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系统解剖学—神经系统
系统解剖学—神经系统的思维导图, 神经系统是由中枢神经系统(脑(颅腔内)、脊髓(椎管内))、周围神经系统(脑神经(12对)、脊神经(31对))组合的。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小儿常见病的辩证与护理
蛋白质
均衡饮食一周计划
消化系统常见病
耳鼻喉解剖与生理
糖尿病知识总结
细胞的基本功能
体格检查:一般检查
心裕济川传承谱
解热镇痛抗炎药
神经系统
概述
组成
中枢神经系统
脑(颅腔内)
脊髓(椎管内)
周围神经系统
脑神经(12对)
脊神经(31对)
神经组织
神经细胞(神经元)
假单极神经元
多为感觉神经元
双极神经元
多为感觉神经元——视网膜、鼻腔粘膜嗅部、内耳前庭神经节和蜗神经节
多极神经元
多为运动神经元、联络神经元
神经胶质
常用术语
1
灰质
在中枢神经系统内,神经元胞体及其树突聚集的部位毛细血管较多,色泽灰暗,称为灰质
白质
中枢神经系统,神经元轴突聚集,因多数轴突具有髓鞘,色泽亮白,称为白质
2
神经核
中枢神经系统,神经元胞体聚集
神经节
周围……
3
纤维束
中枢神经系统,神经纤维集合成束
神经
脊髓
枕骨大孔处与延髓相连—第一腰椎体下缘
腰3以下棘突—腰穿
6条纵沟(前正中裂、后正中沟),前根、后根(有膨大的脊神经节—假单极)
与椎间孔的对应关系
内部结构
前角
躯体运动神经元:骨骼肌
使肌肉收缩(只运动骨骼肌)
营养肌肉
中间带
内脏运动神经元:平滑肌、心肌、腺体
内脏感觉神经元
后角
躯体感觉神经元
(侧角):T1-L3
前索、外侧索、后索、白质前连合
上行纤维束
感觉纤维素
薄束和楔束(骶在内)
薄束(内侧)
楔束(外侧)
仅见于第4胸髓节段以上
躯干和四肢同侧 的 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
肌、腱、关节的位置觉、运动觉、震动觉
脊髓丘脑束(骶在外)
上升1~2节段后交叉至对侧
侧束:痛觉、温度觉
前束:粗触觉、压觉、痒觉
脊髓小脑束
前束、后束
下肢和躯干下部非意识的本体感觉
下行纤维束
运动传导束
皮质脊髓束
侧束、前束
躯干和四肢骨骼肌的随意运动
功能
躯体反射
浅反射(刺激皮肤、粘膜)
深反射(刺激肌、腱、关节)
内脏反射
脑
端脑
大脑,大脑纵裂(左右半球之间),胼胝体(连接两个半球的横行纤维),大脑横裂(大脑与小脑之间)
大脑皮质(灰质)
三条沟
中央沟
外侧沟
顶枕沟
五个叶
额叶
中央前回
+中央旁小叶前部→躯体运动中枢
支配特点:
1. 管理对侧的上下肢肌、面下部表情肌、舌肌,其余骨骼肌受双侧支配
2. 与身体各部的关系:倒位投影,但头面部正立
3. 代表区大小与运动的精细复杂程度成正相关
顶叶
中央后回
+中央旁小叶后部→躯体感觉中枢
枕叶
距状沟
视觉中枢
一侧视觉中枢接受同侧视网膜颞侧半和对侧视网膜鼻侧半的视觉冲动
颞叶
颞横回
听觉中枢
每侧听觉中枢都接受来自双耳的听觉冲动
岛叶
边缘系统
大脑髓质(白质)
联络纤维
同侧半球皮质各部之间
连合纤维
左右大脑半球皮质,主要是胼胝体
投射纤维
大脑皮质各功能区与皮质下各结构之间的上下行纤维束,大部分经过内囊
内囊
尾状核、背侧丘脑、豆状核之间 的 上下行纤维束密集而成的 白质区
子主题
基底核
尾状核
豆状核
苍白球(旧纹状体)
壳
(新)纹状体
人类椎体外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调节躯体的随意运动
杏仁体
与调节内脏活动和情绪等功能有关
间脑
背侧丘脑
含腹后外侧核和腹后内侧核
腹后核是躯体感觉传导通路的中继站(深浅感觉),发出纤维投射到大脑皮质躯体感觉中枢
后丘脑
内侧膝状体
听觉传导通路的中继站
接受听觉纤维,发出听辐射,投射至颞叶的听觉中枢
外侧膝状体
视觉传导通路的中继站
接受视束纤维,发出视辐射,投射至枕叶的视觉中枢
下丘脑
前→后:视交叉、灰结节、乳头体 漏斗(下连垂体)
脑干
中脑
中脑水管、大脑脚/小脑上脚、上丘、下丘(四叠体)
上丘:视觉皮质下反射中枢
下丘:听觉皮质下反射中枢
动眼、滑车
脑桥
基底沟、小脑中脚/菱形窝
展、面、前庭蜗(内→外)、三叉
延髓
椎体、椎体交叉、橄榄/薄束结节、楔束结节、小脑下脚
舌咽、迷、副(上→下)、舌下
脑干的神经核
脑神经核
(表)躯体运动、内脏运动、躯体感觉、内脏感觉
非脑神经核
薄束核、楔束核
脑干的纤维束
锥体束
皮质核束(支配躯干)
终止于脑干躯体运动核
皮质脊髓束(支配四肢)
侧束(椎体交叉→对侧)
前束(同侧)
内侧丘系
薄束核、楔束核发出的纤维→(中线上)交叉→上行组成内侧丘系
终止于背侧丘脑的腹后外侧核
脊髓丘脑束(脊髓丘束)
在内侧丘系后外侧上行
三叉丘脑束(三叉丘系)
对侧三叉神经脊束核和脑桥核交叉后上行,在内侧丘系后外侧上行
终止于背侧丘脑的腹后内侧核
脑干的网状结构
小脑
小脑扁桃体(靠近枕骨大孔)、齿状核
维持身体平衡、调节肌张力、协调随意运动
交感神经元
T1-L3
副交感神经元
S2-S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