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肿瘤
肿瘤一词当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出现就让我们毛骨悚然,那肿瘤为何物,此篇导图从其形态,概念,命名原则,生长方式以及举出常见例子为您阐述肿瘤君
编辑于2022-06-17 02:46:57肿瘤
肿瘤的概念
肿瘤是机体的细胞异常增殖形成的新生物,常表现为机体局部的异常组织团块(肿块)
肿瘤性增殖与非肿瘤性增殖区别
非肿瘤性增殖一般是多克隆性的,肿瘤性增 殖一般是克隆性的
肿瘤细胞的形态、代谢和功能均有异常,不同程度地失去了分化成熟的能力
肿瘤性增殖与机体不协调,对机体有害
肿瘤 细胞生长旺盛,失去控制,具有相对自主性
肿瘤的形态
形状:肿瘤的形状可因其组织类型、发生部位、生长方式和良恶性质的不同而不同
颜色
肿瘤的颜色由组成肿瘤的组织、细胞及其产物的颜色决定 例子:纤维组织的肿瘤,切面多呈灰白色;脂肪瘤呈黄色;血管瘤常呈红色
肿瘤可以发生一些继发性改变,如变性、坏死、出血 等,这些改变可使肿瘤原来的颜色发生变化。有些肿瘤产生色素,如黑色素瘤细胞产生黑色素,可使 肿瘤呈黑褐色。
质地:肿瘤质地与其类型有关,例如,脂肪瘤质地较软;还与肿瘤细胞与间质的比有关。纤 维间质较少的肿瘤,如大肠的腺瘤,质地较软;伴有纤维增生反应的浸润癌,质地较硬
与周围组织关系:良性肿瘤可形成包膜,与周围组织常常分界清楚。恶性肿瘤多数向周围 组织中浸润性生长致界限不清,也可推挤周围组织形成假包膜
肿瘤的组织形态
实质
肿瘤细胞构成肿瘤实质,其细胞形态、组成的结构或其产物是判断肿瘤的分化方向、进行肿瘤组织学分类的主要依据
肿瘤实质是影响肿瘤生物学行为的主要因素
间质
肿瘤间质 一般由结缔组织、血管和淋巴细胞等组成,起着支持和营养肿瘤实质、参与肿瘤免疫反应等作用
瘤间质构成的微环境对肿瘤细胞生长、分化和迁移具有重要影响
肿瘤的分化与异型性
肿瘤的分化是指肿瘤组织在形态和功能上与某种正常组织的相似之处;相似的程度称为肿瘤的分化程度。例如,与脂肪组织相似的肿瘤,提示其向脂肪组织分化。肿瘤的组织形态和功能越是类似某种正常组织,说明其分化程度越高或分化好
异型性
肿瘤组织结构和细胞形态与相应的正常组织有不同程度的差异,称为肿瘤的异型性
结构异型性
概念:肿瘤细胞形成的组织结构,在空间排列方式上与相应 正常组织的差异
例子:食管鳞状细胞原位癌中,鳞状上皮排列显著紊乱;腺癌中腺上皮形成不规则腺体或腺样结构;子宫内膜腺癌中,腺体之间正常的内膜间质消失等
细胞异型性(核变大,包浆减少,胞质增多)
细胞体积异常,有些表现为细胞体积增大,有些表现为原始的小细胞
肿瘤细胞的大小和形态很不一致(多形性)
肿瘤细胞核的体积增大, 核质比增高
核仁明显,体积大,数目增多(考试常考)
核分裂象增多,出现异常核分裂象(病理性核分裂象),如不对称核分裂、多极性核分裂等
肿瘤的命名与分类
命名原则
一般原则
良性肿瘤命名:是在组织或细胞类型的名称后面加一个“瘤”字
恶性肿瘤命名
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统称为癌。命名方式是在上皮名称后加一个“癌”字。
