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过程控制
过程控制及仪表:描述:在被控量还未受到影响之前,控制器就产生了控制作用,在理论上可以彻底消除误差,实现对扰动的完全补偿。
编辑于2022-06-08 09:02:03过程控制
第五章 单回路控制系统的设计
5.1 引言
正、反作用★ 正作用:输出信号随输入信号的增大而增大;(放大倍数为正) 反作用:输出信号随输入信号的增大而减小;(放大倍数为负)
变送器都是正作用 气开阀是正作用,气关阀是反作用 被控对象有的正作用,有的反作用 调节器的正作用:输出信号u随着被控量y的增大而增大; 调节器的反作用:输出信号u随着被控量y的增大而减小
5.2 被控参数和控制参数的选择
第六章 串级控制系统
6.1 串级控制原理
模型:就是由两个调节器串联在一起,控制一个执 行阀,实现定值控制的控制系统。
适用场合:当对象的滞后较大,干扰比较剧烈、频繁时,采用简单控制系统往往控 制质量较差,满足不了工艺上的要求,这时,可考虑采用串级控制系统
方框图:
内、外回路:①内回路选取时应包含主要干扰,同时时间常数不宜过长。 ②控制时,先副回路, 后主回路。 ③副控制器具有“粗调”的作用,而主控制器具有“细调”的作用。 两者互相配合,控制质量必然高于单回路控制系统。
6.2 串级控制系统的特点
1、能迅速克服进入副回路的二次干扰
① 串级控制系统克服二次干扰的能力强于单回路控制系统(约10~100倍)。 ② 串级控制系统克服一次干扰的能力也比单回路控制系统强。
2、提高了系统的工作频率
串级控制系统由于副回路的存在,提高了系统的工作频率,减小了振荡周期,在衰减系数相同的情况下,缩短了调节时间,提高了系统的快速性。
3、减小了对象的时间常数
控制通道的缩短,从而使控制作用更加及时,响应速度更快。
4、对负荷变化有一定的适应能力
串级控制可以减小或消除副对象的非线性。
6.3 串级控制系统的设计
一、主变量的选择
选择直接或间接反映的产品产量、质量等控制要求的生产过程的参数作为主变量。
二、副变量的选择
(1)在保证副回路时间常数较小的前提下,使其纳入主要的和更多的干扰 副回路包含的干扰越多,其通道越长,克服干扰的灵敏度越低。
Wd2:副回路工作频率;Wd1:主回路工作频率;使其纳入主要的和更多的干扰 Wd2过大不稳定,Wd1过小克服扰动不及时,Wd1和Wd2相近会有共振。
三、主、副控制器的选择
(1)主调节器通常选用PI调节,或PID调节 副调节器一般选P调节就可以了。但是,如果选择流量为副被控参数,选用 调节器。
(2)控制器正反作用方式的选择:①将副回路看作一个设定值不变的单回路,用 与单回路中确定调节器正反作用同样的方法进 行确定。 ②将副回路当作一个正环节,对主回路进行考 虑,方法同上。
6.4 串级控制系统的参数整定(了解)
6.5 串级控制系统的工业应用
1、应用于容量滞后较大的过程
2、应用于纯延时较大的过程
3、应用于有变化剧烈和幅度较大扰动的过程
4、应用于非线性过程
第七章 补偿控制系统的设计
7.1 补偿控制的基本思想与结构
基本思想:如果扰动是可测量的,且扰动通道的模型可以获得,那么,可以设计一 个补偿器,从而消除扰动对系统的影响。
1、控制量补偿:将输入量经过处理后,直接向前传递,并与 主控制器的输出进行叠加。
2、扰动量补偿:将系统的扰动输入量经过处理后,直接向前 传递,并与主控制器的输出进行叠加。
前馈补偿
3、反馈补偿:在主控制器反馈回路中增加一个控制器。
4、串联补偿:将补偿器与主控制器串联连接。
7.2 前馈控制系统★
描述:在被控量还未受到影响之前,控制器就产生了控制作用,在理论上可以彻底 消除误差,实现对扰动的完全补偿。
特点:
结构形式:
1、静态前馈控制系统:只能保证被控量的静态偏差接近或等于零。
2、动态前馈控制系统:能够保证控制过程的静态、动态偏差接近或等于零。
3、前馈-反馈控制系统:
对扰动F(s)完全补偿,则
优点:①由于增加了反馈控制回路,降低了前馈控制器的精度要求。 ②利用前馈控制对系统中的主要扰动进行补偿;利用反馈控制克服其余次要 的扰动,保证被控量的稳态精度。 ③既可实现高精度控制(反馈),又能保证系统稳定运行(前馈)。
