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帝制时期人与制度的互动和皇权安全与中央集权问题
帝制时期人与制度的互动和皇权安全与中央集权问题两大思维导图总结,很详细全面,大家有需要的可以收藏一下哟。
这是一篇关于影响力法则的思维导图,影响力法则的应用,如何分辨商家对你施加的影响?希望对各位小伙伴有帮助哦~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论语孔子简单思维导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童年》读书笔记
《茶馆》思维导图
《朝花夕拾》篇目思维导图
《昆虫记》思维导图
《安徒生童话》思维导图
《鲁滨逊漂流记》读书笔记
《这样读书就够了》读书笔记
妈妈必读:一张0-1岁孩子认知发展的精确时间表
帝制时期人与制度的互动
一切荣耀归于皇帝,所有功劳皆归君主。
战国
中央立法:贵族政治-骑士精神
人才管理:以主张获得青睐,以忠诚建立信任,以能力获得升迁,参考李斯,拜荀子为师。
秦汉
中央立法:“东汉”权利结构,家天下的弊病;外戚专政,政治腐败。御史监郡与汉文帝的刺史制度。
(该权利结构自西汉至唐、延续至清,或深或浅)违背中央命令,以权谋私、侵占百姓利益的行为;滥用公权,滥用刑罚,随意杀人,引发民愤;选任不公,任人唯亲,压制贤才;放纵子弟以权谋私;与地方恶势力勾结,贪污腐败、收受贿赂。
中间官员:藩镇服从中央的领导、设有监军使
地方管理:郡县制、分级控制,增加新层级
人才管理:强调能力,学习法律、儒学,基本知识、人品过硬;基层工作经验;察举制进入中央。
历史事件:王莽改制
唐代
中央立法:中央集权与郡县制(央地关系)
正确做法:抛开简单逻辑类比,深入事件过程,具体分析相关各方的权利、义务和责任,从而提出更符合实际、更具实践性的理论。
人才管理:东汉末年-唐前期,门阀政治,警惕“标准的异化”,挂职锻炼解决“出得去”
精明强干会办事、不怕麻烦、有责任感、遵守规矩礼法,带上负面色彩;不懂、不会、不知道、不受规矩,反而是高级范儿。
东汉末年高门士族的弊端:不重视军事,鄙夷武将和军人;格局小,缺乏全局意识和战略眼光;以自我为中心,贪婪自私。唐代后期:制度建设滞后、背离设计者初心,造成高级官僚侵蚀制度。
历史事件:杨炎的“两税法”
宋代
中央立法:分权制衡、三权分立(宰相、枢密院、三司)、台谏官
存形迹:臣子推荐人才最合适的做法,是不能让被推荐者和其他人知道这是自己推荐的,要让人们觉得这都是陛下的恩典。
国事成败在宰相,人才消长在台谏;宰相负有协助皇帝决策、监督指导百官执行的责任;台谏负责提出批评、纠正违失。权利来源于职务规定,来自包容的政治传统,来自君臣上下接纳、鼓励、批评的良好政治风气。
礼制社会:礼法秩序,真正尊重国家与社会,汉、唐、明、清均为势力至上的选择
当中央意志与地方利益发生冲突,对双方是考验。允许地方官发出不同声音,把地方实际困难汇报寻求解决,可以反映朝代的治理水平。
藩国治理:收兵权,所有精兵收归中央,编入“禁军”,成为天子卫兵;在军事力量管理上“兵权宜分”,将资深的禁军将领换做资历浅的并定期轮换。(前提是不能有战争且财力强盛)
人才管理:强调科举制度
弊病:道德人品无法考核、经世致用性偏弱、竞争激烈
历史事件:杯酒释兵权、王安石变法(为了推行新政,加强集权,台谏纠错制度取消)
制度的定义
是人类相互交往的规则,去对抗人性的贪婪。但制度本身是否合理,在其之下隐藏着“非正式制度”以及如何理解该制度及执行。
