
自我认知
义:对自己的洞察、理解
自我观察
自我评价
自我体验
伴随自我认识产生的内心体验,是自我意识在情感上的体现
自我控制
意识在行为上的体现,实现自我意识调节的最后环节
人格理论
特质理论
奥尔波特
人格2
共同特质,大多数共有、相同的特质
个人特质,个体独有特质
首要特质,最典型、最具概括性,不是每人都有
中心特质,构成每个体独特性的5-10个重要特质
次要特质,个体重要的特质,特出情况才表现,出现频率低
卡特尔
人格特质的结构网络模型
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N2
表面:外部行为直接观察到的性质
根源:相互联系且以相同原因为基础的行为特质,16种
体质特质和环境特质N3
体质,先天生物因素决定
环境:后天环境决定
动力特质、能力特质、气质特质N4
动力:有动力特征,趋向某一风格
能力:决定人如何有效完成预定目标,晶体、流体
气质:决定情绪反应速度。强度
个体特质、共同特质N1
五因素模型。OCEAN
塔佩斯
外倾性,热情果断活跃冒险乐观
宜人性,信任直率利他依从、谦虚、移情
责任心
神经质或情绪稳定,焦虑敌对压抑自我意识冲动脆弱
开放性,想象审美情感丰富求异创造智能
类型理论
单一类型,是否有特殊人格特征
弗兰克·法利
T型人格,冒险,爱刺激
T+型,冒险行为向好的
T-型,冒险向坏的
对立型
A-B型人格
福利曼、罗斯曼
A型,性情急躁,缺耐性,成就欲高,上进心强、苦干投入认真,急症外向敏捷;适应性差,不安型人格
B型性情不温不火
内-外倾人格
荣格
内倾:兴趣关注点指向内
外倾:指向外
心理活动
思维、感情、感觉、知觉
4*2=8
多元类型
气质类型
罗马医生,盖伦
胆汁质,孙悟空
多血质,猪八戒
粘液质,沙和尚
抑郁质,林黛玉
性格类型说
斯普兰格,价值观角度
经济型、理论型、审美型、权力型、社会型、宗教型
阴阳五行说,《内经》
整合理论
埃里克森,四层次模型
特殊反应层,误差因子,最底层
习惯反应层,特殊因子,第三层
特质层,群因子,第二层
类型层,一般因子,第一层
内外倾
神经质
精神质,负面人格
认知风格
场独立性—场依存性
威特金
场独立FI,信息加工时对内在参照较大
场依存FD,信息加工时对外在参照较大
用隐蔽或镶嵌图形测验
冲动性—沉思性
卡根
速度——准确性衡量
同时性—继时性
达斯
继时,一步一步
同时同时考虑多种假设
人格测验
自陈测验
明尼苏达多项人格测验MMPI,10临床量表+4个效度
爱德华个人兴趣量表EPPS,15个分量表,强迫选择法
优,题数固定,实测计分简单
缺,缺客观效度,易出现反应偏向
投射测验
罗夏克墨迹测验,10张墨渍卡片——5彩色,5黑白
主题统觉测验,TAT
莫瑞
优,弹性大,被试在不受限条件下,随意做出反应,没有阅读能力的人
缺,评分缺客观标准,结果难解释;对特定行为不能有好预测
情境测验
性格教育测验
情境压力测验,无领导小组
自我概念测验
形容词列表法
Q分类法
斯蒂芬逊
广泛用于自我观念、人格适应、身心健康等
根据所排列描述和适合程度测量自我概念
WAI方法
库恩、麦克里兰
Who am I?
