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青少年的心理发展
青少年发展是心理学研究中的重要课题,自心理学家霍尔100年前出版其里程碑性的青少年心理学专著以后,这方面的研究一直在不断开展和深化。
第三章 教育文献检索的思维导图,是记载有关教育科学的情报信息和知识的载体,贯穿教育研究的全过程,数量 质量→判断教育科学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第四章 教育观察研究的思维导图,是人们有目的有计划的通过感官和辅助仪器,有目的有计划地对教育领域的某一现象及其变化过程进行全面、细致的观察,从而获得比较客观的教育材料、教育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
这是一篇关于胎儿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的结构思维导图,阐述了影响胎儿生理发展的因素和心理卫生机里的影响及胎教。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看看哟。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妈妈必读:一张0-1岁孩子认知发展的精确时间表
人际关系处理
人际交往思维导图
人生导航
处理人际关系6项原则
进行头脑风暴的准则的思维导图
自卑与超越
超强思维训练课
逻辑填空
东尼博赞简介
青少年的心理发展
生理
生理变化的主要表现
身体外形改变,内脏机能成熟,性成熟
第二性征与性成熟
第二性征是重要标志
女孩:11/12岁;男孩:13/14岁
生殖系统成熟 标志 生理发育完成
认知
特点
基本特点
抽象逻辑思维占主导,但还有具体形象思维的成分
形式逻辑思维和辩证逻辑思维的成熟是思维发展和成熟的重要标志
具体特点
建立假设和检验假设能力增强
逻辑推理能力迅速增强
会使用逻辑法则
概念更加丰富更系统
形式逻辑思维
静止性、逻辑性、确定性
少年期
处于:形式运算阶段初期
运用假设、逻辑推理和逻辑法则
特点:矛盾性
批判性、创造性↑
片面性、表面性
自我中心再度出现
青年期
处于:形式运算阶段后期
形式逻辑思维发展完善、占主导
高二时推理能力已基本成熟,基本完成了由经验水平向理论水平的转换
辩证逻辑思维
初三:迅速发展;转折期
高中:形式逻辑>辩证逻辑
青晚(25-35岁):辩证 主要
自我
自我意识
总体特点
内心世界越发丰富
个体个性上的主观偏执性
自我意识中独立意向的发展
完全意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
自我意识成分的分化
分成“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
强烈地关心自己的个性成长
十分关心自己个性特点方面的优缺点
自我评价的成熟
独立地评价自己的内心品质
有较强的自尊心
受到肯定和赞赏时会产生强烈的满足感;反之易产生强烈的挫折感
道德意识的高度发展
自我意识的诸多成分上(自我观察、体验等)都获得了高度发展
自我概念
概念
一个人对自身的连续性、同一性的认识
包括
认识、情感、品行
影响自我概念的因素
生理因素
认知水平
父母的自我概念倾向
成功及失败经验的积累
自我评价
是一种自我意识的表现
易出现自我评价偏高的倾向
社会行为准则
主观经验
自我中心
社会性
自我同一性发展
埃里克森
12-18岁:自我同一性的确立及防止同一性扩散
延缓偿付期
玛利亚
维度
危机(探索)
自我投入(承诺)
四种方式
同一性获得(有投入,有危机)
同一性延迟(无投入,有危机)
同一性早闭(有投入,无危机)
同一性弥散(无投入,无危机)
科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论
前提
两难故事实验(海因兹偷药)
阶段(与教心年龄不同)
意义
了解儿童的道德认知发展水平,进行针对性和实效性教育
可以在小组团体讨论中进行道德两难故事的讨论,让道德水平高的儿童启发道德水平低的儿童,从而帮助儿童发展道德水平
顺序一定,但与快慢与文化背景,交往有关
揭示了儿童的发展是由他律向自律的循序渐进的过程
反社会行为
行为:13-14岁犯罪率最高
理论解释模型
道奇:个体对社会线索的加工和显示
帕特森:高压家庭环境
人际发展特点
逐渐克服了团伙的交往方式
交友的范围随年龄 增长而逐渐缩小
朋友关系在生活中日益重要
对父母的依赖转移到同龄伙伴身上,是结交知心朋友的高峰期
与异性朋友之间的关系
对于异性的兴趣可能以一种相反的方式予以表达
与父母关系的变化
试图摆脱依赖,一方面转移感情重新寄托,另一方面开始反抗父母的干涉控制
不再盲目接受任何一位老师
情绪
一般特点
自我意识情绪
由自我评价引起的情绪越来越重要
世界观开始形成
更重视友谊
情绪理解
对别人的情绪有较高的洞察力
情绪表达
运用情绪表达社会规则
运用策略影响情绪本身
两面性
强烈狂暴性和温和细腻性共存
情绪的可变性和固执性共存
内向性和表现性共存
成熟和幼稚共存
情绪困扰
烦恼增多:公众前,与父母关系,同伴
孤独:何林渥斯“心理断乳期”
压抑
焦虑
抑郁
自卑感
反抗心理
定义
对一切外在力 量予以排斥的意识和行为倾向
产生原因
自我意识高涨
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过强
独立意识增强
产生情境
独立意识受到阻碍
自主性被忽视或受到妨碍
个性伸展受到阻碍
成人强迫青少年接受某种观点
表现
态度强硬、举止粗暴,但事态平息之后,强烈的反抗情绪会较快消失
漠不关心、冷淡相对,这种反抗态度和情绪不易随具体情景的变化而转移
反抗表现出迁移性
心理问题
内部失调
外部失调
反社会行为和青少年犯罪
原因
家庭因素
家庭破裂
父母素质偏低,亲子沟通不足
家庭教育观念偏差
同伴因素
群体压力
青少年自身因素
情绪不稳定
自我控制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差
成瘾行为
吸烟
游戏
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