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国茶文化
中国茶文化是中国制茶、饮茶的文化。中国是茶的故乡,中国人发现并利用茶,据说始于神农时代,少说也有4700多年了。直到现在,汉族还有民以茶代礼的风俗。潮州工夫茶作为中国茶文化的古典流派,集中了中国茶道文化的精粹,作为中国茶道的代表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编辑于2022-06-07 20:37:44中国茶文化
茶的由来
茶树有6千万年-7千万年的历史,在中生代(恐龙时代)就已发现
在中国,茶的发现和利用始于原始母系氏族社会,迄今当有五六千年的历史了。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茶树和利用茶树的国家。 中国是茶的故乡,也是世界茶文化的源头。
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毒,得荼(茶)而解之
【神农本草经】:我国现存最早的药学专着,或谓成于秦汉时期,或谓成于战国时期 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 神农就是炎帝,我们的祖先之一。
茶正式见诸文字记载的,是公元前200年左右秦汉年间的字书《尔雅》,称茶为"槚" 汉代司马相如的《凡将篇》,称茶为"荈chuǎn诧chà",将茶列为二十种药物之一,是我国历史上把茶作为药物的最早文字记载。
正式见诸文字记载的,是公元前200年左右秦汉年间的字书《尔雅》,称茶为"槚" 汉代司马相如的《凡将篇》,称茶为"荈chuǎn诧chà",将茶列为二十种药物之一,是我国历史上把茶作为药物的最早文字记载。
其名,一曰茶,二曰槚(jiǎ),三曰蔎(shè),四曰茗,五曰荈(chuǎn)
茶:较早摘取的茶叫荼 槚:槚就是古荼 蔎:四川西南部的人称茶为蔎 茗:较晚摘取的茶叫茗 荈:有些地方称较晚摘取的茶叫荈。
茶在中国应用演变过程:食用--药用--食用--饮用
食用:茶叶作为食物充饥,或者做菜吃 /在春秋战国时期,齐国出现茶叶做成菜肴 /三国时期的张揖yi《广雅》中记载,用葱,姜,橘子等佐料和茶一起烹饪 /食茶古代流传至今——擂茶
擂茶:研磨也。 擂茶就是将茶叶、花生、芝麻等原料放进擂钵里捣碎研磨,加入食盐,冲开水喝的养生茶饮
吃擂茶的地方相当广泛,湖南, 江西 ,福建,广东,浙江,江苏等地都有着浓郁的风俗习惯 广东揭西擂茶、汕头擂茶、江西大沩山擂茶、蒙古阿珠擂茶、杭州余杭区普宁村“七味咸茶”,也叫“芝麻茶”,“烘青豆茶”
饮用:把茶作为饮料,或解渴,或提神 人类的饮茶方式经过了三个阶段的发展演变过程 琴棋书画诗酒茶,柴米油盐酱醋茶 上起天子,下迄黎民,几乎所有人都不同程度饮茶 (皇室、文人雅士、佛教人士、下迄百姓)
第一个阶段:煮茶
1、《神农本草经》神农用水煮茶 2、陆羽《茶经》提到煎茶、煮茶的理论,人类最开始都是将茶叶煮后饮用 3、郭璞在《尔雅》注中提到,茶“可煮作羹饮”
煎茶法是陆羽所创 煎茶法:通常用茶末;一沸投茶,环搅,三沸而止 煮茶法:散叶、茶末皆可;冷热水不忌,煮熬而成 陆羽《茶经》指出: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
第二阶段:半饮半茶
将团茶捣碎放入壶中,加入开水,并加工和调味
