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国电影史
1905年,中国第一部电影《定军山》在北京丰泰照相馆诞生。片子随后被拿到前门大观楼熙攘的人群中放映,就此宣告中国电影的诞生。1934年,中国首部获得国际荣誉的电影《渔光曲》诞生,该影片被民国著名电影人厉麟似等推介参加莫斯科国际电影节,荣获第九名。
编辑于2022-06-07 10:31:45时间管理-读书笔记,通过学习和应用这些方法,读者可以更加高效地利用时间,重新掌控时间和工作量,实现更高效的工作和生活。
本书是法兰教授的最新作品之一,主要阐明了设计史的来源、设计史现在的状况以及设计史的未来发展可能等三个基本问题。通过对设计史学科理论与方法的讨论,本书旨在促进读者对什么是设计史以及如何写作一部好的设计史等问题的深入认识与反思。
《计算机组成原理》涵盖了计算机系统的基本组成、数据的表示与运算、存储系统、指令系统、中央处理器(CPU)、输入输出(I/O)系统以及外部设备等关键内容。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深入了解计算机硬件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及其相互之间的连接方式,掌握计算机的基本工作原理。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时间管理-读书笔记,通过学习和应用这些方法,读者可以更加高效地利用时间,重新掌控时间和工作量,实现更高效的工作和生活。
本书是法兰教授的最新作品之一,主要阐明了设计史的来源、设计史现在的状况以及设计史的未来发展可能等三个基本问题。通过对设计史学科理论与方法的讨论,本书旨在促进读者对什么是设计史以及如何写作一部好的设计史等问题的深入认识与反思。
《计算机组成原理》涵盖了计算机系统的基本组成、数据的表示与运算、存储系统、指令系统、中央处理器(CPU)、输入输出(I/O)系统以及外部设备等关键内容。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深入了解计算机硬件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及其相互之间的连接方式,掌握计算机的基本工作原理。
中国电影史
中国电影史
● 渐显(1905——1931)
● 前史
● 宫廷放映➡️易燃➡️阻碍
● 民间放映(西洋影戏)
● 1896年 上海徐园“又一村”游艺活动
● 放映商➡️西班牙人雷玛斯➡️雷玛斯游艺公司(连环影业为主体)
● 草创
● 开端
● 第一部国产片《定军山》
● 1905年
● 编导:任庆泰(字景丰,实业家)
● 摄影:刘仲伦
● 丰泰照相馆(北京第一家带有专业性质的电影院)➡️1909 大火
● 谭鑫培最为叫座的保留剧目之一。《三国演义》:蜀将黄忠老当益壮,屡建战功。
● 本土传统艺术➕外来新奇娱乐形式➡️初次结合
● 挖掘影片叙事功能
● 中国第一部故事片《难夫难妻》
● 张石川➕郑正秋➡️新民公司 1913年(承办亚细亚影视公司拍片任务)
● 中国早期电影发展的重要基地“上海”:近代经济文化中心
● 内容:包办婚姻 繁文缛节 具有现实批判意义➕激发叙事潜能
● 其他作品:《脚踏车闯祸》《一夜不安》《店火失票》取材于新剧和民间笑话
● 拍摄进步:银幕时空有了一定灵活性和想象力
● 镜头和场景的分割
● 户外实景采用
● 景别变化
● 一战后的电影恢复 1916
● 《黑籍冤魂》
● 幻仙影片公司
● 郑正秋编剧 ,张石川导演
● 内容:封建家庭大少爷, 嗜吸鸦片 ,家破人亡
● 意义:为中国故事片创作由短到长的过度提供了经验(利用电影创造时空优势)
● 1919~1922年