从制度演变看历史得失,说的是国家故事,从历史文化看民族性格,说的是群体故事
明代
西方文艺复兴,现代化的开始,但明朝却远远落后。
中央立法:废除宰相制度、宦官专政
本质上是蒙古人对华夏政治传统认识不足、吸收有限,制度漏洞百出,皇帝懒得管事,对担任宰相的贵族又缺乏戒心,而朱元璋目睹一切。朱元璋建立内阁,有议政权但没有监督百官执行权,帮助皇帝阅读文件、起草批示。
靠制度、靠惯性、靠高压、靠特务,政府没有创造能力与追求,去应对突发事件、对内外缺乏抗打击能力。
历史事件:“残暴”杀功臣、张居正一条鞭法
诉求:皇权的安全与中央集权问题
正确做法:制度建设(集权)、当地人才(知识与技能)、中央政令(任命)、兴办学校(教化与传播)、中央巡视制度(社情民意与监督)
中央是集权的,但是集权的中央会照顾到地方的利益,才是全国一盘棋,兼顾整体利益,又关照地方利益。前提条件是:中央财政强大。解决入不敷出的问题,就是乱收费,谨防地方官员欺压百姓。
皇帝周边势力(后妃、外戚、宦官)的处置问题(最大矛盾)
罗马皇帝是第一公民,主权属于元老院和全体公民
抽象象征:皇帝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唯一可以超越任何利益的主体,公正无私的最高仲裁人。理想标准:精力充沛、头脑清醒、公正无私、高瞻远瞩、大局观、富有政治智慧、熟悉政府运作得失利弊。三畏:历史、古圣先贤、天。
制度可以赋予宰相约束皇帝的权利,但他可以撇开“手诏”“内批”“御笔”来指挥做事。
宝座上具体的人:私属利益群体,包括后妃、宗室、外戚、宦官等。 士大夫以“三畏”为武器,劝谏、约束“具体的皇帝”(传统累积、制度建设、思想教育),以宰相为首的,也非一个岗位,尚书台等机构。
士大夫的职责:1、上辅佐天子调和阴阳,理顺四时,下让万物各得其所;2、外镇抚四夷和诸侯,内亲附百姓,让各级官员尽职尽责。宰相握有1、议政权,协助皇帝做最高决策;日常政务由宰相以书面形式向皇帝提出建议,皇帝批准,形成命令。2、监督百官执行权。宰相不亲细事、为国家选拔和任用贤才、向皇帝进忠言。是皇帝的政治导师,是皇帝的最高参谋,在关键时刻矫正皇帝的行为。
历史事件:百日维新、立宪运动的失败
光绪皇帝和康有为,懂得稳中求进,平衡各方利益,缺乏应变能力;慈溪浅陋自私、唯利是图。
士大夫与皇帝的关系问题
官员管理中的效率与公平问题
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治理问题
兵权的收放与边防的关系问题
若制得其宜,则治安;失其宜,则乱危。
皇权为了自身安全,要求对危险的权力进行分割,而士大夫出于不自知的自利倾向,迎合皇帝的需求。但如何保持旺盛的战斗力?!
西汉处理最得当
日常兵力布防:采取“内种外轻”,防止地方割据
战争动员机制:临时任命将帅
利益分配的难题
魏式方案:先到先得
弊病:一味求稳,国家利益屈从军功集团,牺牲整体和长远来满足部分,暴露北魏统治的混乱与孱弱。
隋式方案
给功臣一定政治和经济优待,不允许他们任实际职务,掌握实际权力。有理性而无感情,有现实而无历史,简单傲慢,唯我独尊,隋朝统治者聪明、激进、简单、粗暴的性格。
宋式方案
上层:杯酒释兵权,交出禁军兵权,承诺不干预国家治理,换取世袭性质的特权,优先与皇族结亲,子孙通过特殊途径做官等。
下层:通过军队的专业化和军人职业化,用国家财政把军人养起来
务实,在妥协中求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