间叶组织的恶性肿瘤统称为肉瘤,命名方式是在间叶组织名称之 后加“肉瘤”二字。间叶组织包括纤维组织、脂肪、肌肉、血管、淋巴管、骨和软骨组织等。
肿瘤命名的特殊情况
有些肿瘤的形态类似发 育过程中的某种幼稚细胞或组织,称为“母细胞瘤“
有些恶性肿瘤,既不叫癌也不叫 肉瘤,而直接称为“恶性……瘤”
有的肿瘤以起初描述或研究该肿瘤的学者的名字命名,如尤因肉瘤、霍奇金淋巴瘤
畸胎瘤(teratoma)是性腺或胚胎 剩件中的全能细胞发生的肿瘤,多发生于性腺
分类
分类依据:肿瘤的分类主要依据肿瘤的组织类型、细胞类型和生物学行为,包括各种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情况
常考分类
上皮组织良性肿瘤:鳞状细胞乳头状瘤,腺瘤,尿路上皮乳头状瘤
间叶组织恶性肿瘤:纤维瘤,脂肪瘤,平滑肌瘤,横纹肌瘤,血管瘤,淋巴管瘤,软骨瘤,骨软骨瘤
常见肿瘤举例
上皮组织肿瘤
上皮组织良性肿瘤
乳头状瘤
乳头状瘤呈外生性向体表或腔面生长,形成指状或乳头状突起
见于鳞状上皮、尿路上皮等被覆的部位,称为鳞状细胞乳头状瘤、尿路上皮乳头状瘤等
镜下,乳头的轴心由血管和结缔组织等 间质成分构成,表面覆盖上皮
单发肿瘤,基底较窄,外围是肿瘤细胞
腺瘤
是腺上皮的良性肿瘤,如肠道、乳腺、甲状腺等器官发生的腺瘤
分类
管状腺瘤与绒毛状腺瘤
多见于结肠、直肠黏膜,常呈息肉状,可有蒂与黏膜相连
肿瘤性腺上皮形成分化好的小管或绒毛状结构;或为两种成分混合存在
绒毛状腺瘤发展为癌的几率较高,特别是体积较大者
腺瘤发展为癌的几率极高,发生癌变时患者的年龄也较轻。
囊腺瘤
由于腺瘤中腺体分泌物蓄积,腺腔逐渐扩大并互相融合的结果
肉眼上可见到大小不等的囊腔
分类
一种为腺上皮向囊腔 内呈乳头状生长,并分泌浆液,称为浆液性乳头状囊腺瘤(易发生恶心性突变,存在小突起)
另一种分泌黏液,常为多房性,囊壁多光滑,少有乳头状增生,称为黏液性囊腺瘤
上皮组织恶性肿瘤
发生在皮肤、黏膜表面的癌,可呈息肉状、蕈伞状或菜花状,表面常有坏死及溃疡形成。发生在器官内的癌,常为不规则结节状
分类
鳞状细胞癌
常发生在鳞状上皮被覆的部位,如皮肤、口腔、唇、食管、喉、子宫颈、阴道及阴茎等处
镜下,分化好的鳞状细胞癌,癌巢中央可出现层状角化物,称为角化珠或癌珠;细胞间可见细胞间桥
腺癌
是腺上皮的恶性肿瘤。腺癌较多见于胃肠道、肺、乳腺、女性生殖系统等
乳头状结构为主的腺癌称为乳头状腺癌
分泌大量黏液的腺癌称为黏液癌,又称为胶样癌(为恶性肿瘤,印戒细胞癌更为恶性)
基底细胞癌
多见于老年人头面部
生长缓慢,表面常形成溃疡,浸润破坏深层组织,但很少发生转移
尿路上皮癌
发生于膀胱、输尿管或肾盂等部位
为占位性癌,病变为菜花状
间叶组织肿瘤
间叶组织肿瘤的种类很多,包括脂肪组织、血管和淋巴管、平滑肌、横纹肌、纤维组织、骨组织等的肿瘤
间叶组织肿瘤中,良性的比较常见,恶性肿瘤(肉瘤)不常见。此外,间叶组织有不少瘤样病变,形成临床可见的“肿块",但并非真性肿瘤。有些瘤样病变可拟似肉瘤,容易造成诊断困难。
间叶组织恶性肿瘤
脂肪肉瘤