● 商务印书馆影戏部
● 《阎瑞生》(长故事片)
● 杨小仲编剧,任彭年导演
● 内容:洋行职员谋杀妓女的“实事影片”
● 特点:(1)剧作素材的 新闻性(2)视觉处理方式的真实性
● 国产影片第一次公开放映,轰动性的营业效果
● 中国影片制造公司
● 明星影片公司
● 《劳工之爱情》
● 地位:中国短故事片创作经验的集大成者➕终结的标志
● 郑正秋编剧,张石川导演
● 内容:祝医生考验未来女婿,郑木匠巧施妙计娶得美人归
● 进步:镜头调度力图突破舞台思维的羁绊,较为完整的工作台本
● 不足:舞台化痕迹重
● 价值意义
● 早期从影者自如的运用电影的方式讲故事的能力
● 民族电影在市场中国的立足起到了试探性的先行作用
● 初盛景观
● 影视公司
● 明星影片公司➡️“通俗社会片”
● 主创:张石川,郑正秋,洪深,包天笑
● 代表作品
● 1923年《孤儿救祖记》➡️家庭伦理片
● 郑正秋编导
● 一位富于社会责任感而又深谙创作规律和观众心里的艺术家
● 电影思想“电影不单单是娱乐,电影应当有教育意义”
● 《孤儿救祖记》是第一部完整实现他的创作思想的电影作品
● 地位:是中欧第一部在商业和艺术上获得双重成功的国产片
● 内容
● 成功原因
● 历史意义
● 产生影响
● 《玉离魂》《最后之良心》《空谷兰》
● 作品风格:由《孤儿救祖记》确立的商业娱乐价值和社会教育价值并重的创作方向
● 价值判断:富于社会责任感的资产阶级改良私信啊个和同情弱者的人道主义取向
● 长城动画影片公司➡️“社会问题片”
● 主创:李泽源,梅雪俦
● 制片方针:非采用问题剧制成影片,不足以移风易俗,针砭社会
● 作品风格:带有鲜明的社会政治批判色彩
● 代表作品:《弃妇》《春闺梦里人》《伪君子》
● 神州影片公司➡️“哀怨悲剧片”
● 主创:汪煦昌(发起人➕摄像)陈醉云,裘芑香,万籁天,李萍倩
● 代表作品:《不堪回首》《难为了妹妹》
● 作品风格:注重人情事态的写实再现,讲究画面形象的含蓄情感表现
● 上海影戏公司
● 主创:但杜宇(投资者,决策者,编导)➡️家庭公司
● 代表作品:《海誓》《重返故乡》
● 作品风格:追求意念性和形式感的唯美倾向
● 大中华和大百合
● 主创:陆洁,王元龙,史东山
● 代表作品:《战功》《小厂主》《同居之爱》
● 作品风格:对某些西方价值观的认同;造型设计中西掺杂➡️“欧化”
● 天一
● 主创:邵醉翁,邵邨,高梨痕
● 代表作品:《立地成佛》《女侠李飞飞》《忠孝节义》
● 作品风格:忠信和平,人类互助精神
● 影视美学初见(20世纪20年代初期)
● 热闹型(热烈型)
● 代表人物:张石川,郑正秋
● 特点:剧情见胜;重快的动作,轻内心表情
● 冷隽型
● 代表人物 :洪深,史东山,但杜宇
● 特征:重心理描写,轻情节;少字幕;重哲理意蕴
● 走向商业竞争
● 古装片
● 对现成旧文学的素材改编,邵资金,短时间,敷衍成片
● 作品:《美人计》(大中华百合)《西厢记》(民新)
● 武侠片
● 脱胎于现成的武侠小说,主题趋同,重“明星效应”,“一次性消费”营销策略
● 作品:《女侠李飞飞》(天一)《将军之女》(太平洋)《无名英雄》(明星)
● 神怪片
● “武侠”和“神怪”合流的产物,注重特技的使用,内容趋同
● 作品:《庄子试妻》《奇中奇》《火烧红莲寺》
● 后果
● 电影粗制滥造,国内市场濒于丧失
● 大量制片机构倒闭
● 电影收购价格压低,国产片收入锐减
● 调焦(1931——1937)
● 求变之初
● 罗明佑“联华影业”公司
● 罗明佑
● 广东富商;“可兼教育,实业之长”;开办真光电影院
● 多家公司合并,将宣传,发行,放映一体化经营
● “华北”“民新”“大中华民合影业”“上海影戏”
● 《故都春梦》
● 孙瑜导演
● 挖掘人物性格的悲剧色彩;现实批判和人生警示意图;艺术处理上细致讲究
● “三足鼎立创作局面➡️联华