第三个阶段:泡茶
全叶泡茶法,始于唐代,盛行于明清
茶的分类
四大茶区 我国一级茶区分为四个:江北茶区、华南茶区、西南茶区、江南茶区 其地,上者生烂石,中者生栎壤,下者生黄土
江北地区
中国最靠北的茶区
包括:山东、河南、陕西、甘肃、江苏、安徽、湖北北部
土壤:黄棕壤、少数为棕壤,为中国南北土壤的过渡类型,酸碱度略偏高
温度:年平均温度15-16℃
茶树:灌木型中叶和小叶种
华南茶区
中国南部
包括:广东、广西、福建、台湾、海南等
土壤:赤红壤,少部分为黄壤; 华南茶区具有丰富的水热资源;年降水量为中国茶区之最
温度:年平均温度:19-22℃;最低月平均温度7-14℃
茶树:该区品种资源丰富,有乔木、小乔木、灌木等各种类型的茶树品种
茶品种:红茶、乌龙茶、花茶、六堡茶等在国内外都比较有名
西南茶区
中国最古老的茶区
包括:云南、贵州、四川、西藏的东南部
土壤:以盆地、高原为主 云南主要为赤红壤和山地红壤 四川、贵州、西藏东南部以黄壤为主、有少量棕壤
茶树:中国发展大叶种茶的主要发展基地之一 主要为灌木型和小乔木型,一些地区还有乔木型茶树
茶的品种:红茶、绿茶、黑茶 红茶:滇红工夫红茶、云南红碎茶 绿茶:蒙山甘露、蒙山顶尖、都匀毛尖、蒙山春露、竹叶青、峨眉毛峰 黑茶:普洱茶、沱茶
江南茶区
中国茶叶的主要产区,年产量约占总产量的2/3
包括:长江以南,浙江、江西、湖南等省
土壤:主要分布在丘陵地带;少数在海拔较高的山区,如浙江的天目山、福建的武夷山、江西的庐山、安徽的黄山 主要是红壤,部分为黄壤或棕黄壤,少数是冲积土
温度:年平均温度在15-18℃;冬季的最低气温一般在-8℃左右 年平均降水量在1400-1600毫米,春夏两季雨水最多
茶树:灌木型中叶种和小叶种,以及少量小乔木型中叶种和大叶种
茶的品种:主要出产绿茶、红茶、黑茶、花茶以及各种品质的特种名茶, 诸如西湖龙井、洞庭碧螺春、君山银针、庐山云雾、九曲红梅、修水宁红等
茶树
茶树的植物学分类地位 : 茶树的拉丁学名为:Camellia sinensis(L.) O.Kuntze 界 植物界(Regnum Vegetabile) 门 种子植物门(Sperma tophyta) 亚门 被子植物亚门(Angiospermae) 纲 双子叶植物纲 (Dicotyledonea) 亚纲 原始花被亚纲 (Archichkamydeae) 目 山茶目 (Theales) 科 山茶科 (Theales) 亚科 山茶亚
根据茶树形态特征
乔木型
乔木型茶树有明显的主干,分枝部位高
小乔木型
小乔木型茶树有明显的主干,主干和分枝容易区分,但分枝部位离地面较近
半乔木型茶树在树高和分枝上都介于灌木型茶树和乔木型茶树之间
灌木型
灌木型茶树没有明显的主干,主干矮小,分枝较密。我国栽培的茶树多属此类
根据茶树的茶叶大小
特大叶种
大叶种
中叶种
小叶种
六大茶类 绿茶、黄茶、白茶、青茶、红茶、黑茶 品茶的2面8因子: 2个方面:干看外形,湿看内质 8个因子: 干看外形:1-色泽,2-形状,3-整碎,4-净度 湿看内质:1-汤色,2-香气,3-滋味,4-叶底 辨茶:色辨类,形辨名 陆羽的《茶经》指出:其水,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 绿茶产量最大,历史最早,距今至少有三千多年 红茶是我国最大的出口茶,出口量占我国茶叶总产量的50%左右 白茶产量最少
绿茶:不发酵茶(0%)