成人多见的肉瘤之一,常发生于软组织深部、腹膜后等部位, 较少从皮下脂肪层发生
多见于成人,极少见于青少年
大体观,多呈结节状或分叶状,可似脂肪瘤,亦可呈黏液样或鱼肉样
横纹肌肉瘤
在儿童比较常见,主要发生于10岁以下儿童和婴幼儿,少见于成人。好发于头颈部、泌尿生殖道等,偶见于四肢
平滑肌肉瘤
见于子宫、软组织、腹膜后、肠系膜、大网膜及皮肤等处
软组织平滑肌肉瘤患者多为中老年人
血管肉瘤
可发生于皮肤、乳腺、肝、脾、骨等器官和软组织
皮肤血管肉瘤较多见,尤其是头面部皮肤
纤维肉瘤
好发于四肢皮下组织,呈浸润性生长,切面灰白色、鱼肉状,常伴有出血、坏死
镜下典型的形态是异型的梭形细胞呈“鲱鱼骨"样排列
骨肉瘤
多见于青少年。好发于四肢长骨干骺端,尤其是股骨下端和胫骨上端
肿瘤上下两端的骨皮质和掀起的骨外膜之间形成三角形隆起,是由骨外膜产生的新生骨,构成X线检查所见的Codman三角(影像学特征)
在X线上表现为日光放射状阴影
软骨肉瘤
发病年龄多在40〜70岁
多见于盆骨,也可发生在股骨、胫骨等长骨和肩胛骨等处
间叶组织良性肿瘤
脂肪瘤
主要发生于成人,是最常见的良性软组织肿瘤
脂肪瘤好发于背、肩、颈及四肢近端皮下组织
常为单发性,亦可为发性。镜下见似正常脂肪组织,呈不规则分叶状,有纤维间隔
血管瘤
有毛细血管瘤、海绵血管瘤(一般来源于血管内皮)、静脉血管瘤
内脏血管瘤多呈结节状
淋巴管瘤
淋巴管可呈囊性扩张并互相融合,内含大量淋巴液,称为囊状瘤,多见于小儿
平滑肌瘤
多见于子宫等部位
形态类似平滑肌瘤细胞,排列成束状、编织状
软骨瘤
多发于老年人
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的区别
意义:指导病人治疗,判断病人愈后
除了有典型的良性肿瘤(如卵巢浆液性乳 头状囊腺瘤)和典型的恶性肿瘤(如卵巢浆液性腺癌)之分,还存在一些组织形态和生物学行为介于 两者之间的肿瘤,称为交界性肿瘤
瘤样病变或假肿瘤性病变指本身不是真性肿瘤,但 其临床表现或组织形态类似肿瘤的病变
肿瘤对机体的影响
良性肿瘤主要表现为局部压迫和阻塞症状
颅内的良性肿瘤,可压迫脑组织、阻塞脑室系统而引起颅内压增高等相应的神经系统症状
恶性肿瘤除可引起局部压迫和阻塞症状外,还易并发溃疡、出血、穿孔等
肿瘤累及局部神经,可引起顽固性疼痛
晚期恶性肿瘤患者,往往发 生癌症性恶病质,表现为机体严重消瘦、贫血、厌食和全身衰弱
肿瘤的分级及分期
恶性肿瘤的“级”或“分级”是描述其恶性程度的指标
病理学上,根据恶性肿瘤的分化程度、异型性、核分裂象的数目等对恶性肿瘤进行分级
肿瘤的生长及扩散
肿瘤的生长特点
不同肿瘤的生长速度差别很大。良性肿瘤生长一般较缓慢,肿瘤生长的时间可达数年甚至数十年。恶性肿瘤生长较快,特别是分化差的恶性肿瘤,可在短期内形成明显的肿块
影响 肿瘤生长速度的因素很多,如肿瘤细胞的倍增时间、生长分数、肿瘤细胞的生成和死亡的比例等(肿瘤细胞的生成和死亡时最重要因素)
肿瘤血管的生成:肿瘤细胞本身及炎细胞(主要是巨噬细胞)能产生血管生成因子,如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 ,诱导新生血管的生成。