● “明星”“联华”“天一”
● 工作总纲:提倡艺术,宣扬文化,启发民智,挽救影业
● “国片复兴运动”代表作➡️《野草闲花》(孙瑜)
● 塑造人物理想人格和浪漫主义创作风格
● 象征对比镜头组接;
● 戏中戏;
● 电影歌曲《寻兄词》
● 意义:“国片复兴运动”的主力军,为“新兴电影运动”做了准备
● 有声片的探索
● 《歌女红牡丹》
● 民众影片公司(明星➕上海百代)
● 洪深编剧,张石川导演
● 大成本,大制作,中国第一部有声片
● 《虞美人》(蜡盘)
● 《歌场春色》(片上)
● 《春潮》(第一部使用国产录音设备)
● 新兴电影运动
● 历史背景
● 1931年“九一八”事变;1932年“一二八”事变;中华民族到了生死存亡的危险关头
● 政治的腐败和经济的凋敝;民众和统治者矛盾日益尖锐
● 兴起原因
● 民族危机激发了全民性的爱国热情,对电影有了新的要求
● 战事给电影业带来重创,急需摆脱困境,拍摄反应人民愿望的影片
● 标志➡️“中国电影文化协会”成立
● 左翼工作者加入电影业
● 1933年 迅起➡️“中国电影年”
● 《三个摩登女性》“沉沦或新生的时代象征”
● 《狂流》“中国农村现状”
● 1934年~1935年 曲折绵延
● 剪刀政策日益严厉
● 《姊妹花》郑正秋 “贫富对立”
● 《渔光曲》蔡楚生 “社会下层人民悲剧”
● 1936年~1937年 重新高涨
● 华北事变;“一二九”爱国学生运动高涨
● 国防电影
● 广义:反应帝国主义侵略下的现实问题
● 狭义:直接反映抗敌斗争,号召抵御侵略的影片
● 《狼山喋血记》 “象征手法”
● 《壮志凌云》 “象征手法”
● 意义
● 不仅倡导了“电影文化”的概念,而且使电影再次肩负起文化的使命
● 作为佳作迭出的艺术创新运动,它在剧作形态,导演技巧,摄影技术,表演方法等方面体现出一种继承性的革新
● 默片和声片的艺术攀援
● 《神女》➡️ 默片艺术日臻完美的代表性作品
● 吴永刚编导,,阮玲玉主演
● 深处社会最底层的下等妓女的生活遭遇
● “灵魂写实主义”
● 冷隽型美学
● 1931年《歌女红牡丹》➡️ 第一部有声片
● 1934年《桃李劫》➡️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有声片
● 《马路天使》➡️有声片的集大成者
● 袁牧之编导
● 平行蒙太奇(1937——1945)
● 区域格局
● 历史背景: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电影创作和生产格局改变
● 国统区的“大后方电影”
● 武汉 重庆 成都
● 抗战电影制作基地:“中制”;“中央电影摄影厂”;西北影业公司
● 剧作内容:揭露侵略者罪恶行径,讴歌将士和民众的抵抗斗争
● 代表作:《保卫我们的土地》战时第一部故事片;《八百壮士》;《还我故乡》;《火的洗礼》;《东亚之光》
● 租界区“孤岛”
● 上海 香港
● 新华影业公司:《飞来福》《乞丐千金》《貂蝉》➡️带动“孤岛”电影全面复活
● 出现原因:生活困苦的加剧,进口片数量减少;租界对进步影片严加防范;为规避风险,商业片,市场回报大
● 大量古装片问世
● 《木兰从军》“人物形象隐喻性展示
● 《明末遗恨》“借古喻今”
● 《铁扇公主》中国第一部大型动画片
● 时装片
● 《离恨天》
● 《世界儿女》
● 沦陷区
● 长春 上海
● 满洲映画协会➡️以华致华产物
● 共产党根据地
● 延安
● 1938年“延安电影团成立”
● 《延安和八路军》《南泥湾》
● 实景加工(1945——1949)
● 背景
● 抗战结束后,国民党接收电影资产,扩建电影机构➡️上海重新成为中国电影生产中心
● 国产片数量大幅度减少
● 战后通货膨胀,成本激增
● 器材匮乏(资本家和政府控制器材)
● 美片倾销(中美商约的签订)