人格成因
生物遗传
社会文化
家庭环境
童年早期
学校教育
自然物理
自我调控
学习
一般概念
义: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持久的变化
以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改变为标志
此变化相对持久
学习有练习或经验引起
分类
复杂程度
系列学习、辨别、概念、原理、问题解决
结果
动作技能、态度、言语信息、认知策略、智慧技能
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结构关系
奥苏贝尔
意义学习、机械学习
学习方式
接受学习、发现学习
内容
认知、动作技能学习
社会—情绪学习SEL
如何对社会和情绪信息进行编码、解读、推理、表达和调节
五项核心内容
自我意识
自我管理
社会意识
社交技能
责任决策
学习理论
联结理论
经典条件作用
巴甫洛夫的狗
反射的形成
无条件反射
条件反射:刺激呈现——定向反应——反复匹配——唾液分泌
反射规律
习得,条件刺激和无条件刺激间建立联结的过程、
消退,得不到强化条件反射减弱直至消失
泛化与分化
泛化——扩展,不会辨
分化——辨别
二级条件作用
叠加新的中性刺激——产生新的条件反射
操作性条件作用
尝试——错误学习理论
桑代克的猫
学习实质,通过尝试在一定情境和特定反应建立联结
行为后果是影响学习的关键
正强化促进行为,负强化或惩罚或削弱行为,效果律
操作性条件作用
斯金纳的老鼠
两种学习类型
应答性反应,与经典性条件作用类似
操作性条件反应,不是由情境引发而是机体自发行为
强化
认知理论
格式塔—顿悟学习
柯勒
学习是完形过程,通过学习者对情境的重新组织实现
顿悟共识
顿悟依赖于情境
顿悟产生后,可重复出现
在一种情境中产生的顿悟可迁移到新场合
不是S-R,而是手段和目的间的一种认知关系
托尔曼
位置学习
认知地图,关于某一局部环境的综合表象
位置学习就是据对情境的认知,在当前情境与达到目的的手段、途径间建立个完整的符号系统
潜伏学习
强化不是学习所必须的
学习不仅需要知识还需要目标
建构主义
维果斯基
基本观点
事物的感觉刺激(信息)本身没有意义,意义是由人建构起来的
不同的人由于已有的经验不同,对同一事件有不同理解
重视新旧经验间反复、双向的交互作用
与激进建构主义的共同点
知识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只是一种解释、假设
知识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它随人类的进步不断得到改造
学习过程不是由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的过程,而是学生主动构建知识的过程
构建就是新旧只是经验间的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
学习者在日常生活和以往学习中,已经形成丰富的经验
认知和动作技能学习
认知学习
义,以认知加工过程为对象的学习
种类
初级认知学习,知觉学习
高级认知学习,语言学习
特点
特异性与非特异性
阶段性和连续性
层次性和逆层次性
简单的任务发生在高级的脑皮层,大都可迁移;难的任务在低级脑皮层,难迁移
简单任务先发生学习效应,即学习效应发生顺序为从高级皮层到低级皮层
高级皮层学习促进并调节初级皮层的学习效应
注意在认知中的调节作用
动作技能学习
义:通过练习而形成的一系列稳定的动作方式
种类
连续性技能和非连续性技能
封闭技能和开放技能
精细动作技能和粗大动作技能
形成特点
意识对动作的控制作用减弱,整个动作系统趋向自动化
动作反馈由外反馈逐步转向内反馈
动作的稳定性和灵活性增加
建立协调话的运动模式
学习规律
练习在学习中的作用
练习:在反馈参与下,反复多次地进行一种学习
练习曲线
练习进程特点
练习成绩随练习的进程逐步提高
练习进程中存在高原现象
练习进程是不均匀的
练习中存在个别差异
提高练习效率的条件
确定明确的目标
灵活用整体练习和分解练习
恰当安排练习时间
练习中必有反馈
影响练习成绩的其他心理因素
学习的迁移
迁移:在一种情景中获得的知识技能,可能影响到随后学习的一种知识或技能
产生原因
不同学习内容间有共同因素成分
共同原理
分类
效果
正迁移,积极影响
负迁移,消极影响,干扰
相似程度
近迁移,有区别但非常相似
元迁移,情境有联系但区别大
近迁移强调相似性,远迁移强调差异性;近迁移强调具体概念、技能、事实、程序,远迁移强调一般、抽象的知识、原理和策略
自动化程度
有意迁移
无意迁移
学习和脑的可塑性
脑的可塑性与学习进程,长期训练持久改变
脑可塑性与功能迁移,功能代偿
脑可塑性与练习方式
人生全程发展