绿茶产量最大,历史最早的茶类,距今至少有三千多年 工艺过程:鲜叶--杀青--揉捻--干燥
绿茶中的名茶:形辨名 黄山毛峰:雀舌,叶片圆润 (茶中的上品) 西湖龙井:扁平,23mm (名茶之冠) 庐山云雾:小苗有锋 洞庭碧螺春:卷曲成螺 (民间判断:钢丝条,螺旋形,浑身毛,一嫩三鲜自古少) 都匀毛尖:紧细卷曲,毫毛显露 (贵州特产绿茶) 六安瓜片:瓜子形,每一片不带芽和茎梗 (绿茶特种茶类,国家级历史名茶) 径山茶:纤细卷曲 太平猴魁:茶叶大而平
黄茶:微发酵茶(10%-20%)
其品质特点是:黄叶黄汤 工艺过程:鲜叶--杀青--揉捻-闷堆渥黄-干燥
黄茶中的名茶: 君山银针、蒙顶黄芽、霍山黄芽、海马宫茶、北港毛尖、鹿苑毛尖、广东大叶青
白茶:轻发酵茶(20%-30%)
白茶产量最少 工艺最少:鲜叶--萎凋--干燥 加工时不炒不揉,晒干或者用文火烘干 使白茸毛在茶的外表完整的保留下来 这就是呈白色的缘故 白茶三年是药,七年是宝
白茶中的名茶:形辨名 白毫银针:只取芽头,白毫,似银针;有“绿妆素裹”之美感 白牡丹:一芽一叶,芽头有白毫,叶片盈薄易碎 贡眉:一芽两叶 寿眉:只有叶没有芽头
青茶:半发酵茶(50%)
工艺最多:鲜叶--萎凋--做青--炒青--揉捻--干燥 醇不过肉桂,香不过水仙 武夷岩茶是青茶之极品:水仙、肉桂、大红袍等
青茶又名乌龙茶:绿叶红镶边 凤凰水仙、武夷肉桂、武夷岩茶、冻顶乌龙(台湾)、凤凰单丛、安溪铁观音等 凤凰单丛:叶边缘红,单株 安溪铁观音:肥壮圆(清香/浓香-烟熏) 大红袍:壮实,颜色深(和肉桂很像,香气比肉桂淡一些,比凤凰单丛浓一些) 冻顶乌龙:和铁观音比,颜色深
红茶:全发酵茶(100%)
红茶是全世界饮用国家和人数最多的茶类 工艺过程:鲜叶--萎凋--揉捻--发酵--干燥 红茶中的鼻祖:正山小种,明末清初,距今400多年 在1979年农业大学进行分类,命名红茶
红茶中的名茶: 祁门红茶、政和工夫、闽红工夫、坦洋工夫、白琳工夫、滇红工夫、九曲红梅、 宁红洪福、宜红工夫等 祁门红茶:小叶,整齐,均整 (红茶中的精品) 九曲红梅:弯曲 滇红工夫:芽叶肥壮,苗锋秀丽有金边 正山小种:颜色重,叶小 金骏眉:金边(金黄色像针一样)
黑茶:后发酵茶
黑茶因其茶色呈黑褐色而得名 工艺过程:鲜叶--杀青--揉捻--渥堆--干燥
黑茶中的名茶: 普洱茶、四川边茶、六堡散茶、湖南黑茶、伏砖茶、老青茶、老茶头、黑砖茶等 普洱茶:饼状、颜色不统一 安化黑茶:砖形,褐红色、有金丝(色彩均匀)
茶的基本礼仪
科学饮茶
水为茶之母,器为茶之父 好水+好器=好茶
好水
陆羽《茶经》指出:其水,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 明代张源《茶录》也说“茶者水之神,水者茶之体,非真水莫显其神,非精茶曷窥其体。
通常泡茶用水的总硬度不超过25g
泡茶用水的PH值<5
泡茶用水的矿物质离子不超过:450mg/L
井下水是地下水,在地层渗透过程中溶入很多矿物质和盐类,当铁的含量大于0.3毫克/升时,用于泡茶茶汤的品质:汤色黑褐,汤味苦涩
子主题
好器
茶之道,器知道,器之道,人知道。
盖 碗
又称“三才碗”,蕴含“天盖之,地载之,人育之”的道理
茶 荷
用来从茶叶罐中盛取干茶的器具,并用于欣赏干茶的外形及茶香
公道杯
用于中和茶汤,使之浓淡均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