● 现实主义深化是中国战后电影所取得的最显著的创作成就
● 反映抗战时期人民生活
● 《松花江上》
● 《希望在人间》
● 反映战后社会问题➡️
● 《天堂春梦》
● 《八千里路云和月》
● 《一江春水向东流》
● 由英雄到普通人的转换➡️
● 《新闺怨》
● 《万家灯火》
● 《小城之春》
● 《太太万岁》
● 十七年电影(1949——1966)
● 建国初期的的辉煌➡️(国际获奖众多)
● 1949年7月➡️中华全国电影艺术工作者协会成立➡️标志新的创作局面的产生
● 《新儿女英雄传》
● 《白毛女》
● 《中国人民大团结》纪录片
● 十七年电影
● 发展历程
● 1949年➡️活跃景象
● 1951年《武训传》批判活动
● 1956年再次发展
● 1957年反右运动,1958“拔白旗”
● 1959国庆十周年献礼
● 1960 反右运动,中苏关系破裂
● 1961周恩来调整文艺政策
● 特色与成就
● 现实性与时代感
● 《老兵新传》第一部彩色宽荧幕立体声片故事片
● 《李双双》反映现实题材的佳作
● 《我们村的年轻人》
● 《五朵金花》
● 《农奴》
● 注重人物形象的塑造
● 《董存瑞》
● 《小兵张嘎》
● 《战火中的青春》
● 《我这一辈子》
● 《林家铺子》
● 《早春二月》
● 造就了一批各具特色的电影艺术家
● 郑君里《画外音》➡️研究电影导演艺术理论的重要参考书
● 创造出一批不同风格样式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影片
● 特色影片
● 革命的抒情正剧
● 《林则徐》
● 《风暴》
● 《青春之歌》
● 《红色娘子军》
● 喜剧样式
● 讽刺喜剧“吕班”
● 《新局长到来之前》
● 《不拘小节的人》
● 《未完成的喜剧》
● 歌颂喜剧
● 《五朵金花》
● 《今天我休息》
● 轻喜剧
● 《大李,老李和小李》
● 《景上添花》
● 《女理发师》
● 散文式电影
● 《林家铺子》
● 《早春二月》
● 史诗电影
● 《南征北战》
● 惊现样式
● 《冰山上的来客》
● 《羊城暗哨》
● 《国庆十点钟》
● 《神秘的旅伴》
● 存在的问题
● 电影直接为政治服务
● 没有深入挖掘人物内心
● 很少借鉴国外电影的艺术成就
● 缺少对电影本性的研究
● 空镜头(1966——1976)
● 样板戏电影“艺术创作政治话”
● 八个样板
● 现代京剧:《红灯记》《沙家兵》《智取威虎山》《奇袭白虎团》
● 芭蕾舞剧:《白毛女》《红色娘子军》
● 乐曲:《钢琴伴唱〈红灯记〉》《钢琴协奏曲〈黄河〉》《革命交响音乐〈沙家兵〉》
● 三突出
● 突出正面人物,突出英雄人物,突出主要英雄人物
● 电影语言
● 敌远我近,敌暗我明,敌大我小,敌俯我仰
● 故事片中的政治较量
● 重拍故事片的曲折道路
● 第一批:黑白➡️彩色( 重拍片)
● 第二批:公式化,概念化,雷同话《艳阳天》《火红的年代》
● 第三批:受到好评《创业》《海霞》《闪闪的红星》《难忘的战斗》
● 江青➡️阴谋电影
● 公开反对“三项指示为纲”,批判四个现代化
● 《春苗》《决裂》《欢腾的小凉河》
● 未完的长镜头(1976——1996)
● 1976——1978 徘徊阶段
● 电影故事片类型➡️无创新突破,仿国外影片
● 揭秘“四人帮”罪行,反映人民观众与“四人帮”斗争的影片《十月的风云》
● 革命历史题材影片《我们是八路军》《大河奔流》
● 惊现样式影片《黑三角》《猎字99号 》
● 1978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方针
● (影戏)向多美学,多形态的风格电影分化;(政治艺术片)向艺术电影,宣传电影,商业电影,实验性电影以及多元交叉电影的分化……(未完)
● 1979——1980创新浪潮
● 《归心似箭》李俊 “人情美”