4、前馈-串级控制系统:
对扰动F(s)完全补偿,则
当副回路的工作频率远远大于主回路的工作频率时:
前馈-反馈控制与串级控制的区别
共同点:测取对象的两个信息,采用两个控制装置, 在结构形式上具有一定的共性。
不同点: 1.串级:由内、外两个反馈回路组成。 前馈-反馈:一个反馈回路和一个开环补偿回路叠加而成。 2.串级:副参数是反映主参数的中间变量,控制作用对它 产生明显的调节效果。 前馈-反馈:前馈输入量是对主参数有显著影响的干扰量, 是完全不受控制作用的独立变量。 3.前馈调节器与串级中的副调节器担负着不同的功能。
7.3 大时延控制系统(了解)
第八章 特殊控制方式
8.1 比值控制系统
一、基本概念
用以实现两个或两个以上物料保持一定比例 关系的控制系统。
二、结构类型
1、开环比值控制系统
特点:开环系统,无法克服副流量干扰,实际应用较少。
2、单闭环比值控制系统
当主物料不变时,从物料回路是一个定值控制系统; 当主物料受到干扰发生变化时,从物料回路是一个随动控制系统。
优点:能够克服从物料本身干扰对比值的影响,实现主副 物料的精确配比,应用较广;
缺点:总物料不固定,影响控制质量,甚至造成事故。
3、双闭环比值控制系统
特点:(1)能保证主副物料量恒定,比值恒定; (2)可以由两个单回路流量控制系统替代; (3)常用于主流量干扰频繁或工艺上不允许负荷有较大的波动,或工艺上 经常需要要升降负荷的场合。 (4)要防止主物料回路与副物料回路产生“共振”。
4、变比值控制系统
典例:此系统是以氧化炉温度为主变量,氨气 与空气的比值为副变量的串级比值控制系统。
8.2 均匀控制系统
一、概念与特点
概念:是指两个工艺参数在规定范围内能缓慢地 、 均匀地变化,使前后设备在物料供求上相互 兼顾、均匀协调的系统。
特点:(1)表征前后供求关系的两个参数是矛盾的; (2)两个参数应该是缓慢变化的; (3)前后互相联系又互相矛盾的两个变量应 保持在所允许的范围内波动。
二、结构形式
1、简单均匀控制系统
描述:结构与简单液位定值控制系统一样,但系统控制的目的不同。 均匀控制的目的是协调控制液位和排出流量两个变量。
特点:(1)简单均匀控制系统中的控制器一般都是纯比例作用, 且将比例度整定得很大。 (2) 对另一个被控变量是不测不控的兼顾操作,其控制 精度不一定能保证。
适用场合:适用于干扰不大、对流量的均匀程度要求较低的场合。
2、串级均匀控制系统
描述:为了克服简单均匀控制只能保证一个被控变量精度的缺点,可在简单均匀控 制方案基础上增加一个副控制回路,构成串级均匀控制。
特点:(1)主副控制器一般都采用比例P或比例积分PI作用。 (2)串级均匀控制方案适用于干扰较大的场合。但使用仪表较多,投运、 维护较复杂。
3、双冲量均匀控制系统(了解)
8.3 分程控制系统
一、基本概念
概念:一个调节器的输出控制两个或两个以上分程 动作的调节阀,每个调节阀只在调节器输出 的某段信号范围内作全行程动作,这种过程 控制系统称为分程控制系统。
图示:
阀门组合方式:
二、分程控制的应用
1、用以扩大控制阀的可调比
2、满足工艺操作上的特殊要求
3、满足生产过程不同阶段的需要
三、分程控制实施中的几个问题
1、对控制阀泄漏量的要求
2、利用阀门定位器实现信号分程
3、分程信号的衔接
8.4 自动选择性控制系统
一、基本概念
描述:当工艺过程参数趋近而未到达危险极限时,一个用于控制不安全 不安全情况的控制方案将取代正常情况下工作的控制方案。 当工艺过程参数回到安全范围内时,系统又自动恢复到原来的控 来的控制方案上。
定义:凡是在控制回路中引入了选择器的控制系统
二、选择性控制系统的类型
1、对被控变量的选择性控制系统
液态氨冷却器控制系统(低值选择器LS)
2、对操纵变量的选择性控制系统
对燃料的选择性控制系统
3、对测量信号的选择
对温度测量值的选择性控制系统:
目的:反应器内各处温度都应参加比较,选择其中的最高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