肿瘤的演进及异质性
恶性肿瘤生长过程中,其侵袭性增加的现象称为肿瘤的演进,可表现为生长速度加快、浸润周围组织和发生远处转移
肿瘤演进与它获得越来越大的异质性有关
肿瘤扩散
局部浸润和直接蔓延
随着恶性肿瘤不断长大,肿瘤细胞常常沿着组织间隙或神经束衣连续地浸润生长,破坏邻近器官或组织,这种现象称为直接蔓延
转移
转移的基本概念
恶性肿瘤细胞从原发部位侵入淋巴管、血管或体腔,迁徙到其他部位,继续生长,形成同样类型的肿瘤,这个过程称为转移
通过转移形成的肿瘤称为转移性肿瘤或继发 肿瘤;原发部位的肿瘤称为原发肿瘤
恶性肿瘤的转移途径
淋巴道转移
肿瘤细胞侵入淋巴管,随淋巴流到达局部淋巴结
上皮源性恶性肿瘤最常见的转移方式是淋巴道转移
原发肿瘤区域淋巴结群中接受淋巴引流的第一个或第一组淋巴结即前哨淋巴结。如果前哨淋巴结没有癌转移,其他淋巴结出现转移癌的几率很低
有时肿瘤可以越过引流淋巴结发生跳跃式转移或逆行转移
血道转移
常见于肉瘤
瘤细胞侵入血管后,可随血流到达远处的器官,继续生长,形成转移瘤。由于静脉壁较薄,同时管内压力较低,故瘤细胞多经静脉入血。
侵入体循环静脉的肿瘤细胞经右心到肺,在肺内形成转移瘤,例如骨肉瘤的肺转移
恶性肿瘤可以通过血道转移累及许多器官,但最常受累的脏器是肺和肝
由于瘤结节中央出血、坏死而下陷,形成所谓“癌脐”
种植性转移
发生于胸腹腔等体腔内器官的恶性肿瘤,侵及器官表面时,瘤细胞可以脱落,像播种一样种植在体腔其他器官的表面,形成多个转移性肿瘤。这种播散方式称为种植性转移。(表面存在多发性结节)
在卵巢可表现为双侧卵巢长大,镜下见富于黏液的印戒细胞癌弥漫 润。这种特殊类型的卵巢转移性肿瘤称为Krukenberg瘤,多由胃肠道黏液癌(特别是胃的印戒细胞癌)转移而来。
肿瘤的生长方式
膨胀性生长
实质器官的良性肿瘤多呈膨胀性生长,其生长速度较慢
有被膜的肿瘤触诊时常常可以推动,手术容易摘除,不易复发
这种生长方式对局部器官,组织的影响,主要是挤压
外生性生长
生长方式:常突向表面,呈 乳头状、息肉状、蕈状或菜花状
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都可呈外生性生长(良性肿瘤不向内生长),但恶性肿瘤在外生性生长的同时,其基底部往往也有浸润
肿瘤细胞易发生坏死,坏死组织脱落后形成底部高低不平、边缘隆起的溃疡(恶性溃疡)
浸润性生长
多为恶性肿瘤
肿瘤细胞易发生坏死,坏死组织脱落后形成底部高低不平、边缘隆起的溃疡(恶性溃疡)
若切除不彻底,术后容易复发
癌前疾病(或病变)、异型增生和原位癌
某些疾病(或病变)虽然本身不是恶性肿瘤,但具有发展为恶性肿瘤的潜能,患者发生相应恶性 肿瘤的风险增加
应当注意,癌前疾病(或病变)并不是一定会发展为恶性肿瘤。
癌前疾病(或病变)
大肠腺瘤
良性肿瘤(但易变为腺癌)
乳腺导管上皮非典型增生
慢性胃炎与肠上皮化生
溃疡性结肠炎
皮肤慢性溃疡
异型增生和原位癌
异型增生:细胞增生并出现异型性,多用于上皮的病变,包括被覆上皮(如鳞状上皮和尿路上皮)和腺上皮(如乳腺导管上皮、宫内膜腺上皮)
原位癌:指异型增生的细胞在形态和生物学特 性上与癌细胞相同,常累及上皮的全层,但没有突破基底膜向下浸润