● 《从奴隶到将军》王炎“长镜头”
● 《小花》黄建中 “闪回”
● 《苦恼人的笑》“现代派的表现手段”
● 共同点
● 电影的表现技巧上开始创新
● 模仿外国电影
● 格调不高,趣味庸俗
● 影片涉及政治,无法把握分寸
● 1981——1983纪实美学的追求
● 《南昌起义》汤晓丹
● 《西安事变》成荫
● 《骆驼祥子》凌子风
● 谢晋
● 《青春》《啊!摇篮》《天云山传奇》《牧马人》《芙蓉镇》《最后的贵族》
● 特点:取材于重大社会问题,主题挖掘深刻;善于刻画妇女形象;善于以情动人
● 张暖忻
● 1981《沙鸥》(彩色故事片)
● 特点:基友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质朴生动,又有法国新浪潮的哲理和诗意
● 《邻居》郑洞天➕徐谷明(新现实主义影片)
● 1982《城南旧事》吴贻弓
● 谢飞 “作者电影” 《香魂女》
● 宁瀛《末代皇帝》副导演
● 胡炳榴 《乡情》《乡音》《乡民》
● 《人到中年》王启民,孙羽导演
● 《红衣少女》陈小雅
● 1983——1986影像美学的崛起
● 颜学恕《爱情遗产》《野山》
● 丁荫《孙中山》
● 吴天明《老井》
● 1987——1989多元化的探索
● 特点:现代意识和冷峻的眼光;艺术上的标新立异;强烈的主体意识;从传统文艺中吸取营养
● 黄蜀芹《人 鬼 情》➡️秋芸《钟馗》➡️解决了电影纪实性与假定性的关系
● 张军钊《一个和八个》➡️战争环境中的人
● 吴子牛《喋血黑谷》➡️再现抗日战争时期国统区的历史面貌
● 陈凯歌《黄土地》➡️五代导演代表作;民族劣根性
● 田壮壮《猎场札撒》➡️蒙族人民的性格和精神
● 黄建新《黑炮事件》➡️荒诞与现实的结合
● 陈凯歌《孩子王》➡️“作者电影”;写实和写意的结合
● 张艺谋《红高粱》➡️现代神话;标志五代解体
● 1988“王朔电影年”
● 《顽主》《轮回》《大喘气》《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
● 九十年代电影“弘扬主旋律,提倡多元化”
● 主旋律影片➡️1991“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年”
● 《大决战》毛泽东和蒋介石的性格
● 《大决战 辽沈战役》林彪
● 《开天辟地》陈独秀
● 重大现实题材
● 1990《焦裕禄》
● 塑造了一批有血有肉的时代英雄和先进分子的形象
● 艺术电影
● 张艺谋《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秋菊打官司》《活着》《摇啊摇,摇到外婆桥》《西楚霸王》
● 陈凯歌《霸王别姬》《边走边唱》《风月》
● 黄建新《黑袍事件》《五魁》《埋伏》《站直啰,别趴下》《背靠背,脸对脸》《红灯停绿灯行》
● 周晓文《最后的疯狂》《疯狂代价》《二嫫》《青春冲动》
● 李少红《血色清晨》《四十不惑》《红粉》
● 刘苗苗《杂嘴》《家丑》
● 夏刚《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于往事干杯》《遭遇激情》《无人喝彩》《伴你到黎明》
● 孙周《心香》
● 章明《巫山云雨。
● 张建亚《三毛从军记》《王先生之欲火焚身》➡️漫画电影
● 何平《双旗镇刀客》《炮打双灯》
● 塞夫,麦丽丝《骑士风云》《东归英雄传》➡️马上动作片
● 娱乐片
● 五代导演
● 一代:张石川,郑正秋
● 二代:蔡楚生,孙瑜,吴永刚,费穆,沈浮
● 三代:郑君里,谢晋,水华,成荫,崔嵬,凌子风
● 四代:谢飞,郑洞天,张暖忻,黄蜀芹
● 五代:陈凯歌,张艺谋,田壮壮,吴子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