个体发展
阶段性和关键期
阶段性
产前期
婴(0-1)幼(1-3)儿期
儿童早期(3-6)
儿童后期(6-12)
青春期(12-20)
成年期(20-40)
中年期(40-65)
老年期(65+)
心理发展的关键期
遗传与环境作用
染色体(由脱氧核糖核酸DNA)组成、DNA、基因(有遗传效应的DNA分子片段)
行为遗传学——双生子
遗传与环境在个体发展中的交互作用,相互影响
主要研究方法
纵向设计研究法,追踪设计
一段时间内追踪研究相同被试
优:了解变量在时间维度上的变化发展
缺:时间长、投入大、流失多
横断研究法
同一时间内研究不同年龄的被试
优:避免纵向研究设计缺点
各群体受环境影响可能不同
群体—连续研究法/聚合交叉设计
综合了纵向和横断研究设计
身体、动作与感知觉的发展
出生前(胎儿期)的发展
身体发展:从怀孕12周到出生即胎儿期
影响发展的不利因素,年龄、药物使用、疾病
婴幼儿发展
身体发展
动作发展
发展顺序三原则
由上到下原则
由中心到四周
由简单、无意识的动作到复杂、有意识的动作
知觉发展
触觉:口腔、手的触觉活动
视觉——视崖实验
听觉——习惯化方法
儿童期发展
青春期发展
语言与认知发展
儿童语言发展
语言获得理论
学习论(后天),行为主义
先天论
语言发展阶段
刚出生——分辨语音和其他声音刺激
9-12个月,说第一个指示词
18-24个月,出现双词话语
3-4岁,出现完全符合语法的完整句子
7岁前,获得完全符合语法的口头语言
影响语言获得因素
遗传、环境
儿童认知发展
认知发展阶段
皮亚杰
感知运动阶段0-2岁,”客体永存性“
前运算阶段2-7岁,
熟练运用符号表征事物,并用符号做简单思考活动
思维的片面性——守恒实验
自我思维/自我中心——三山实验
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儿童能用运用符号进行有逻辑的思考活动
克服片面性,注意到各方面,了解他人观点、沟通
形式运算阶段11岁后
抽象思维的发展和完善
认知发展的机制
皮亚杰
图示:自己独特的认知结构
适应:本质是取得机体与环境的平衡
同化:将新信息纳入已有认知结构
顺应:改变已有的认知结构以适应新的环境和信息
通过同化和顺应两种形式,个体和环境达到平衡,只是暂时的
斯滕伯格
元成分、操作成分、知识获得成分、保持成分、迁移成分
社会性发展
依恋行为
义:人与人间建立的、双方互有的亲密感以及相互给予温暖和支持的关系叫依恋
碗柜理论——条件性强化
恒河猴实验——接触舒适是依恋的重要部分
典型研究手段——陌生情境实验
依恋关系类型
安斯沃斯
安全型
逃避型
矛盾性
混乱型
依恋形成关键期:六个月-1岁
道德发展
义:社会化过程中个体逐渐习得道德准则并以这些准则指导自己行为的过程
皮亚杰——道德发展两阶段理论
他律阶段,道德判断是僵硬、简化的,以结果进行判断
自律阶段,考虑他人立场,以行为动机进行道德判断
科尔伯格——汉斯偷药,儿童以独立的方式做道德判断
习俗前道德时期4-10岁
原则:服从得奖,逃避惩罚
避免惩罚的服从阶段
专注于行为的结果/刺激的物理属性,遵从他人规则避免惩罚,获得奖赏
相对功利阶段
基于自己利益考虑服从原则,以被满足的需要来评判行为
习俗道德时期
将权威标准内化,以服从法则取悦他人/维持秩序
寻求认可阶段
取悦、帮助他人
顺从权威阶段
考虑社会体系、良心/自己责任,显示对权威的尊重
后习俗道德时期
道德观完全内化,认识道德原则间的冲突,并懂做选择
法制观念阶段
依法行事
价值观念阶段
根据自己认为对的方式行事
不是每个人都会经历所有发展时期
社会化与人格发展
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
信任对不信任0-1岁:依恋和信任关系
自主对羞愧、怀疑1-3岁:对自己身体的自主控制,对自己选择羞愧
主动对内疚3-6:尝试新事物、新想法,不怕失败
勤勉对自卑6-12岁:学习文化技能,克服自卑
同一性对角色混淆12-19岁:自我意识,学习社会角色规范
亲密对孤独19-25岁
亲代性对停滞25-50岁:创生感
自我统合对绝望50+岁
每个阶段都有人格危机,解决这些危机需要在正面特质和负面特质之间取得平衡
班杜拉
观察学习/榜样化
通过他人行为从而掌握运动技能、习得态度和其他行为
替代强化
观他人受奖,自己倾向于表现该种行为,反之,减少表现
内在强化
强化来自个体内心
中老年时期发展
生理、心理发展
理论、协调性、体能逐渐下降,动作变慢
身体机能进一步衰退
感知方面变化明显,思维活动在一个更加综合的层次上进行
老年痴呆,随高龄带来的混沌、善忘、人格改变
生活适应
健康问题
终身学习
社会人际关系
面对死亡,五阶段
否认、愤怒、对剩余时间的讨价还价、沮丧、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